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4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观音寺——学佛50问答》(连载)

观音寺的沿革
1927年,有一在家女居士,法名慈云,在原公安县胡家厂陈家院,现公安县章田寺乡金红村八组建一念佛堂,始为一间茅草屋,内有佛像、经藏、法器。慈云居士单居此处修行、弘法,昼夜经声、佛号不断。
1930年,慈云居士出家,常住沙市章华寺。念佛堂一度闲置,托人代管。抗日战争期间,慈云师父从章华寺回念佛堂,并任念佛堂住持。她振兴念佛堂,扩大规模,完善设施,由原来的一间茅草屋扩大为三间,并另有附属屋。她弘扬佛法,接待香客。此时是念佛堂的鼎盛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慈云师父又常住章华寺,同时往来于两地之间。然在1948年以后,因时局变化,沙市战火又起,章华寺僧人纷纷离去,寺庙已空。师父又回原址念佛堂照常修行、弘法。但由于此时年事已高,疾病增多,法体不支,1953年卧病在念佛堂,无奈只得到二子住宅(现金红村12组,老名八屋坮距念佛堂约300米)与其合住,并在一间小屋内设立念佛堂,拖着病体诵经、念佛、礼拜。不幸,师父于本年6月在此宅圆寂。老师父圆寂时,再三叮嘱子孙,一要敬仰佛法僧三宝,二要保护、完善念佛堂。
1958年以后,由于农田水利建设,村庄调整,原陈家院及念佛堂被毁,园林竹树遭伐,特别是由4人才能合抱的有几百年历史的一棵古枥树不复存在。沧桑巨变,现已是稻谷金黄的空旷无碍之地。1949年以后,佛教一度衰落,但是这里的老人仍还记得念佛堂的盛况及慈云师父修行、弘法认真精进之举。
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宗教政策的变化,佛教又逐渐兴盛起来。自此,在慈云师父修行及圆寂之宅,出现许多令人深思的瑞相或要事。一是于此宅出生的俗世孙子志煌于90年代初皈依佛门,精进修行,吃长素,为在家居士。二是与此宅同令的当地老宅均已改建,唯独此宅保留原貌。当地视为希有。三是98年水灾,水淹一米多深,浸泡一个多月,具有几百年历史的此宅尚未倒塌。水退后,居然能住人,当地无不惊奇。四是俗世重孙陈桥在此宅出生时,很多人见到青烟缭绕,檀香朴鼻。五是此宅后面的一大片竹林,原均为荆竹。无论怎样培管,都是极矮小,只有一指头粗,不能作家用,大多开花。80年代以来,无人培管,荆竹自然变为桂竹,大多都是10厘米以上的直径,最小也是5厘米以上,又十分密集,砍了又发,青枝绿叶,挺拔参天。而且也有很多野生树茁壮成长,其中一棵野生枥树,主干直径一米多,百鸟云集,五里之遥清晰可见,与原念佛堂的竹园,古枥树景观完全相似,也可谓是当地的一处指路坐标。但是此宅,即慈云老师父修行圆寂之宅毕竟年久失修,白蚁吞噬,重建乃当务之急。
以上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缘起。居士陈志煌(演智)等一批老师父的俗家后代一致认为,这是满足老师父遗愿,重建念佛堂的好时机,于是由居士陈志煌 (演智)、王雪梅及其子女陈为力、陈亚力、郭庆发心出资,陈士波、易继秀、邹宜清负责实施,于2004年撤掉此宅,在慈云师父修行圆寂之处重修念佛堂并更名为观音寺。做到观音寺地址不变,东西南北方位不变,甚至连墙基都是原址,以满足老师父的遗愿。由于完全是个人出资,经费不足,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建成现在的观音寺。此观音寺有87年的历史,是当地佛教文化传承的产物。

2017-8-29 09:42:19
观音寺的建筑

   
       观音寺占地面积1.5亩(含竹园),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标准的长方形。四周院墙包围,院墙高2米。有殿堂、斋堂、山门。殿堂、山门均为古典式建筑。殿堂高6米,屋顶四角各有一米高的飞檐翘角,屋脊双龙对峙,似古刹之状。殿堂和斋堂墙壁是用黑色水泥勾勒的古城墙用砖的砖形。路人一看,宛如古老的城堡。门前台阶,加上四根红色廊柱,又有城楼之感。屋瓦为红色彩瓦,加上四周红色檐板,相互映衬,鲜艳夺目。殿堂氛围浓郁,庄严别致。山门长3米,宽2米,高5米,为两层楼式的飞檐建筑,两层及屋脊共有10个飞角,均为兽像,其质为黄色陶瓷。山门楼顶两层和2米高的院墙均镶嵌黄色硫璃瓦。其大门为钢管铁门。院墙和山门相映成趣,太阳一照,飞角流丹,金碧辉煌。斋堂面向殿堂左侧,既显紧凑,又不使殿堂单调。殿堂、斋堂、山门、院墙构成建筑群,远望似琼楼玉宇,耀眼夺目。
院内场地均用水泥铺设。雨停路干。内有花带,盆景,两棵3米高的四季桂,两棵各1.5米高的铁树。有多种名花,如三角梅、玫瑰、月季、杜鹃、茉莉、紫薇、牡丹、秋菊、红积木、黄羊木等。四季花香朴鼻,连冬季也时有彩蝶飞舞。
寺内设施齐全。僧人有卧室、书房、卫生间、洗澡室。均上装天花板,下铺地面砖,采光通风。有热水器、空调、彩电、洗衣机、宽带、书柜、办公桌。斋堂内有液化气瓶,电子打火灶、灶台、厨柜,一一俱全。此处信息畅通,生活方便,环境幽雅,清净无争。加之寺后面约800平方米的高大竹林为背景,使此寺更加增添了佛教色彩和庄严神秘。她是一块佛教的清净国土,是佛法僧三宝的宜居之处,是僧人修行闭关的理想之地。
2017-9-5 12:52:43
观音寺的文化
   大殿内有2米高的金色千手观音像。从佛教圣地湖南恒山请来。佛像庄严,工艺精巧,意远深长,全用檀木和名贵木种精雕而成,造价颇高,周围寺院乃至公安及临县也少有。为了保护此像不染污,不退色,已用10公厘的玻璃镜框封罩。大殿左侧房间为三圣殿。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三尊佛像均有1.5米高,用水泥塑造而成,同样金色,庄严美观。寺内幢幡、宝盖、旌旗、鲜花俱全。大殿内南北两面墙各有4.5米长,2米高的镜框一块,里面嵌有放大的用塑料质纸印刷的经文。即《般若慑颂》、《金刚经》、《心经》、《大悲咒》等经咒。在经咒的上方,三面墙上贴有八十八佛彩画像。每张像有60厘米高,30厘米宽,均用塑料质纸印刷而成,不退色。镜框及其经咒,样式美观大方,内容规范准确。八十八佛彩画像,使2米高的千手观音像不至单调。佛像、经咒、幢幡、宝盖、旌旗、鲜花浑然一体,既体现了佛教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又为教化众生创造了一个庄严肃目的环境。
      
