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人文] 趣谈松滋地名的由来

12022 7
发表于 2014-3-20 11:45:2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说松滋地名来源于安徽省,相信很多人会感到惊讶。

史载东晋咸康三年(337年)豫州安丰郡松滋县(今安徽霍邱县东)流民避兵乱到南郡,侨置松滋县,治在今湖北松滋市西北,从此县名延续到今。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东晋咸康中以庐江郡(误,应为安丰郡)松滋县流民避兵至此,乃侨置松滋县。”(《湖北通志》认为松滋建县于西晋太康三年即公元282年,待考)。

何谓“侨置”,指中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暂借别地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说白了,今湖北松滋县是公元337年由安徽省松滋县迁移过来的。

松兹县据《太平寰宇记》引用《古今地志》,松兹一名祝松,古鸠兹地,因当地松树滋生而得名。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汉高后四年(前184年)建松兹侯国(今安徽宿松县),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分淮南国为衡山、庐江二郡,庐江郡“领县第十二曰松兹”。(一说汉平帝始元年五年即公元5年降松兹侯国为县,贬中散大夫张何丹为松兹县令)。汉献帝建安19年(214年),东吴孙权攻占皖城,改松兹为松滋。按《说文》解释为“滋,草木多益。”是说松兹这块地方松树生长繁茂。魏复置松滋县于今安徽霍邱县城东十五里东湖东岸徐郢(小圩子)一带。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因避战乱,县人迁徙过江,于浔阳(今江西九江)侨置松滋郡,412年改松滋侨郡为松滋侨县,南朝齐废;另外,东晋咸康三年(337年)松兹县流民避兵乱到南郡,在今松滋侨置松滋县。东晋安帝义熙年间(405-418年),又在西汉松滋侯国故地设置了高唐郡,隋开皇三年(583年)改为宿松县。《太平寰宇记》宿松县条“本汉皖县地,元始中为松兹县,属庐江。晋武平吴,以荆州有松兹县,遂改为宿松县。”另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松滋县于今霍邱县治西40里沣河西岸高家埠。武德七年(624年)废县。仅今湖北松滋县名留存至今。

附:松滋历史沿革

   古属荆州,战国属楚,秦属南郡。汉高祖5年(前202年)始设县,名高成县。昭帝始元六年,县境封为“长沙顷王子梁侯国”,传三世,到公元九年,王莽建立新朝,将高成县改为言程县,但为时仅十多年。东汉建武6年(30年)裁高成县并入孱陵(今公安县)。东晋咸康三年(337年)安丰郡之松滋县部分流民避兵乱到此,侨置松滋县,设县治于乐乡(在今涴市附近),从此县名延续到今。唐属江陵府。元属中兴路。明清属荆州府。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迁松滋县治于瀼口(今老城东三华里)。宋孝宗乾道六年(1171年),县令滕琛将县治迁于今老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由县令石敏中修筑土城,周围五里,高一丈二尺,设东、南、西、北四门,置楼其上;挖护城河,宽二丈五尺,深八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土城渐坏,县令张家传砌以巨石。崇祯间,县令何志孟又用砖石重加修造。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因农民革命军李自成路过松滋,驻扎草坪(今魏家堤一带),是时土司(元明以来,管领苗蛮之地,其职由土人世袭者,谓之土司)亦奉令安插松滋境内,知县曹鸣鹤迁县治于三冈湖之铁嘴冈(今公安县大学公社天子庙后)。清圣祖康熙十年(1671年),知县李子琰将城垣稍加复修后,自铁嘴冈迁还旧治。民国元年(1912年),裁荆州府,松滋属省直辖。二年,属荆宜施鹤道。三年,改为荆南道。四年,属荆宜道。十六年,又属省辖。二十一年,属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二十二年(1933年)八月县治迁磨盘洲,月底迁回松滋城(今老城镇)。二十五年,改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二十九年(1940年)七月县治迁城南约八华里之车家冲,八月迁麻水坪。三十四年九月(1945年)迁新江口。1949后,松滋县人民政府仍设于新江口。1995年12月撤县建设市。辖14镇2乡:

