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为农民而歌是文学的历史责任——在田永华长篇小说乡村三部曲研讨会上的讲话

6207 0
发表于 2019-5-28 13:39:2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为农民而歌是文学的历史责任
——在田永华长篇小说乡村三部曲《春风漫卷》《跨越千年》《寥廓楚天》研讨会上的讲话
黄运全

中国是一个拥有广大乡村和九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对推动历史和社会的进步,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回溯历史,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应该说都源于农业、农村、农民。因此,为农民而歌,是当今文学的一种历史责任。

刚刚出版的田永华长篇小说,乡村三部曲《春风漫卷》《跨越千年》《寥廓楚天》就是这种责任的体现。田永华同志是一位身处基层的业余作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十八岁开始,长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具有丰厚的生活积累,为他创作乡村三部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我们阅读这部他耗费三年时间,潜心创作的长篇巨著时,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他是把写农业、农村、农民的故事当作一种责任在担当。他在乡村三部曲的《后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写作乡村三部曲的日子里,我有时会食不甘味,夜不能寐,闭上眼睛,就会又重新回到当年农村工作的岁月中去。青少年时代深刻的贫困烙印;十八年农村基层领导干部难忘的工作经历;记忆长廊里那些挥之不去的鲜活人物;曾经有过的悲喜交集和忧虑;以及对农民父老乡亲们的沉重负疚,让我不能有丝毫地懈怠,我唯有拿起笔把他们写出来,才觉得心里痛快一些。”正是有了这种责任意识,才注定了乡村三部曲今天和读者的见面。

乡村三部曲选择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个历史空间,作为叙事背景,从“大包干”、费税改革、新农村建设三个不同点切入,全景式地艺术再现了我国农村改革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以及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广大农民的生存状况和农村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意义非常重大。

这三十年,是我国近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三十年,是充满艰难曲折而又无比辉煌的三十年。三十年来,由于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经济从濒临崩溃的边缘走向了快速发展;人民从在贫困中挣扎走向了初步小康;国家从贫穷落后走向了繁荣富强。回顾走过的这段历程,无疑给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形象思维空间。一个有思想的作家,一定不会无视这段历史。从这个角度说,乡村三部曲《春风漫卷》《跨越千年》《寥廓楚天》的社会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它的文学艺术价值,可能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留待读者和文艺批评家们去评说,但有一点,我认为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者难解的乡村情结和对农民的人文关照,在小说中的表现是非常浓郁的。作者没有停留在重大历史背景下去进行宏大叙事,而是将笔墨倾注到农民这个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群体的身上,用迭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去演绎这些小人物们的悲欢离合、抒写他们的离愁别绪、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让他们真实、可信、鲜活的走到读者面前。其中,对农民的悲悯之情和体恤之意尤为浓重。这可能是乡村三部曲的风格所在。

我们注意到,过去也有一些写“三农”题材的作品,但主要是对农村改革初始阶段的回顾和描写,写税费改革和新农村建设时期的还比较鲜见。田永华的乡村三部曲,可以说是近期我省小说创作的一个新成果。首先是用三部曲的形式,去表现农村改革三十年,过去好象还没有过。其次,是用文学的形式去表现税费改革这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也没有。因此,乡村三部曲不仅仅是小说,人们在阅读的时候还可以从中获得史料性的信息。如此看来,乡村三部曲的另一个意义,证如高尔基说的“文学到底是要为认识生活这个事业服务的,它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

俄国作家谢德林说:“文学应当预见到未来的发展规律,创造未来的人物的形象。”乡村三部曲之三《寥廓楚天》在写时下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溶进了诸如城乡一体化,农村土地流转这样一些前沿理论的思考,使作品变得很厚重,作品中展示的未来农民形象中,让读者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未来农村的景象和发展走势。

说到田永华的乡村三部曲,就不得不说说他身处的文学环境。松滋是一个文化底蕴很足、文学氛围很浓的地方,松滋作协的工作是得到了圈内和社会认可的。一个八十多万人的县级市就有十几个作协分会,数百名会员,有省作协会员三十多人,中国作协会员二人。在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有志于文学事业的人,应该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当然,田永华的乡村三部曲,如果进一步精心打造的话,可以更厚重些,其影响也会更加深远。我们希望他继续发扬这种对文学锲而不舍的精神,沿着崎岖的文学道路不断攀登,写出更多更好的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民。


