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动态] 一路上有你

1476 0
发表于 2023-9-5 11:03:1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家乡的《洈水》杂志创刊25周年了。加上其前身《碧涧》《松滋文学》《白云边》,这本刊物已经走过了30多个春夏秋冬。这30多年,正是我从一名青涩的农村青年,一步步成长为村干部、乡镇临时工、县市公务员,然后由草根作者转型为职业编剧的重要阶段。回望30多年的写作经历,我由衷地感谢《洈水》杂志(包括其前身)一路相伴温暖相随,感激几届市文联、市作协领导办好这本刊物的执着与坚守,感恩历任主编和编辑老师们对我的热心扶持和无私帮助。
  30多年前,我因病辍学回乡,对前途一片迷茫。为排遣苦闷,试写了一篇小小说《最后的惦念》,投给当时市作协创办的《松滋文学》。几个月后,这篇稚嫩的习作竟然发在新一期的杂志上。拿到样刊,嗅着油墨清香,我十分激动,灰暗的心境一下子被这本刊物照亮了。由此,我对写作的兴趣大增,开始积极地写稿投稿。不仅写小说、散文,也写新闻报道,成了《松滋报》的骨干通讯员。
  凭着几篇“豆腐块”,我在乡间崭露头角,先是当了几天代课老师,接着干上了村干部,很快又被聘用到镇政府做材料员,成了半专业的“笔杆子”。这期间,我学写了一篇短篇小说《第29课寓言》,惴惴不安地投给了已改名叫《白云边》的市作协刊物。数月过后,在我不抱希望时,突然收到载有这篇小说的样刊,我不禁喜出望外。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能激发极大的热忱,更何况是一篇一万多字的小说习作变成铅字(虽然并不成熟),它带给了我深深的满足感和强烈的写作冲动。从此我一发而不可收,打了鸡血般越写越起劲。
  后来市作协刊物正式定名《洈水》,开启了25年持续出刊,连续七届荣获全省“文学奖”的不平凡历程。25年来,尽管编辑换了一批又一批,作为这本离我最近,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乡土风情的文学刊物的忠实读者和作者,我始终如一地偏爱她,用心地阅读她,认真学习上面的每一篇作品,细细地品味每一段文字。每当拜读到文友的好文章,我在折服、羡慕的同时,又为自己的懒惰倍感惭愧,为自己写不出那种好作品而深感焦虑。于是,我又开始埋头苦写,然后满怀期望地投给《洈水》。在主编和编辑们一如既往的关爱下,我的《一块瓦片》等多篇小小说、散文、杂文先后登上了《洈水》的版面,编辑一度还给我和杨东鲁、胡成宏先生开辟了“杂文三枪”专栏。得益于《洈水》和其它家乡报刊持久的宣推,我这个爱舞文弄墨的“泥腿子”也挤进了城,实现了从农民到公务员的身份转变,完成了由一个写作“菜鸟”到一名职业“写手”的巨大飞跃。
  后来,我开始学写中篇小说,动辄三四万字。《洈水》的编辑们,又热情地鼓励我、扶持我,不惜篇幅发表我的中篇习作,先后刊发了《秋霜满地》《青涩岁月》《黄花梨》《貂毛围巾》等多个中篇。在登载这些小说的同时,编辑还精心策划,配发了多篇评论。对《青涩岁月》编发了山海老师的评论《很感人的一段纯真》和邓祥权老师的评论《捡拾回来的少年岁月》,对《黄花梨》编发了郭晓玲、张国辉老师的评论《城乡文化的对抗与契合》和禹卫东老师的评论《清脆香甜的黄花梨》,对《貂毛围巾》编发了覃晓松老师的评论《谁是真正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这些中肯的评价让我很受教益和启发,曾一再研读。
  一本杂志,靠的就是这帮乐意为他人作嫁衣的编辑在支撑。《洈水》的历任主编和编辑们都对我厚爱有加,除了发稿以外,还给了我很多的关怀和帮助。这份知遇之恩,让我没齿难忘。
