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评介] 在逼仄生活里开掘旷远诗境 ——老贝诗歌创作研讨分享会

5468 0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8 19: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逼仄生活里开掘旷远诗境

——老贝诗歌创作研讨分享会评论小辑

 

在行走中歌唱

田永华

 

老贝不老,正值壮年,是近年我市诗坛渐露才华的草根诗人。今天我们对其诗作进行研讨,我认为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他在行走中歌唱的状态,是时代生活的本质反映


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最基本的方式是叙事和抒情。诗是一种擅长抒情的文本,外在的生活刺激了诗人,就会内化为一种感情,诗人胸中激荡就化为了诗歌。因此,《毛序诗》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郭沫若说:“诗人是感情的宠儿,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情绪的律吕,情绪的色彩便是诗。诗的文字是自身情绪的表现。”


这里主要讲诗歌为什么会产生,那么诗歌是怎么产生的呢?它是诗人对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行走”作为一种方式,是催生诗歌的摇篮。


读老贝诗歌,我们发现他的诗歌是在行走中产生的,比如《沿江大道通车记》《游三眼泉》《又回九岭岗》《访知青点旧址》等,对行走间所见所闻所感,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就成了社会生活本质的反映。


因此,我提倡诗人要深入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才会有创作的灵感,才会写出鲜活的作品。我们有些诗人或者写诗的人,关在屋子里一味地生拼硬凑,尽管可以抠出一些“自鸣得意”的只言片语,但那是没有血肉和生命的文字游戏而已。


二、他的创作精神,值得学习和推崇


老贝曾经是国企职工,在改革大潮中下岗。但是,他没有因为生活道路上的曲折经历而放弃对于诗歌的兴趣和爱好,而是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酿成一杯诗歌的美酒,这种积极进取的创作精神,是值得学习和推崇的。


综观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凡有成就的诗人,都是历经磨难方成才。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少年时代历游吴越齐赵,曾赴洛阳应举不第,后在官场亦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和社会危机,遇安史之乱,辗转各地,但心系苍生,胸怀国家,创作了以“三吏”“三别”为代表的名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著名的工人诗人黄声笑,文化水平很低,是一个码头工人,一生却写了几千首诗。后来成为中国作协会员,武汉市作协副主席,多次出席全国文代会、作代会,多次受到毛主席接见,人们称他的诗歌是一口打不完的油井。


一个诗人热爱生活,努力创作,就一定会收获惊人的成果和赞誉。


三、他的创作手法,对于学习诗歌创作的人有借鉴意义


我读老贝诗歌,觉得他的创作手法有如下几点,是值得学习诗歌创作的人们借鉴的。


(一)以小见大传精神


老贝的诗没有宏大叙事,都是生活中的一朵浪花,一个片段,所叙述和歌颂的也都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民大众。从积极的意义说,他的创作坚持了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文学创作方向。从艺术的角度说,这种创作手法可以避免假、大、空的现象,诗中的人或事都是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可感可知的,与现实生活是零距离的。


他的诗看似从小处着眼,但却有以小见大的效果。如《石头记》起笔“稻谷溪湿地公园/石头随处可见/从它们的圆润状可以看出很旧、很蹒跚的时间/像极了我死去的先人们/……”诗的结尾是:“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比不朽更荡漾的秘密吧/再利的风刀不过是虚张声势/再夸张的永恒也比不过沉入水底的石头。”


这是在写石头吗?是,却也不是。这是借石头在抒写松滋的历史,借以生发对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赞美。


(二)虚实相间展画卷


诗的妙处在于诗人为读者营造了一种氛围和意境,让读者从诗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诗太直白就不叫诗,犹如饮下一杯凉开水那样寡淡无味。


《江水退去》这首诗,以虚实相间的叙事风格,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十月江水的水位一直在鞠躬退去/浮出一片沙滩/又露出一片沙滩/它们没有用语言交谈/只让失恋者、失意者、骄傲者回答/……/江水是无限旋转的梦游巨船/运载所有人生臆想症患者/我常常在日暮时分抛出一杆钓竿/空钩无饵,愿者有缘。


