西斋百年考(连载一)

10774 0 2013-9-25 10:33 发布者: Hox 原作者: 杨观玉

西斋,沐浴历史的风雨,从遥远的东晋一路走来,经历了两千多个春夏秋冬,跨越了隋唐宋元明清的悠久历史长空,繁衍了一代又一代勤劳睿智的人们,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美丽和凄凉的掌故,跋涉的脚步终于停驻在了公元1999年 ...
一、西寨 西斋
 
西斋位于松滋市西南部,东临街河市,一马平川,粮棉丰茂;西连刘家场,山峦起伏,矿产丰富;北接斯家场,丛绿拥翠、水果飘香;南靠湖南省澧县,接壤38公里,风景优美,村民殷实。
 
母亲河洈水由西向东,流经西斋16公里,古老的小镇是镶嵌在它上面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斋古称“西寨”,亦称“西平寨”和“西市”,鱼巷子吴泽安家山墙上那块刻着“西寨”的石板,至今仍清晰地印在人们的心头。西头是险要的七里庙山,山下“军家场”为历代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为防外族偷袭,这里曾寨门众多,楼楼相通。出于凌厉的军事意义,“西寨”便当仁不让了。
 
早在南宋时,西斋就庙宇纵横。东头的灵鹫寺,关帝庙等一年四季红烛缭绕,檀香不绝。络绎不断的香客除了西斋本土,还有的来自刘家场、街河市和湖南澧县。由于交通不便,香客们常常当天无法返回,为缓解其饥畅辘辘,糕点斋铺便应运而生,特别是靠近军家场一带更是斋铺林立。当时如“翠馨斋”、“鼎盛斋”和“炳盛斋”尤为名气。年长月久,众口铄金 ,香客们便把“西边的斋铺”喊成了“西斋”。新中国成立后在拆除关庙中曾发现一方石碑,上刻“西斋”二字,可见,西斋得名较早,相传为东晋元帝4年。
 
西斋东西长约1.5公里,上自七里庙,下抵城隍庙;南北宽约1公里,北至洪大堰,南临洈水,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居民3000人左右。
 
全镇3街11巷。三街为灵鹜街、保前街和河街。11巷为南四巷子、北四巷子、鱼巷子、关庙巷子、廖家巷子、土地巷子、财义门巷子、肖家巷子、当铺巷子、南花桥巷子、北花桥巷子。除了肖家巷和廖家巷均装有高大结实的栅子门,亦称寨门。
 
栅子门高4米、宽3米,主柱直径0.5米,用檀木做成,圆柱之间用铁链加固,门锁为0.5米长的“牛尾锁”。
 
栅子门每天丑时开启,戌时关闭。白天熙熙攘攘的小镇,晚上的“遭遇”是寂寞、冷落。
 
据说这些栅子门始建于南宋,是防范驻扎在湖南澧县一带凶残的夜郎人入侵抢劫财物的产物,是西斋得以安全的“万里长城”。
 
曾经一个风雨飘摇的夜晚,一伙夜郎人手持大刀趁关门之际闯进了上街几户居民家里,正值得意忘形抢劫时,上下街突然锣声响起,九道栅子门立刻被关得严严实实。成为瓮中之鳖的夜郎人无论怎样左冲右突,终究没有逃脱被活活打死的厄运。
 
这些栅子门直至民国24年(公元1935年)国民军第二十六军孙连仲部和湖北省第七军保安司令部两个团夹攻贺龙时于枪林弹雨中寿终正寝。
 
西斋一个一千多平方米的弹丸之地,建有9道栅子门在全国实属罕见,全省也绝无仅有。应该说这是西斋在全国数以万计的小城镇中特殊的个性使然。
 
小镇的梆声也闻名遐尔。“打梆”虽不是西斋一绝,却是西斋人的“平安使者”和“时间顾问”。在那没有钟表记时的年代,古人把一夜划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用敲梆的方式告诉人们。
 
打更人手持一个长约0.3米的中间被掏空的木头,用特制的圆头木锤敲打,发出的声音既宏亮又悦耳,深夜听来,无丝毫惊恐和烦躁。听习惯了简直就是一种音乐。平安无事时打更人喊:“时间已到,熄灯睡觉,小心火烛,防火防盗。”如有盗匪火灾,则及时报告。
 
小镇上的打更人为赵永禄。
 
自清真寺大门至一里铺是条宽约1.5米的石板路,然后伸延至麻绳荡和杨金荡,用麻砂铺就。大路至杜家祠堂后东转200米至岩路子。这是西斋唯一的官道,通往县城老城,通往全国,通往遥远……
 
古镇北面有一口面积约10亩的大堰,人称荷花堰。这是一口神奇的堰。传说西晋时四川神女罗文秀一日正赋闲家中。眼前突然闪过一道红光。罗文秀紧追不舍。红光穿山越岭,三天后落在了西斋荷花堰。
 
这是一股“脉气”,为了镇住它,罗文秀在荷花堰旁修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大庙(灵鹫寺)。从此,荷花堰水一改往日之浑浊而清澈见底。洈水曾几次泛滥,淹没了荷花堰周边的农田、高地和建筑,然荷花堰水仍不涨不跌,碧波荡漾。
 
荷花堰北和“好运来购物广场”南侧曾经高耸的碉堡是小镇兵来匪往的见证。碉堡高达20米,上下两层,底层可容纳200人,上层为炮楼。荷花堰边碉堡的炮楼面向刘家场方向,好运来购物广场旁碉堡炮楼口对准豹子岭。两座碉堡形成犄角之势。
 
民国24年(公元1936年)7月23日,红军将领肖克和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进入西斋,碉堡和负隅顽抗的孙连仲部一道成为红军猛烈炮火的牺牲品。
 
荷花堰南面有座雕龙画凤的石拱桥,名曰“花桥”,用石头砌成,酷似苏州赵州桥。每当酷暑盛夏夜幕降临时,人们便三三两两,手摇蒲扇,不约而同地聚在桥上,说古道今,谈天论地;有的甚至干脆携带小桌小椅,美酒佳肴,饮酒吟诗,划掌猜令……成为小镇一道靓丽的风景。
 
同小镇隔河相望、一衣带水的是茅草街(今杨家河村)。抗日战争时期,武汉、长沙相继失守,沙市、宜昌接连沦陷后,茅草街便成了东至沙市;西至宜昌、三斗坪;南至湖南澧县;北至枝江的客货运输的重要枢纽。一时商贾云集,船满河埠。从茅草街至蒋家冲村三等坡和黄土垱10公里的大道上,饭店客栈多达50余家。每天,挑盐客商高达500余人,驮盐骡马多达200多匹。
 
同10里客栈媲美的是河畔停泊的一望无际的乌蓬船、土船和独木船。生鲜、木材、皮革从这里下船,稻谷、棉花、布匹从这里启运……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唯十里茅草街灯火通明,那不绝于耳的觥筹交错、打情骂俏,是松滋失守前偏隅里的一席太平盛世。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投诉/建议联系

yun@songzi100.com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
  •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 2012-2024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1510号-3 鄂公网安备 42108702000062号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