  我不会忘记,已故的谢柏盛老师一见我就用他的大嗓门提醒我要多写,别停笔。我不会忘记,刚去世不久的肖干才老师热心地推荐我加入省作协,参加省作代会和全省中青年作家高研班,介绍我的小说《转杂》在《芳草》杂志发表,不遗余力地帮扶后辈。
  我不会忘记,王夏子老师用心良苦出资设立的文学奖,让我成为受益者之一。我不会忘记,田永华老师为获奖作品《貂毛围巾》撰写的颁奖词点评精准,文辞优美,余味无穷。
  我不会忘记,曹其华、杨东鲁、黄敏、张兴武、董新明等老师多年来对我的指导与鼓励。我不会忘记,阮红松、杨良辰、邹君君、钟新华、周卫刚、刘盛云、周晓胜、胡文泉等老师先后热心地向我约稿,编发拙作,让我深感温暖。
  正是《洈水》主编和编辑老师们的扶持和力挺,让我“野心”膨胀,在2010年、2011年业余创作了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官路十八弯》,被业内颇有名气的畅销书出版机构——上海“读客文化”看中,得以出版,并多次位列畅销书榜单。2014年,我毅然放弃光鲜的公务员身份,从长江之滨的老家来到西子湖畔的杭州,聘任一家影视上市公司的专业编剧,实现了中年的华丽转身,成为一名以剧本创作为主业的文学打工人和追梦者。
  我到杭州后不久,《洈水》编辑部很快问明我的地址,然后把新刊一期期给我寄过来。这时候,《洈水》成了连接我和老家、我和老家文友的一根纽带,成了我消解乡愁的一杯清茶,成了我了解老家发展变化的一个窗口。
  而伴随《洈水》刊物翩翩而至的,还有主编和编辑们延续多年的关怀和支持。现任市作协主席,《洈水》杂志社社长、主编田永华老师经常打来电话或通过微信与我交流,询问我的剧本创作情况,为我鼓劲加油。我回到老家,也多次与他小聚,向他当面汇报。市作协副主席周晓胜对我是有求必应,杂志没按时收到,他赶紧补寄;家乡文友出版的好几部图书,我想拥有一册,他立马联系赠阅。
  除了关心我的成长进步,他们继续向我这个老作者约稿。田主席多次向我约长篇小说,市作协副主席钟新华老师则找我索要中短篇。而我来杭州后,影视剧本创作的工作量很大,经常被三番五次的修改搞得焦头烂额,无暇顾及其他。虽然经常怀念写小说那种很享受的感觉,可又实在没时间和精力重拾写小说的那支笔。几年前,我打算以我的一个剧本为基础来创作一部谍战小说,给田主席“交差”,可惜直到现在,这个长篇才完成11万字,实在惭愧。至于钟老师的中短篇之约,更是难以兑现。被催稿多次后,我想到以前在《啄木鸟》杂志发过的一部中篇《繁云破后》,因为写的是“官场人事”,一直没敢投给《洈水》。被逼急了,我就从“箱底”翻出这篇旧稿交给她。我想《洈水》多半不敢发出。果不其然,交给她很久也没有回音。没想到的是,突然有一天,钟老师联系我说马上发这个中篇。经她删改润色,砍掉了一些敏感段落,最后得以顺利刊出,让我深感意外。
  几乎每个写作者,都有被家乡刊物发掘、培养、呵护的美好经历。我感到尤其幸运,《洈水》几十年来一路护佑我成长,让我的文学梦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洈水》杂志创刊25周年之际,我愿把最美好的祝福献给她,把最真诚的赞美送给她,期待她越办越好,让家乡这张文化名片越来越靓丽!
(作者:胡守文,松滋人,长城影视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yun@songzi100.com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
  •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 2012-2024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1510号-3 鄂公网安备 42108702000062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