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人文] 梦的摇篮——回忆立达

4785 6
发表于 2014-12-21 16:17:1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渔家傲  梦之梁

小河弯弯桨声响
满园桃李舞银浪
姹紫嫣红百花香
抢春光
不负寸金少年郎
今日有梦国自强
寒窗求索书声朗
复兴伟业吾辈当
抬头望
巍巍中华梦之梁


梦从这里起飞

     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城市的我,六十多年过去了,很少回到故乡。走过多少路,见过多少桥,游过多少山山水水,参观过多少自然或巧夺天工的人工美景……但总觉得最美、最向往、最留恋的还是那个坐落在画景中的地方——松滋县私立立达小学(以下简称立达)。她的美是镌刻在孩子们心幕上永不褪色的一幅幅画。它是梦的摇篮,梦的起点。因为它给我太多太多的难忘,那些曾经的欢乐、悲伤……。耄耋之年,我已回不去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想像不出它的近况,是存?是殁?是繁?是衰?我的挂牵、我的乡愁、我的无奈、只好寄托在这纸笔上:请转达游子的牵挂、问候、眷念和梦想——她健在、她阳光,她仍然是孩子们实现梦的摇篮和希望……。
      到过松滋火田坪(现称火连坪)的人,都知道这是一块方园数十里一览无遗的平川。我的老家就在这里。春天的乡野,阳光明媚、莺歌燕舞,蜂飞蝶忙、万紫千红,百花怒放。路边垂柳、婆娑飘荡、青丝缕缕、相争短长。大栗树,木子树一袭新装更显张扬。那一望无际的绿色麦浪,遍地黄金(油菜)阵阵飘香……。想到这些,我真想大声唱:“谁不说俺家乡好!得儿哟,意儿哟……”瞧:更何况还有那,茅屋人家、小桥烟囱、牧童骑牛慢悠悠,几只小狗跟在后,农民耕种真是忙,三三两两齐步踏,水车飞快转,流水哗哗响,农嫂提着蔑筐,一边撒种一边唱,辛劳、泥土伴欢畅……在我的眼里不是水乡,却胜似水乡。我们背着小书包,上学路上多遐想,幼小心灵,虽不懂感恩大地,感恩农民,但我深爱这片土地,后来才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子孙从小都应该懂得和牢记的格言和道理。古今中外同理一句话“民以食为天”是永恒的真理。
      万能的艺术家、画家,能绘制出世上的万事万物、千姿百态、活灵活现,乃至价值连城,流芳百世,但却绘不出故乡蓝天白云下那春的气息、风的细语、地的芳香、人的奔忙,一场场有声有色的交响……不管网络如何发达,不论画艺如何精良,那美不胜收的田园交响曲无法复制,也无法取代,刻在我心幕上的那一幅幅原画、原汁、原味、原装,这就是真正的难忘。
      走出家门后,顺着小溪沟再走一里多路,就到学校了。但对小小的我来说,更精彩的世界还在前面,很快就有一条河出现了。它就是洛溪河,但流到这个地方因为两岸主要居住黄氏家族,故称“黄家河”。河面一座小木板。其实桥面并不宽,长度我也说不清楚,只记得每块桥板有二米多长,约十来块。我第一次过这个桥时,很害怕,特别是低头朝下一看,好像桥就在移动,所幸当时有姐姐的牵扶,很快就过完了桥。一上岸我才知道,原来这里就是一个小集市。起码火田坪人都知道它就是茶蓭寺。俗称茶安子。
       集镇的第一家是一个小茶馆,老板娘姓庹(万秀),人称“庹家婆”,弯声音,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太太,有两位二三十左右的姑娘,抢眼一看,倒也打扮的干净利落,大有小家碧玉之态,不像开茶馆的,据说男老板叫李祥生,是个裁缝,因通匪在壬申年(1932年)被杀,故没有男人当家,这样反而有更多茶客来捧场。茶市是只有一条直街面的集市,茶馆前面和对街,就是各种生活用品的小店铺了,如杂货铺(即土产)、猪肉、炸油条、麻花、丝线等都能买到。我最记得是祖父和父亲,他们有时要过河去堂叔们家,必经茶市,就会给我们买几个烧饼(即烧烤中有一点红糖芯子)和泡花饼(只有焦皮子中间一点红糖)回来吃。现在的孩子们对于那些零食很可能不屑一顾,甚至随手扔掉,尤其是城市的孩子们和学生们,他们哪里知道抗战时期的面条(挂面)、馒头(包子)、麻花、油条、烧饼等都是比较稀罕的,只有送礼时才会买。只是送礼的馒头是用新木梳按了几条花印子,或点上一个红点,最多10个一包。油条则用一二寸的红绿纸从中间一系,也是10根一捆。不论是麻花或其他买的这类面食,都装在一个蔑制的盖篮子里。根据经济条件,盖篮子有大有小,礼品有多有少,高级点的盖篮子上有花纹,有盖子,一般的人家也把篮子下面装些米,粗糠,鸡蛋后,再装那些买来的面食,不论庆生日,送粥米,年节均能拿得出手,这是民俗。这也算一段插曲。
       我们的学校——立达就在老家与茶市之间。这让我们和许多同学不仅觉得校舍四周风景如画,而且也非常开阔,方便。后来在校住宿的老师和同学等,放学后有了去处。更重要的是由于时代的进步,茶市后来有了邮政所,医药诊所等处。附近也驻扎过抗日部队。师生们能接触到邮电,报纸,抗日救国宣传多方面的新闻和知识。这对一所偏僻的农村小学来说,不论是老师们后来组织农民运动,开展抗日宣传,诸多方面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学生的进步成长,都与之密切相关。总之,在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茶市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甚至可以说功不可没。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评论6

