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冒甲洲(外二篇)
黄元惠
时值霜降,秋天的最后一次回眸。我们老年大学文学班的师生来到刘家场镇郑家铺村冒甲洲采风。只见那墨青色的远山,碧绿色的流水,金黄色的豆田,一幅大自然的神笔绘就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眼前;还有那一排排白墙红顶的楼房,给青山装点了一条彩色的脚链。
从远古走来的冒甲洲,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它是秃龙摆尾掀起的滔天巨浪冲刷而成的小洲地,三面依山,一面临水。因山重水阻,交通闭塞,历史上无甲无保,兵甲不至。冒(冇)甲洲因此而得名。
自古穷山恶水出刁民,灵山秀水育文人。这片土地滋养的人民,勤劳聪慧,多才多艺。随着音乐欢快的旋律,年过花甲的老奶奶跳起了广场舞,夕阳下的舞蹈就是她们逝去的青春;老爷爷也不甘落后,吹拉弹唱、民乐合奏悦耳动听;自编自演的松滋《说鼓子》,方言俗语接地气。表演者周远侠眉目传情、绘声绘色,逗得观众捧腹大笑,掌声如潮。受到这欢乐气氛的渲染,大家纷纷上前打太极拳、跳广场舞、朗诵诗歌、散文。我也朗诵了一首打油诗助兴:
洈河流过碧山头,水映残柳一色秋。
灵山秀水育村民,能工巧匠显身手。
世外桃源今犹在,民风淳朴冒甲洲。
昔日陶公若到此,诗酒人生更风流。
欣赏了村民的文艺表演,我们一路欢声笑语来到农家小院进餐。
品尝完农家美食,乡亲们带我们去爬山观景。沿途所见,村民的楼房前都种有风景树和各种绿植。迟开的桂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铁树长成了烟花状,两米多高的仙人掌长成了树的模样;在一处悬嵻上,玫瑰红的仙人果,像铃铛一样挂在厚肉的叶片上。
别人去领略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的风光,我因为腿疼,独自一人下到河边。眼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此处正好是河流的拐弯处,水绕山转,形成了上下游、河对岸非常开阔的三角视野。清澈、碧绿的河水深不见底,微风吹过水面荡起层层清波。我的眼福不浅,上游远方的水面上,划过一叶轻舟。“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江上渔者》.范仲淹)。今天的打鱼人生活富足,已经没有了范仲淹笔下渔者的危境与艰辛,人们尽可品尝鲈鱼鲜美的味道。
令我陶醉的美景,就是冒甲洲人生活的常态。难怪有人羡慕地说:农村是富人眼里的天堂,诗人笔下的远方。
民间艺人覃均业,今年七十三岁,精神矍铄,声如洪钟。他给我们讲述了山边这条河流的前世今生。它是洈水河的发源地之一,原来没有修建拦水大坝时,流水声如响雷。我仿佛被“天生古洞千山雨,瀑逐深溪万壑雷”所震撼。
走进老人的家,真是别有洞天。
院门是绿色植物装饰的拱门,像公园的景观。一条精心修剪的绿化带将稻场与果树隔开。柑桔树用厚重的果实压弯枝头,躬身欢迎来访的客人。
屋外稻场上大门的两旁,竖立着两根石柱华表,上面有盘龙、祥云的浮雕。大门和偏门两边,分别挂有木雕的对联:“家传耕读每思忠良报国,祖训勤劳常怀诚恳为人。知足常乐”;“家虽小常聚一方名士,室不大时会两省贤才。惠风和韵”。
踏进堂屋,是一间“陈列室”。墙上挂着来老人家里参观的各阶层人士的照片。二楼是“荣誉室”。在走廊上就可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樟木根雕的茶几上,一尊笑佛袒胸露腹,“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上可笑之人”。茶几底座上雕有寓意事业成功的飞龙,丰收、聚财的蟾蜍;让品茗的客人置身“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幅“松下问童子”的扇形木雕挂在山墙上,屋梁上雕着仙人腾云、龙凤呈祥的图案。进入室内,覃均业之父覃承金先生的书法作品赫然在目。“挥毫临兰亭,泼墨染青山”,“龙潜海底,虎啸山岗”。我不懂书法,仅看这文字,是何等的气势如虹!国家级的《当代书画艺术名人证书》记录了老医生的荣耀。
原来,艺术的传承是有渊源的,覃均业老人继承了医生父亲的艺术细胞。他的根雕、石雕作品满屋皆是,作品上所刻文词、图案都是自己构思创作。其中,省级获奖作品《垄上牛人》《八戒化斋》《鹤寿延年》陈列在玻璃展示专柜里。
与其说这是古稀农民的住宅,倒不如说是文人雅士的居所。
精心制作雕刻工艺品,是覃均业老人一生的追求和乐趣。令人惊讶的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雕刻作品,书法作品,竟出自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之手!他的生命是多彩的,除了会种地、会木工和雕刻,他还拉得一手好京胡。没有奋斗,昨天就不值得回忆;没有追求,明天就不值得期待。覃均业老人没有创造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勤奋钻研、吃苦耐劳,将平凡的人生过得不平凡。我觉得他就如同他的作品一样,是那个“垄上牛人”!
