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观音寺——学佛50问答》(连载)

   火..

评论73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8-4-3 10:03:04 | 查看全部
20、什么是声闻、辟支佛乘?
声闻乘是亲闻佛之教理,彻悟四谛真理,渐次断见思二惑,脱离世间生死苦海,谓之声闻。它有须沱洹、斯沱含、阿那含、阿罗汉四果。辟支佛译为缘觉或独觉,众生闻说十二因缘之理,因而觉悟者名为缘觉。没有听闻佛法,但因宿世福德因缘,能于诸法生灭的演变中,悟世间无常,或睹飞花落叶而感悟无常之相,因而破无明者,名为独觉。
声闻,辟支佛又称为小乘佛教,又称为原始佛教。原始佛教的教理是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8-4-10 09:04:20 | 查看全部
21、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区别是什么?
   ①小乘行者,为了自度(拔一己之苦)自利(得一己之乐)。大乘行者,为了自度度人,自利利人。   ②小乘修观无常,对于宇宙万有,只说其生灭现象。大乘究竟观一切法,除生灭现象外,更说明万法不生不灭平等真如的本体。
   ③小乘修四谛,十二因缘。大乘修六度四摄。
   ④小乘只破我执断见思感,断烦恼障,大乘破我法二执,断见思感,尘沙惑,无明惑,断烦恼障和所知障。
   ⑤小乘证阿罗汉,辟支佛果。大乘证大觉果——佛果。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8-4-17 09:34:05 | 查看全部
   22、菩萨与佛有什么区别?
      菩萨是上求大觉,下化有情,修六度,行四摄,自利利他。然而从初发心行菩萨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到达补佛位的等觉菩萨,其间果位,共有五十一阶之多。略言之,五十一位,即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菩萨(补佛位)。
      佛是妙觉者,超过等觉菩萨,是妙觉极果,又称无上正等正觉,即菩萨位满,再破无明惑,即证佛位。
      由凡夫以至证佛果,阶位如是之多,似乎高高在上,不可攀登,但成佛全在于心,心佛不二。佛与众生,原为一体,因为有迷悟、染净之分,才有众生与佛之别。古德云: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而迷与悟、惑与觉,只在吾人一念之间。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8-4-24 09:24:37 | 查看全部
23、什么是三法印?各自怎样理解?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这是小乘佛法的究竟。
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生住异灭,刹那不住。有情的生老病死,万物的生住异灭,世间的时序流转,宇宙的成住坏空,这一切都脱不出无常的范围。这里的“行”就是“法”的意思。以科学立场而言,由微尘至世界,由地球至银河系,都是不停地在流转变迁。拿人来说,生理上有生老病死。心理上,前念明灭,后念已生。“一切有为法,无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法上的无常,只是变灭,不是断灭,是前灭后生,相续不断。这是人生和宇宙一切现象的真理。
诸法无我:世间万法,自时间上看,生住异灭,刹那不息,找不出永恒的常住。自空间上看,因缘所生法,依赖众缘和合而有,无真实之万物,亦无真实之我。也就是说,一切法无自性,没有属于自己的特性,只不过是一个名言而已。首先看人无我,所谓我,不过是精神肉体二部分,人所执着的就是以精神肉体结合的假相为我,在这个假相中,到底精神是我,还是肉体是我。如果说肉体是我,肉体的哪一个部分是我,如果把肉体的部分一个一个截去,是截去的部分是我,还是剩下的部分是我?如果说精神是我,究竟是喜时是我?怒时是我?笑时是我?哭时是我?以上是从空间上说的。从时间上说,精神肉体每时都在变化,哪一个时期的精神,肉体是我?既然我都不存在,还有什么是我的呢?
人真正的我就是真如、佛性、涅槃寂静。
其次说法无我:宇宙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既由因缘和合而生,其在未生之前本无此物,既灭之后,亦无此物,就是在生后灭前也不过是因缘和合一下时出现的幻相,本无自性可言。
法真正的我就是空性,即无自性,涅槃寂静。
涅槃寂静:涅槃译为圆寂。圆是圆满,寂是寂静。涅槃就是灭,灭生死,灭烦恼,离众相。它的境界是常:无生灭,恒不变;乐:涅灭永安;我:是真是主,性(佛性)不变易;净:无尘垢污染。涅槃是获得的大解脱。
由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可知宇宙人生的现象,并无任何实体存在,只有刹那生灭的连续状态。无常是空,无我也是空。因此,释尊的根本思想就是以空为根据的缘起观。三法印也是以空为基础的,有时又称四法印,多一法印:诸漏皆苦。
诸漏皆苦:这里的漏指情绪,或者说感受,烦恼。诸漏皆苦是一切情绪,一切感受皆苦。各种各样的期待是苦,各种各样的惧怕是苦,各种各样的感受是苦。就是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处讲的观受是苦。财色名食睡,色香声味触都是苦。所谓乐受是苦怎么讲?第一,乐是暂时的,过后什么也没有,而且会更增加贪心的追求。第二,很多乐受本身就是在造业。这个世间的一切众生皆苦,为了受苦才来到这个世间。根据上述观点,一我们必须破除对五欲六尘的我执,二我们遇到违缘、痛苦要正确对待,不能怨天尤人。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8-5-8 09:23:02 | 查看全部
24、怎样理解佛教上的空与苦?
