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镇紧邻松滋市城郊,地势地貌较为复杂,丘陵、平原、湖泊兼有,南海镇风景秀美,物产丰富。南海镇镇党政机关设在距市城关6公里的磨盘洲,磨盘洲古称郧城,楚昭王所筑,孝子宫,碑亭子,剑峰丹鼎名胜历史悠久。 .. ...
-
相传明朝时,刘家场一带是一条人烟稀少,荆棘丛生的山沟,洛河之水流入今镇北的官渡坪,被寨子山以东的象鼻咀所阻,形成湖泊。
-
伍文定(生卒不详)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任常州推官时,魏国公徐佣与民争田,他秉公断案,时人称为强吏。平定宁王宸濠叛乱,论功第一。开拓西南及宦官斗争,卓有建树。官至兵部尚书。 ... ...
-
傅瓛(约1321年~1380年)中书省左丞相、太子辅教。 明朝初为官。元朝末参加了红巾军起义。公元1363年,陈友谅授其为江西行省官。陈友谅败死,归附朱元璋。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以后,累官至中书省左丞相 ...
-
松滋历史文化起源,历代典籍(如后述部分参考书籍、清同治版、民国版、共和国1986年版《松滋县志》等)均有或详或略的记载,当代亦有不少文人学者著书立说。 ... ... ...
-
颜将军洞地下湖由地下湖水洞及旱洞组成,全长2168米,其中水洞长782米,旱洞长1386米。内分地下湖、将军洞、通天峡三大景区。
-
彭承尧,字继勋,号则之。青少年时即膂力过人,乡试中武举人。乾隆丙辰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30岁时,经乾隆殿试高中武进士探花,赐武状元盔甲。
-
据现存资料考证,松滋说鼓子原名说古书,由元、明朝的“词话”演变而来,并逐步形成一种民间说唱形式。清同治年间(1862年前后)开始在松滋境内的大岩咀、西斋、街河市、纸厂河一带流行。说鼓艺人,沿门说唱谋生 ...
-
白云边酒是浓酱兼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选用优质糯高梁为原料,采用纯小麦制成高、中温大曲为糖化发酵剂,高温焖粮,高比例用曲,高温堆积,三次投料,混蒸续渣多轮次定期发酵,分层量质摘酒,精心调味而成。兼有 ...
-
滚灯,是我国花灯艺术中纸灯的一种,史籍灯节起于汉、隋、唐有群众观灯游乐活动,以后愈盛。《辞源》记载【以纸灯内关捩放地下,以足沿街就转之,谓之滚灯】。可见自古已形成正月十五闹花灯玩滚灯的传统习俗,在 ...
-
据文史记载,松滋人种茶、饮茶较早,清代和民国时期有部分山民将制成的干茶叶挑到山外卖,同时从大叶茶树上采摘茶叶,晒干后卖,此种茶称「一皮罐」。 ...
-
双镲锣鼓又称双镲子(打击乐)。它同其它锣鼓的不同之处是鼓和镲所处的位置不同,双镲锣鼓是用镲发点指挥整个乐队,其它锣鼓乐是用鼓发点指挥整个乐队。 ...
-
松滋,古称乐乡。古人云:天下之治,在于和静;天下和静,在于民乐。悠久的历史和多姿的地势、地貌,使松滋成为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汇之地。有反映原始社会部落生活的西门河遗址,有与巫峡文化相辉映的桂花树 ...
-
《碎金词谱》成书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作者为松滋人谢元淮,全书十四卷,共计收录古代词乐乐谱五百五十八阙。它既是一部词谱,又是一部词乐乐谱资料集,而其价值则更在于后者。 ... ...
-
谢元淮主编过一部叫做《云台新志》的山志,那部书的体例清新,文采斐然,贴近群众,给后世修志者留下个很好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