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诧异
文/胡如奎
人们往往翻着翻着书,就把自己“小众化”了。
他过于实诚、较真,但通透。所以,到了神农架,他的感受也和别人不大一样。当人们都只说神农架的风景美不胜收的时候,他则说:“神农架啊,你,扑朔迷离,让人惊诧不已!”
好个秋的天凉!
宋辛弃疾词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为了说“愁”的深沉博大。而他游神农架呢?感触的是“凉”。即便有愁,他也懒得去说。
近某年初秋,“秋老虎”盘踞江南岸。为避暑纳凉,他们夫妇自驾,行近三百公里,从G347进入神农架林区,落脚木鱼镇。
可这也太“凉”了吧?宾馆吧台收银员竟穿着棉袄!
收银员也许是感知到了他的诧异,就解释说:“贵客有所不知,我们这里‘入秋’后,只要一下雨,就相当于林区外的冬天了。近几天气温10度左右,要多加点衣服!”
“哦,原来如此,但愿游玩的时候不下雨!”他内心却很有点怪罪网上的天气预报指数太不准确。
到这里,他已连续开了4个多小时的车,此时是又累又饿,加又冷,就草草点了些吃的,填饱肚皮,天也黑了,只好赶紧进房间洗漱睡觉。“哎呀,真冷,像城市地铁空调了!”他曾反感,至少是不理解为何要把空调开到人经受不了的程度。而对神农架的低温他只是未预料到。
这神农架为何这么冷呢?其实主要是温差过大的缘故。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可以说,他对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 采草药》是早已烂熟于心,也不会不知道,神农架是“华中屋脊”吧,只是对体感温差预估不足、体验不够罢了。
第二天在游玩的时候,果然出现了一道让人啼笑皆非的场景。
“日行千里脚不移,麻风细雨不湿衣。”那是做梦。可景点的游客冒着麻风细雨,则大多湿得像落汤鸡一样了,特别是懒得带雨具的年轻人。本来就冷,加之衣服一打湿,就冻得鼻乌嘴黑的,直喊“够呛”。
景点没有衣服卖,但有雨具,包括一次性雨衣。一个小伙子真聪明,他买过一件雨衣,不是直接穿上,而是脱下湿衣服,先贴身穿雨衣,再把湿衣服穿外面,就立马暖和些,直喊“不冷了,不冷了”。其他的人就纷纷效仿,连女孩也跑到卫生间这般穿戴上。不一会,景区里便攒动着红、黄、蓝、紫的头——那是彩色雨衣的帽子。
那夫妇不在其列,他们六零后谨慎多了,准备的有雨伞和“防雨、防风、防晒”的户外服,可那衣服薄飘,就是不大“防冻”,免不了同样有冷飕飕的感觉。
“好个秋的天凉!”他唱吟道。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他们游览天生桥景区的时候,运气不错,遇到了一位好导游——漂漂亮亮、乖乖巧巧,又认认真真的小女生。天气依然冷,但大家热情高。
天生桥景区最有观赏价值的是走栈道的中间一段。十几个游客跟着导游爬上探下,曲里拐弯。时而仰天,时而俯地;时而屏气静默,时而欢声笑语,“其乐也融融”。
走到中段,导游作最重要的讲解:“天生桥景区位于神农架南部的老君山北麓,发源于老君山的黄岩河流经此地,经过亿万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溶蚀,形成一岩溶性天生穿洞,呈葫芦状,高约17米。大家往上看,那个透亮的洞就是。”等游客都回答“看到了”之后,导游接着讲:“河水穿洞而下,就是上前方那白飘带式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吧?”“哇!”游客齐声喊。“往上,呈现出‘天桥飞渡’的奇观,故名天生桥。”“哦。”游客又纷纷点头。
“顺着瀑布往下是鹰潭,水柱冲击而成,深达28米。因此地天空常有老鹰盘旋、攫食而得名。”它有专门的下行栈道抵达,并可顺着水的轰鸣声寻及。但导游说那里更湿衣服,就放弃了。
天生桥景区小的景点还真不少,导游带着那十几个忠实粉丝沿主线到了个“八九不离十”吧,像一水桥、苔蔓溪、退思桥、天泉、羊潭、虎潭等等,然后到“一水寨区域”(这里主要是保存神农架的特色民居)修整。
小导游和其他导游还真不一样,她借修整,别出心裁地安排了一个总结会。找一架空着的草塔,安排大家围着圈席地而坐,先喝水的喝水,吃东西的吃东西,然后就很有激情的问大家“好不好玩呀?”大家都很小学生地回答:“好玩!”“大家高不高兴呀?”“高兴!”