倔强的松果楼主Lv.2 发表于 2014-12-21 16:19:08 | 查看全部
上学第一天


      约一九三八年春,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头戴一顶白色细草编织的礼帽,身着黑色绸面夹长袍,脚上踏着白袜黑鞋,右手还柱着一根文明棍,穿着讲究,仪表堂堂,步履矫健,径直朝立达方向走来。很远就能看出,他不是农民,当快走到学校门口时,人们看得更清楚了,老者不仅外表衣着高档整洁,而且里面的白府绸对襟大褂衣领也很清爽。更与一般老人不同的是,他脖子上还系有一根很粗的白色丝带。据说系在下面的是一支在他曾经身遭大祸时,保护过他生命的一支小玉石猴子,所以一直戴在脖子上,直到伴随他的红木棺材一起下葬在墓穴了。左手腕上还戴着一支当时非常流行的风腾镯子,接头处用约一寸左右的黄金包成,更显示了他的气质与富贵。这位老者不是别人,他就是曾毕业于日本法政大——曾任湖南郴州盐茶道而今告老还乡的寓公,我的祖父(我们叫他老爹)黄凤楼。由于他对人始终温文尔雅很少发脾气,在乡里和族人中人们都很尊重他。今天他是为了送我第一天上学才亲自出门的。
      这时人们才注意到凤楼先生身边还有一个六岁左右的小女孩。尽管当时是在农村上学,但第一天入校,不论谁家的孩子都得穿戴整洁。妈妈也为我准备了一件衣衫。现在想起来其实我仍觉对不住妈妈。记得在姐姐第一天上学时,妈妈为她准备了一件黑色细布旗袍,但四周全部是用大红色滚了边(镶边子),扣子也是红色,布料并不好,但做工非常讲究,穿在姐姐身上别人都夸她又时髦又漂亮。我非常也想要一件同样的旗袍,可没有了。在我的争取下,妈妈把她自己的一件兰绿相间的格子夹袍,请裁缝为我改成一件我的衣服,当时我不但不感激,还对她不满意,甚至埋怨她不公平。这真是不知慈母心啊!今天上学妈妈就把这件旗袍拿出来,给我穿上了我仍不是很高兴,后来还拿出一双黑织贡呢有把子的绣花鞋(我们叫它“把把鞋”)。我头脸整洁背着一个小书包,仍然很显眼。
      刚要进校门时,早已有人向先生通报过,而且迎候在操场这边的门口了。寒暄过后,老爹牵着我的手,对先生说:“这是我的第二个孙女,交给你了,她还没有取学名哩.”又对我说:“叫毛先生”。我第一次见先生,而且旁边还有一些同学都望着我,心里无形紧张,我看了毛先生一眼,轻轻叫一声:“毛先生”。就鞠了一个躬。他可能为了讨好老爹吧,朝我从头到脚打量一番后,对老爹说:“一看就知道这是个绝顶聪明的小姑娘,放心吧……”当时下面的话我已经记不清了,一直在琢磨,什么叫“绝顶”呢?与脑袋有关吗?也不敢问他们什么,而且马上就联想起,过年前在火坑烤火时,老爹曾对一客人说:“这孩子很忠厚……”我也是一直看着自己脚上的鞋底发呆,因为当时在乡下老家的园子里种着一种棕树,家人摘下后有时搓成棕绳子用,有时用浆糊糊成一块块小棕壳子做鞋底子用,大人们提“忠”厚时,我向下看鞋底厚不厚?谈绝顶时就摸头顶有不有什么?现在的孩子会如此无知吗?谁会相信当时的孩子们会想象如此丰富和离谱呢?真是不可思议……我正沉浸在胡思乱想时,毛先生说:“好,我们进教室上位吧!”他把我安排在光线较好最外面一条约第四排的桌椅上。这时老爹还未走,又对毛先生说:“我给她取个名字吧!就叫黄信邦。”老爹把我的名字写在纸上后就回家了。放学后我和姐姐一起回家,就结束了上学第一天。这个名字直到我上西斋小学校读五年级时,才知道老爹认为“信”是代表诚信,刚巧我们是邦字派,就应该是一个信义之邦的有诚信的人。后来在西斋小学当老师的大哥黄鼎邦却认为女孩子把“信”改为“杏”更合适。从此我的名字就改定了。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倔强的松果楼主Lv.2 发表于 2014-12-21 16:19:42 | 查看全部
我的学校——松滋县私立立达小学