这首诗,开篇以实写将读者带入,结尾以虚写把答案留给读者,这枚无饵的空钩对于那些失恋者、失意者、骄傲者会有不同的回答,这是一个绝妙的结尾。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也极大增强了诗的艺术张力。


(三)歌叙一体抒激情


我们知道诗歌按其内容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叙事诗是一种将叙事和抒情合二为一的诗体,在叙事诗里,诗人一般不是客观地叙述,而是带着浓烈的感情来叙述。所以,人们认为,叙事诗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歌唱故事。


诗歌《又回九岭岗》《追记太青山》《老树》就是具有这种特征的篇什。


“坐在涧石上/忘记我是谁/左边是纪念碑/右边是红旗水库/旌旗和战士在这里浴血过/一曲松滋山歌至今萦绕。”这种带着浓烈感情的叙述,将我们带回到七十多年前九岭岗起义的风卷残云中。


“一棵老树的华盖恰好撑在了/我要站立的那个边角/那老树既苍老又年轻/在我面前张扬/全不理会深秋的暮气沉沉/那老树好像等了我一千年/我走过去/站住/并不朝上望/我似懂非懂/辨识它的荫凉里/显示出的滋味、氛围/有缘的人和事/总能适时照面/这是我野外徒步时碰见的诗歌时分。”作者以对老树具象的叙述,让我们胸中升腾起对这棵等待我们千年的老树直抒胸臆的激情。以示对人生暮年的轻视和不屑,以及和对夕阳晚照下幸福生活的热烈向往。此时,与这棵老树相对而立,我们老吗?于是,诗的结尾以“我在边角站了许久/我好像喝下一碗迷魂汤”回答是不言而喻的。


这是我读老贝诗歌的几点体会,借以引发大家的思考。


希望老贝继续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诗作。希望更多诗歌爱好者努力尝试诗歌创作。

 

 

在逼仄生活里开掘旷远诗境

刘盛云

 

有人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命题:如何在逼仄生活里翻转腾挪?我想,能够提出这一命题的人,一定是对生活坚守信念、对未来紧揣热望的孤勇者、天行者;他(她)或许曾经陷身生活的泥淖,或许曾经委身生活的夹缝,但他(她)无论如何,都没有冷却拥抱生活的心,都没有熄灭照亮生活的灯。读老贝的诗歌,我就有这样的感觉:他凭着敏感多思的心灵,在逼仄的生活空间里,翻转,腾挪,营造出了一片旷远的诗意境界。


所谓逼仄的生活空间,不是物理、地理意义上的指称,因为现代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的空间体量,早已突破了县际、省际、国际,乃至星际的限制。就老贝个人而言,他的生活轨迹也是交会了城乡,跨越了山水,纵横了千万里的。这里要说的“逼仄的生活空间”,其实与人们的感觉密切相关。当人流、车流、物流、噪声流、光电流、信息流压迫着我们,裹挟着我们的时候,我们常常倍感浮躁焦虑,那种闲庭信步的平和减少了,那种把酒临风的惬意不多了,内心总有一种“十面埋伏”或者“四面楚歌”的受困感,危机感,于是生活的苍白感、逼仄感便成了我们最普遍的感受。然而,在这个复杂多元的世界上,总会有人能够凭借着特殊的力量去拓宽空间,开掘出一片幅员辽阔、色彩缤纷的精神领地。诗人,无疑是这样的人;老贝,无疑是这样的人。记得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威廉·莎士比亚说过:“即使把我关在果壳中,我仍自认为是无限空间之王。”莎翁的自信源于什么?我认为不外乎是他善于翻转、巧于腾挪的文学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作为诗人的老贝,这种力量在他的作品里也表露无遗。