院内有一立式的长2米,宽50厘米的标语牌。它是用不锈钢板制作的。钢板上为白底红字。内容是“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标语牌伫立在门口,十分醒目。过路人均可看到。寺内有多幅楹联。山门:建道场愿大地都成净土,弘佛法望众生均得快乐。大殿:众生迷惑追世俗欢乐堕恶道,菩萨慈悲度人生苦海到妙岸。三圣殿:天天说话做事须问好心多少,日日思利求安应晓善根如何。客房:人生短暂几天乐,业障长存无限苦。这些标语楹联均为自作,紧紧结合当地民众思想,通俗易懂易记,以达到有效弘法的目的。
寺内还藏有佛教珍品和经藏,有以下珍品:弘一大师(李淑同)手书《心经》、《金刚经》、《阿弥陀经》的墨宝真迹。有康熙、欧阳询、赵孟頫、苏轼手书《心经》的真迹。有弘一大师(李淑同)手书的佛教楹联真迹。有汉传佛教寺院历代佛像必藏精品66种,有现代中国法海寺特制的珍藏品:“康熙御笔《金刚经》”。其珍藏品为黑底金字,以独特的胶质纸制作而成,可谓无价镇寺之宝。
有以下佛经及解释多套:《入行论讲记》(索达吉堪布)10卷;《前行广释》(索达吉堪布)8卷;《藏传净土法》(索达吉堪布)5卷;《中观庄严论解说》(索达吉堪布)4卷;《量理宝藏论广释》(索达吉堪布)4卷;《般若摄颂浅释》(索达吉堪布)3卷;《无量寿经》(索达吉堪布宣讲)2卷;《慧灯之光》(赤诚罗珠堪布开示)7卷;《净土圣贤录》(白话本)6卷。
有以下佛经及解释多册:《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大悲咒》、《华严经》、《妙法莲花经》、《大佛顶首楞严经》、《金光明最胜王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净空法师讲解);《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净空法师讲解);《普贤行愿品讲记》(索达吉堪布);《普贤行愿品讲记》(益西彭措堪布);《菩提道次弟广论》(宗喀巴大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学记》(大愿法师讲述);《心经》、《阿弥陀经》、《金刚经》(弘一大师讲解);《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宣化上人)。
还有历代帝王、高僧大德、佛教名人的论著,佛教知识介绍,学习佛教的工具书等。
还有寺内山门处墙壁上挂有1米高,50厘米宽的镜框一块,里面嵌有印刷的<<观音寺规则>>。
附规则:
观音寺规则
1、本观音寺弘扬正法,反对邪教,广造众善,利益众生,为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和谐社会服务。
2、欢迎善男善女来本寺念佛、拜佛、阅读经书、听讲佛法。观音寺为众生排忧解难。
3、不得在寺内进行任何娱乐活动,如打花牌、麻将等。不得大声喧哗,不得嘻笑怒骂。
4、进寺内衣着整齐,不得打赤膊、穿短裤。不讲邪话、脏话。
5、尊敬佛法僧三宝,爱护院内花草树木,维护院内环境卫生。

2017-9-12 06:30:09
观音寺的佛事
本寺的佛事主要是围绕住寺僧人对佛教的信解行证展开。把相信、理解、修行和证悟结合起来。明确学佛的目的是要离苦得乐,脱离轮回痛苦,了脱生死烦恼,最后证得佛果。用佛的大悲无我智慧,转变凡夫的我执自私知见,用戒定慧对治贪瞋痴。
  
在具体作法上做到五点:一是认真学习佛教教义。用晚上的时间阅读佛教经典及论著,做到闻思结合。二是坚持早晚功课。诵经念咒,持咒作观,默坐观心,使纷乱的心清净。三是弘扬佛法。白天接待香客或来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善巧方便的方法宣讲佛法,使他们对佛法生欢喜心、恭敬心,从而断恶行善,自利利他。一般来庙敬香或来访的人都有不同的烦恼和愁苦。住寺僧人着重从心理上开化他们,让他们心情舒畅,乐观向上,当好心理医生。四是举行放生活动。五是排忧解难。本寺周围的家庭如有急难恐怖及时去关心,尽力所能及之事。此寺做到三“不”。一不看相算命,更不妖言惑众,恐吓或拉拢香客而敛财。二不宣扬邪教,更不搞巫医马脚以治病为名而敛财。三不向香客、居士、善男善女以各种方式索取供养。坚持供养要自愿,心情舒畅,不论多少。但是根据当地习俗和香客要求,强烈要求卜卦抽签者,可满足其要求,但不收费。并着重让香客认识,福报的唯一源泉是断恶行善,忏悔业障。住寺僧人尽一切努力使本道场真正成为佛法僧三宝的住所,是清净无染的圣地,是福慧双修的场所。