新江口镇:原名划子嘴,历为县境重要棉花集散地。清末枝江县江口镇以经营“江口棉”著称,故棉商将本地销往沙市、汉口一带的棉花称“新江口棉”,新江口因而得名。

南海镇:因湖得名。清同治年间松滋河在黄家铺决口形成湖泊,湖中建有南海观音庙,称此湖为小南海。原名磨盘洲。因原址在竺园寺中沙洲上,四面环水,形同磨盘,故名。清咸丰同治年间被洪水淹没,迁建于此。

八宝镇:民国时称西乡。1920年实行保甲制,该乡设八个联保,称八宝垸,故名。

涴市镇:因长江至此涴演(蜿蜒)曲折,故名。古称乐乡。古城为东吴大将军陆抗所筑。晋郭景纯《江赋》云:“阳候及硪以岸起,洪谰涴演而云回。”

老城镇:古称上明城,为西晋荆州刺史桓冲所筑。自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至1943年曾为松滋县治,故名松滋城。1945年驻地迁新江口后,始称老城,即老县城之意。

陈店镇:原称陈家店,传江西陈姓在此开茶酒店铺得名。

王家桥镇:清光绪元年(1875年),有河南王姓在挑水河上建木桥得名。

斯家场镇:明末清初有斯、刘二姓在此开茶酒店铺,人称“斯刘场”。后刘姓衰败,改称斯家场。

杨林市镇:原名窑林子,因明洪武年间(1375年)土窑林立,故名。康熙十七年(1678年),江西杨姓在此建会馆,改为“杨林子”。后发展为集市,改今名。

纸厂河镇:昔利用芦苇发展造纸、苇编、篾器等手工业,以纸厂最著名,故名。

街河市镇:明称干河子,因集镇南曾被洪水冲出一条沟漕之故。后成集演绎为街河子,俗称街河市,故名。

洈水镇:以洈水得名。原称西斋。明称西平寨,后因回民斋铺素糕点著名演绎为西斋。又传灵鹫寺旁有“西斋”书院得名。或云因“斋”“寨”音近,遂以“西斋”取代了“西寨”,讹传至今。

刘家场镇:因明末洛河改道,导致境内官渡湖湖水退去形成坪地,称官渡坪。时有刘姓在此摆摊设店,遂得名刘家场。

沙道观镇:因沙道观庙宇得名。清同治九年,沙道观被洪水冲毁。

万家乡:因江西万姓人在此蓄水筑垱得名。原名姚家铺子。

卸甲坪土家族乡:传蜀将关羽曾在此卸甲休息,故名。原名丰乐坪。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评论7

若溪0821Lv.2 发表于 2014-3-27 14:52:26 | 查看全部
此文通过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松滋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变迁,让后人对家乡的认识更加深入。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京Lv.2 发表于 2014-3-27 16:00:27 | 查看全部
楼主,你的高尚情操太让人感动了。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里,竟然还能见到楼主这样的性情中人,无疑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楼主的帖子,就好比黑暗中刺裂夜空的闪电,又好比撕开乌云的阳光,一瞬间就让我如饮甘露,让我明白了永恒的真理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存在着的。只有楼主这样具备广阔胸怀和完整知识体系的人,才能作为这真理的惟一引言者。看了楼主的帖子,我陷入了严肃的思考中。我认为,如果不把楼主的帖子顶上去,就是对真理的一种背叛,就是对谬论的极大妥协。因此,我决定义无返顾地顶了!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默生的空Lv.2 发表于 2014-3-27 18:46:54 | 查看全部
原来是这么回事,今天总算明白了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轻航Lv.2 发表于 2014-3-27 18:48:54 | 查看全部
说松滋地名来源于安徽省,相信很多人会感到惊讶。确实没错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珍珍Lv.2 发表于 2014-3-27 18:53:36 | 查看全部
新名与老名都变了哦,是吧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糖水Lv.2 发表于 2014-3-27 18:54:50 | 查看全部
看来历史真是多,计算起来,我们要知道的可是无限量的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活动之人Lv.2 发表于 2014-3-27 18:58:07 | 查看全部
由来真是多啊,有时间我慢慢看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yun@songzi100.com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
  •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 2012-2024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1510号-3 鄂公网安备 42108702000062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