首先,老贝的翻转、腾挪在于对生活日常的陌生化表达。因为陌生,所以新鲜,所以新颖,所以新奇。这对因为司空见惯而麻木迟钝的审美感觉而言,显然具有再造或重塑的功效。而所谓“诗意”的发现,往往正是感觉、感受、感情、感悟在生活物事上的独特映射。这一独特性,需要化正为侧,化实为虚,化熟为生。其手段,则离不开联想和想象。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龙其林曾说:“丰富的、奇特的想象力,对于一首诗歌而言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优秀的诗歌可以让人获得焕然一新的视野,重新在习焉不察的生活中发现新奇的事物。”俄罗斯文学评论家维克托·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也说:“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以上两位的论述,强调了陌生化与感觉,与想象的关系。当我们运用相关联想、相似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推测联想、类比联想,运用再造想象、原创想象、虚拟幻境、无意梦境等等联想与想象的时候,我们就打开了正与侧、实与虚、熟与生的翻转、腾挪的多维空间,也就链接到了美感、诗意的传输端口。


在《石头记》中老贝写道:“稻谷溪湿地公园,石头随处可见/从它们的圆润状可以看出/很旧、很蹒跚的时间。像极了/我死去的先人们。没有脾气、没有了棱角/昼夜垒在它们的躯体上/能看见暗流多深、艄公的号子就有多远”面对随处可见的石头,游人大多熟视无睹,见石头就是石头,而在诗人老贝眼里,石头是时间,是先人,从石头身上他看到了使石头从粗砺变得圆润的光阴与流水,看到了光阴背后、流水深处的生命与生活。诗中,石头成为了老贝思绪翻转、腾挪的原点,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说“石头”是正,是实,是熟,那么石头关联的被岁月打磨、被生活冲击得没有了脾气、没有了棱角的先人,以及先人们的生活情境,如艄公行船,搏击暗流,躲避礁石,呼喊号子等等,就是侧,就是虚,就是生。如此,逼仄的生活空间,也就在“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联想与想象中,有了诗意的开拓。


此外,在《黄昏的庭院》中,老贝说“太阳坠入山底了/用火机也不能把它点燃”,说“我在庭院里看十几种花树/看故人恍惚又一一回来”;在《一杯咖啡》里,老贝说“一杯咖啡被我凉在了一边”是“咖啡陷入了迷途”,说墙上三十年不变的三幅画是“一直在春天里开着花,长着/好翅膀”;在《枯木》后部分,老贝说“一个老人手持电锯/截断潮湿的枯木”,“而无喉的枯木却向我兜售它的/狰狞眼神”;在《江水退去》最后,老贝说“江水是无限旋转的梦游巨船/运载所有的人生臆想症患者”……诸如此类,老贝陌生化的表达,无疑为读者带来了“曲径通幽”的欣赏快意,“回味无穷”的品析美感。


老贝的翻转、腾挪,其次在于对生活日常的深刻性参悟。深刻性是一种思维品质,它与广阔性、独特性、逻辑性、创造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同等重要。如果说广阔性表示思维的宽度,独特性表示思维的精度,逻辑性表示思维的密度,创造性表示思维的新度,批判性表示思维的准度,敏捷性表示思维的速度,那么深刻性则表示思维的程度。唯其深,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拨开迷雾洞悉真相。不就事论事,而由事悟理,不有一说一,而由一推类,显然是实现深刻性的不二法门。而从诗意表达的角度来说,喻指和象征是揭示深刻性的重要手法。


譬如《江水谣》,老贝由江水蜿蜒流转、逝去这一自然现象,最终想到了命运总是无常、多舛这一人生至理。他说:“它以高脚杯的形状/独立于芸芸众生的手掌/我们的掌纹伸展于/崎岖的命运之间/而浩荡的江水将不停带我们奔跑。”这让我们不难想到《论语》中的句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由奔腾不息的河水想到不断逝去的时间,是孔子的深刻;老贝由江水不仅想到时间,还进一步想到命运,是老贝的深刻。


