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评介] 【评介】 叙述之妙,梦想之美,题材之义(作者:周卫刚)

 
3565 1
楼主 发表于 2020-6-18 09:19:5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叙述之妙,梦想之美,题材之义

      ——评张丹离异女性题材中篇小说《还魂记》

周卫刚


于松滋女作家的小说创作,除了已经远走高飞的宋小词,我一直对“三大才女”、“五朵金花”的创作提升和突破充满期待,但我却从来没有基于自己“评论要裨益创作”的立场为她们做过什么。就在疫情期间,她们中的张丹完成了她三万余字的中篇小说《还魂记》。看过她发来的小说电子稿,觉得很不错,当时就有了想借此写点什么的愿望和冲动。恰逢随后钟新华主席发来微信,明确要我给这篇小说写个评论,于是我就着实付诸了行动:认真地向作者发出了采访提纲,仔细地把作品研读了好几遍,默默地确定了只为有益于作者创作的写作目的。



写小说也就是运用语言叙述故事。可运用语言叙述故事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环境氛围的描写,接受对象的假定,主观情思的表达,都要在语言叙述中完成,可以说没有叙述方法和技巧就无法完成小说叙事,就没有小说创作。


张丹小说《还魂记》就叙述方法和技巧而言,可以用一个“巧”字概括之。这种巧,是方法技巧熟练到一定程度后的综合表现,应该足以让作者对自己未来的小说创作充满自信,也让我觉得她今后的小说创作在技巧上已经不成问题。


这篇小说的叙述之巧,首先在于特定思维模式的形成,其次在于叙述切点的选择,其三在于文本结构的安排,其四在于语言运用的娴熟。


我一直很在意具体文学样式的特定思维模式的形成。学术界认为人类的思维模式主要有逻辑思维、艺术思维、直觉思维三种,但我觉得仅就艺术思维之内的文学艺术思维和其它门类艺术思维相比也是各不相同的,而文学艺术思维之内的诗歌、散文、小说也还有各自的思维模式和特点。我对新诗一向向往而隔膜,都只因为自己不能顺利进入新诗的思维模式,所以于新诗读起来尚且很费劲,就更谈不上运用了。身边所熟悉的诗人如杨章池、刘盛云、杜丽君诸君的新诗我读过一些,觉得他们都形成了自己特定的新诗思维模式,让他们在新诗的路上走得轻松自如,充满未来。张丹算是我身边的熟悉的作者,对其生活境遇我有大致了解,根据其近来的创作我感觉她是处于“愤悱”状态,待这篇《还魂记》完成,我感觉到她的创作转变到了“发”的状态。因为这篇小说让我明显感到她有了自己特定的小说创作思维模式,有了把生活真实和感觉酿造转换成虚拟故事的能力和通道,她今后的小说创作只要有了生活感受的源头活水,就可以通过这条通道奔涌不息,滚滚向前。


叙述切入点的选择应该说是叙事文学写作的重要技巧,代表着作者的叙述水平。小说中女主人公朱含光离异后的生活以及为了再婚幸福所遇见的一些人物事件和环境,作为故事的内容是丰富复杂而广阔的,但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又该选择从哪里说起才方便把要说的都说清楚呢?我佩服作者的选择。作者以含光离异四年后,放弃了和很谈得来的阿北的来往,母亲逼嫁越来越厉害,儿子成长越来越需要男性家长,单身生活出现越来越多的不便,小偷大摇大摆明目张胆入室行窃为叙述的切入点,把时间节点、空间节点、故事节点统一起来,从这里开始正面地按时间顺序叙述朱含光一个一个地接触别人介绍的各色对象,一个一个地失败退却,心灰意冷,直到庙里抽签后,远赴千里之外的杭州遇到理想的再婚对象朱水杉。作者以此为叙述切入点,在正面的顺叙之中通过倒叙、插叙、补叙,以及意识流手法把所有该说想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以及自己的主观情思都顺畅地说了出来,可以称得上脉络清晰,简单明了,足见功夫,足见技巧。


