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教育是怎样的艺术? / 郑令琼

9384 0
发表于 2017-8-17 10:21:3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这是有着多年教书经历的老师的强烈感受。确实,独生子女多,家长娇惯孩子;正值中年的父母在外打工,祖父辈对教育乏力;网络发达,资讯及时,海量信息中良莠不齐;交通便利,学生的交往范围及其视野日益扩大等等。如此复杂的社会因素,导致一部分学生出现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兴趣爱好、性格品质等问题,当然就不足为怪了。
        对于少数不服从教育、屡教屡犯的学生,我们做教师的应该怎么办?别无他法,唯有运用教育艺术,铭记“耐心”二字,期待冰雪消融,顽石成金。
        教育是“爱”的艺术。冰心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教育尤其是这样。宋初大儒胡瑗,曾经总管太学,相当于今天中央最高学府的校长,是教育史上最受尊重的教育家。他在《松滋儒学记》中的名句“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被包括习近平主席在内的千万人引用过。胡瑗视学生如亲生子女,对穷困学生,他不仅资助学费,还送给衣物;学生患病了,他一定亲往问候,敦促学生就医服药;学生有疑惑,他总是细心指点,语言温和。所以,在他65岁因病辞官回杭州养老时,学生们接续相送百里,形成一段教育史上的佳话,让世人对教师职业羡慕不已。我们要传承这样美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要有发自内心的“爱”,尤其是对问题学生、成绩困难生。教师的爱是一种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大爱,不是溺爱和娇惯。平时善待学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好”;在批评、教育学生的问题、缺点时,让学生能够理解到老师的“情”。从“爱”出发的教育,才可能是受教育者被感化的教育。
         教育是“导”的艺术。我们没法代替学生的成长环境,学生在成长中的问题,都是情有可原的。就是我们成年人,不是也有许多问题吗?我们应当比学生更成熟,因为我们阅历更多、知识更丰富、具有教育专业的能力。“因材施教”是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可是我们有些教师常常临事而迷,发现学生的错误和问题后,不是细心询问学生的原本动机,不是针对性地进行诊断并开具“药方”,而是忽略方法,讲大道理,用语浮泛,语气生硬,自然很难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导”不同于“管”,引导、劝导、指导,都应当是态度温和、用心细致、内容具体的。一个“善导”的教师,应当讲究教育的策略,根据学生的个性,首先调整学生的心态,平和学生的心理,然后细心查问有关事实,帮助学生具体分析原因,指出危害,教给以后处事的正确方法。否则,一顿空洞且严厉的训斥,只会让学生在心里更加反感,在认识上更加迷蒙。
        教育是“慢”的艺术。百年树人啦,何况我们“树”的是现代极其复杂的社会条件所造就的人。要让学生摆脱不良环境下形成的错误思想、不良性格、坏的习惯,根本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老师的某次批评教育,学生看来是接受了;可是他离开学校到了某种环境中,和某些人接触后,他又回到了受教育以前的状况。教师怎么办?只能耐着性子,对学生进行再教育,增加劝诫的力度,采取联系家长、联系社区共同监管等更得力的教育措施。可是,再有力的监管,也不可能24小时不脱离视线,某些学生错误和缺点的多次反复仍然是不可避免的。老师唯一能做的,是耐着性子继续教育,期望收获新的效果。有些老师不明白“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道理,以为自己对学生的一两次教育就应该“毕其功于一役”,这是完全错误的,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为心中无爱,因为用语简单,因为内心急躁,教师忽视了教育特有的艺术性,态度有些粗暴,说话分寸不当,甚至行为过激,造成学生强烈抵触、结伙滋事、割腕跳楼等严重后果,媒体上常有报道,社会上常有传闻。每个做老师的,一定要引以为训。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yun@songzi100.com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
  •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 2012-2024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1510号-3 鄂公网安备 42108702000062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