2017-9-19 07:07:04
观音寺的效应

观音寺所在金红村十二组的居民基本上都信佛,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坚定信仰,并能护法。如桑良明、陈士明、汪大婆、龚德芳、邹永兰、马朝凤等及其家属,每年除夕,他们都到寺内烧头香。佛菩萨的圣诞日以及较大的佛事活动,他们都来礼佛敬佛。寺内两棵各3米高的桂花树就是桑良明供献的。龚德芳是本寺的常客。陈士明处处弘扬佛法。二类是一般信佛,即别人说信就信,佛菩萨的圣诞日或有急难恐怖也到庙内敬香礼佛;三是少数人即使不信佛也不谤佛谤法。别人信佛,也不非议和讥毁。他们深信因果,在寺前或佛像前不乱开口,非常谨慎。这个组的居民,在本寺重建的过程中,他们都热情地帮助搬运佛像、家具或沉重的物品。他们经常供养食物,如灯油、蔬菜、豆皮、糍粑、干豆腐(当地土特产,豆腐腌制、烟熏、晒干而成)等。圆悲师父为不增加施主的负担,也为了庙的形象,一般都拒收。居民一般都不到寺内来,更没有闲逛者,不文明、礼貌者。寺内安静、安全、安心。
十二组的居民信善信佛、积功累德,全组和谐、殷实小康。其特色具体有如下几点:一是人才辈出。2014年全组198人,至1962年以来,完全是参加高考考取的大学本科毕业生21人,其中重点大学、名牌大学11人,研究生6名,留学生3人,其中留美2人。除此,另有正处级2人,正科级1人,还有在较大公司担任公司副职或中层干部的多人。二是创业出色。即使没有读大学,在外打工,靠自己的拼搏,搞出成就来的有3户。如章新源的儿子在广州开装潢公司。陈士亮的儿子从小学木匠,在北京成就了大业,包揽了几个大工程。陈士明、邹荣享的子孙在外创业也当上了老板。另外,在外打工虽未有以上的成就,但在公司当一个小小的负责人,经济富裕的人为数不少。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浙江、咸阳、襄阳均有十二组居民买房子直至落户的人。据说,2014年现在十二组的子孙中,在初中高中就读者,名列前茅,受学校极为重视的还有多名,长江后浪推前浪,后起之秀更加茁壮。三是民风纯朴。首先是种好田。这个组种田的人大多在50岁以上,但他们勤耕劳作,忠于职守,都想多种田。他们也善于种田,无论是种子、农药、化肥管理都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因此产量高,是全村第一。当然居民收入高,是全村榜首。他们每年在村里结账,现金支付的数额最高。其次是遵纪守法,社会秩序良好。全组几十年以来,无打架斗殴、无小偷小摸、无离婚、无犯罪、无刁民。上面下达的计划或布置的任务能及时地不折不扣完成。在全村享有崇高的荣誉。再次是信誉第一,在借贷、农药、化肥、水电赊购方面能认真地履行合同,按时兑现。在种子销售方面,总是优质优价。四是孝养父母、培养后代。全组的老人都能受到子女的孝敬,住处安定,衣食丰足,娱乐随意,有病能治。此组的人对培养后代特别重视。80年以前出生的人读高中、中专、大学的比例就高于别组。80年以后出生的人几乎人人都读到高中,其中很多人升到了大学(包括三本)。在这方面,有一种赶、学、比超的气氛。人人都舍得出钱,学生也很勤奋,没有考取大学就复读,直到考取为止。
金红村十二组和别组比较起来有如此特色,在同一个地理、人文、社会、自然环境下有如此的不同,其因何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果关系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也是佛教的根本观点之一。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均不存在。那么十二组的这一切特色无不与该组的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关。相信有观音寺在此,金红村十二组及这一方乃至更大范围内,将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2017-9-27 08:14:38
观音寺的效应
观音寺所在金红村十二组的居民基本上都信佛,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坚定信仰,并能护法。如桑良明、陈士明、汪大婆、龚德芳、邹永兰、马朝凤等及其家属,每年除夕,他们都到寺内烧头香。佛菩萨的圣诞日以及较大的佛事活动,他们都来礼佛敬佛。寺内两棵各3米高的桂花树就是桑良明供献的。龚德芳是本寺的常客。陈士明处处弘扬佛法。二类是一般信佛,即别人说信就信,佛菩萨的圣诞日或有急难恐怖也到庙内敬香礼佛;三是少数人即使不信佛也不谤佛谤法。别人信佛,也不非议和讥毁。他们深信因果,在寺前或佛像前不乱开口,非常谨慎。这个组的居民,在本寺重建的过程中,他们都热情地帮助搬运佛像、家具或沉重的物品。他们经常供养食物,如灯油、蔬菜、豆皮、糍粑、干豆腐(当地土特产,豆腐腌制、烟熏、晒干而成)等。圆悲师父为不增加施主的负担,也为了庙的形象,一般都拒收。居民一般都不到寺内来,更没有闲逛者,不文明、礼貌者。寺内安静、安全、安心。
十二组的居民信善信佛、积功累德,全组和谐、殷实小康。其特色具体有如下几点:一是人才辈出。2014年全组198人,至1962年以来,完全是参加高考考取的大学本科毕业生21人,其中重点大学、名牌大学11人,研究生6名,留学生3人,其中留美2人。除此,另有正处级2人,正科级1人,还有在较大公司担任公司副职或中层干部的多人。二是创业出色。即使没有读大学,在外打工,靠自己的拼搏,搞出成就来的有3户。如章新源的儿子在广州开装潢公司。陈士亮的儿子从小学木匠,在北京成就了大业,包揽了几个大工程。陈士明、邹荣享的子孙在外创业也当上了老板。另外,在外打工虽未有以上的成就,但在公司当一个小小的负责人,经济富裕的人为数不少。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浙江、咸阳、襄阳均有十二组居民买房子直至落户的人。据说,2014年现在十二组的子孙中,在初中高中就读者,名列前茅,受学校极为重视的还有多名,长江后浪推前浪,后起之秀更加茁壮。三是民风纯朴。首先是种好田。这个组种田的人大多在50岁以上,但他们勤耕劳作,忠于职守,都想多种田。他们也善于种田,无论是种子、农药、化肥管理都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因此产量高,是全村第一。当然居民收入高,是全村榜首。他们每年在村里结账,现金支付的数额最高。其次是遵纪守法,社会秩序良好。全组几十年以来,无打架斗殴、无小偷小摸、无离婚、无犯罪、无刁民。上面下达的计划或布置的任务能及时地不折不扣完成。在全村享有崇高的荣誉。再次是信誉第一,在借贷、农药、化肥、水电赊购方面能认真地履行合同,按时兑现。在种子销售方面,总是优质优价。四是孝养父母、培养后代。全组的老人都能受到子女的孝敬,住处安定,衣食丰足,娱乐随意,有病能治。此组的人对培养后代特别重视。80年以前出生的人读高中、中专、大学的比例就高于别组。80年以后出生的人几乎人人都读到高中,其中很多人升到了大学(包括三本)。在这方面,有一种赶、学、比超的气氛。人人都舍得出钱,学生也很勤奋,没有考取大学就复读,直到考取为止。
金红村十二组和别组比较起来有如此特色,在同一个地理、人文、社会、自然环境下有如此的不同,其因何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果关系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也是佛教的根本观点之一。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均不存在。那么十二组的这一切特色无不与该组的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关。相信有观音寺在此,金红村十二组及这一方乃至更大范围内,将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2017-10-10 06:44:44
观音寺的诗文
大  殿
千手金色观世音,
慈善尊容照苍生。
八十八尊如来光,
百千万部经咒明。
贫贱疾苦求护佑,
男女童叟表虔诚。
消灾免难施法雨,
普润心灵种慧根。
注:大殿内供有八十八佛及多种经咒
三圣殿
阿弥陀佛一主尊,
观音势至左右行。
三十二应周尘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三途六道闻妙法,
四生九界蒙慈恩。
常念名号不间断,
为求解脱得往生。
注:三十二应、四十八愿、三途六道,四生九界,均是佛教常用语,具体解释略。