再如《把自己还原成一只野鸭子》,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还原成一只野鸭子呢?“野”显然是其关注的重点。“野”的内涵是自由,是原生态,是不求刻意,这在逼仄的生活空间里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状态。老贝说:“把自己还原成河川的/一只野鸭子/把自由主义的蛋和诗意/生产在密不透风的芦苇荡里。”诗人正是以“密不透风”来喻指或象征逼仄的生活空间,以“野鸭子”生产“自由主义的蛋和诗意”来喻指或象征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在不可逆转的必然(如容颜的衰老)面前,与其徒劳地对抗与挣扎,不如坦然地接受与融洽,这样的人生感悟不是消极而是深刻。


读老贝的诗,我们可资深味和借鉴的,除了陌生化、深刻性,除了联想与想象,喻指和象征,还有许多其他方面。但无论是什么,能在逼仄的生活空间里,翻转,腾挪,开掘出旷远的诗意境界,当是诗歌创作不变的追求。


顺祝老贝的诗歌创作越来越接近浩渺的大海,或者浩瀚的星空!

 

将生活的微芒化为抖音的狷狂

周晓胜

 

生活之于每个人,或平淡,或热烈;或简易,或繁复;或忧伤,或快乐;或再回首,或枉凝眉;或浅语低吟,或放声高歌;或嘈嘈切切错杂弹,或大珠小珠落玉盘……凡此种种,皆是生活,但不是诗。


据我的了解,老贝在工作之余或闲居时,无论是羁旅广东,还是回返松滋,钓鱼、品茶、饮酒也好,K歌、发抖音也罢,都可以成诗。一般情况是,一边世俗地寻觅生活的诸般乐趣,一边潺湲地释放作诗的千头万绪。诗歌所要表达的无非就是这样:从现实中抽离出现实的本质,从原本看似确定的事实中描摹其存在的不确定性,从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生活中捕捉意象的星光与绚丽的花雨。而这些,恰恰可以引起我们的共鸣,弱弱链接我们在眼花缭乱的物质世界里,那硕果仅存、楚楚可怜的精神追求。


譬如他的这首《小镜头》这样写:遇见这只老山羊的时候/我正在故乡做一个印象派/羊跳上一堵矮墙,偏着头摇摇尾巴/这时夕阳在镜头里有强烈反光/我请求它再往前走二步/再告诉它我曾经是这里的主人/羊以母性的眼光顾望我,它不言语/不会言语。它周身温软眼窝里有浅浅的心意/这一切似曾熟悉,而且久违/加深了我对一种恍惚的不确信/黄昏里的透澈有我的镜头圈不住的/旷远,我期待我想再次得到的。


再譬如他在《石头记》里所写: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比不朽/更荡漾的秘密吧/再利的风刀不过是虚张声势/再夸张的永恒也比不过沉入水底的石头。


他在《一杯咖啡》中如此缠绵:和咖啡共处一室。它桌上,我桌边/它冒热气,我冒冷汗/书房像一个天堂,再高的地方/是真天堂。时光总觉得非常有作为/不快也不慢地给肌肤提供光明与/黑暗。其实它的快慢/是由我们的愿意来界定的/大声笑、时间就快。小声咳嗽/它便矫情,作态的扭捏/爱恨的过程正是一个冷热交替的过程。


山羊、石头、咖啡,诸如此类生活中常见的物事,经老贝人格化叙事、冲突化表现和递进迂回的种种修辞,折射出一个人的现实与精神处境。他的语言跳跃性强,极富张力,既充满节奏的律动,又蕴含着诗性的感悟和魔力。


《洈水》杂志秋季号发了老贝一组诗,其中一首《万物皆在成全自己》令我印象深刻:总有一首诗歌来不及写完,总有一个灵魂/找不到原来的肉身/总有渺小的物质/正被引向巨大的吸盘/哦,这人间太浅/一本书太薄/是否还有空地/容我放置一亿个/完整的瞬间。


时光白驹过隙,生活万古奔流。总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期待,老贝钟爱的诗歌如是,老贝钟爱的抖音亦如是。让时光慢下来,让生活的微芒化为抖音般的狷狂!