有了特定的思维模式和很好的叙述切入点,作品文本的结构安排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就小说的文本结构而言,有这么几个方面值得肯定发扬。一是体现了“文以气为主”的美学特质。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盛为主,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这篇小说给人以文笔优美气势盛畅的感觉,再长一点或再短一点都是合适的。二是开首一句,其妙无穷。“九月,朱含光做了一个决定: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一个人,把自己嫁出去。”既点明了主题,囊括了全篇,又制造了悬念,具有精妙书法作品里首点首字的特殊作用:“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成全篇之准”。三是小说的标题“还魂记”空灵而落实,把神话传说中的东西拿来寄寓特定意味,不是用心觅得,就是妙手偶得。四是埋伏照应不露痕迹。“还魂丹”三字分别在文本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出现,不仅让人觉得文章结构完美,针脚严密,而且还能引起人们对生命生活中究竟有没有还魂丹和什么是还魂丹等问题进行思考。


用娴熟二字来评价张丹全部创作的语言是为时过早的,也可能是以偏概全的,但《还魂记》的语言确实给人以娴熟的感觉。古典诗文语言的直接化用,方言口语的谨慎选用,语言规范的严格运用,让人感到作品的语言流美而充满表达力,和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以及作者的情思表达特别配套,让人感到作者是基于大量背诵古典诗文,广泛涉猎各类书籍之后,具备了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朱水杉可以说是女主人公朱含光所追求的再婚对象的理想化身,作为男人可以说是特别完美,表现了作者基于对女主人公深刻理解和同情的美好祝愿和慷慨赐予。这一人物的出现过程和这一人物本身,可以说是女主人公的梦想,是离异女性重获婚姻幸福的“还魂丹”。这一梦想非常之美,美得奇幻,美得浪漫。这种奇幻浪漫的梦想,表达了作者对追求美好生活的讴歌肯定,具有浓的抒情色彩,但是,生活本身的逻辑并非完全如此。


朱含光是一个好女人,无论是从传统意义上讲,还是从现代意义上讲,她都好得近乎完美。她有才气、有能力、有工作、有雅好、有颜值、有情趣、有理智、有正义感、有责任感、有清清醒醒明明白白知道自己要过什么样生活的女人心。对于这样的好女人,无论给予她什么样的幸福和幸运,人们都会觉得她配得上,“等受”得住。也许正因如此,作者才万分慷慨,不惜把一切美好都给了她,不仅给了她一个只有上帝亲手设计打造成全赐予才可能有的完美好男人,还把两个人的见面相识地点放在了繁华浪漫的杭州。这不是梦,但却比梦还美。小说花了很大的篇幅写朱含光和阿北的交往和恋情,却在发现阿北有妻子之后毅然断绝往来,我并不把这种断绝理解为纯道德力量所致。小说简略地写了朱含光和律师、数学老师、警察等人的交往,基本上都是“见面死”,我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的长处不足而短处太明显,可以理解。但写朱含光竟然就在王滨和纪小云只是初次见面之时,就决定抽身退走,我以为这是朱含光不愿付出努力和争取。按照朱含光的这种性格和行为方式,其获得再婚幸福的现实依据,我认为是不充足的。因为对于自己的再婚幸福,她既不想打造也不想争取,只是想坐等良机,等待朱水杉这样的人到来!然而,在我看来,朱水杉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是虚无的!他比生活中的“高富帅”更加可靠,更有价值,更有内涵,更有特质。再说了,即便有,这么好的东西不去争取,能得到吗?即使得到了,我也有些为朱含光担心,她能不能长期拥有。因为在婚姻问题上,守江山和打江山同样难,在小说叙述中,我没有看到她有什么样的决心和行动,能够守得住这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小说具有抒情写意色彩是长处,不是缺点。但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其艺术真实必须尽可能切近生活真实和社会的本质及规律,否则就可能误导生活(其实,朱含光的再婚梦想有些不切实际,多少有些被她的母亲所误导)。美好的婚姻生活和其它一切美好的东西一样,只有奋斗、创造、付出才能最终获得并永远拥有。在今后的创作中,这样的叙述技巧之外的问题,可能是作者将来难免还要遇到和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题材不能决定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真正决定作品文学价值和意义的,是基于作者身世经历深切感受之后所表达出来的人文思想和情怀。