    直到上学三天后,我才开始观察和熟悉我的学校。原来立达是黄姓家族的一所小祠堂,原先叫黄家祠堂。因为要办学校,族人们就把许多祖先牌位集中存放在后面,想必为了培养后昆占用这里祖宗们应该很高兴。
    立达小学的创办,缘于壬申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茶市剿匪(匪首吴子香)后获得一笔巨资,政府交由当地德高望重的黄凤楼先生处置,祖父认为应教化乡民,培育人才,故决定用这笔钱开办一所学校。1933年立达小学正式开办。我父亲黄友兰担任校长,他是一位十分细致的人,把学校办成了方圆几十里无论是设施设备还是师资力量、教学理念、教学质量都是最先进的一所小学校。首先是对校舍内外环境进行全部整修装饰。祠堂也就是学校旁边专门辟了一个小花园,里面全部是种的奇花异草,学校大门外种植了许多柏树,校舍两旁各有一花坛,除四周载满白玉兰花、十里香、指甲花、鸡冠花等外,还有许多我记不清的树和花。校舍左边修建了一个大操场,四周全部用粗铁丝网着,也有一付篮球架子,和两付高低杠,这算是操场唯一的体育设施了。操场角边盖了一个男女厕所,虽不是现代化,但明亮宽敞。不时有农民来打理卫生。校舍右边也有一个小花园,只有围墙,没有直接通向校外的门。小花园里的花草更多,更好看,还有些空地也可以种菜。不论是校舍四周的树木花草,还是操场花园内的各种果树植物,都是父亲亲自挑选,又亲自带领农民栽种,所以他特别关心爱护它们的存活与长势,一二年内很多柏子树,菠萝树就都一人多高了。除了亲自编写通告,不准破坏这些植物外,对凡有损坏的人会惩罚。记得有一次有个放牛的人不小心,让牛撞断了一棵柏子树,父亲硬是罚他放了一小掛鞭炮,以示警告,从此再无人敢轻易在校舍周围放牛了。学校四周更美丽清洁优雅肃静,的确是一个孩子们读书的好环境。
    从外观上看校舍不大,上端屋脊及四周均有父亲亲自用蓝,黄,黑绘制的许多花饰(内容我已记不清了),比一般农舍显眼漂亮,一进入校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白底黑字,一米多长的木匾,上面是专门请号称“沙市一枝笔”的书法家李宝常书写的魏体大字“松滋县私立立达小学”。非常工整大气。大门两边墙上,是李霞轩先生手书的一幅对联:右侧为“教育应社会需要”,左侧为:“小学即儿童乐园”。两扇大门是蓝底白字,字体更大,左边写着“忠孝仁爱”右边写着“信义和平”八个大字。大门左右各侧立了一个圆形麻石墩子直径约60公分,男孩们经常在课休时争抢着当马骑,也算独有的一道风景线吧!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倔强的松果楼主Lv.2 发表于 2014-12-21 16:20:55 | 查看全部
1、大课堂