 

 

“小镜头”,大视野

谢  亮

 

毫无疑问,“碎片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特征之一。现在常会有人责备诗人,喜欢沉迷于对“生活碎片”的把玩,缺乏对宏观生活的关注。其实这种责备并不完全恰当,诗歌创作哪能离开种种色泽不一、散落四周的“生活碎片”呢?无论是唐诗宋词,抑或是长篇巨制,都需要无数生活碎片的充盈,才呈现出多色多彩的艺术世界。


读老贝的诗,从《小日子》《小镜头》,到《老电风扇》,无一不是我们身边的“小碎片”。正是有了“因为火焰逼视,我发现自己仅存的一丁点光芒”“我走过去用全力抱了它一把,儿孙辈们都和它拍了一段小视频”等小碎片,才构成了老贝诗歌中的大视野,构建出其诗歌中美的“基因”。


我们经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老贝诗歌中的美,在于山水,在于感恩,在于通过诗歌呈现出来的尊严。“抛下饵,对鱼对我都是一次诱惑”;“那普照众生的太阳,如此善意,世上所有的安排自有它的道理”,在老贝的诗中,每一种生命,每一个视野,呈现出来的尊严,都不会随着场景的变化而变化,在这里,生命力呈现出来的美感,只会因情景的转换更加光彩夺目,更加勃勃生机。


我觉得,怎样写诗,肯定和生活有关,写什么样的诗,必然涉及到我们的生活。工作生活在像我们这个小城,《访知青点旧址》《洈水如镜》《又回九岭岗》《起龙山》,我们总是绕不开这些空间;《江水谣》《沿江大道通车记》,因为热爱生活,我们总是在不自觉中就会纠结到这些时间、这些新生的事物。小城就是一面镜子,照耀着我们生活的过去、现在还有未来。在老贝的诗歌中,我看到,他把渐渐远去的捡起来,把即将消失的记起来,把熟悉的、陌生的、美好的生活留下来,这就是老贝的诗歌。


读老贝的诗,小镜头、大视野告诉我们,诗歌和生活,都和我们这个美好的世界一样重要。

 

 

生活即诗,诗即生活

胡建新

 

一、生活中的老贝


老贝本名杨军,我与他相识已有十四、五年时间,但惭愧的是,我知道杨军先生时,他已是名噪文坛的诗人老贝。更惭愧的是,有幸接触老贝的诗,则是近两天的事。


老贝先生的夫人,是我夫人的高中同学,因而,我对生活中的老贝是有相当程度了解的。我对生活中老贝的印象,概括地讲,有三点。


1.生活多阅历


老贝先生,小时候长期在外婆家生活,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复员后,先后在粮食部门、物资部门工作,有下岗的困惑,有创业的艰辛。与很多同龄人一样,老贝的生活道路也是曲折坎坷的,命运可谓多舛。国有企业改制,他们夫妻双双下岗,当时应该不到四十岁的年纪。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孩子要抚育,生活尤为艰难。但他不气馁,不沮丧,不怨天不尤人,而是正视现实,积极运筹,努力作为,很快走出困境。他先后与朋友开通松滋到外省的汽车客运线路,经营松滋市内公交车。通过勤扒苦挣,用汗水和智慧创造财富,购了房,买了车,让女儿顺利完成学业,过上了快乐惬意的生活。


2.生活高品位


老贝先生热爱生活,钟情于生活,也善于调适心情,巧妙安排生活。他兴趣广泛,在诸多领域都追求高品位。他唱歌仿佛原版,在松滋文坛有名气,玩抖音做主播,吸引众多粉丝。他偶尔与三朋四友小酌几杯,微醺之时,眼睛发亮,妙语连珠,灵感时现。他平时,看看书,下下棋,或垂钓,或远足,生活多姿多彩,雅性十足。