乡村,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在长篇小说乡村三部曲《春风漫卷》《跨越千年》《寥廓楚天》研讨会上的发言
田永华
各位领导、各位文艺批评家、各位朋友:
今天,省作协、中共荆州市委宣传部、中共松滋市委宣传部在汉为我的长篇小说,乡村三部曲《春风漫卷》《跨越千年》《寥廓楚天》举行专题研讨会,这是对我极大地鞭策和鼓舞。因此,我的心情非常地激动。在这里,我要对各位领导和专家在万忙之中拨冗莅临以及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如此热切地鼓励、指导和批评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借此机会,对在我写作、出版乡村三部曲的过程中,所有给予过鼓励和帮助的领导、同事、朋友、编辑们表示深深地谢意!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才会有今天这个研讨会的召开。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十八岁担任大队支部书记开始,一连在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岗位上工作了十八年。十八年里,我当了十年的乡长、乡党委书记,曾经在全省最大的乡镇工作过,也在号称“荆州屋脊”的边远山区工作过。后来,虽然没有在农村工作了,但是我的家,我的父老兄弟都在农村,与农村永远都有不可分割的情缘。因此,关心农民疾苦几成天性。
十八年农村基层干部的经历,让我亲历了文革后期国民经济濒临崩溃、民生凋敝的艰难困苦;改革过渡时期人们犹豫、彷徨和获得“第二次解放”的喜悦;税费改革时期面对“三农”问题困扰的迷惑和忧虑。
这些,成了我人生历程的重要经历,也成了我从事文学创作深厚的生活积淀。
从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年充满艰难曲折而又无比辉煌的历程。三十年来,由于党带领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经济从濒临崩溃的边缘走向了快速发展;人民从在贫困中挣扎走向了初步小康;国家从贫穷落后走向了繁荣富强。我们这一代人,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的见证人,而且也是改革开放历程的亲历者。我们对这段历史最熟悉,我们对这段历史的感悟最深刻,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每当回首这段历史的时候,就会有按捺不住的强烈创作欲望在胸中涌动。于是,数年前,便有了创作乡村三部曲的计划;三年前,便开始了乡村三部曲的创作;今天,便有了乡村三部曲《春风漫卷》、《跨越千年》、《寥廓楚天》和大家见面。
乡村三部曲是我用多年心血凝成的。在写作乡村三部曲时,我还在一线工作,每天“闻鸡起舞”,五点钟起床,写作两个小时以后再上班,历经三年的创作过程,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一桩心愿。它倾注了我对农民淳朴而又深厚地爱,表达了我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同时,也是对我在从事乡村领导时,只能尽其所能,没有尽其所责对我的农民父老兄弟们呵护、奉献的一种另类的自责和忏悔。
乡村三部曲之一——《春风漫卷》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我国农村以土地承包为核心内容的改革为背景,以生活在江南农村——金银滩的农民为主线,全景式地艺术再现了我国农村改革之初的艰难历程,以及中国农民在此阶段的真实生存状况,讲述了我所目睹耳闻的一些悲欢离合,曲折动人的故事。
乡村三部曲之二——《跨越千年》以世纪之交,发生在中国大地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农村税费改革为中心内容,充分展示了上世纪末金银滩的农民,经历长江流域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后,在沉重的负担下不断抗争、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为民呐喊,最后,由于上层领导英明决策,终于在新世纪的曙光照临中华大地时,一举将“起源于夏代,确立于春秋,统一于秦朝,完善于明清,取消于当今”,在我国实际存续了四千二百多年历史的农业税,这个最为古老的税种予以取消的壮举。从此,中国农村奠定了迈向小康的基础。
乡村三部曲之三——《寥廓楚天》则以进入新世纪之后,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描写了金银滩农民在经历大包干、税费改革等三十年改革历程后,走上了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新农村建设之路,以及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人们在新与旧、传统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多元化、农民意识与现代意识、墨守成规与创新发展等方面思想观念的激烈碰撞和多种力量的对弈,其中也不乏对一些前沿理论的思考和探索,期待着在千百年来不被人们重视的农村,出现一种崭新的气象,期待着中国农民用自己双手改写“农民”二字涵义新时代的到来。
乡村三部曲是对我们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乡村的回顾,也是对充满无限吸引力和希冀的原野的眺望。我以为它的目的在于告诉人们:当我们今天欢享改革成果的时候,请不要淡忘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的那段历史,以及应该记取的经验和教训。过去的三十年虽然没有战火硝烟,没有刀光剑影,但是思想解放和体制转换,带给我们的彷徨与惊喜、痛苦与欢乐,带给所有人的记忆,是永远也抹不去的。正如英国诗人雪莱说的那样,因为“历史是时间写在人们记忆中的组诗。”
我做了一件我想做、应该做、也必须做的事情,我把我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思考,变成了乡村三部曲的铅字,我以为我这只是在还愿和还债,唯有这样,才不会愧对这段历史和我的乡村、我的农民父老兄弟。我热切地期待着各位文艺批评家和广大读者对乡村三部曲批评指正。我将把这作为我文字道路上的新起点,继续努力前行。
谢谢!