    严格的说立达不是真正的完小。我们四五十个人都在一个仅有地大教室内上课,也不论年龄大小,文化高低,均按具体条件分组,采用复式教学。大约有四个班,当某班上课时其他三班就做作业或自习。只有一两位老师。但他(她)们非常辛苦,教学也很认真负责。先生们的敬业,让我们快乐和进步。
    这个大课堂是祠堂原来的一个大殿改建的,整个面积约60多平方。高约五米左右,没有吊顶,屋顶下端四个对角,用粗麻线交叉成斜十字系好后,挂上各色小彩旗,正中间还吊了一个带穗子的红色大绣球。孩子们都感觉又漂亮、又热闹。这些布置让我们更爱教室、更爱学校。其实这个教室也是这所学校最大的房子了。麻雀虽小,但肝胆俱全。课堂前面一方墙的正中,端端正正挂着国父孙中山的遗像,两侧对联上书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横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工整庄严。其他三面墙壁和那四根大红柱子上,贴的那些彩色图文并茂的教学励志标语,更是意义深刻。我只记得几幅印象最深的如“狼来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想身体好,天天去洗澡”、“要想身体好,天天做早操”,“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还有“孟母三迁”“孔融让梨”还有一个钟旁边有个孩子在睡觉,窗外太阳很高了的图画。上写道:“滴滴哒,滴滴哒,快快上学啦……”并写着 “如果睡觉是最美的事,那就整天睡觉,何必上学工作呢……”等等。这些让孩子们终生难忘,受益匪浅。
    除了以上这些有图有字的标语外。还有许多汉字拼音图,包括口型,每个音的配图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准确,一看就懂。老师用教鞭指着黑板上的拼音念学生们齐声b,p,m,f……整个课堂书声朗朗,生气勃勃。特别是上算术课时,黑板上挂着一把一米多长的大白珠算盘,非常显眼,孩子们高兴极了。这些教具和这幅教学景象可与镇上的完小一比高下,甚至略胜一筹,真是难能可贵。

