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散文] 【散文】乡味乡音--------覃晴

1613 0
楼主 发表于 2021-9-25 16: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乡味乡音

   覃晴


盘中日出菜离离


最近闲聊时发现好多人都认为面馆的小菜很好吃。一般就是一些腌菜和泡菜,泡菜有萝卜、辣椒、白菜之类的。小菜配上面条儿,吃得特别香。然后就是各种酱了,自制的黄豆酱,辣椒酱,豆瓣酱。每每晒酱的时候,那味道香得人直流口水。

关于泡菜的历史,早在商周时期,《诗经•小雅•信南山》中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的诗句。这里的庐和瓜是蔬菜,“剥”和“菹”是腌渍加工的意思。这里就讲了泡菜的制作方法。还有在《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中也有“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其中“旨蓄”意思就是好吃的储蓄,相当于腌制过的酸菜、泡菜。所以早在这么久之前,我们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泡菜的雏形了。

疫情期间在家吃的东西很少,一般最多的就是萝卜、白菜、辣椒之类的,然后囤点面条。家里人就开始了泡菜教学,先配齐泡菜水,然后开始切条萝卜,还有辣椒、球白,最后放进坛,等过个几天就可以拿出来吃了。配上一碗素面,或者作为开胃小菜,爽滑多滋。泡菜坛子应该是家家户户都有的,一个大玻璃罐儿,用来制作和储存泡菜,对于普通的菜,总是能有好几种吃法,可以说是其乐无穷。首先,“养”泡菜坛是一整套技能,不同流派有不同的法门,有的会在泡菜里加紫苏叶,有的则靠仔姜和萝卜来做定海神针。为了促进发酵,还可以加一些冰糖,据说加了冰糖的泡菜也会更脆。我们自家腌制的时候也会加入少许冰糖,口感更佳好。白酒和泡菜盐基本属于心肺复苏级别的手段,能像白细胞一样将不受欢迎的菌落赶走,留下兢兢业业的家养小精灵们。

像我这样一年四季胃口都非常好的人,并不会有苦夏的痛苦。不过对于那些夏日食欲不振的人来说,泡菜可能就是救星,尤其是西南人。所以夏天的泡菜坛里,流动性比其他季节要大一些。而且夏天里的小精灵劳动格外卖力,泡进去的菜酸得特别快,豇豆、芹菜、卷心菜、莴笋、水萝卜之类的菜在坛子里最多三日游就要赶快放出来,不然就会酸得牙齿都受不了。一蔬一饭,也可以充满情意和雅趣,平日里的烟火气息,才是生活的本真味道。



人间有味是“过早”


学生时代的记忆是充满着滋味的,这种滋味最为重要的就是早餐,也是湖北人特有的“过早”文化。网络上流传的一个段子说,早上看见大街上捧着一碗面边走边走吃的,一定是湖北人。这个技能仿佛从上学开始就根植在每个学生身上了,端着一碗面,边走边吃,总能在上课前吃完,并且赶到教室门口。

说到面条,就不得不提到热干面,因为没有满满的汤汁,所以好端,也方便吃。吃热干面有个诀窍,那就是一个“拌”加一个“快”。一拿到面,首先一定要用筷子争分夺秒地搅拌起来,才不会辜负这碗芝麻香。等到搅拌均匀,面碗里一根根均匀裹着小磨香油和黑芝麻酱的面条,香醇又爽口。吃到一半时,再加几勺红油,那丝丝微辣更是令人开胃过瘾。有的店家还会特供海带丝和酸豆角配套,一碗下去特别顶饱,用方言来说就是“扎实”。在武汉街头的早餐店,还能看到不少奇景,比如七八岁的娃娃端着热干面边走边吃,还背着小书包挂着水壶;赶着上班的年轻人们脚底生风,手里一碗热干面,边走边吃,还让小拇指腾出空位,勾着一杯豆浆或者蛋酒。一口干,一口湿,搭配成人间美味。