竹  园
竹友品格万口传,
唯独此园不一般。
昔时培育尚矮小,
今朝自发尤参天。
装点寺庙添风景,
环抱圣殿显庄严。
虽非紫竹仍伴佛,
象征观音昭世间。
注:普陀山为观世音菩萨圣地,中有紫竹林,观音殿就在紫竹林中,因此常以紫竹象征观音。

山  门
烟村农舍鳞栉比,
独此门楼向天际。
飞檐琉璃色光耀,
堂宇房阁状严丽。
内为佛国清净土,
外是娑婆染污地。
进得此门得解脱,
但愿苍生尽入里。

年关拜观音寺
细雨霏霏天盖低,
车轮滚滚回乡急。
不因亲属要相见,
只为年关已近期。
神圣庙堂谁人护?
清净禅师何者依?
愿我尽心力护持,
凡圣同乐共此期。

在观音寺忏悔
未仆前世为何身,
吾生坎坷源业根。
求学途中两厄难,
事业道上多坎坑。
灾疾累累少有为,
子孙平平空无成。
业障数如恒河沙,
虔诚拜佛忏悔心。

在观音寺修行
(一)
吾生自慰后半生,
诸佛经道得以闻。
苦海无边艰难度,
解脱有路精进勤。
拈香礼佛身恭敬,
诵经念咒意虔诚。
此生沽名云烟过,
乐度耆年佛子行。

在观音寺修行
(二)
人生难得应正行,
岂能随意走邪径。
金鸡报晓香烟起,
玉兔升空迦趺沉。
心专神凝诵两课,
勤奋立志背三经。
抓住夕阳无限好,
修行哪怕近黄昏。
注:“三经”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

万法都为去妄心
宇宙一切因缘生,
万有乃是五蕴成。
我法二执源无明,
见思两惑起祸根。
业力永存致轮回,
佛性常在树信心。
信解行证迷转悟,
万法都为去妄心。
注:“万法都为去妄心”。这里的“法”指一切修行法门。

贪心哪能任横行
世间万有无自性,
假空中观三相应。
众物积聚非实相,
因缘合和是假名。
是有非有宜分清,
假相实相应了明。
能知此理去二执,
贪心哪能任横行!
注:万法有名是假观;万法无自性,是空观;万法虽空,但却有相,是中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身边的事例谈因果
陈士涛
我是学唯物主义哲学长大的,原先以为佛教是唯心主义哲学,学佛是因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而求得解脱。随着年纪增大,对发生在自己或身边的某些事情的感悟加深,这才发现,我错了。感性的东西是多么的肤浅!只有理性的思考,才能攀上认识的新高。
好人有好报,心地纯正善良的人,佛祖是会保佑的。在家居士演智(俗名陈志煌),年轻时有《周易》爱好者推算其必早夭,中年时段,恶病缠身。大有“大去之日不远矣”之势。冥冥之中,似有神助。承祖母之衣钵,积德行善,秉家族之遗风,吃斋念佛。修桥补路,方便他人,素食放生,利益众生。从此病情好转。与其一同治疗的病友“尔墓之木拱矣”。而他却精神矍铄。更想不到的是:结直肠上的异物,却是息肉;妻子肺上的肿瘤,也是良性。她古稀之年上手术台,进重症监护室,药到病除,连协和医学专家都为之惊叹。这不正如古人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是慈云老师父的俗家后代,祖上的功德延及子孙。2011年7月,我开车由胡厂回斗湖堤,途径大至岗,在虎渡河堤上,汽车失灵无法控制,翻滚下坡,连续翻了几个跟斗,被一块巨石挡住,幸免未入河中。路人认为我与车内的一学生已遇大难,没想到我们却毫发无损。事后,想起这有惊无险的经历,我就会从心底油然而生对佛祖的敬畏,对先人的感激之情。
佛重因,人重果。小时候我常听家族长者说,陈家男人的寿命都不长,能活到五十多岁就不错了。曾祖泽桢五十多岁,伯祖父宏高五十多岁。可是,祖父宏钰却活了六十七岁,现在我父辈都已超过七十岁。我常想,尊重佛、法、僧三宝,才是打破任何消极面的最佳秘方。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己酿的酒自己尝。慈云师父后代,心地善良,性情敦厚。他们懂礼仪,求上进,事业发达,家庭和顺。有从医的,从文的,经商的,均成就显著。有通过高考上大学的8人,其中重点大学5人,在5人中有2名留美研究生,1名国内研究生。这难道不是佛光普照的结果?善因必结善果!