“那哪一位能给我们谈谈感受呢?”小导游冷不丁地这么一问,场上反而鸦雀无声了。不大一会,未曾想,最不活跃的他却率先开口了:“我觉得,天生桥景区的主景不是天生桥,因为那天生桥给人的印象不明晰,估计留的印象也不会长久。我倒以为主景应该是穿洞、瀑布和深潭的组合。回顾我们刚才的所观,大家说,那穿洞是不是特像一弯明月呀?瀑布则像一缕晚云,再加那深幽处的潭,潭中更深幽的水,还有那上极顶下触底的栈道, 是不是很容易让人想到毛泽东主席的词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呢?很有意境吧?这地方还不如叫‘揽月捉鳖处’!”不知是谁领先,立刻掌声一片。
就这样,游玩“一水寨”的时候,他就成了导游外的又一中心,特别是小导游也时不时地进前请教。
只可远观,不可近玩!
到神农坛景区是下午两点的样子,没有下雨,但天阴沉沉的,则正巧为祭坛营造了适宜的氛围。
他觉得神农坛是最神圣的地方,当他停车,看到巨型牛首人身雕像的时候,便即刻驻足、合掌、垂首,俨然虔诚的信徒,而其实他不属于作宗教信仰的派别。
雕像立于苍翠群山之间,以大地为身躯,双目微闭,似在思索宇宙奥秘。
这雕像人物即为炎帝。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曾号神农氏。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功绩卓著。“少典之胤,火德成木。造为耒耜,尊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三国曹植如是作《神农赞》,约莫赞了炎帝的两大功绩:一是制耒耜,种五谷,为部落奠定了农工基础;二是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其实炎帝的功绩何止如此,还有像尝百草、立市廛、治麻为布、削木为弓、制作陶器等,不一而足。书中有记“六功”、“七功”、“十功”者,均可成立。
“神农架”就是神农采过草药的地方。“架”,指神农“架木为梯,以助攀援”,“架木为屋,以避风雨”,最后“架木为坛,跨鹤升天”。这正好顺及“神农架”得名之缘由。
还相传,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后世华人就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炎黄则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神农祭坛分地坛和天坛。到地坛后,上243步台阶才到天坛。243是9的倍数,大约就是取“九五之尊”的意思,很有讲究。
可不料,他们随大群大群的游客上到天坛,稍事休息之后,就鬼使神差地跟着一队人马继续往上,而这一上就让他后悔莫及了。
一条环形小路弯到了雕像的背后,感觉和走到过去的水塔脚下差不离,就是用水泥粉刷了一下的一面圆筒墙,墙上一扇腐烂了的木门敞开着,看得见里面堆放着卫生工具之类。墙面上有好多“到此一游”的“孙猴子”的涂鸦,也能明显地感受到他们效法“撒泡尿”作的“记号”。他逃也式的跑开,连连摇头,无奈而又悔恨地说:“这地方怎么能来呢?有伤大雅,亵渎神灵!”
在此之前,他对无锡灵山大佛的肚子里安装电梯就已耿耿于怀,眼前的所见则让其出离愤怒了,但他却只能近于迂腐地讷讷:“荒唐!这怎么……怎么……不用围栏围起来呢?”
到过神农祭坛后,他的心情好沉重。
“平步青云”可以休矣!
转为新的一天了,他们刚好游览了两个涉及“官文化”的景区。
上午游官门山景区,据说是带小孩必到的点,可以围着植物转,逗着动物玩。这里是生态科普景区,大门顶上是野人母子相吻的雕塑,动物园中有大熊猫、大鲵、梅花鹿等珍稀动物,也有像松鼠一样好玩的种类。
也许是上了点年纪的缘故吧,他们还真的对那些囿于园中、关在笼中、困在池中的动物不感兴趣。其它的点好像兴趣更淡,连去都没去,就索性找地方坐下来休息。
无意中,他瞅到山上“官门山”三个石刻红漆字,于是发起呆来。
“官门山”,难道是这里曾出过达官显贵?可能吗?这深山老林的!