中国是一个拥有广大乡村和九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对推动历史和社会的进步,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回溯历史,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应该说都源于农业、农村、农民。因此,为农民而歌,是当今文学的一种历史责任。

刚刚出版的田永华长篇小说,乡村三部曲《春风漫卷》《跨越千年》《寥廓楚天》就是这种责任的体现。田永华同志是一位身处基层的业余作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十八岁开始,长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具有丰厚的生活积累,为他创作乡村三部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我们阅读这部他耗费三年时间,潜心创作的长篇巨著时,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他是把写农业、农村、农民的故事当作一种责任在担当。他在乡村三部曲的《后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写作乡村三部曲的日子里,我有时会食不甘味,夜不能寐,闭上眼睛,就会又重新回到当年农村工作的岁月中去。青少年时代深刻的贫困烙印;十八年农村基层领导干部难忘的工作经历;记忆长廊里那些挥之不去的鲜活人物;曾经有过的悲喜交集和忧虑;以及对农民父老乡亲们的沉重负疚,让我不能有丝毫地懈怠,我唯有拿起笔把他们写出来,才觉得心里痛快一些。”正是有了这种责任意识,才注定了乡村三部曲今天和读者的见面。

乡村三部曲选择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个历史空间,作为叙事背景,从“大包干”、费税改革、新农村建设三个不同点切入,全景式地艺术再现了我国农村改革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以及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广大农民的生存状况和农村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意义非常重大。

这三十年,是我国近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三十年,是充满艰难曲折而又无比辉煌的三十年。三十年来,由于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经济从濒临崩溃的边缘走向了快速发展;人民从在贫困中挣扎走向了初步小康;国家从贫穷落后走向了繁荣富强。回顾走过的这段历程,无疑给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形象思维空间。一个有思想的作家,一定不会无视这段历史。从这个角度说,乡村三部曲《春风漫卷》《跨越千年》《寥廓楚天》的社会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它的文学艺术价值,可能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留待读者和文艺批评家们去评说,但有一点,我认为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者难解的乡村情结和对农民的人文关照,在小说中的表现是非常浓郁的。作者没有停留在重大历史背景下去进行宏大叙事,而是将笔墨倾注到农民这个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群体的身上,用迭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去演绎这些小人物们的悲欢离合、抒写他们的离愁别绪、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让他们真实、可信、鲜活的走到读者面前。其中,对农民的悲悯之情和体恤之意尤为浓重。这可能是乡村三部曲的风格所在。

我们注意到,过去也有一些写“三农”题材的作品,但主要是对农村改革初始阶段的回顾和描写,写税费改革和新农村建设时期的还比较鲜见。田永华的乡村三部曲,可以说是近期我省小说创作的一个新成果。首先是用三部曲的形式,去表现农村改革三十年,过去好象还没有过。其次,是用文学的形式去表现税费改革这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也没有。因此,乡村三部曲不仅仅是小说,人们在阅读的时候还可以从中获得史料性的信息。如此看来,乡村三部曲的另一个意义,证如高尔基说的“文学到底是要为认识生活这个事业服务的,它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

俄国作家谢德林说:“文学应当预见到未来的发展规律,创造未来的人物的形象。”乡村三部曲之三《寥廓楚天》在写时下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溶进了诸如城乡一体化,农村土地流转这样一些前沿理论的思考,使作品变得很厚重,作品中展示的未来农民形象中,让读者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未来农村的景象和发展走势。

说到田永华的乡村三部曲,就不得不说说他身处的文学环境。松滋是一个文化底蕴很足、文学氛围很浓的地方,松滋作协的工作是得到了圈内和社会认可的。一个八十多万人的县级市就有十几个作协分会,数百名会员,有省作协会员三十多人,中国作协会员二人。在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有志于文学事业的人,应该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当然,田永华的乡村三部曲,如果进一步精心打造的话,可以更厚重些,其影响也会更加深远。我们希望他继续发扬这种对文学锲而不舍的精神,沿着崎岖的文学道路不断攀登,写出更多更好的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民。