冒甲洲,地处湘鄂边陲,隐于山水深处,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历史上有相同之处,都有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现实中却大不相同,《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始终封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并一直主张“不足为外人道也。”现代人眼中的“桃花源”冒甲洲,则是跟随时代的变更与时俱进,不仅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安宁,民风淳朴好客;而且通信网络、电视媒体覆盖整个山村,对山外的世界一点都不陌生。冒甲洲,已将山水的灵气融入了村民们的骨血。他们走出去求学、经商、打工,也欢迎山外的人走进来沟通交流、观光游览,在谈笑间寻觅发展良方。
我希望自己是个诗人,把心底的敬佩写成优美的诗句;我希望自己是个画家,以蓝天为底,彩霞为墨,给它绘制一件璀璨的云裳。我不是诗人,眼睛看到的全是诗;我不是画家,目光所及的都是画。我的心底、脑海就是这诗画的载体。
红灯笼
我每一次仰望蓝天,思绪都飘向日落的地方;每一次走进黑夜,星星都在最远处闪着光芒。今晚,我可以安眠。她虽远走天涯,心仍在故乡!
看到女儿发来的照片,我查了一下日历,才腊月初二,她们家屋檐下就挂满了红灯笼;生肖瑞虎装饰在大门上,“花开富贵添百福,竹报平安纳千祥”的春联贴在门两侧。早早烘托出迎新年的喜庆气氛,渗透出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让浓浓的中国年味弥散在它乡的空气中,将精深的中国文化传播在异域的国土上。
红灯笼,是年味,是乡愁,是对故土的眷恋。过年,象征着合家团圆,有巨大的亲情凝聚力。“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不惧山高水长,天寒地冻,谁也阻挡不了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过年,于异乡的游子而言,是根植于华夏儿女血脉的文化传承。
欣慰女儿用红灯笼的光芒照亮前路,未忘来路。
中秋节,她给邻居送去刻有中国文化符号的月饼;圣诞节,她收到了邻居回赠的火鸡。小小月饼成了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媒介。
她们在孩子的文化教育上,首先是教会他中文。女婿曾开玩笑说:“不仅要教我的儿子说好普通话,还要教会他说荆州话。”女儿曾对我说:“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生长的小孩,虽然会说几种语言,但有一种语言会占主导地位,类似于强势思维,思考问题时就会首先用到。”除了在家里教,还送孩子上中文学校。2019年,我们陪同外孙子参加了孔子学院举办的《汉语桥》诗歌朗诵比赛。他朗诵了一首唐诗和一首现代诗,李峤的《风》,艾青的《太阳的话》。暑假期间,孙子还提议:“我们来玩背诗词接龙吧。”他能简单理解一些唐诗、汉语的意思。一次,我给他准备的专用菜盘里,有一种菜他说不喜欢吃,“给我吧”,我将饭碗伸到他面前,他急忙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也会配合他父母,见缝插针地培养他对母国的感情。他在一次完成了当日的作业后,手里拼着乐高、嘴里唱着英文歌。我仅听懂了一句“我爱美国”。“谁教你的?”他见我一脸严肃,答曰:“是我老师教的。”下一句神了,他重复唱了这一句,并将歌词中的“美国”改成了“中国”,还望着我调皮地一笑,并讨好地问道:“这句你听懂了吗?”有一次,他突然考我一连串的问题:“中国的国土面积有多大?在世界上排第几位?国土面积排在世界前四位的是哪几个国家?美国第44任总统是谁?”最后一个问题我答不上来。“是奥巴马。”他告诉我。把我难住了他就非常得意。这次突然袭击,让我有了危机感,领会了什么叫后生可畏。
孙子从书中看到了故宫、长城后,对他妈妈说:“我只去过故宫,长城都没去过,我想去看看。”“理由呢?”“长城代表中国,是伟大的文物!”2019年11月,女儿请了两个星期的假,专程陪儿子回祖国看长城。
没料想,她们在2019年12月7日,从天河机场返家不久,武汉就暴发了震惊世界的新冠疫情。持续了三年之久的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将他们的回国之路阻隔得困难重重。