2、先生们

    当!当!当……学生们边跑边笑,很快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毛先生身体修长,梳着分头,穿着一件灰色长袍,迈着不快不慢的斯文步子,脚刚踏进教室,值日生高喊“立正”我们全体起立,毛先生一点头,值日生又喊道“坐下”。一阵响动之后便鸦雀无声了。
    毛先生何许人也?毛自丰是他的大号。他的儿子名字叫毛本农,也在立达上学。从穿着,口音各方面观察,我觉得毛先生就是本地本土的农家出身的读书人。他是我的启蒙先生,我的第一张“引本”(老师亲笔为学生写的第一张示范字,学生可用薄纸盖在其上,照着写)是他用一种叫古连纸的纸写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也是他教会了我写自己的名字,认识了一到十的这个引本上的字。因为我年龄最小,长得又不高,后来毛先生把我安排在第一排。可我的脚总难够到地下,只好把一双小脚放在课桌的空屉子内上课,这曾让先生和同学们成为同情和趣谈,他们多次为我搬来小板凳踏脚,都被我婉言谢绝了。后来毛先生调走了,但我一直记得他感谢他。
    在立达的办学过程中,换过许多老师,我记忆最深的是1940-1942间的那七位先生。他们不是松滋人,甚至也不是湖北人。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因为那是在全国人民共赴国难的抗日时期。父亲受地下党李逊夫(我母亲的四叔)及沈少华(又名沈德纯,父亲的换贴义兄)等有关人员的委托,先后将他们安排在立达以教书先生的身份为掩护,开展敌后抗日救国及农民运动。他们的实际身份是共产党员。他们的名字是赵义之,陈英,刘鼎芬等。还有二对是夫妇,其中一对是蔡书彬先生(解放后曾任任湖北省第二届政协副主席)和林居先女士。另有一对是带着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姓名我已记不清了。
    在这七位先生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陈英先生,她是第一位来校住宿的女先生,白天教课,放学后经常到农家帮忙,活动,打扮非常朴素。父亲要求我每天晚上放学回家吃饭后,又去学校给她做伴,共睡一张小木床。陈先生非常喜欢我,如有一次我打破了唯一的开水瓶,她向父亲说是她自己不小心打碎的,让我免受指责等等……有时也有人送我去学校,但每次傍晚返校时我仍很难过,特别是夏天走到那个叫破饼墙的地方时,几只狗大叫,我很害怕,田边的青蛙也是不停的呱呱叫,一想到家人们都在一起乘凉,我却一人还要再出门,有时甚至一边走一边掉泪。可不到十岁的我,小小年纪既不敢违抗父命又不忍心让陈先生一人在校等我。其实她也很艰难,有时太饿了,就到小菜园里拔一些她自己种的菠菜或萝卜青菜,煮后当夜宵。我敬重她、同情她、也很爱她,只好天天去陪她。
    这些负有特殊任务的先生们,大体上都是白天上课,放学后活动,在农民中都享有很高的评价。也许由于革命的需要,他们都是一接到通知就离开。最后离开立达的是刘鼎芬老师。我亲眼见到一天上午她接过父亲给她的电报后说“家父病危,我要走了。”真正的原因我们当然不会知道,现在想来,大概去、留都是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吧!
    这时立达已远远不止是这些先生们的栖身之处了,而是他(她)们的联络点、交通站。他们的信件,电报,以及所有的其他邮件均由父亲收发,收件人也是父亲的名字。也许这是为了保密吧!所以不能不说在当时从某种意义来讲立达也是他们的战场。

3、嘹亮的歌声

    在立达最让学生们开心的是——难忘的歌声。这学期又正式开了一堂音乐课,有风琴,有专职老师,也有特约教歌的音乐老师来上课。如我的二哥黄豫邦以及近邻吴仲万老师等等,也都在立达教过音乐。那时全国都在唱冼星海、田汉等音乐家的抗战歌曲,立达也不例外。一声声高亢的歌声如:“起来吧!起来吧!祖国的孩子们……”“谁愿意做奴隶?谁愿意做马牛……”“只有铁,只有血,只有铁、血可以救中国……”,“牺牲已到最后关头”、“谁说我们年纪小”等等,很多歌的题目和内容我都记不清了,我们也并不完全懂得歌词的深刻意义。但都知道日本人很坏,杀人放火,无恶不做。要打到日本人,赶走日本人,也是每个中国孩子的心愿,所以唱起那些抗日战歌时,情绪特别激动,如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时,孩子们马上做出用刀砍鬼子的动作。总之,当时不论先生和学生唱这些歌时,都表现出内心的真情与激动,远远超过天天升旗时唱的“三民主义,吾党……”时诵经般的木讷表情。爱国主义的思想意识已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上开始萌芽。总之这些老师们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新文化知识的提高,更可贵的是人品道德,爱国主义教育的灌输,让幼小的心灵开始懂得做人做事的起码事理是非,为我们童年的梦插上了翅膀,先生们功不可没。他们不愧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这里走出田间、走向社会、走向全国、飞向世界的孩子们,大有人在如吴松鄂教授等等……我想今天的他们仍然会高喊:老师万岁!