问题很费解,好在旁边有块牌子,居然正是“官门山简介”,这样才弄明白。原来此地有8公里的长峡蜿蜒曲折,两侧群峰林立,形成典型的“两山夹一河”的地貌景观,如同一道天造地设的大门,类似于长江三峡中的夔门,所以这里原名“关门山”。后来,却是现代人以为“关门山”有几许关门谢客之意,便取其谐音为“官门山”了,并说如此则有“加官进爵”的祥瑞。
他摇着头,嘀咕道:“真算服了,这名儿让人难懂不说,还永久性地留下了这么个‘拜官主义’的东西。不过也好,但愿旅客们出了旅资后,能从这里买得一官半职回去当当!”
整个游玩过程中的换点都靠自驾,下午他们驱车神农顶景区。在他看来,神农顶景区的结构是最简单不过的。
到达后,他将车停稳,就见停车场边上有两块直立石碑,走近看,一块书“青云梯”,一块书“平步青云”。游客们便轮番和石碑合影,可他则又在旁边琢磨开了。
“青云梯”,李白的诗句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意思是:脚上穿着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实际上是说,顺着“青云梯”往上,就会看到美丽的画面,听到美妙的声音,也就是能进入仙境。
导游图告诉他们,从石碑侧面拐过去就是到达神农顶的石阶,名字就叫“青云梯”,2999阶。能爬上去,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可他是非常理智的,只是说,来了就爬的试试。至于“平步青云”那是想都不敢想了,即便是艰难跋涉,也未必能够达到顶峰。
果然,两口子爬到大约一半的时候,就明显感到胸闷气短,双腿哆嗦,再也没有力气向上了。他侧坐台阶边,仰天叹息曰:“‘平步青云’可以休矣!”不料,一群40岁左右的年轻人正极力向上,其中一个诡谲地接话说:“官场可以哟。”又一接话者说:“反正不会这么吃力。真受不了了。”他笑了笑,用手示意年轻人继续往上。
当他们下来,经过石碑的时候,还是有许多游客在和石碑合影,他说“我也来一张”。结果没有抢到“青云梯”,就和“平步青云”合了一张。而且不经意间,说出了心里话:“这也好,一是可以自嘲没能上到顶;二是挖苦这‘平步青云’始终都在山脚下;三是讽刺立碑之人的幻想。”
这一天结束得早点,但仍然累,所以就直接开车回宾馆休息去。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他们计划最后一天玩完两个景区之后回返。神农架林区共分六个景区,到过了的有天生桥景区、神农坛景区、官门山景区、神农顶景区,还剩天燕景区和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后两个景区距离较远,一个在北,一个在西南角,行程大约两小时。
这一天早起,带上行装,冒雨出发,从宾馆向天燕景区行进。雨下得大,至少中雨吧,沿途的景点都没有停留,直接开约一小时后到达天燕景区停车场。下车时,雨量丝毫未减,他们似乎是带着完成任务的心理,不得已地走进了景区游览通道。
没有导游,夫妇俩尽量跟着大团队走,到过天门垭、燕子垭、野人洞、彩虹桥,这样一些地方。可注意力大半放在撑伞、看路上了,那风景基本上是没有看出个什么名堂来。并且,爬坡上岭、钻林下坎的,鞋袜全湿,脚早泡在了水里,衣裤也只能勉强穿了。所以,许多游客后悔不迭。
从他们的议论中可以得知,他们最想看到的是“野人”,哪怕大家早已知道,所谓“野人出没”,可能就是个商业噱头,可他们就是那猎奇心理放不下,又有什么办法呢?
其次,大家想看看“天宫”。彩虹桥不是上到天空了吗?
