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 护(外二篇)
董新明
老母亲心脏病发作被弟弟、弟媳送进医院抢救的时候,童大喜正在教室里指导高一学生写记叙文《陪护》。次日恰好是周六,他跟弟弟说,这天的陪护由他负责。
老母亲住在3楼5病室7床,对面8床的是一个70多岁的老爹爹,陪护他的估计是他女儿。因为床位紧张,医院住院部不得不让男、女患者同处一室。
上午8点半,主治医师带着助手和护士前来查房,查看了老母亲的心电图仪、血压仪等,又询问了老母亲一些情况。不多时,一位护士推着一辆医用小车进来给老母亲打点滴。童大喜很配合地把病床摇高一点,让老母亲半躺着。护士在这边麻利地忙完,推着小车转向对面的8床。
陪护老母亲打点滴的同时,童大喜拿出一叠《陪护》同题作文,认真地阅读起来。老母亲睁着混浊的眼睛,打量着吊瓶里那透明的液体,细数着输液管里缓缓滴落的药滴……
起初病房里一切都是静静的。不多时,8床上那个老爹爹突然抽噎起来。他女儿连忙劝阻他:“爹,您心脏不好,莫激动。”
老爹爹用手臂揩了一把眼泪,低低地说:“我都住院几天了,连他的人影都不见。他就那么忙吗?”
“爹,眼下正是麦收,哥嫂他们忙不过来呢。”女儿搬了一个塑料凳子坐下,安慰老爹爹说。
“黑妞啊,你不晓得,你哥一直生我的气,说我偏心,让他早早下学,把读书的机会给了你……”
“爹,哥不会那么小心眼。今天早上,他打电话问过您。再说,有您宝贝女儿陪护,不也很好吗?”
“嗐,你一个大姑娘家,端屎接尿的……咳!”
“爹,您别说了,您住一天,我就陪您一天。您是我亲爹呀!”
随后,老爹爹渐渐平静下来。黑妞朝着爹笑了笑,便拿起床头柜上的一本《社区工作手册》翻阅起来。
吃午饭时,弟弟、弟媳给老母亲送餐来了。他们知道老母亲牙口不好,便把米饭煮得很稠,熬了排骨冬瓜汤,还有蒸肉、漂丸。弟媳跟童大喜说:“哥,你回去休息,我们来陪陪妈。”
晚饭光景,童大喜和妻子提着保温饭盒接班来了。妻子正要给老母亲盛饭添菜,童大喜突然想起了什么:“医生交代过,晚餐前要给老母亲泡泡脚。”
童大喜赶紧打来了一盆热水。妻子说:“我来!”见童大喜有些迟疑,便说:“她是你妈,不是我妈?”妻子把盆子靠近床边,把老母亲的一双脚轻轻放进去,用手轻轻地浇水,柔柔地抚摸着脚板。看了这一幕,童大喜有些小激动,老母亲眼里闪动着泪光。对面的父女俩也投来了羡慕的眼光。
入夜,月亮的清辉洒进病房,氤氲出柔和的气息。童大喜给老母亲接了一次小便,端着痰盂走向卫生间。回来时,他在医生办公室门口驻足,透过虚掩着的门,只见几位身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静静趴在桌上打盹……他心里一颤:原来陪护患者的,还有辛劳的他们啊!
回到老母亲病床前,他把陪护用的小床缓缓打开,轻轻地躺上去,心里想着:明天,他要写一篇小小说《陪护》,把生活中的美好,与学生一起分享。
老人的拐杖
这天日头当顶时,一位高瘦的老人和他的女儿来到了进山的岔路口。前面有一个小凉亭,一位胖大嫂正张罗生意。老人揩了揩脖子上的汗,对女儿说:“去那儿歇歇脚再走。”
胖大嫂给父女俩各倒了一大碗粗茶。老人边喝茶边向胖大嫂打听去廖家湾的路。也难怪,他都快20年没来过了。胖大嫂说朝左拐,走三四里路,再转过一个山嘴就到了。末了,胖大嫂递过一根木制拐杖,说:“这一段路不好走,您老腿脚不利索……”
谢过胖大嫂,父女俩顶着骄阳继续赶路。
热浪一刻不停地追逐着他们。女儿跟在老人后面,嘟哝着说:“爸,您不该选这个天气。”
“凤儿,你要知道,这事压在我心里快20年了。”老人叹一口气说。
“那您交给我去办,不就得了?”女儿说。
“那不成。自己借的,得自己还。”老人恳切地说着,拐杖一点,发出铿锵的一响。
18年前,老人给儿子建房子进山拉煤,返回时,怕身上带的钱不够花,他找他当年教过的一个名叫“廖斌”的学生借了10元钱,说好马上就归还的。房子建成后,老人家里出现一连串的变故,结果把还钱的事给耽搁了。这一搁,就是18年。其间,老人的儿子进山办事,因来去匆匆,没找见廖斌工作的地方。前两年,老人的大女儿建议,待打听到准确地址后,通过邮局把钱给他汇去,贴补点利息都可以。老人执拗地说,耽搁了这么久,还是上门好一些。
于是,就有了老人携女儿的此番山里之行。
“爸,还差多远啦?我受不了了。”也难怪,平原上长大的她没走过什么山路,这一路又是麻砂,又是石头的,早让她的脚板磨出了血泡。
老人回头望了一眼女儿,挥挥拐杖说:“就在前面,坚持一下就好了。”
女儿跟在父亲后面,她想说“为了还10元钱,这么做不值得”,可一打量父亲那高瘦而坚毅的身影,带气的话又咽进了肚里。
往前再行一段路,转过一个山嘴,一排青砖红瓦的老式平房出现在面前。中间第三户那个有高大烟囱的就是廖斌的家。20多年前,老人当班主任时,曾来这儿家访过。