4、运动会

    在立达最兴盛发达的1942年春天,学校开了一次运动会,也是唯一的一次运动会。记得父亲还因运动会特意从茶市订购了一百多个馒头,这在当时的农村学校,学生们能免费吃上两个白面馒头真不是一件容易事。这个运动会,得到了县政府的支持,还派县督学来参加了开幕式,尽管那时孩子们连运动服都没有,学校还是要求孩子们挑最好的衣服穿。在开幕式上还有学校自己的一面大鼓,二面小鼓,一支铜号等等出场,那支演奏的乐队是本校同学?还是请西斋小学的同学来参加?我已记不清楚了。他们穿着一样的黄色童子军服装,步伐整齐,表演出色,这在当时的农村也真让人们耳目一新,孩子们更是兴奋极了。其实所谓运动会比赛项目极简易,主要是赛跑,跳远,打篮球,丢把子,玩游戏,踢毽子,捉迷藏等等。尽管算不上什么像样的运动会,但孩子们玩得满头大汗,都很尽兴。这也得到了县督学的肯定、赞扬。这次运动会也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学校因此更增加了知名度,又增加几位新同学。这些都是收获吧!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倔强的松果楼主Lv.2 发表于 2014-12-21 16:21:21 | 查看全部
敌后避难所


    立达的校舍并不宽敞,可以说每间屋子都发挥了最大作用,除大教室外,中间天井(我们叫它丹池)两边的二间厢房,既是男女老师的办公室,又是他(她)们的宿舍。课堂后面几间屋子也各尽其用,如校政厅兼为图书室,墙壁上还挂有一大张全国地图。还有几只大书柜也存放在这里。校长室也一样一室多用,没有一间是浪费的。这就为后来住宿学生及其他有关人员奠定了居住的基础。
    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八年抗日岁月中,全国人民随时面临和承受着家破国亡水深火热的威胁和痛苦,难有一片桃园净土。一寸寸国土日益沦丧。相比之下,立达暂时还算稍稍稳定,虽也常有日寇路过侵扰,但人们尚能在暂时的安宁中耕读。这时我省要地武汉,沙市均已彻底沦陷。
    首先来松滋避难的是父辈的老朋友,武汉的李柏阶夫妇(解放后松滋县第二任县长李新铭之父母)。父亲把他们安顿在立达小学后面的房子内。约半年后他们找到农房搬离。不久,又有沙市肖姓两兄弟两家共上十人住进学校。李、肖二家都是进步人士,为了抗日他们先后又都搬走了。但肖家两房的三个男孩子却留在了松滋,他们分别是肖安国、肖安民、肖安南。后来沙市全部被日本鬼子占领了,肖家与松滋的三个儿子也无法联系。他们三人全部住在我家,和哥姐们一同读完立达再同读西斋完小,礼拜天也是回我家休息。几年相处下来不论从生活上,感情上都已成为我家的成员了。小学毕业后安民、安南先后回到敌后占区,安国一直在松滋。我记得祖父去世后孙辈们流泪大哭,安国也一样大哭,谁能看出他不是我家的成员呢?最后来立达定居的是关老太太。她不是一般的老太太,她的儿子、女婿都是进步人士。大女婿是松滋地下党员雷次勋(关嘉玉的丈夫),二女婿就是我的大舅李远杰(即解放后松滋县第一任县长李逊夫之侄,关嘉瑚的丈夫)。他们都是进步人士,甚至是坐过国民党监狱的人。我们家和雷家、关家有此多层亲戚关系,所以父亲接纳了关老太太。她当时还带着雷元秀、雷元金、雷元璜等等几个外孙来校读书,父亲就安排她当住宿生的生活管理员,负责财务、伙食等工作。算是一举三得吧!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倔强的松果楼主Lv.2 发表于 2014-12-21 16:22:36 | 查看全部
校里校外——花絮五则