3.生活富情思


老贝先生思想活跃,颇有文才有诗情。常有“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暗暗生天际。”的愁思,亦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结。他给女儿取名“依依”,让人很自然的联想到《诗经采薇》中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老贝先生很浪漫,与儿女亲家一同给孩子们举办婚礼,奇思妙想,让女婿穿欧州中世纪的骑士服,租用看起来有厚重历史感的四轮马车迎娶新娘,别开生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由此,我感觉生活中的杨军与诗人老贝在我的脑际是完全契合了的。


二、老贝诗歌浅析


如果说宗教是对善的叩问,哲学是对真的追寻,那么,诗就是对美的呼唤。老贝的诗,有士地的芬芳,有思想的火花,有強烈的艺术魅力,读来亲切感人,是美的呼唤与传递。


1.题材广泛,感情炽烈。


老贝的诗,涉及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涉及生活经历的各个阶段,有自己感悟、思考、渴望、追求,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如《沿江大道通车记》:“沿松滋江畔逶迤的明亮大道/十里画廊的名片已挂在家乡长廊/一江两岸,依江嵌着迤丽的花边/水中瓦蓝的天空云蒸霞蔚/二月春风送暖,万千浪涛拍岸狂欢/沿江大道送我去仙境,傍晚彩灯千盏/虹带迷人,宽阔,豪迈,逸姿入神/夙愿已镌刻成丰碑傲立松滋/……雄劲新时代,铿锵鼓点/碧波翻卷之势,车流奔动之声,催开花朵之力/在每朵浪花里听见欢乐的行吟/幸福人们的笑容里听见欢快的行吟/幸福人们的笑容里闻见家乡的芬芳/仿佛美好的本身/皆是一首今天祝福明天的歌声”。作者作为长期跑车的司机,对大道的感情,是非常人可比的。作者选择沿江大道通车这一事件,饱含深情,热情讴歌了家乡巨变,讴歌了“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


老贝先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对人生道路有深刻的认识和彻悟。如《江水退去》:“十月江水的水位一直在鞠躬退去/浮出一片沙滩,又露出一片沙滩/它们没有用言语交谈/只让失恋者、失意者、骄傲者回答……我常常在日暮时分抛出一根钓竿/空钩无饵,愿者上钩”人生道路漫长曲折,大多时候是荆棘丛生,甚而“穷途末路”,是做披荆斩棘的勇者,抑或做患得患失的懦夫,是摆在人生途中每一个人都绕不过的课题。老贝选择了:“我常常在日暮时分抛出一根钓竿/空钓无饵,愿者上钩”超然的态度,“也无风雨也无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有着理性的光芒。


老贝先生热爱生活,对阳光生活充满憧憬,如《追记太青山》:“……大山里,全是传说和未知/生灵潜伏各处,未到现身之时/这老俩口正是山中神仙/老婆婆摇身一变,化成小仙姑/茶岭排列出茶花和山歌的共享银幕/同伴们的生机应接不暇/我的眼晴蒙上雾气/嘿!这不能阻挡我的如饥似渴如饮醍醐/生命分秒运转……”酣畅淋漓,诗味隽永。


2.手法丰富,多有亮色。


老贝诗作,很大部分带有朦胧诗派的印记。朦胧诗派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朦胧诗派借鉴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曾经代表了我国现代诗发展的一个方向。《老电风扇》于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舒婷的《致橡树》一脉相承,具有浓郁的象征意味。“在没空调的乡下老屋/有一台,骆驼牌电风扇已过了不惑之年/货真价实的铸铁底座”。骆驼牌电扇,是一个饱经磨难,疾病缠身的老人形象。老人有青春激情岁月的深情回顾,有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豪情,不服老,不退休,有一份热发一份光。老人形象可歌可泣,感人至深。


