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散文] 赵家岗,我的家

1604 0
发表于 2023-8-18 13:18:0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赵家岗,是个有400年历史的小村庄。
我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退休后还是回到了这里。
父母虽然故去,赵家岗依然像母亲一样拥抱着我,欢迎我归来。这种浓浓的情,深深的爱,让我温暖,让我陶醉。我到家了,像回到了往日的岁月。
那环绕村庄的门前大塘堰,南边白沟堰,北边鼎盛堰,水质清澈,岸树葱郁。居民们楼前的场地,绿草如茵,树形时尚;矮丛齐整,时花绽放。健身器材,样式齐全。花园式的小村庄,胜过了城市的居民院区。景色怡人,气味清鲜。2O19年荣膺“松滋市农村文明村庄“称号,名符其实,令人骄傲。
赵家岗属于街河市镇文公山村第三组。有耕地150多亩。大小堰塘12口,年产水稻2O万余斤,秋杂万余斤。村庄有居住人家75户,常住居民300多人,人均耕地4分左右,属于典型的务工村小组。
1632年秋,明崇祯五年。赵隆(字茂建)偕夫人李氏,由桂花屋场(今牛长岭村一组)迁居李家岗(原始名称),其“后人颇盛,家亦由此大振。后易名赵家岗,至今不没”。从此,村庄住户赵姓为主,李姓次之。姻亲共居,相处和谐,生产互助,代代传承。
1915年初,李西皜购得赵家先辈大朝房一幢,田产十石。遂携全家人从李家河(现白果树二组)迁居于此。租赁田产,坐堂收租,富甲一方。
数十年间,因生产发展的需要,经姻亲介绍,谋生投靠。又陆续有雷、曾、蒋、邓,邹等姓氏迁居赵家岗。解放初期,村庄里已经共居七个姓氏人家,近20户,100人左右。形成了初具规摸的赵家岗。
在赵家岗,每姓每户都有自已独立的生存艺业。赵姓织布纺纱,邹姓石艺雕刻,李姓行商贩运、邓姓佃田短工等等。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和睦、勤奋、互助、尚礼、诚信成为了村庄的乡风,代代传承。”邻壁当亲房,相处胜亲人”。真可谓是现实版的桃花源。
看着家乡今天的模样,令我兴奋,夜不成寐。儿时的生活,以及那些前辈们讲述的故事一幕幕,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想着想着,我觉得应该做点什么,让这里的下一代,记住赵家岗的悠久历史和文明乡风,释放我心中的乡愁。于是,我鼓起勇气,提起废笔,写了起开来。
那些传承至今的习俗和活动。在今天,家家依然遵从,它完整地体现了赵家岗的人文特点和乡风习俗。值得秉笔写书,光大发扬。
拜跑年。每年正月初,各户儿童应家长的安排,都要出去给村庄里的长辈们拜年,祝福健康长寿。这个小小活动,在孩子们的心里,深深播下了敬老的种子。
贺洗三。凡是新生娃的第三天傍晚,村庄里的家长们会相约一起,去新生娃家里贺洗三。恭喜添生,祝福家发人兴。亲热的举动,温暖感人。体现了喜爱幼儿,关注下一代的成人情怀。
请春客。正月初十过后,村庄里的当家人,会相邀邻里,共聚一堂,拜年祝福。开心娱乐,共话打算,出行安,从业地点等等。友好态度,堪比兄妹。
贺喜宴。村庄里凡有儿女婚嫁喜宴,乡亲们都会齐聚一堂,恭喜祝贺。热闹的场面,亲如家人。
送香纸。在村庄,老人谢世了。本族家庭,全员上阵,大小事务,不分内外,一起动手。其他邻里,纷纷到场,吊唁伴夜,次日恭送上山。尊重逝者,犹如一家。
赵家岗人互助意识,根植于心。已经成为自觉,代代传承,真切感人。
从前,赵姓人家专业织布,邻里妇女偷闲纺纱。纺织生产形成一条龙。织纺分开,质量好,效率高,联系紧密,互利双赢。李姓人家贩运行商,带走赵家布匹,远销津沙醴,带回来日用品和棉花,卖给街上商户和本庄纺纱户。在生产生活的交流中,相互关照,贴心帮助。因此邻里和睦,互助蔚然成风。
十年前,每个农忙季节,挑草头,背谷包,抢风暴,忙插秧。每个家庭的劳动现场,都像生产队场面,人头攒动,笑语喧哗。
在村庄里,若是哪家拆旧建新房。在拆屋现场,基础填仓,新屋上瓦的当天,人们会踊跃到场帮忙,唯恐掉号。