1、妈妈和幺爹探校
    40年代初期立达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很多亲朋既想参观校园环境更想了解学校情况,是否适合自己的子女来上学,或想了解自己的子女在这里的学习生活如何?不少人已来校浏览过。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初夏,上午妈妈和幺爹(幺姑妈)黄素芬相约相伴来到学校。说来也真巧,我的妈妈和这位幺姑妈同年同月同日生。嫂子却是小姑的老师。但二人关系形同姐妹。很多穿着打扮也较相似,她俩今天的穿着特别引人注目。
    提起穿着首先说父亲本人是很普通的,身为校长尽管学校办得比较现代化,他却是一身乡绅打扮,可以说没有穿过西装之类的洋服,连男士衬衣也没穿过。出门最讲究也只是头戴礼帽,马褂长衫之类了。但对于妈妈的穿着打扮父亲却很在意,从头到脚他都有自己的设计。平时在家时妈妈一切也很随俗和随便。但是外出参加一些喜庆酒宴之类时,出门前父亲就更讲究了。那时农村根本没有烫发店,父亲就用家中的火烫剪亲自为妈妈烫头发。不止一次我看见她的头发卷得很好看,又听见舅妈和其他亲朋夸妈妈特别漂亮,夸父亲很“过细”。特别是对于妈妈的衣服父亲从亲自选购衣料起到衣服制作的全过程,他都指导裁缝师傅,如样式、滚边、曲线、纽扣、盘花等等关键处更是反复缝制。虽然这些好料子衣服并不多,但却件件合体漂亮。今天妈妈一袭白府绸上起兰花的旗袍就是其中之一,妈妈脸色白里透红,年轻时她本是松滋一方的大美人。幺爹穿着一件当时叫英丹士林的净面短袖旗袍,因她眼力差还戴了一付墨眼镜也很时髦,各打一把小纸伞,非常显眼,不论是路人,先生或学生们听说是校长的太太和妹妹来了,都很惊奇,目睹二位女士的风采后赞口不绝。但妈妈和幺爹却一派大家风范,高雅大方,向所有见到她们的人微笑点头,表示招呼。出乎我们意外的是,当她们来到校政厅(会议室)坐下后,父亲像招待贵宾一样亲自给她俩人各倒了一杯茶,甚至还拿出香烟来敬“客”。当然她们是不会抽烟的。客气一阵过后,又领着她们参观了各处设置,还询问妈妈的意见等等。妈妈对某些事也提了建议只是我已记不清楚了。这天父亲的表现特别谦恭,脸上也一直堆着笑云,完全与在家不同。倒像是来了贵宾和上级一样,让我们也特别高兴……放学回家后,我们都把父母和幺爹夸赞了一番。

2、《安徒生童话》被没收了
    我和姐姐在立达读书时,我们的小舅父李远照已经在武汉读小学了,他为我们寄来了几册《安徒生童话》书。寄件封面上虽然写的是父亲的名字,但书是寄给姐姐和我的。因为有一天还在上课时,我们偷偷看这些书,先生发现后向父亲“告发”了,全被父亲没收后,藏在学校图书室的书柜中,直到最后我们离开立达也未能再看见那几册书,到现在也觉得遗憾。

3、纺线车上的那根绕线梃子
    现在的孩子们有几人知道纺线车呢?别说从没见到过,也许还没有听说过,可能看过“南泥湾”影视片的孩子们会略知纺线车的样子,但纺线车上那支绕线的小小木梃子,最多也只有一筷子长,但如果没有它,棉花纺成线后,就无法挽成一把把,也就更无法卖出去了。所以在当时的乡下,几乎家家都有纺线车,特别是农家小户,靠纺线卖出钱后,才能来解决油盐及一切日常开支,可见其重要性不是一般。
   立达的隔壁住着刘青珍叔一家四口。他们租种了附近的一点田,也照看学校。女主妇长年纺线,一天课间我和一二位女同学到他们家串门,一不小心脚绊断了纺车上的梃子,女主人没有责怪我,却大吼了她的女儿即和我们同年的培姑(刘传玉)。当时我很尴尬,培姑很委屈,要知道那一根梃子要二毛钱才能买到,那可是一二斤盐的价值啊!第二天我向妈妈要了二毛钱赔给她们,尽管她们很困难却始终不肯收,我只好作罢。但自始自终我自责、我难忘。