2017-10-18 16:31:03
观音寺的趣闻
八屋坮的因缘
《公安地名志》中的“八屋台”,原名“八屋坮”,即现在的公安县章田寺乡金红村十二组。也是今本观音寺所在地。“八屋坮”以八栋屋和土坮而得名。这里有一块岗坮,东西北三面都是低洼的峪田。此岗坮宽约100米,呈一字形向南延伸,东西北三面有坡度。1998年罕见的大洪水,黑狗垱破堤,整个孟溪大院一片汪洋,而此坮离水面1米多高,居住此地的父老乡亲在坮上躲水,生活达一个半月之久。再说八屋,据这里建国初期的老人说,大概是18世纪中期,即乾隆初年,这个坮上有八栋房子,自北至南,面向东,沿土坮的走势并排,呈一字形,栋栋相连,很有品味。这八栋房子大小,规模,结构均一样,而且在一条线上。它们都是“四井口”。”四井口“是当地对住房规格级别的的称谓。此类屋是上下两重,上下重各三间,两侧各一间为厢房,计八间,构成一个四方形的整体,中间是天井,又称八大间。内部各间可以互通。“四井口”有大小之分,此为“大四井口”,深若25米,宽约15米。全是由约30厘米直径的杉木凿穿成的屋架,而形成的框架结构,周围套以土墙,屋顶为青瓦,屋脊檐口均为白色,内部面临天井的上下屋、厢房,四面均为穿花格门。八栋屋共长约150米,均傍坮建筑,低于坮最高处1.5米左右。而坮的最高处紧挨屋后,全是竹木园林,也是一字形,其长度远远大于八栋屋的长度。其气派和巍峨可以想象。按当时当地的经济条件和习俗,住在此类屋的人定然不凡。是何人所建?是一姓而居?还是杂姓而居?无从可考。到民国初期,八屋虽犹存,但已破败凋零。到建国初期,仅仅两栋略显原貌。至今八屋犹存,其中有一屋就是现在的观音寺,另七屋己是样式各别,参差不齐了。现居住着陈、章、魏、桑四姓。
八屋坮以它悠久的历史和名声响彻后世。国民党时期,有保办公所设于此,其保长为江正赢。建国初期,即1949年至1952年设八坮乡,就是以八屋坮命名。全乡连续三天以上的会议都在此召开。后又改为黄坮乡(其乡的范围已扩大),仍取用八屋坮的“坮”字。后有一所黄坮小学,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也取用了这个“坮”字。
现观音寺的前身“念佛堂”起初并不是在八屋坮,在距此约300多米的原陈家院(现金红村八组)。因1952年慈云师父病重,只得由其次子陈宏钰照料。宏钰宅就是八屋之一。慈云师父于此宅设临时念佛堂,带病修行,次年六月去世。以八屋坮地理位置的优越和文化历史的悠久,它无疑是一块灵气之地。以前的念佛堂,现在的观音寺建在此,是极其符合寺庙要求,再理想不过的了。在此建寺,事前并无有意,完全是顺因缘自然而成,看来是天意。
老桥口的观音
观音寺的前身念佛堂距老桥口只有一里之遥,和老桥口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老桥口属于淤泥湖的一个港汊。东岸为苏秦港、刘家祠,南岸为羊子岗,西接淤泥湖面,北岸为苏家山。南北两岸距离很近,相互喊叫声可以听见。但来往交通不便,须用渡船。据传说,有一列迎娶新娘的长队抬着花轿,持旌旗宝盖,吹打着乐器,十分热闹风光,从北岸上船过渡到南岸去。刚开船,危险出现,可能是由于上船的人太多,船里进水,即将沉没。船上人大惊,拼命叫喊“救命”。其中有善男子善女人,仰头祈祷观世音菩萨。忽然之间,眼前空中见一女子身着青纱,彩带飘舞,手拿杨枝,安慰说:“不要惊慌,我来救你们”。并将杨枝一点,一座浮桥突然出现。女子说:“你们从桥上过去吧!”这些人继续如前,抬着花轿,吹吹打打,从桥上走过,顺利到达南岸。上岸后,他们再也没见到桥了。可是两岸看热闹的人大惊,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见这一列迎娶新娘的长队在水面上行走,步伐轻盈,如履平地,不知道这种法术从何而来。事后才知各人看到的不一样,迎亲的人看到的是桥,岸上的人看到的是水面,迎亲的人觉得自己是在桥上走,岸上的人看到的他们是在水面上走。大家一致认定是观世音菩萨显圣,随即仰天朝拜。
自此,两岸百姓商议在此建桥,并昼夜祈祷观世音菩萨保佑加持。两岸百姓各自从两岸同时筑堤坝。说来也巧,堤坝自涨。不几天,两坝即将合龙。在两坝未合龙的中间,用树木连接,桥即成。此后车推马驮,人畜来往自如。但日月流转,沧桑变化,不知经过若干代,桥已失,口尚在,堤坝犹存。两岸往来仍用渡船,老桥口因此而得名,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围湖造田之时,其行迹还十分明显。
关于淤泥湖,民间流传很多神话故事,譬如“青布精”修炼成仙,为民清除匪霸;救落水渔民;渔民为感恩而修“青龙庙”。“青布精”为 感恩,化现人身修“大门土地”等等。这些故事均包含了人的一个美好追求,即济世渡人,行善积德,消除苦难。“老桥口”的传说亦是如此。围绕着淤泥湖交通往来常有事故发生之事,人们为追求平安,似乎有一个规律:基本上各渡口都建有寺庙,如“王家咀”、“西家咀”渡口对岸有利堂寺;“莲子口”,“三星”渡口附近有报慈寺;“祝家坝”渡口附近有刻木观;“老桥口”渡口附近有“天官庙”等。观音寺前身的“念佛堂”也在老桥口附近,虽然没有上述寺庙的规模,但它十分便利人们朝拜观世音菩萨及诸佛菩萨,满足了人们的追求。这些寺庙形成了公安淤泥湖周边的强烈的佛教氛围,构成了公安淤泥湖区域特有的文化现象。
两竹园的兴衰
观音菩萨与竹有大因缘,普陀山是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的紫竹林就是观音殿。相传观音菩萨就在紫竹林修行。似乎有观音菩萨就有竹。还有以竹命名的寺庙很多,如紫竹林寺,紫竹院寺,竹林园寺,竹林寺,苦竹寺等等。观音寺的前身“念佛堂”在金红村八组原陈家院。念佛堂周围也有一片竹园,竹子粗壮,直径均在5到10厘米左右。有一棵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枥树,要由4人才能合抱。树冠直径上百米,直向云天,遮天蔽日,鹤鸟云集,大有佛经上所说的“菩提树高四百万里,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之意。伴随着这一环境,念佛堂内青烟缭绕,佛号、经声清脆,钟鼓乐器悠扬,佛教氛围浓烈。这里生机盎然,天地祥和。但在1952年念佛堂迁至八屋坮,1953年慈云师父圆寂后,这里逐渐没落。人丁不旺,枥树遭伐,房屋受毁,竹子被砍。现在无一砖一瓦,只有稻谷金黄,空旷无碍。后人也无法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事。然而与此相反,念佛堂迁至八屋坮宏钰之宅基后,宏钰之宅由衰到兴。特别是后面的一大片竹园出现了奇特现象。原竹园均为荆竹,极其矮小,只有一指头粗,大多开花,而荆棘丛生,荒草肥厚,为蛇类野兽出没之地。自1953年以后,竹子逐渐转青变粗,自然变为桂竹,又十分密集,直径在5至10厘米以上,苍劲挺拔,荆棘荒草自然消失,与念佛堂原竹园无异。更巧的是竹园中自然生长一棵枥树,由幼苗长到主干直径一米多,鹊巢云集,五里之遥清晰可见。虽不及上述枥树高大,但总体景观仍与前无异,在当时当地实是难得,两竹园的兴衰与相似,不能不使人领悟到:竹与观世音菩萨的因缘有关,兴衰与相似和念佛堂的灵气有关。是观世音菩萨在显圣,是念佛堂在显灵。
两妯娌的称谓
慈云师父俗姓张,出家前系陈泽桢之妻。有一魏氏为陈泽榕之妻。泽桢和泽榕是两同胞兄弟。自然张氏和魏氏就是两妯娌了。两妯娌年岁相近,均多子孙,贤淑闻名乡里。因为她俩均下慈上孝,宽人薄己,所以关系很好,相当融洽,互相帮助,相敬如宾。他们两家虽各自开烟火,但同住一屋。这里的习俗是孙子称祖母为“婆婆”。而慈云师父的念佛堂就在住家后面,两家和她少不了有些往来。孙子们把她俩都称呼婆婆,这样就分不清是谁,有时闹出笑话。如吃饭喊错,做事喊错。于是他们就想了一个法子,用不同的称谓,以示区别。慈云师父是出家的,称为“斋公婆婆”。魏氏是未出家的,称为“人家婆婆”,这样就不闹笑话了。开始是孙子们这样称呼,后来演变成两家以至社会上都这样称呼了。“斋公婆婆”,“人家婆婆”成了当地妯娌关系好的代名词,当地把她俩奉为处理妯娌关系的楷模。“人家婆婆”虽然未出家,也被当地视为贤明长者,受到尊重。