老贝诗中的具象,都植入了灵魂,注入了情思,赋予了生命。具有鲜明的特点,或丰腴或惊艳,是鲜活灵动的意象,动人心魄。


譬如《江水退去》“十月的江水一直在鞠躬退去”、“江水从来不屑给我们满意的答案/它的任务是带着走和埋葬”、“江水陪我酿了半世纪烈酒”、“江水是无限旋转的梦游巨船”;《石头记》中“稻谷溪湿地公园,石头随处可见/从他们的圆润状可以看出/很旧,很蹒跚的时间,像极了/我死去的先人们,没有了脾气,没有了棱角”,“十一月的秋风并不急于劫持我的诗绪”,“再利的锋刀不过是虚张声势/再夸张的永恒也比不过沉在水里的石头/”。“江水”“秋风”“石头”等意向雀然跃动于纸上,萦绕脑际,撞击心扉。再如《启龙山中》“雨在雾岚中飘落/飞鸟象一行乐句斜曳而下/”。飞鸟像乐句,乐句斜曳而下,多么的诗情画意,多么的富有生趣。让人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中瑰丽的诗句“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不觉心旌神摇,陶醉其间。


3.语言含蓄,凝炼有味。


老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锤词炼字有扎实功底。如《小镜头》中的“圈”字:“黄昏里的透澈,有我的镜头圈不住的旷远”,“圈”字用得熨贴、生动。又如《把自己还原成一只小鸭子》中的“捅”字:“纸笔是用来磨刀的/把时间捅出洞来才算诗人”,这“捅”字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极富张力,无以替代。再如《江水退去》中的“倚”字,也是极尽其妙。“江水”是“逝者如斯夫”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江水”是陪我酿了半世纪烈酒,哺育我成长的母亲,是我所以相依相偎的倚靠。苏轼有“倚天照海”,金庸有“倚天屠龙”,各有情怀,老贝有“倚水问云”,垂钓无骛,潇洒人生。

 

 

诗歌,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

(创作谈)

老   贝

 

我正式和诗歌交往,是在2015年。QQ正火。某一天,发现一个诗群,加入进去。接触国内外那么多热爱诗歌的热血男女,群情激荡。更多的诗群,命题诗,即时写诗,日赛,周赛,月赛,全国征集的诗歌赛,我对诗歌的热爱和激情被激发。我写诗的动因,来源于诗歌的神秘性。不过,现在转过来看自己那时的诗歌,既敬佩自己也嘲笑自己。


一个佩剑下山的男人,毫无武功,仅凭一腔激情澎湃,也同样能指点属于自我的江山。真好啊!写诗是精神的愉悦过程。被诗歌指引并坚持闯荡,我在不慌不忙中就有了逐渐潜移默化的改变和进步。


诗歌小于内心,而大于世界。合我口味的,我感兴趣的诗,我会收藏起来,仔细品读,沉浸进去,那一刻,世界不存在,只有诗文中的小宇宙,供我专享。置身一个个奇妙又虚幻的时空里,我写诗的冲动,是不可抑制的。诗歌是一种状态,是一种追寻状态的过程,并实现自我追寻,解脱虚空。


回忆先前的学诗阶段,我的诗写作并非来源于生活。凭借想象,生涩的意象,堆砌文字“陌生化”,表达什么?可能连我自己都不清楚,只有一个诗题算是清晰明朗的。现在重新品读,很有些无表情哑笑,对自己递上嘲讽,同时,敬佩自已。毕竟,曾经怀揣过一派狂热精神。


我曾尝试涉及其它文字,试写了两个短篇小说,艾立新老师发在本土文学期刊《山鸣》上了。至此再没冒出写些其它文字的念头。因为我是拼音盲,忘了是乡村小学老师没教还是我没学习。我的诗是先写在本子上,再抄写在手机下载的“美篇”上。若写下文字五千,再抄写在“美篇”,就是一万。因而,我更喜欢写简短的分行文字,诗歌更适合我。我热爱诗歌。诗歌多轻松多巧妙啊,诗歌让我讴歌万物的存在,使我真正得到谦卑。诗歌的神性与诗性迷离恍惚,灵光一现,显得耳目一新,卓然众派。写出能让别人读懂的诗,这是写诗者最为满足和莫大乐趣的事情。我更享受写作过程。其实,过程就是亲自经历并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并提炼它。