乡村,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在长篇小说乡村三部曲《春风漫卷》《跨越千年》《寥廓楚天》研讨会上的发言
田永华
各位领导、各位文艺批评家、各位朋友:
今天,省作协、中共荆州市委宣传部、中共松滋市委宣传部在汉为我的长篇小说,乡村三部曲《春风漫卷》《跨越千年》《寥廓楚天》举行专题研讨会,这是对我极大地鞭策和鼓舞。因此,我的心情非常地激动。在这里,我要对各位领导和专家在万忙之中拨冗莅临以及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如此热切地鼓励、指导和批评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借此机会,对在我写作、出版乡村三部曲的过程中,所有给予过鼓励和帮助的领导、同事、朋友、编辑们表示深深地谢意!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才会有今天这个研讨会的召开。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十八岁担任大队支部书记开始,一连在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岗位上工作了十八年。十八年里,我当了十年的乡长、乡党委书记,曾经在全省最大的乡镇工作过,也在号称“荆州屋脊”的边远山区工作过。后来,虽然没有在农村工作了,但是我的家,我的父老兄弟都在农村,与农村永远都有不可分割的情缘。因此,关心农民疾苦几成天性。
十八年农村基层干部的经历,让我亲历了文革后期国民经济濒临崩溃、民生凋敝的艰难困苦;改革过渡时期人们犹豫、彷徨和获得“第二次解放”的喜悦;税费改革时期面对“三农”问题困扰的迷惑和忧虑。
这些,成了我人生历程的重要经历,也成了我从事文学创作深厚的生活积淀。
从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年充满艰难曲折而又无比辉煌的历程。三十年来,由于党带领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经济从濒临崩溃的边缘走向了快速发展;人民从在贫困中挣扎走向了初步小康;国家从贫穷落后走向了繁荣富强。我们这一代人,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的见证人,而且也是改革开放历程的亲历者。我们对这段历史最熟悉,我们对这段历史的感悟最深刻,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每当回首这段历史的时候,就会有按捺不住的强烈创作欲望在胸中涌动。于是,数年前,便有了创作乡村三部曲的计划;三年前,便开始了乡村三部曲的创作;今天,便有了乡村三部曲《春风漫卷》、《跨越千年》、《寥廓楚天》和大家见面。
乡村三部曲是我用多年心血凝成的。在写作乡村三部曲时,我还在一线工作,每天“闻鸡起舞”,五点钟起床,写作两个小时以后再上班,历经三年的创作过程,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一桩心愿。它倾注了我对农民淳朴而又深厚地爱,表达了我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同时,也是对我在从事乡村领导时,只能尽其所能,没有尽其所责对我的农民父老兄弟们呵护、奉献的一种另类的自责和忏悔。
乡村三部曲之一——《春风漫卷》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我国农村以土地承包为核心内容的改革为背景,以生活在江南农村——金银滩的农民为主线,全景式地艺术再现了我国农村改革之初的艰难历程,以及中国农民在此阶段的真实生存状况,讲述了我所目睹耳闻的一些悲欢离合,曲折动人的故事。
乡村三部曲之二——《跨越千年》以世纪之交,发生在中国大地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农村税费改革为中心内容,充分展示了上世纪末金银滩的农民,经历长江流域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后,在沉重的负担下不断抗争、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为民呐喊,最后,由于上层领导英明决策,终于在新世纪的曙光照临中华大地时,一举将“起源于夏代,确立于春秋,统一于秦朝,完善于明清,取消于当今”,在我国实际存续了四千二百多年历史的农业税,这个最为古老的税种予以取消的壮举。从此,中国农村奠定了迈向小康的基础。
乡村三部曲之三——《寥廓楚天》则以进入新世纪之后,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描写了金银滩农民在经历大包干、税费改革等三十年改革历程后,走上了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新农村建设之路,以及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人们在新与旧、传统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多元化、农民意识与现代意识、墨守成规与创新发展等方面思想观念的激烈碰撞和多种力量的对弈,其中也不乏对一些前沿理论的思考和探索,期待着在千百年来不被人们重视的农村,出现一种崭新的气象,期待着中国农民用自己双手改写“农民”二字涵义新时代的到来。
乡村三部曲是对我们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乡村的回顾,也是对充满无限吸引力和希冀的原野的眺望。我以为它的目的在于告诉人们:当我们今天欢享改革成果的时候,请不要淡忘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的那段历史,以及应该记取的经验和教训。过去的三十年虽然没有战火硝烟,没有刀光剑影,但是思想解放和体制转换,带给我们的彷徨与惊喜、痛苦与欢乐,带给所有人的记忆,是永远也抹不去的。正如英国诗人雪莱说的那样,因为“历史是时间写在人们记忆中的组诗。”
我做了一件我想做、应该做、也必须做的事情,我把我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思考,变成了乡村三部曲的铅字,我以为我这只是在还愿和还债,唯有这样,才不会愧对这段历史和我的乡村、我的农民父老兄弟。我热切地期待着各位文艺批评家和广大读者对乡村三部曲批评指正。我将把这作为我文字道路上的新起点,继续努力前行。
谢谢!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yun@songzi100.com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
  •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 2012-2024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1510号-3 鄂公网安备 42108702000062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