2017-10-24 12:01:18
   慈云师父传略

QQ截图20170725084109.jpg

      慈云师父(比丘尼)俗姓张,公安阧湖堤人,生于1880年,于1953年圆寂,住世73载。
命途多舛,感悟人生

      慈云师父幼小家里贫穷,又系女性,受封建礼教约束,未能上学识字。而且很小就担当家庭重任,未享受父母的溺爱,更未享受孩提时代的幸福。17岁就出嫁,生有一女,20岁丈夫夭折,丢下妻儿而去。人间最为悲惨之事过早地来到她的生命中。青年寡居,并带有一女,生活是何等艰难。五年以后,此时,公安胡家厂附近陈家院,现章田寺乡金红村八组一跛足农民陈泽桢娶妻李氏,不能生育,到中年时仍无有儿女。其李氏较贤慧,为了延续陈家的香火,劝其夫陈泽桢娶二房。1905年,她25岁时,经人介绍,和陈泽桢结婚,并将一女随其带来陈家,改姓陈。在当时封建礼教盛行的情况下,一位寡妇,并有拖累,无有选择,只得嫁给大她20岁,并且是二房,而且是残疾足跛,身体也不健康的人。在陈家,12年之内,生了两子一女,女儿最大,第二个儿子宏钰,1917年出生,总算为陈家立了大功。正当生活有点喜气色彩之时,第二个儿子刚出生三个月,丈夫泽桢去世。时年她才37岁。此时家庭如风筝断线,如行船失舵。孤儿寡母,生活窘迫,又受家族歧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她只有离家,出外打工,帮人做饭、洗衣、干家务活等。小孩由李氏看管。此时她心中产生很多问题,不得其解。为什么人生这么苦?为什么她的命运这么苦?为什么在同一个天地之下,有这么多的不平等?她打工经过很多人家,其中有一家的女主人学佛,是居士,并设有佛堂,天天敬香、礼拜、诵经。女主人给她讲了许多佛教道理,她一听就接受,倍感兴趣。自此,她萌发了学佛的念头,并跟随女主人学佛,后在女主人荐引下,在当地一所寺庙皈依,法名慈云。时值1927年,时年47岁。此时大女儿二十多岁,大儿子二十岁,小儿子也有十岁。家庭情况有所好转,她也归家,成为在家居士。也在家内设立佛堂,这就是现今观音寺的起源。她一边学佛,一边掌管家庭。
遁入空门 口传得悟

      随着学佛的深入,儿女成家,家庭经济情况好转,她的思想也发生很大变化,信愿行更加深入。1930年,她毅然出家,在沙市章华寺受戒(头上有九个戒疤),削发更衣,为章华寺一师父(俗称三万爷)弟子,常住章华寺。由于她不识字,谈不上文化水平,对高深的佛教理论学习自然困难。她的修行在闻思上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深学因果道理,忏悔业障,断恶行善。二是发菩提心,慈愍一切众生。三是认识一切皆空,消除贪嗔痴。四是认识一切唯心造,一切忧愁、烦恼皆出自心。以上四个方面的道理她不是通过看书学习所至,是通过各个师父的开示而得。对于她这个不识字的人来说,学佛主要是听开示。所以她弘法时,总是引用师父的话,经常说:“万三爷(师父)说……”虽然她不能讲经,但是她对上述的佛教道理,把师父的话用得很活,也很通俗易懂。在实修方面,主要是修净土,一是背诵口传早晚课的内容。由于她的精进、决心、恒心、即使是口传,也能够背诵早晚课的经咒及歌唱有关偈子,能够熟练地参加早晚课上殿。二是打座观想。三是念佛。行住坐卧,念佛不断,她开口说话,是阿弥陀佛,停止说话,也是阿弥陀佛,她呼唤别人是阿弥陀佛,她应声别人也是阿弥陀佛,她赞成是阿弥陀佛,反对也是阿弥陀佛。总之,无论什么都是一句阿弥陀佛管总。四是严守戒律。她一皈依佛门,还是在家居士时就吃花素,即初一、十五素食。出家后,长素认真,衣冠整洁,远离是非,言行清净,堪为出家人之楷模,堪为文盲学佛的典范。
坚定信仰 完善道场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危亡,全国人民共同抗日,寺庙也不例外。因此日军把寺庙也当成打击的对象。寺庙被日军搔扰,佛事和修行受到影响,章华寺也不例外。此期间慈云师父道心不退,僧人形象不改,回原址念佛堂继续修行弘法,并扩大念佛堂规模,完善念佛堂设施,提升念佛堂档次。一是将原念佛堂一间草屋扩大为三间,增添佛像法器和经书。二是热情接待周围的善男善女敬香念佛。由于慈云师父的庄严法像以及她的名声,再是她宣讲的通俗易懂的佛法道理,到念佛堂来学佛修行的人络绎不绝,四方云集。此时念佛堂香火旺盛,青烟缭绕,鼓乐声声,可谓念佛堂之盛世矣。慈云师父又经常往来于章华寺念佛堂之间,仍然在不断充实自己的佛学修养,也给念佛堂增添了活力。抗战结束后,一时国内和平,寺庙的佛事步入正轨。慈云师父又常住章华寺,托人代管念佛堂,不时经常回来料理。1948年底至1949年春,临近解放,战火又起,章华寺僧人纷纷离去,慈云师父又回到念佛堂。她仍不改僧人形象,和以前一样修行念佛。随之各地寺庙僧人均散去,空寂荒凉,或者被挤占作它用,师父无其它去处。此时她已近古稀,法体衰落,就在念佛堂度过最后岁月。
广作善事 闻名乡里