我创作的诗歌,几乎都是我亲身经历,体验后再写下的。我每到一个地方,总是先深呼吸,再让自己和四周产生感应,手机记下或拍摄一些突出的印象和亮点。余下的事情就交给写诗的经验。


写下所看所想,这就是一首诗歌。我总觉得,把诗歌当作散文去写就行,但也要讲究,注意与散文的不同之处。诗歌不必面面俱到,要有跳跃性和跨度,另外就是深度和张力。对于我来说,以上这些,皆是我很难抵达的彼岸。


写诗与人的经历,阅历和年龄有很大关联。我们大可不必在意一首诗该如何去写,应该更在意一首诗给我们的拥抱和带来的快感。特别是在酒后写诗,我这种感觉特别真实又深刻。


其实,诗人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就是能把眼前的事物推向深远,又能把深远的事物拉到眼前,就是能在常人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有着独特的发现,并将这种发现转化成你写出的诗篇。诗歌首先来自于你的体验,然后,再交给你写诗的经验。这一切来源于写诗者的性情、性格,来源于阅读、写作练习,经历和阅历,及逐渐形成的所谓技艺,让诗作者的诗形成自己的风格,有辨识度。


诗人在写作中捕捉平淡生活里跳跃出特质的东西,让读者生出感慨和心动,哪怕一句两句,这首诗就算成功。我觉得写诗切忌生造、硬捏、堆砌。诗人需要娓娓道来,用平淡浅显的文字引导读者进入诗歌营造的画面,最后在某一处顿住,产生余音袅袅、烟云扩散的效果……这是我的真实体验和肤浅体会。


诗歌首先是发现。诗歌是人间的一个奇迹。创作诗歌一定要有细节,细节越多,语言越朴实,诗就越像一个真切鲜活的生命,它生动,自带呼吸与温度。诗要用最简单的语言,大众能读懂感受的文字,去完成最为深刻的体味和表达,这就是好诗。同时,诗人要在低矮、庸常的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敏感的心,保持一双慧眼,一双发现的眼睛。


写诗就像鸡下蛋,你生产出你的情感,表达出你想要表达出的东西就足够了。


我写诗都在酒后。喝酒之后我才有诗兴,再是诗情,能进入状态,才能产生状况。微醺有非凡的引导力,有助于思维想象,超脱寻常的自我。我的大部分诗歌是飞快写成的,五分钟,十分钟,写出了草稿,那种冲动的劲头一过我可能就塌方了。过程兴奋,精神紧绷,感觉忘我,境界很超凡脱俗,同时,自我不存在。写完后,有莫名的狂欢,幸福感。审视文字并默念它们,像老母鸡翅膀轻拍它产下的白嫩嫩鸡蛋的脸颊。我曾在一首诗里写过:“只要心态好/哪里都是巴厘岛/这才是我辈的标志/我要管理好自己/使得我像一个园丁/信奉自己的年少轻狂/水墨山水/把自由主义的蛋和诗歌/生产在密不透风的芦苇荡里。”我在诗里感概过:“仿佛我的爱好才是我宇宙的全部/仿佛我这样的年龄/就应该每天给自己调一杯鸡尾酒。”


诗歌,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诗人余光中说过:一个人可以不当诗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诗意。是啊,诗意无处不在,在于你去发现。诗意地生活,使人健康向上,而非消极避世。另有一位诗人说过:诗歌给了我一生无用的快乐。


回望七年学诗历程,乡土和日常生活成为我诗歌写作的母题。我走过的,看见的,面临的,体验的,感悟的……这些事物都是永恒的,它带有明显的个人生活体验,我是一个初学诗歌的业余爱好者,该如何抒写并写好它们,是我的一个创作方向和难题。突破和提升更是我面临的一个难题。世界和时代正带给我太多的启示,我想用我自己的诗歌去论证——我心中的世界和滚滚向前的时代车轮。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yun@songzi100.com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12-2024 松滋100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1510号-3 鄂公网安备 42108702000062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