等到上了初中,我每天上学的轨迹就变成了从家里到城南,初中大门口一整片铺面全部是早餐,豆浆、油条,各种馅儿的小笼包、小汤包、早堂面、汤面、红油小面、凉面、炸炸什么都有,不吃饱仿佛对不起早上第一节课。直到现在,我都能回忆起早堂面的味道,这是荆沙人民的传承,碱面打底,浇上高汤和码子,其中码子的丰富之处让人大开眼界。通常面馆的老板们要从半夜就开始忙活,要备好材料,才能应付过忙碌的早晨。一是熬汤,是由老母鸡、猪大骨、五花肉、活鳝鱼、鲫鱼等等文火慢熬出淡白色的高汤,用来做汤底;二是轧面,确保面条的劲道口感;三是准备码子:肉丝、鸡丝、鱼丸、肉丸、腰花、鳝鱼丝等等十几种,浇在煮好的碱面上,再浇上辣油、撒上葱花,这么满满的一海碗,卤咸汤浓、口感微辣,让人百吃不厌。吃碗面再喝完汤,简直是人生一大乐事。印象里那家汤面的汤是最好喝的,吃碗面,再把里面的汤喝干净,胃里面舒舒服服的。后来越长大时间越少,早上往往都会简单吃点了事,但是没有这些东西的抚慰,总感觉是少了什么的,所以会在晚上下自习后约着三五好友一起去面馆吃上一点,一整天学习的疲惫在吸到面的那一刻得到了安慰。说到这里,还有小摊上卖的凉面也是让人魂牵梦绕的一口滋味,冰冰凉的碱面,再配上酸醋和酱汁,还有海带丝,最后再浇上一小勺特制的辣椒油,吃下去被辣得满脸通红才算得上过瘾。结果后来毕业回去专门去找,发现老板没有做了。每每早上不知道要吃什么的时候,脑海总是会想起那口酸爽的面条。我想,每个早晨都需要一碗面的抚慰,才能确保一整天的精气神。



至其可人之口者


中国人对莲蓬的喜爱和痴迷绝对不亚于莲花,常见的观音大师盘坐的莲花座,其实就是荷花的花心——一只硕大的莲蓬。古乐府•子夜夏歌中写道:“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这芙蓉一词指的便是莲蓬。儿时老家的乡村里,往往家家户户背后都是有水塘的,一到夏日,池里就有大片大片的荷叶,里面是一个个的小莲蓬,还有荷花苞子,给炎炎夏日平添几分凉爽。荷叶可以拿来包烤鸡,糯米,荷花用来插花,中间的莲蓬则有很多用途。

依然记得第一次吃到莲蓬时被里面的绿芯给苦到了,难以想象居然有人专门收集起来泡茶,在老一辈人眼中,水里生长出来的东西总是好的,就拿莲蓬来说,它的食用方法:生吃、熬粥、煨汤、凉拌等等。比如将新鲜莲蓬里的莲子米剥出,然后捏破,用手去掉中间苦苦的莲子芯,再把莲米直接放入锅内用慢火煨熟,然后加适量冰糖、红枣、银耳等食用,可以清热解暑、清香养心,太适合做小孩子和老年人的吃食。还有中秋节我们常吃的蛋黄莲蓉月饼里面的莲蓉,主要材料就是莲米,先将莲子泡胀以后捣成泥状,在锅里放油和糖一起炒至融化,然后加入泥状的莲蓉炒至油和莲蓉完美融合,不粘锅就可以作为月饼的馅料了。

等到后来再大一些,家里也搬去了镇上,想要吃莲蓬就只有一大早起来去街边来摆摊的老奶奶们那去买了,运气好,还能选到嫩点儿的,吃完之后留几颗,煲银耳汤时丢进去,更是一番风味了,再放进冰箱里去,晚上喝一碗冰冰凉的银耳莲子羹,也是十分惬意的。