今年过年时,女儿一家与我们视频。她们做了满满一桌家乡味的传统佳肴,还请了朋友一起吃团年饭,这是对中华血脉的寻根问祖。我们只能云上团年,隔屏祝福。将思念融入杯中酒,牵挂藏进心里头,共享虚拟世界团圆的快乐时光。即使把全世界的节日都印在日历上,也撼动不了中国人对春节的向往。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红灯笼,艳丽夺目,在异国他乡绽放出灿烂的光芒。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海外华人的魂,不论她走到哪里,都会魂牵梦绕。
风雨中的“红背心”
春季的天,婴儿的脸,说变就变。享受了短暂的暖阳,气温大跳水,呼啸的寒风裹挟着冷雨,再次向人们袭来。
3月19号,我换上冬装,来到歇金台社区国税分局核酸检测点。队伍并不长,这个社区划分了五个检测点,避免了人群拥挤带来的潜在感染风险,且减少了民众的等待时间。
扫健康码经入口通道进到院内,等待检测的人员成两路纵队站在板凳摆成的两个“方阵”中间。供待检者就坐的长木板凳上空无一人,因为下雨,它被淋湿了。看着场上这一大片实木长凳,我已感受到志愿者搬进搬出的沉重和累。很多身穿红背心的志愿者或穿梭于人群中,或陪站在队伍两旁贴心服务,不时提醒人们保持队伍的间隔距离;或者要求出示健康码,帮助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用身份证扫码。服务细致周到,现场井然有序。
做完核酸取样,我欲返身离开。远远看见“红背心”中,一个熟悉的身影穿梭在人群里,他是市国税分局下沉社区干部黄河。我没有和他打招呼,他太忙了。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他就从国家公务员变成了我们社区民众的服务员,国家政策的宣讲员,疫情防控的督导员。2020年初,新江口城区从1月28号(大年初四)实施封闭管理,直到3月12号解封,历时45天时间里,小区民众的衣食住行,看病就医等繁杂琐事,都是他带领其它志愿者一道,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帮人之所需,解人之所难。他们走街串户深入了解情况,大到送医抢救生命,小到帮人代购物品,事无巨细,不厌其烦。在此期间,工作上,他是社区民众的依靠;家里,他还有一位身患癌症的父亲需要照顾;忙得他焦头烂额,累得他疲惫不堪,谁看着都心疼。
这几年春节之前,他都要入户摸排是否有从外地返回松滋的人员,从时间上将防疫关口前移。2021年夏天,他冒着酷暑,入户宣讲防电讯诈骗知识,提醒我们时时绷紧防“电诈”这根弦,以免遭受经济财产损失。
今天又见到他忙碌的身影,我对这个3年来坚守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小伙子、代表国家形象的公务员肃然起敬!他“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
眼前这么多的“红背心”,是流动的红色风景线,上连着党的惠民政策,下连着民众的安危;是飘扬的党旗,把党的温暖关怀及时送到民众心中。
3月11号,全国“两会”闭幕后,李克强总理出席记者会并答中外记者问,我全程看了直播。总理在答西班牙埃菲社记者有关新冠疫情的提问时,答道:“新冠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国际社会当前还是要团结合作、守望相助……我们会根据疫情形势的变化和病毒的特点,使防控更加科学精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在回答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提问时,总理答曰:“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说到最大的挑战,那还是新冠肺炎疫情及其给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我们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行不避险,尽了最大努力。要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总理的话,同时也回应了民众的关切,更好地稳定了社会信心。我们生在中国,何其有幸!
“红背心”,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全国各地的抗疫工作,离不开他们的辛勤付出,“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苏心)。呼啸的寒风,又为我们吹响了全民抗疫的进军号。无论病毒怎么变异,疫情如何反弹,我们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只要筑牢全民抗疫的防线,动态清零、全面清零的温暖春天,就会早日到来!
黄元惠,松滋市老年大学文学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