      慈云师父第二次回到念佛堂后,她除了念佛、打坐静修外,十分注重作善事。一是布施,她听到经受各种苦难的人或事,就泪流满面。见到生活极端困苦、或严重疾病、或残疾者,就毫不犹豫地尽自己的能力施舍。虽然钱物不多,但总不放过一次。她经常把无家可归、露宿之人接到念佛堂暂住,并布施食物。不但是救人,还照常拯救动物。二是放生。她每月初一、十五放生;佛菩萨的圣诞日放生;为拯救附近特别多灾多难者放生。三是修桥、补路。她常雇工,引导挑着土箕、挖锄、铁锹、棍棒等的雇请者遍查四方。那时都是田埂小路,就是常说的、人经常来往的所谓大路也是田埂土路,只不过稍宽一点。她发现哪里崩塌,就认真补上,哪里有沟口,就用木棒搭桥,棒上再铺土。此举不是一次两次,每月都有三至五天。她说:“方便众生,包括牲畜。”四是培坟,她同样引导雇请者带着工具,踏遍荆棘荒草,翻越沟壑丛林,查找塌陷的孤坟(即没有子孙管理),将其培土。她也知道,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生即死,死即生,坟塚只是殡葬的一种习俗而已。但她随乡入俗,善巧方便引导人们行善,却最有说服力。除上述外,慈云师父的善行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上,起心动念处,只要留心观察,每时每刻都在做善事,不胜枚举。附近乡里,甚至很远地方都知道她。男女老少尊敬亲昵地称她为“斋公婆婆”,都不称她的法名。提起“斋公婆婆” ,人们就联想到学佛行善。所以“斋公婆婆”成了当地学佛、行善的代名词。1953年春,慈云师父卧病在念佛堂。因无人照料,其俗世二子宏钰将其接回自家宅中(离念佛堂约300米处)。慈云师父又在宏钰之宅设临时念佛堂,带病修行。六月在此宅,即现在的观音寺圆寂,住世73岁。
2017-10-31 11:39:47
    圆悲师父传略
圆悲师父(比丘尼),陕西省西安市人,生于1967年,陕西财经学院毕业。2010年出家。在佛学院进修一年,现任本寺住持。
冲破世俗 皈依佛门
圆悲师父,其父亲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绝缘系,在西安高压电磁研究所任职,高级工程师。母亲工人。父母对她的期望值大,要求比较高,教育比较严。她大学毕业后,在工作中有机会读了一些佛教书,也可能是与生俱来有善根的缘故,一接触佛教就感兴趣,就相信,并促使自己深入思考。再者,就是母亲长期患病,母亲的病痛折磨及逝世和因之而引起的家庭不安,使她感受到了人生的苦难。另外,她观察了社会上的种种现象,比如寿命、贫富、苦乐、贵贱等是如此的不平等,还有各种矛盾纠纷,各种爱欲情仇、各种祸福变换,原因究竟是什么?她要寻找答案,当然是佛教。正当她彷徨苦闷的时候,有机缘遇到了高僧大德的指引。于是她萌发了出离尘世寻求解脱之心。
圆悲师父于2010年出家。为了学佛很快得到成效、不只停留在烧香、磕头的层面上,为了更快改造自己、塑造自己,出家伊始,就到佛学院学习。在那里,佛教氛围浓烈,她初步感受到了佛教的内函,既不是如世俗所说的那样可怕、神秘,也不是那么轻松、清闲,既伟大、亲切,又庄严、严格。在那里,她更加明确了僧人应有的仪表、行为、风度。这对于一个刚进入佛门的人来讲,是首先必须注意的。同时,也受了比丘尼戒,当然三皈、五戒、十善这些基本的戒律和要求也在其中了。
在那里,她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礼仪,比如怎样礼佛、敬佛?怎样穿戴?怎样呼唤、应声?均受到严格地训练。作为一个初学者,必须知道僧人每天的佛事,闻思、修行、生活的过程,即僧人的日常行为规范,并不是随意,想怎样作就怎样作,这也是对一个道场和僧人的基本要求。这一切,她在佛学院均得到了学习和锻炼。
独伴青灯   精勤修行
离开佛学院后,丛林和大庙,她都够条件去,还有很多庙希望她去,邀请她去。那些地方名气大、环境美、设施优、佛友多、生活好,杂务少,单金高。但是她不羡慕,而是选择了这里。一是认为这里清净,有利于她闻思修时,注意力集中,不浮躁、不散乱、不受干扰。二是她的目标是放下和出离,要按这个目标,一步一步地扎实地走下去,如在其它地方就不可能与此同步。意即要在这里专心修。三是要磨炼自己,使自己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这里均符合要求。所以,她果断决定,毅然来到观音寺任住持。
她2011年1月来到本寺,要做的事情很多。一是要适应这里的地理、自然环境。她远离家乡,远离城市,远离灯红酒绿,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宽广的马路,没有城市的喧嚣,有的只是田埂小路,独家小院,鸡鸣狗吠,完全是另一世界。而且这里冬天阴冷,没有暖气;夏天闷热,湿度大,蚊虫多。她要克服“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思乡之情。很快,她不仅克服了这种情感,相反认为自己似桃花园中人,找到了一个静虑的环境。二是要适应这里的风土人情。寺庙虽是净土,但毕竟处在娑婆世界,处在三界凡尘中。她远离亲人,听到的是乡音,见到的是乡情。对她这个年轻的陌生僧人投以的均是奇异的目光,谁是她的护法?她不仅要克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思亲之情,相反,她要把这些人都看作是要她度化的众生。三是要改变这里对寺庙的一些错误看法,即把寺庙看成是挣钱的赢利场所,是巫医马脚“治病”的场所。如果僧人会“治病”,收费低,庙里的香火就旺,就赚得到钱。她要用实际行动来改变这一较普遍的错误看法。此庙不收钱;她也不“治病”。