等到了初秋,正是食脆嫩菱角的大好时候了。菱角又名水栗、菱实、沙角。因为菱角熟了如果不及时采摘就会脱落到水里,为了赶时间,每天清晨四五点时,采菱人就得赶往菱湖采菱角。深绿色的菱叶和菱藤铺满湖面,视线内一片生机勃勃,显得落落大方。我一般喜欢吃蒸熟后的菱角,口感和板栗有些相似之处,粉粉的,有时候带点糯感,比吃零食什么的有意思多了,关键这种吃食,吃多了也不会上火,反而对身体好。可能是因为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老祖宗们都认为水里生长出来的东西,格外的好,能够起到祛火清热解毒的作用,对身体百利而无一害。小时候不让吃零食,所以煮熟后的菱角恰恰满足了小孩子的口味,用刀对半切开就行,然后自己去想方设法的吃到里面的肉。一小袋子菱角可以吃上半天。



又食武昌鱼

   

说起“武昌鱼”,这应该是武汉最有名的江鲜了,据说这种鱼只产在武昌一带。毛主席有一首词里提到过“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使得武昌鱼名气大噪。三国时吴主孙权要把国都从建业(今天的南京)搬到武昌,反对的人很多,据说当时建业有一首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其实这里的武昌鱼就是说的古武昌(今鄂城)樊口产的鳊鱼,也称为团头鳊或团头鲂。这种鱼最麻烦的是刺非常多。因为刺实在很多,所以也有餐厅把武昌鱼切成薄片,将刺切断之后再上锅蒸,以方便食客大快朵颐。但是我其实是不吃鱼的,因为害怕鱼刺,可是周围人大多都喜爱吃鱼,并且很会吐刺,小到四岁孩童,大到八十岁老人。老人都说吃鱼好,我虽然不吃鱼,但是我喝鱼汤,一整条鱼煎完之后放入水中,再加上蛋皮儿,小火慢熬成乳白色的汤,鱼的精华就都在这锅汤里了。并且对于鱼的做法,我是耳濡目染。因为奶奶总是会变着花样做鱼,放学后,总能见到奶奶在油锅旁边,我好奇过去问这是在炸什么好玩的,奶奶说这叫做糍粑鱼,原来这道菜是将草鱼切块腌制油炸后煸炒而成,估计是因为模样酷似糍粑故名糍粑鱼。相比江浙地区的咸鱼,腌制风干的时间更短一些,所以鱼肉吃起来既带些鲜鱼的鲜嫩又带些咸鱼的鲜香。 而且有时候会在旁边加上些许枯辣椒,这就更加入味了。有时候感觉家里餐桌上顿顿都有鱼肉,会做鱼的能人,格外的让人心生佩服。

每每过年,奶奶就搬出来几个祖传的大缸,通体红色,这是用来腌鱼肉,还有做鱼糕的,荆州鱼糕声名在外,顾名思义,最后呈上来的是片状的、一整块的。味道鲜美无比,因为它将瘦肉,还有土鸡蛋,鱼肉,融为一体,是家家户户过年时餐桌上必有的菜。《国语.楚语》中记载“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庶人有鱼炙之荐”,吃鱼自古在民间百姓中就很常见。湖北地区河流湖泊广布,盛产淡水鱼,直到现在也是最大的淡水鱼产区之一,鱼糕产生于这里也是有基础的。这对于厌烦鱼刺的人来说简直是最好的替代品,没有鱼刺,又能吃到鱼肉的鲜嫩味,再配上白米饭,大口大口,一整碗米饭就见了底。还能用来煮火锅,这样又自成了一道菜了。


  

金鸭飘香细

   

每每秋风一起,人的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这就叫做贴秋膘。汪曾祺先生曾说过北京人所谓“贴秋膘”有特殊的含义,即吃烤肉。伴随瑟瑟秋风,这个时候来上一口热乎的,油多的是很满足的事情,街边有一家卖烤鸭的店,每每鸭子出炉,烤鸭的香味可以穿过两条街去,吸引着每个食客的味蕾。后来才知道这道“馋味鸭”要经过腌、卤、炸才能上最后一道工序——烤。难怪香味如此细腻绵长。

