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9-30 21:06
据现存资料考证,松滋说鼓子原名说古书,由元、明朝的“词话”演变而来,并逐步形成一种民间说唱形式。清同治年间(1862年前后)开始在松滋境内的大岩咀、西斋、街河市、纸厂河一带流行。说鼓艺人,沿门说唱谋生 ...
-
2016-9-30 21:03
白云边酒是浓酱兼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选用优质糯高梁为原料,采用纯小麦制成高、中温大曲为糖化发酵剂,高温焖粮,高比例用曲,高温堆积,三次投料,混蒸续渣多轮次定期发酵,分层量质摘酒,精心调味而成。兼有 ...
-
2016-9-30 21:02
滚灯,是我国花灯艺术中纸灯的一种,史籍灯节起于汉、隋、唐有群众观灯游乐活动,以后愈盛。《辞源》记载【以纸灯内关捩放地下,以足沿街就转之,谓之滚灯】。可见自古已形成正月十五闹花灯玩滚灯的传统习俗,在 ...
-
2016-9-30 21:01
据文史记载,松滋人种茶、饮茶较早,清代和民国时期有部分山民将制成的干茶叶挑到山外卖,同时从大叶茶树上采摘茶叶,晒干后卖,此种茶称「一皮罐」。 ...
-
2016-9-30 21:00
双镲锣鼓又称双镲子(打击乐)。它同其它锣鼓的不同之处是鼓和镲所处的位置不同,双镲锣鼓是用镲发点指挥整个乐队,其它锣鼓乐是用鼓发点指挥整个乐队。 ...
-
2016-9-30 20:58
松滋,古称乐乡。古人云:天下之治,在于和静;天下和静,在于民乐。悠久的历史和多姿的地势、地貌,使松滋成为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汇之地。有反映原始社会部落生活的西门河遗址,有与巫峡文化相辉映的桂花树 ...
-
2016-9-30 20:56
《碎金词谱》成书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作者为松滋人谢元淮,全书十四卷,共计收录古代词乐乐谱五百五十八阙。它既是一部词谱,又是一部词乐乐谱资料集,而其价值则更在于后者。 ... ...
-
2015-9-30 10:05
引:延长,延缓;刻:急刻,急切;商:商调;羽:羽调,均为古代乐律中的两个调名。指讲究声律、有很高的音乐演奏成就。
-
2015-9-30 10:00
古楚崇巫尚舞,迎神之风极盛,击鼓戴胡成为民间庆典祭祀不可缺的形式。屈原《九歌》、《荆楚岁时记》圴有描述。十番锣鼓的形成和流传与古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乡民们跳 ...
-
2015-9-30 09:58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
-
2015-9-30 09:56
藕莲花舞流传于松滋市新江口镇、南海镇一带。表演者手执以细竹蔑扎成的莲藕为道具,头饰为盛开的荷花,身着象征荷叶的绿色长裙。表演时,舞者或大圈绕交套;或慢步徐行,或疾步如飞。灯随人舞,旋转不息; ... ...
-
2015-9-30 09:53
八卦舞是道教传统的宗教舞。舞、歌、乐器三者结合组成整体的艺术表演形式。凡在一个村庄有迎佛、庙会、唱灵经、作吉利道场等都请道教法师去踏八卦舞,迎祥驱邪。 ... ...
-
2015-9-30 09:52
九莲灯,是流传于湖北省松滋市的民间舞蹈,分布于新江口、陈店、老城、南海一带。因九位女演员手持莲花灯表演而得名。九莲灯舞蹈以其轻松活泼、优美抒情的舞姿,亭亭如盖的荷叶、状如荷花的服装,悠扬婉转 ... . ...
-
2015-9-30 09:47
《荆河戏》是在湘西北及湖北荆州、沙市等地流行的一个汉族戏曲声腔剧种,因流传于长江荆河段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称,抗战期间又曾被叫作楚剧、汉剧、湘剧,1954年正式定名为荆河戏。 ...
-
2015-9-30 09:45
松滋丧葬习俗均有经文、歌谣传承,它的反映形式,具有视觉、听觉、感性、理性特征,其表现形式可以解释为社会道德、伦理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