可“天宫”是什么?不就是吴承恩笔下勾勒的虚拟境界吗?不就是孙猴子闹腾的戏曲背景吗?所以,完全可以说大家已经到过了。今天那雨雾中的彩虹桥,还真有点仙境的感觉。徜徉桥上,满是迷幻的雾,朦胧的影;徘徊桥下,云雾中那隐隐约约的弓形桥体,不就更有彩虹的意味了吗?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他默念出一句佛教偈语。
其实这是人生哲理。得失从缘,它比不计较得失还要高出许多。
下午游大九湖,可以想见是看不到“晨雾”,观不出“晚霞”的。但你最好别说“不见大九湖的两大特色景观,这大九湖是白来了”的话哟,因为除此之外,大九湖还有许多震撼人心的美、开启童心的趣。
去过大九湖的都会记得那进出必须换乘的儿童玩具式的“小火车”。
他们进去的时候,小火车蛇样地爬行在乡间小道上,晃晃悠悠地走着走着,突然一位小姑娘喊:“马群!”前方空阔的草地上一群马在那里嬉戏,这不就是一幅奇特的景观吗?他对妻子说:“好多年都没看见马了,想到过去生产队养的马,就像回顾亲人一样。因之,看到眼前的马儿,就有一种爱意涌动!”
这里放养的动物真还特别,再往前,又看到了一群群在空阔草地上奔跑着的猪。看它们那精神头,就知道是没有被“绳索”和“栏圈”过的,自在而欢愉!
进入大九湖真的是太让人神清气爽了!那视野辽阔无际,实在的大格局、大风范,有似浪漫诗人的狂放!而那树木、花草、栈桥、细雨,又是那样的阴柔、妩媚,像婉约诗,揉得人心尖尖麻酥!
大九湖,顾名思义有九湖之多。他们又是一大圈地猛走,那细枝末节的美丑,当然是多的去了。他说,我照了许多的照片,学会了“收藏”。待闲暇时,再细细翻阅、欣赏。
雾朦胧雨朦胧,行车夜幕中!
回到“换乘中心”,整个游览程序就结束了。接下来的动作就是走出景区,找到吃住的地方。
发动车的时刻是五点半,导航目的地设定为“家”。待调过车头,天就已麻黑了。
阴雨天黑得早,六点多钟就黑定了。当开启夜路模式的时候,却感觉这条“出路”难走。状态是这样的:方向全靠导航,别无他法,连起码的路标都没有;从挡风玻璃上看,下的是“润如酥”的细雨,能见度20米左右,开远光灯是白幕,不如开近光,所以估计同时也起雾了;车速20多迈,打着双闪,尾随前面的车,前面的车也打着双闪,距离约30米;路宽两车道,右边是山,左边是沟,或者是深渊,反正看不清。
“雾朦胧雨朦胧,行车夜幕中!”这诗一般的描绘很准确,却不浪漫。
其老婆早已吓的直哆嗦,一路把“慢点,慢点……”作歌唱着。他还算稳得住神,已三次完美避开断木和落石,多次正确地把控了弯道的方向。
估摸这样提心吊胆走了20多公里后,才看清前面只有我们紧跟的那辆车,后面则没有车,原来这时是走过了傍山的山路,能见度高了一些,他们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老婆一掌拍在他的肩上说:“这也太玄了!”两人都缓过神来后,才怀疑是不是路走错了,怎么就只有两辆车出来呢?但不得而知。好在走不多远就看到了路灯光,是已到达一不知名的小镇。
街的两边都是成排的私家宾馆,他们选择了在一家大的前面停车。而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吃饭,睡觉!
第二天,是“亮”照醒了他们,他们才打着哈欠,伸着懒腰起床。
早餐的时候,他拿路的问题问老板,老板说“不是走错了,而是走迟了”,这样好像才释解了他游神农架的最后一个疑问。
可看他那眉头紧锁的表情,又似乎觉着啥问题都未能得到解答!
他上到宾馆的楼顶,山还在眼前,但不甚清晰了,他就借故说:“神农架,我怎么也看不透你!”于是他在手机上写下了一段十分特别的祷告词:
“神农啊,我景仰您!可我还是要问:您闭目思索的是什么问题?五千多年了,答案又是什么呢?您可知道,您若不说,神农架永远扑朔迷离,混沌的野人没有了来去的踪迹,现代人则难以分辨这样做和那样做的对错……我们始终想不出究竟哟,祈请您说说!”
他向神农坛方向深作一揖,然后才下得楼来,正式发车“返航”。
于松滋玉岭南苑
2020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