现成的烤鸭买来十分方便,偶尔放学回家饭还没来得及熟,或者是觉得今天的菜没什么对胃口的,便去小摊上。烤鸭出炉后摊主用刀在鸭肚子下一划,调料汁哗哗的就流出来了。接着摊主嗒嗒嗒的把你要的半只鸭子剁成小块,再另舀上一勺刚从鸭肚子里流出的调料汁装在小袋里。烧鸭直接吃已经是有味道的了,沾上调料汁就会更香了。我会先扯下鸭腿,到一边去慢慢吃,慢慢等正菜。等米饭熟了,再把烤鸭的酱料挖上一大勺去,和米饭搅拌均,简直是一碗烤鸭拌饭的顶尖享受了。相比西方来说,中国人在对待食物上的文化可谓源远流长,里面蕴含了很多智慧。单论某一样具体食材上就有多种做法。样样新鲜。

鸭肉不仅仅是烤来好吃,卤鸭脖,鸭翅也是独特之处,年轻人往往都爱吃周黑鸭,当成零食来吃,方便又好吃,为了适应多人口味,又有了现捞的做法,鸭货变得新鲜肉嫩,而且汁水多,没有卤出来的那么干巴巴的。拿家常菜来说,啤酒鸭也是一道独特的菜,啤酒这个东西好像和火锅都很配,不管是煮牛肉还是别的什么火锅类的,都可以放几罐进去。啤酒焖出的鸭肉,啃起来很香。

从中医的养生角度看来。鸭子吃的食物多为水生物,故其肉性味甘、寒,这样入肺胃肾经,有滋补、养胃、补肾、除痨热骨蒸、消水肿、止热痢、止咳化痰等作用。特别是在夏秋之季,天气炎热,空气潮湿,食鸭进补远远要比鸡类来的更加温和适宜。这大概也是南方水乡地区用鸭做菜远远多于北方的道理之一,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梦里乡音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在外地待久以后,路上偶尔听到家乡话相近的语调,都会觉得心潮澎湃,有种老乡见老乡的激动。 “地道的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反映,表达的是地域特点和地方性格。武汉话特别能显示武汉人的热心快肠和急性子。”何祚欢这样说。 武汉话一开口就有种直来直去的感觉。

武汉当年是湖区,多数人必定靠湖而生,采摘莲藕摸些螺蚌,男人划着木筏下湖,女人烤熟了一只野鸭,会对着湖面喊叫:“回来七楼(吃肉)……”率直响亮。

所以在汉腔里,形成了一些方言特色: 汉音没有卷舌音的概念。和北方大量的卷舌音相比,武汉语音中几乎找不到:zh、ch、sh、r这些卷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武汉话里,“陈、程”不分、“身、生”不分、“真、争”不分。

疫情期间,网上热传的一张武汉方言对照表引起热议,点开来看,里面全是武汉方言日常用语的精髓,比如提到这个“冇”字,它表示“没有”的意思,正如它本身是个“有”,但中间空空一样,你也可以把它看作一个象形字。这可能是出现在武汉人口语中相当多频率的一个词汇了,因为它出现最多的语境莫过于武汉人路上相遇:你吃了冇(mào)?(你吃了没有?)。

你嚇我:意即你吓我。此处嚇读2声。“嚇”同“吓”。这是时下武汉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武汉话多多少少带点北方语音的感觉,所以有些时候还是能听出来个大概意思的。武汉人是极具勇气和火气的,在北上广深总能看到不少湖北人的身影,敢闯敢拼“火气”的由来,大概是和武汉的天气有关,武汉的气候条件极差。上帝给了它最坏的地形——北面是水,南面是山。夏天南风吹不进来,冬天北风却顺着汉水往里灌。结果夏天往往持续高温,冬天却又冷到零下。武汉人就在这大冷大热、奇冷奇热、忽冷忽热中过日子,其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其心情之恶劣可想而知,其脾气之坏当然也可想而知。口头禅便是“烦死个人了”。这点还要从来武汉读大学说起,长时间的浸泡在语言环境中,所以现在遇到一点小事口头禅就冒出来了,常常就是烦死了。虽然这样并不好,不过总是有个发泄的办法,嘴巴说说就好了。所以我们坦诚,直爽。