佛教是讲空的,但佛教的空决不是空无所有。佛法上说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首先我们要认识五蕴世间。世界上的万法都是五蕴(名色),即色受想行识。其中色相当于物质,受想行识相当于精神。它的存在是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二者相互依赖存在,故曰空。其次按因缘所生法,五蕴也是因缘所生,而非实有。色从四大和合而有,受想行识由妄想分别而有,皆无实体,故曰空。再次,万法都是假名,没有自性。所以万物有假空中三观。万法有名是假观。万法本无自性,是因缘和合而生,是空观。虽然空,相却是有,我们不妨称它的名字,这是中观。所以佛法上说的空不是没有,而是教我们不要执着,而且空(本性)和有(假相)是在一个统一体中,有是空的显现,空是有的本体,强调单一方面都不能成立。我们不能讲空,就认为什么都没有,因而消极悲观;我们不能讲有,就妄求执着,因而为所欲为。
    我们生存的世界名娑婆世界。娑婆是堪忍的意义。这就说明这个世界是苦的世界,众生充满了众苦和烦恼。人生之苦最具体的是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佛说人生是苦,是要我们了解苦因,遇到痛苦时,不能怨天尤人;是要我们消除苦因,遇到痛苦时,不能消极悲观,要积极向上。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8-5-15 09:05:07 | 查看全部
25、怎样理解四圣谛?
释尊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对五比丘说四圣谛,之后游行说法期间,屡宣此义。至涅槃时,又问弟子是否了解四圣谛。四圣谛是佛教的基础,是佛法的中心思想。
四圣谛是苦集灭道四法。谛是真理。四圣谛包括世间出世间两重因果。集为因,苦为果,是世间的因果。道为因,灭为果,是出世间的因果。苦已作前述。集有招聚之意。集以业为因,以烦恼为缘。业有身语意三业。烦恼有贪慎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十大烦恼。有业与烦恼,故有三界轮回苦果。灭也就是涅槃,通过修道,达到灭,即断除贪爱,无染无著,寂静安稳。
涅槃不是断灭,是一种境界。灭道就是通过修行达到涅槃的境界。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8-5-22 09:17:12 | 查看全部
26、怎样理解“一切唯心造”?
“一切唯心造”并不是说一切事物是由心凭空造出来的,想造什么就造什么,可以分三层来理解:
第一、要感知事物的存在,必须根、境、识三者和合。例如,风和幡是外境,我们的六根和心要参与,否则就不能感知风和幡的存在,更不用说它们是否动了。风动,幡动是心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所以,归根结底是心在动。
第二、心了知的世界分两种:现象世界和真实世界。一切唯心造,是指我们的心所造的现象世界。现象世界是虚幻不实的,这种虚幻不实受心的烦恼污染程度影响,各人反映出来的现象也各不同。比如:明月、黄昏、晚霞就各感觉不同,对每一个事物,各人的感受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就是心造的。
第三、心分为真心和妄心。真心就是佛性,或真如。世间万物都是由妄心所作,这里的妄心就是阿赖耶识。由这个妄心起业,由业感果。由此,而有五蕴、业果、三界六道。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能直接造业,造业的是妄心(阿赖耶识),这就是一切唯心造之意。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8-5-29 10:49:55 | 查看全部
27、什么是八正道?
修八正道是证悟涅槃境界之途径。又称八圣道。
(1)正见:正当的见解。
(2)正思维:不用妄念思维,以无漏智慧思维。
(3)正语:正当的语言。不两舌、恶口、绮语、妄语。
(4)正业:不染贪嗔痴三毒谓正业。
(5)正命:以正当的职业谋取生活。
(6)正精进:不从事有损身心的苦行,不世俗迷信,不行外道法。
(7)正念:心不离道,不起邪念。
(8)正定:远离不定、邪定,及有漏禅,入于无漏清净禅定。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8-6-5 10:35:09 | 查看全部
28、什么是三藏?它结集的过程是什么?
三藏是佛教的教理,包括经律论三藏。经藏是佛讲的法理。律藏是佛教的戒律。论藏是对佛法的解释和评论。
第一次集结:佛灭后数月,在摩揭陀国王舍城外的毕钵罗窟内,由摩诃迦叶会集五百比丘,由佛弟子多闻第一的阿难诵出经藏;由持律第一的优波离诵出律藏;由说法第一的富楼那诵出论藏。复经大众同意,定为佛说,历时七个月。
第二次集结:佛灭后百余年,由长者耶舍邀请大比丘七百人,于毗舍离城重勘律文,后人又称此为七百结集。
第三次集结:佛灭后二百三十余年,阿育王请目犍连等,选出精通三藏的比丘千人,于波咜利佛地域整集正法。
第四次集结:佛灭后四百年,印度犍驮罗国迦腻色迦王,招大德尊者五百人于迦湿弥罗城,从事三藏注释,历时十二年。造经律论三藏注解各十万颂,此即有名之大毗婆娑论。
释迦世尊的遗教,经过数次结集,卷帙浩繁,内容丰富。至今日所传之藏经,或五千余卷,或八千余卷,为世界各宗教之首。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8-6-12 09:36:28 | 查看全部
29、佛教什么时候来到中国?
佛教来华,相传始于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历六十七年),然而在永平之前,早有佛法东来的史迹。关于佛教来华,史载多说不一。综合多说,佛教来华,当在汉武之后。至明帝时,天竺沙门来华。其后西域译经大师相继东来。另外,华土有志之士也相继西行求法,于是释迦世尊经教就在中国渐渐宏传流布开了。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yun@songzi100.com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
  •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 2012-2024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1510号-3 鄂公网安备 42108702000062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