4、古连纸换麻糖
    立达和当时全国许多乡村的小学一样,没有中午饭,孩子们上学时,不论穷富都要带点中午吃的零食。当然零食有好有差,有多有少,全凭学生的家庭条件而定。那时候祖父抽的都是较好的香烟,如“大前门”“白金龙”等,是用小圆铁盒子(叫听子)装的,烟抽完后,铁盒子就归我们得。我们每人有一个固定的零食盒子,自己可以随便装些米泡之类的小吃。其他的农家孩子也用小布袋或纸包些豆子炒米之类。到学校后孩子们都把零食交给先生,存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等到下午一点钟左右,才发还给孩子们吃。
    由于我们家庭条件比许多农民的要好得多,文具也不愁。有时反而想吃他们的土零食。记得有几个小男同学没有钱买纸,开始向我们要,我们就多给几张纸让他们自己分。后来次数多了,他们就把自己最好吃的麦芽糖、红苕干给我们。有时也用古连纸换麻糖吃,但不敢告诉大人,也不客气,管他的!收下后就分吃了。可长大以后一想起这件事真后悔,穷人的孩子本来没有多少零食,给我们以后他们就要挨饿了。至今尚觉汗颜。那时只要放学铃声一响,我们就背着书包向操场跑,然后站队回家,出校门后,按同一方向的同学就一起走。我们年龄小又是女孩子最怕狗子咬,所以常得到雷元俊、黄邦国、吴泽俄等男同学的帮助,把几家有恶狗的路边走完后,才敢大胆走。这时有背乘法九九表的,有唱抗日歌曲的,更有边走边下田采花草的,那种天真、浪漫、自由的感觉,也许只有童年才能拥有,又怎不让人留恋忘返呢?

5、没有送出去的人情(红包)
    一般秋高气爽的日子,农村许多人家都进行婚庆嫁娶办喜酒。这天早上上学出门前,父亲用红纸包了两块钱,叮嘱我放学后不用早回家,可以直接去附近某某家吃喜酒。这本来应该大人们自己去的,也许考虑其他因素,认为亲自去不合适。因为近邻没有请他,是怕他不赏面子不肯去。但父亲还是决定要我代表他去送情。父命难违,我一到新郎家,就有人认出我了,并介绍这是某某人的二小姐,马上把我请到首席上坐着。我也不太懂,真的就坐在首席位了。仔细一看,桌上的七位宾客都是大人,女士居多,在席间她们都准备了大粗草纸,把各人份内的一份鱼糕、圆子、扣肉都包好,只吃其他菜,当时我并不懂,但也尚知席规,都是大人奉在盘碟里后才敢吃。吃完饭,也看过新娘后就回家了。其实我进门时也看见许多人交人情,记账,但因人多一叫一闹,根本就把“上人情”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回家后只好硬着头皮把两块钱(那是最一般的人情相当现在200元左右)还给父亲。他哭笑不得,第二天又托人专门送去。这天下午我没上课,吃了喜酒也看了热闹却遭到大人的批评和好笑。此后父亲再也未给我派此类“差事”了。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倔强的松果楼主Lv.2 发表于 2014-12-21 16:23:11 | 查看全部
梦的摇篮,永远难忘

    1943年下半年我离开立达,在颠沛流离,东迁西搬,战火纷飞的抗日八年后的1945年上半年终于在西斋完小毕业了,结束了我的童年。
    可那个梦的摇篮,梦的起点——美丽的立达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在战争年代,在偏远的农村,一所小小的私立小学,它不仅让农村的孩子从这里走出田间小路,飞向外面的世界,那些大学教授们、专家们的梦就是从这里起飞的。虽然我记不得他们的名字,但他们都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不仅如此,立达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它为共产党地下党员作出了力所能及的付出,为爱国的进步人士提供了避难场所,它不仅是松滋的光荣,也是松滋人的骄傲。它应该是松滋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也许昔日的阳光和荣耀早已荡然无存,但那是真真实实发生过的历史,是永远刻在我心中的丰碑。

黄杏邦
2014-6-8武昌南湖



    蔡书彬:1939年3月至1940年8月任中共湘鄂西区委员会委员。1939年4月至1940年6月任中共湘鄂西区委组织部部长兼军委书记。1940年8月至10月任中共湘鄂边特委书记。同年夏至 1943年初任中共中央南方局西南工委委员,从事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1943年3月回延安,参加整风学习。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yun@songzi100.com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
  •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 2012-2024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1510号-3 鄂公网安备 42108702000062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