杯酒话人生


从古至今,酒文化几乎一直跟随着人们,酒从中华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很重要的角色,古代诗人借着酒劲写诗慷慨激昂,商场上的推杯换盏无一例外体现着酒文化的重要性,只要吃饭必少不了美酒相伴。

于谦先生在书的开始就介绍了中国人喝酒的讲究,中国人喝酒不是像外国人一样坐在那里干巴巴地喝酒,而是要配上下酒菜,边吃边喝边聊,而这喝酒点的菜也分“酒菜”和“饭菜”,顾名思义就是喝酒有喝酒的菜,吃饭有吃饭的菜,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最常见的就是花生米了,往往家里临时来客,必不可少的就是一盘花生米,几颗花生米再一口酒,畅快淋漓,能有几块肉更是不错。

路过菜市场,总有几家店隔老远就闻到酒香,是真的深厚绵长,一种发酵的味道扑面而来,香味直接经过空气飘入到人的鼻子里,再进入到胸腔里,浓厚而且香醇。店里还有自己酿的黄酒、米酒等等。

俗话说得好,什么地方的人喝什么地方的酒,这样说起来,荆州最有名的就是白云边了,这个牌子从家乡的小地方走进了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白云边酒以其“芳香优雅,酱浓协调,绵厚甜爽,圆润怡长”的独特风格被确定为全国浓酱兼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家里请客必不可少的就是白云边酒了。

李白《客中作》里写走到一个地方,喝到好酒: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个地方,而是-颗心可以安放的地方。对李白来讲,只要有酒,此心可以安放,可以陶醉,处处皆为故乡。味觉是不会骗人的,抿上一口,就能回忆起往事,白云边得名于这句诗“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饭桌上最常见的就是中年男人杯酒下肚,满面通红,然后就开始敞开心扉,互相说心里话,情到浓时免不了和兄弟朋友间哭一场。白酒更像是一种催化剂。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一定时间到达一种交汇的顶点。



食我山中药


在遥远的古代社会,人们生病时,往往就是服用草药来医治,传承到今时今日,中草药的功效依然巨大,俗话说:“药食同源”。所以在煲鸡汤时,往往会丢点枸杞、红枣进去,有补气之效。

“惊蛰过,百虫苏。”惊蛰节气,各种蛇鼠虫蚁开始四处活动,所以惊蛰日民间有驱虫之俗。最常用的办法是点燃清香,艾草等熏屋内屋外,或者在房屋的四周。墙边墙脚等地方撒上生石灰,以此来驱赶蛇鼠蚊虫。艾草又可以拿来煮开泡脚,现在还有做好的艾灸包,用起来也是方便。每每去乡下的山上,总能挖出点山货带回来,慢慢的,我开始知道原来那么多宝贝,比如金银花用来清热解毒,还有挖开的葛根,要经过磨粉,晒干然后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中草药就是大自然的馈赠,经过一辈辈人的探索。生姜是家中最常见不过的东西了,入秋之后,蟹肉肥美,在煮螃蟹时要给每只螃蟹绑上一块姜,因为螃蟹性寒。淋雨之后,家里也会煮一点儿姜汤来驱寒保暖,防止感冒。有一段时间一直头痛不止,后来奶奶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方子,用天麻还有一些药材炖猪脑,说是可以治疗头痛,喝着喝着,已经好多了,所以更加相信中药材的作用了。


结束语:不知别人平常都喜欢些什么,反正我特别喜爱我的乡味、乡音。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yun@songzi100.com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
  •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 2012-2024 松滋100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1510号-3 鄂公网安备 42108702000062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