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松滋儒学记”研考 / 郑令琼

 
14882 0
发表于 2017-8-7 12:05:1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 松滋儒学记》,又名《松滋县学记》,据传是北宋胡瑗写的一篇短文,全文如下: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学校之兴莫过于三代,而三代之兴莫过于周。大司徒以六德、六行、六艺教万民而宾兴之,纠其有言异者诛,行异者禁,其所言者皆法言,所行者皆德行。四海之远万民之众,若符节之合,影响之随,教化明于上而风俗成于下也。故其材之成也,大则可以论道、经邦,小可以作而行事;
其出也可以长,其入也可以弟;无他,盖本于学校之教而已矣。

        三代而下言治者称汉唐,然未知先王教化之意,而人自为学汉之士,则党同门、妒道真。唐之文,则天宝之风尚党,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则于教化固可知矣。
        国初承五代之乱,祖宗留意庠序之事,而士犹弊于俗学。神考聪明睿智慨然思革其弊。于是,新太学立三舍、订经义、立师儒,天下学者知所从,哲宗因之外至。郡邑率令立学选贡士,诸路使者提其事而督察之。由是,淫辞息诐行消,上下相勉兴起于善,而大道之文,炳然与三代同风矣。
        松滋之为邑,在江陵之西,其民淳而易化,旧有学舍湫隘尤甚。邑大尹临川邹君明敏好学,有乐英才教育之意,诏下兴学,竭力营之。殿宇弘壮为二堂:曰笃讲,曰议道;堂分四斋,为屋三十余楹,而又面学凿池抅亭其中,前为厅以讲射,名其亭为观德。凡俎豆之事在古制之所有者,无一不具;弦诵之声,诸生乐然从之。愚将见人材之成以副国家之用者继踵而出矣。诸生求记,遂以为书。
   
                                 (原文影印件摘自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第155册)
        此文的第一句,曾被国家领导人引述,这让许多松滋人引以为傲。第一句的意思是: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在于人才,成就天下人才的途径在于教化,担任教化任务的在于教师,弘扬教化的任务使百姓受到教育的是各郡邑的官吏,施行教化的基础是各地的学校。        文章认为,夏商周“三代”是学校兴盛的时期,尤其是周代。掌管民事的大司徒教化学生的内容,是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即:“义”为君德,“忠”为臣德,“智”为夫德,“信”为妇德,“圣”为父德,“仁”为子德)、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即:孝顺父母,对人友善,邻里和睦,婚姻美满,选任贤能,体恤百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即:礼节;乐:音乐、诗歌、舞蹈;射:射箭技术;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书写,识字,文字;数:算法),所以优化了风俗,造就了大可治国、小可修身的人才。“三代以后”人们总是称治国有方的是汉朝和唐朝,却不知道先朝重视教育的意义。尤其是唐代各期的不正风气,可以从当时的教育上找到原因。
        可是,文章第三段让我疑窦丛生。因为,“
神考聪明睿智慨然思革其弊、“哲宗因之外至”这两句,貌似为宋神宗、宋哲宗唱赞歌。可是,胡瑗主要生活在宋仁宗时期,那时宋神宗赵顼(1048-1085)并未当上皇帝,宋哲宗(1076年—1100年)尚未出生。难道说,此文是后人借用胡瑗之名写成的?如果说这两句非指神宗哲宗二帝,”神考“指的是谁呢?“哲宗”又是指的谁?再联系末段,胡瑗一生从未到过湖北松滋,松滋的学生们怎么会向远在湖州或京城的胡瑗求取文章呢?而且,即使学生们派了代表到远方请求后来贵为中央太学管理者的权威学者胡瑗赐文,可是作者没见过松滋的学堂,怎么知道原来的学校”湫隘尤甚“(极其低洼狭小),后来的学校“殿宇弘壮为二堂:曰笃讲,曰议道;堂分四斋,为屋三十余楹,而又面学凿池抅亭其中,前为厅以讲射,名其亭为观德。凡俎豆之事在古制之所有者,无一不具;弦诵之声,诸生乐然从之” 这些布局情状?查阅数十篇有关胡瑗的文章总共不下于10万字,也没有寻觅到胡瑗与松滋的其它任何关联,现在可见的原文,也是清代的雕版印刷本。此文是否全部为胡瑗所写,我不得不怀疑了。
        当然,不管是谁写的,本文思想的熠熠光辉,是遮掩不住的,必将流传万世。

        为了弄清楚作者与此文的关系,我花了一天时间,多方搜索,欲知其详。我所知道的胡瑗经历,大致如下:
        胡瑗(993~1059)字翼之,中国北宋初期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出生于江苏泰州,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深受范仲淹、滕宗谅等人器重,是范仲淹儿子的老师。他毕生呼唤兴办学校,亲自为学生授业讲课,先后在江苏泰州、苏州和浙江湖州以及开封的京师太学执教三十年左右,受教育者不下数千人,对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开创了“苏湖教法”,最早实行“分斋教学”。他与学生亲如父子,情同手足,65岁(一说67岁)的他辞职离开开封回杭州养病,学生们以弟子礼百里相送,路人羡慕不已,成为一段佳话。胡瑗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很有首创精神,不愧为一代宗师;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成就,经受了千年历史检验,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松滋儒学记》是他遗著中最为著名的一篇,文章言简意赅,很有见地,首句更是不朽的教育名言。
        或许,是我才疏学浅,发现了此文与作者生平不符的疑问。如有学者能够解惑,我定然感激不尽。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yun@songzi100.com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
  •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 2012-2024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1510号-3 鄂公网安备 42108702000062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