  

张丹这篇小说把离异女性的生活作为题材,有人会以为不重大,会建议作者写重大题材,写时政题材,搞宏大叙事,特别是在疫情期间要写抗疫题材。但我不以为然。我觉得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地点,任何一个阶层,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生命,以及任何一个生命的喜怒哀乐怨恨思慕苦痛忧伤悲欢离合,只要我们用自己的感官感受到了,用自己的心灵体悟到了,成了我们创作的内容和指向,就是好题材,就是和“人民至上”、“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文学即人学”的最终根本要求相一致。文学写作和历史写作、新闻写作的职能任务是不同的。历史重在写过去的事,新闻重在写当下的事,文学重在写活生生的人,写一切被我们深切感知和关怀的人的生活和命运,并不是重在写事。疫情期间以抗疫为题材写人的生活和命运的作品可以成为好作品,不以抗疫为题材写平凡离异女性生活命运和追求的作品也可以成为好作品。


其实,在我看来,现代中国当下离异女性的生活命运和追求早就应该进入当代作家的题材视野,成为小说创作的题材。因为,当代中国离异女性生活既是个体现象,更是社会现象,既有历史原因,但更直接植根于时代生活,既是社会个体面临的具体问题,也是值得全社会从男女性别分工合作的角度要思考的问题,把它作为文学创作的题材,应该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长远的历史意义,深刻的哲学意义。但是,真正把离异女性的生活命运和追求作为写作题材和主题的成功作家作品并不多,从这个角度讲,这篇小说具有填补题材空白的意义。我不知道张丹今后会不会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下去,逐步扩展开去,进而取得更高的创作成就,但我觉得仅从这篇小说就可以发现张丹已经具备了为自己的小说创作捕捉题材的能力,拥有了作为作家所必须具备的人文思想和情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生活的敏锐感觉,因此,应该为张丹点赞、加油,并充满期待。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和进步速度,同时也难免伴生了一些现象和问题需要面对解决。农民工、城市化、男女比例失调、临时夫妻、阶层固化、贫富差距加大、离婚率上升、物欲膨胀、道德滑坡等现象和问题,对传统意义上的幸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背井离乡、妻离子散是很多农民工家庭的真实情况;无房无车不结婚是不少青年的当下生活;离异再婚是越来越多中年人的现在进行时。这些时代境况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及其生存生活都值得我们作家去关注。中年离异女性的数量不小,她们的生活如何,如何获得成功幸福的再婚生活既取决于个体的努力,也取决于社会大环境的优化改善。小说中所写的安安对于婚姻积极而苦苦的追求和最终的再婚失败,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点,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作者把离异女性的生活命运和追求纳入自己创作题材,不是偶感社会生活中的个别偶然现象,而是一定程度上抓住了当下社会生活的时代特征和本质。所以我想对作者说:这个题材非常有意义和价值,值得继续坚持下去。


以上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没有机会和作者面对面交流,真还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读懂了作者和作品,但愿在完成钟新华主席所交任务的同时,能够让作者真切感受到被关注、支持、肯定、提醒,并有人在陪伴同行!2020/4/30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评论1

女王Lv.2 发表于 2020-6-18 11:31:33 来自手机 | 查看全部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yun@songzi100.com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
  •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 2012-2024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1510号-3 鄂公网安备 42108702000062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