阔别了近20年,师生相见,分外兴奋。老人坐下,把那根拐杖靠在身边,然后从衬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取出一张“百元”面值的人民币,动情地说:“真是不好意思啊。”廖斌不肯收。一位七十开外的老人时隔18年亲自上门还钱,这事已经够他感动的了。他只说了一句“老师”眼眶里就立刻泪光闪闪。
夕阳西下时分,老人从廖斌家告辞出来,拄着拐杖,一路轻松地走下山来。
不用说,老人心里也有一根拐杖。
这位老人就是我的岳父。
踏破栅栏
上午8点,市农业局人事科科长李侃像往常一样走进办公室,沏上一杯茶,悠闲地点上一支烟,翻看还散发着墨香的《松洲日报》。
《踏破栅栏——记勇于开拓进取的松洲市三湾乡乡长陈闯》。二版显眼的标题牵住了他的视线。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编者按》中说,陈闯三年前省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该市,市委组织部拟安排他到畜牧局工作,他执意不坐机关,主动申请到基层去锻炼。他当过管理区总支书记、副乡长,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勇于开拓创新,善于选贤用能,工作扎实,政绩突出。今年三月乡人代会上他光荣当选为三湾乡乡长。
陈闯还保持着当年读大学时的那股闯劲!李侃慢悠悠吐出一口烟圈,呷口茶,继续思忖。三年前,自己留在了农业局,而陈闯确实下乡“闯”天地去了,如今赫赫有名,而自己……
李侃看了看日历——明天农业局要到老井村去对口帮扶,自己不正好顺便去看看这位老同学吗?
李侃一行到达乡政府时,办公室仅秘书小颜一人在值班。问陈闯的去向,小颜说陈乡长一大早就去了砖瓦厂,说是去了解新设备的调试情况的。
“砖瓦厂?是胡大山当厂长的么?”李侃问。
小颜笑答:“是的。陈乡长大胆起用能人,胡大山知恩图报,把厂子盘得挺红火的……”
李侃笑问:“他敢用犯错的人?”
小颜有板有眼地说:“陈乡长这是不拘一格用人哩。再说,胡大山也是过失伤人……”
李侃不吱声了,他佩服陈闯的胆识。看看表,他打算先去帮扶对象家,忙完后再找陈闯聊聊。几年不见,李侃有点想他了。
农业局对口帮扶的是老井村一个25岁的残疾青年,名叫赵亮,八岁时患小儿麻痹症致残。农业局帮扶赵亮两年,帮他盖起了新瓦房,赵亮和母亲感激不尽。乡民政室又接济了赵亮一些钱,他攒下来开了一爿小店,由母亲照料着,自己试种了几亩梨园。
李侃一行凳子还没坐热乎,就见屋后一阵自行车铃响。扭头一看,骑在前面、脖子上系条毛巾的正是他多年不见的同学陈闯。
李侃调侃:“大乡长下村这么朴素呀。”
“乡里办公经费紧张,骑自行车下村可以省钱,再说还能锻炼身体呐。”陈闯笑着与他握手。
“你这家伙啥时都爱弄出个不同凡响。”
“告诉你李大科长,你们对口帮扶的赵亮,已经被定为老井村科技示范户了。”陈闯说。
李侃眼里满是惊讶。
赵亮一旁喜滋滋地说,两个月前,陈乡长请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同志们指导他在梨园套种蒜苔,经过栽培管理,眼下蒜苔长势好,估计就这一项他家就可增收两千元钱。蒜苔的空隙处还可培育无籽西瓜……人是苦些累些,但几亩梨园摇身一变就增加了两成收益!
“陈乡长打算马上总结经验,明年在全乡予以推广哩。”随行的王副乡长插话道。
“老同学,三年锻炼,你快成‘农业专家’啦!”李侃兴奋得捶了陈闯一拳。
“专家不敢妄称!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农民服务,我觉得快乐。再说,我们服务‘三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只有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才是正理呢。”说这番话时,陈闯黝黑的面庞上漾着真诚的笑。
打量着面前干得扎实、活得光鲜的陈闯,想想自己过着“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空虚无聊的机关生活,李侃不禁羞愧……
在场的人都充满敬意地望着陈闯——勇于开拓、年轻有为的乡长。他们仿佛看到,在这片希望的沃土上,陈闯正带领勤劳朴实的农民,踏破传统观念和世俗眼光的栅栏,朝着铺满阳光的明天意气风发地走着,走着……
董新明,湖北省特级教师,海南省正高级教师,松滋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