20105月下旬,妻子收割油菜时,突感不适。送人民医院检查后,诊断为重度胃溃疡。次日,我们直赴荆州一医,进行手术。再次检查后,确诊胃癌。需要全胃切除,安装食管。28日上午8时,妻子进了手术室。护士安慰我别担心,手术两个小时,很快会结束。我和孩子们一起,在休息间等待。我静静地回忆过往,泪水默默地流着。两个小时过去了,我跑到手术室门口,看着一个个病人推了出来。手术门又关上了,我拉着护士的手,“我的妻子呢?”急切地问,她茫然了一下,马上说“很快了”。四个小时过去了,我快崩溃了。捶了捶手术门,“怎么回事啊”。这时,留学日本的主刀大夫田夫教授打开门,拍了拍我的肩膀说“我们尽力了”。说着低下头,缓缓地走了。紧接着主管李大夫拉住我的手说:“已经扩散,器官癌变,不能手术了。”我眼一黑,瘫倒在了地上。妻子进了重症室,护士把我请到大夫办公室,李大夫详细讲解了妻子病状和手术情况。他说,罕见病例,首次遇到。腔口打开了,不能手术,只好缝合。安慰我面对现实,准备后事。20多天过去了,我们出了医院。刚刚回家,乡亲们纷纷前来探望。并告知我,在我们进院的第四天,村庄的劳动力,纷纷动手,帮助收割了油菜,又耕整大田,扯秧,挑秧,插秧,近十亩田块,30多个劳力,整整用了两天多,完成了我的夏收夏种。当我看着青青的秧苗,干净的菜籽。告诉妻子时,她攥紧我的手,流出了滚烫的泪水。安顿好后,我多次安排生活答谢,都被一次次谢绝。妻子走了,是我今生的巨痛,乡亲们的帮助,深深情义,是我终生的人情债,难以报答。无尽的谢意和歉疚,将伴随我的归去。
职业是谋生本领,勤奋是发家源泉。这是赵家岗人坚信的铁律,遵从的家训。木瓦窑石漆,染织棕篾锯。这十项农村匠艺,村庄里的少儿少女,必须具备一项。12岁以上的男孩,13岁以上的女孩,除了在校读书的,家长们都会作出安排。老人常言:“男人有志,家人有事。”所以拜师学艺,则成为了家长对孩子们的一项责任,辈辈传承。
解放前,村庄上近20户人家,有织布机6台,纺纱车30台,每天织出棉布6匹,每匹36尺,织纱紧密,布面光洁,赵姓的布品,享誉沙公醴,远销湘鄂渝。李姓的行商贩运,也是村庄里的特色行业。田地耕种结束后,庄上的男人们,便是一条扁担八根系,一石二斗出门去。沙市津市,冷水街,三斗坪是商贩队出入的主要埠头,把布匹、大米等运出去,把棉花、日用品带回来。百里路程,一天来回。讲诚信,不误货,大小商户,订单不断。赵李两家的职业联动,互利共赢,密切的生产关系,和谐邻里,形成了独特村庄风貌和人文传承。
现在,小小的村庄里,有市镇村三级的干部10余人,民营公司(企业)3家,私人餐馆5家,各类包工队5个,土木工程师2名,各类匠人30余个。正月十五后。中年人全部外出从业。留守家庭的老人们,照料孩子,接送学生。自由自在,生活充实。
赵家岗冠名400年来,历经了明清两朝封建统治和更替,体验了国共两党管理国家两种社会制度下的生产生活。人口从十几个发展到了几百号;住房从草棚到瓦屋,从瓦屋到楼房;运输从肩挑步行到了汽车运送;人均寿命从40多岁达到75岁多,整整増加30年。发展变化之大,可谓沧海桑田。
在村庄里,还有一支舞蹈队,是赵家岗的另一道亮丽风景,也是村民们富裕文明的缩影。
每晚6点至8点,妇女们聚在一起,播放歌曲,翩翩起舞,锻炼身体,享受生活。嘹亮的歌声,轻盈的舞步,把家庭的幸福,村庄的祥和映在了脸上,融在了动作上。这支队伍曾代表文公山村,多次参加镇村比赛,获得奖评。每当我听着歌曲,欣赏舞蹈,陶醉的同时,无尽感慨,久久不能释怀。
祝福你,我的赵家岗!
李墨,松滋街河市镇人,曾为街河市镇公务员,现已退休。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yun@songzi100.com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
  •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 2012-2024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1510号-3 鄂公网安备 42108702000062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