此庙是弘扬佛法;她是治贪嗔痴的病。四是要赢得众生的尊重。初来咋到,人们看到她是一位比较年轻的比丘尼,又听说是西安市中心城区人,大学毕业。都说:“这样的人哪里找不到好事做,何以要出家?即使出家,好多寺庙不可以去,何以要到这里来?是真修行,假修行,还要看看。晓得在这里搞不搞得长?”又都说:“人人都有儿和女,人人都有家庭,人人都有七情六欲,她又这么年青,能够出家,又跑到这个偏僻的小地方,住这个小庙,实在是不容易啊!不简单啊!了不起啊!”总之,大家都在赞叹、怀疑、尊重、等待。有个别好心的女众劝她收一个徒弟(当然是比丘尼),一是给她作个伴,她说她“不惧怕”。二是和她说说话,她说她“不寂寞”。三是帮她做点家务,她说她“不懒惰”。现在己近五年了,她独伴青灯,出入一人,修行弘法,接待香客,管理寺庙,坚守住地,种园做饭,谨谨有条,规范有序。赢得了民众的尊重,赢得了护法。
圆悲师父一到这里,就进入了角色,认真修行,没有耽误。她修行、坚守住地、精勤,主要表现在“四不”。一是不回家,整整四年了,她只回过一次西安。那是2013年12月份父病。她为了尽孝道,满老父思念之心愿而滞归。虽身陪伴老父,侍奉汤药,兼顾修行,但“身在曹营心在汉”,还是挂念寺庙。待父病刚刚好转,离2014年春节只有两周,举国都在回家团圆之际,她却相反离家,回到了观音寺。周围民从及善男信女无不惊奇、赞叹。她说:“我已经出家,过去是家不是家,现在不是家却是家,过春节了,应当回家。”足见她的佛心。二是不云游。外出云游,到佛教圣地去吸取营养,受到加被,扩大佛教情怀,这也是一种修行方式。但是她认为自己出家不久,主要打好修行的基础,还不具备外出云游参学的条件。她要利用一切时间来闻思修。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到具备了一定的境界,再去云游参学不迟。三是不串庙。仅仅章田寺乡就有庙多座,其中大庙2座(章田寺、报慈寺)。她可以都走一走,轻松轻松,见识见识,交流交流。但是她却认为,这样会浪费时间,同时会影响别人修行或做佛事。整整四年,她只去过报慈寺2次。四是不进俗家。时间久了,和周围的民众毕竟熟了,特别是女众,一见面就打招呼,相互问问好。有些女众邀请她作客,她却婉言拒绝,坚持不去。她认为,佛教是讲圣洁,俗家毕竟有很多污染。否则,对修行人的形象会有影响,同样会浪费时间,耽误修行。
圆悲师父的修行安排得非常紧凑。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再上座即坐禅一小时。下座后,开庙门,在大殿和三圣殿供水供香,念课诵。8点做早饭,饭后洗衣、打扫卫生,接待香客。有时去街上买点日常生活用品。11点做午饭,12点关庙门午休。下午2点起床,打坐、禅修、看经书。5点半吃晚饭。晚上看光碟或经书。9点打坐禅修一小时,10点钟睡觉。
从这张时间表可以看出,她修行的几个特点:第一,修行的内容专一,不杂乱,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第二,修行的目标明确,不随意。按照目标逐渐地有层次地进行。第三,修行的方法规范,不走样,按照要求一点一点地认真落实,不自出心裁。第四,修行的时间保证,不散乱。不是三天打鱼,二天晒网,而是全天候的修行。
淡泊衣食  持戒严谨
其它寺庙,虽也是素食,但花样较多,做法精细,味道可口。圆悲师父的饮食极其简单,每餐只有一个菜,最多两个菜,或者饭菜合一。她长期生活在城市,在父母身边,初来咋到,对乡村的生活方式还不适应。其次是只她一人,又吃不了多少,精细做菜,嫌太麻烦。再其次是她要抓紧时间闻思修,不愿把时间花在生活上。所以她做菜就是煮,青菜是煮,豆制品是煮,干菜是煮,咸菜也是煮。面条和青菜一起煮,剩饭和剩菜一起煮,该煮的是煮,不该煮的也是煮,别人关心地问:“圆悲师父,你只会煮,炒一下不行吗?”她回答说:“煮简单。”“这样的饭菜有味道吗?”“别管它,吞到肚里都是一样。”看现代人的生活,满盘盛席,花样繁多,美味佳肴,谁不是讲究又讲究,唯独她这样无情地对待自己。然她还自得其乐。当地民众背后评价:“圆悲师父是真正的僧人。”“真正的僧人”这一句话含有多么丰富的内容!说明了多少问题!她的僧衣就是那几套,很少看到新的,但是很整洁,不减僧人的庄严。她一个人,无人督促,要是持戒不严,别人也不知道。但她能自律,持戒严谨,这就是她最可贵的地方。她说:“我既然出家,就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如不能持戒,何必出家。出家就是忏悔业障,如不能持戒,何忍自己更为造业。”又说:“修行是自己的事情,何须别人督促。”确实,当地民众也在有意无意地观察。不然,何以得到“真正的僧人”这样一句朴实的评价。
她的出家和来到观音寺修行,是她人生的大转折。原来是“鳞鳞居大厦,十指不沾泥”,现在她居然开始种园子了。她学种菜,学挖地,学施肥,学浇水。她栽的菜秧不能活,原因是她像栽树苗一样,栽得深,拍得紧。她挖地挖了半天,不见垄畦,邻居开玩笑地说:“我的狗子扒的几下都比你挖得好些。”她浇水,浇得太多,把土变成了稀泥。她施肥,不知道浓度,甚至覆盖了蔬菜。这一切都说明了她在学佛的道路上磨炼自己,说明她学佛的坚定心,说明她把修行融化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在具体行动上。
出家难,年轻人出家更难,从大城市来到这偏僻的地方难上加难。圆悲师父在修行的道路上克服了种种障碍和困难。她的座佑铭是“出离放下”,愿她也相信她在这个座佑铭的激励下,在攀登顶峰的过程中升得更高,在渡达彼岸的航船上走得更远。
2017-11-7 11:18:4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