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2886471 发表于 2018-11-5 11:25:13

40、为什么要尊重出家人?    既然一般人都要受到尊重,出家人更应受到尊重。第一,佛教的整体内容是佛法僧三宝,三者缺一不可。僧人是三宝之一。第二,僧人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这是大义之举,是一般人做不到的。第三,僧人持戒严谨,远离红尘,精进修行,生活清苦,不但无任何幽闲,而且心劳身苦。第四,僧人虽然未从事农工商和其它社会工作,但他发慈悲心,广造众善,济世渡人,弘扬佛法,导人向善,消除众生烦恼,使众生离苦得乐,同时为社会稳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根据上述,所以出家人应受到尊重。

732886471 发表于 2018-11-12 09:51:52

41、学佛的人为什么要吃素?不要误会学佛就得吃素,不吃素就不能学佛。但是学佛的人最好是吃素。第一,不杀生,是佛教戒律,吃素,可以减少杀生。如果吃荤就助长了杀生,这是间接罪过。第二,任何众生都爱惜自己的生命,都要离苦得乐。如果一个人不吃荤,就增加了一个生命免劫杀之苦。第三,我们要发菩提心。慈悲心是菩提心的基础,看到动物的肉身,就想到动物的劫杀之苦,心里应该难受。现在有人吃假鱼假肉,其形象和真的一样,虽然说吃假鱼假肉没有杀生,但是你的慈悲心没有生起。第四,从因果关系讲,你今生吃它的肉,来生它将吃你的肉。第五,从身体健康讲,吃荤的人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多,有损健康。

732886471 发表于 2018-11-26 10:24:30

42、我们为什么要拜佛,供花、供香、供灯?
       因为释迦佛已入涅槃了,还有他方世界的佛菩萨都不在我们这个世界。所以我们不得不用纸画、泥塑、木头、石块来雕刻他们的形象,作为恭敬礼拜的对象,我们拜的并不是纸、土、木、石,而是对佛菩萨的尊重和恭敬。灯烛表示光明,香花表示芳香清洁,是我们用这些表示虔诚敬仰。同时拜佛能增加我们的善心,消除傲慢,忏悔罪障。

732886471 发表于 2018-12-3 10:04:21

43、为什么要“礼忏”?怎样正确“礼忏”?在三世中,每个人都做过种种错事,犯下种种罪恶,因而招引种种苦难,这就需要在佛法僧三宝前,恭敬礼拜,发露忏悔,消障除业。也可以按照忏悔的仪规,逐句念诵,口诵心想,内心真切,发愿改往修来。有的父母眷属去世了,为消除父母眷属的罪业,请出家人来礼忏,甚至几天。如果自己不信佛法,自己毫无忏悔恳切的诚意,只是表面热闹,虽有一定的功德,但意义不大。反之,如果自己真切忏悔,再加上僧人的佛事,那么为自己父母礼忏的功德会很大。这里要补充的是,礼忏、做功德,不是僧人的职业,也不是学佛的主要内容。

732886471 发表于 2018-12-11 09:23:23

44、佛教对国家、对社会无贡献吗?大乘佛法行菩萨道者,须深入世间,度化众生。所以归根结底说,佛法只在世间,不在世外。国家的武力用以抵御侵略,维持社会秩序。佛教的感化,用以劝善止恶,安定人心。政与教是安定社会的两大基石。社会上法律舆论的力量,只是制裁犯罪分子;佛教道德的感化才能防止犯罪于未然。佛教讲上报四重恩,其中一项就是报国土恩。佛门五戒和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脉脉相通。历史证明,佛教盛行的时候,社会秩序就多安定。

732886471 发表于 2018-12-18 11:11:22

45、为什么说佛教兴,国家就强大?研究过佛教历史的都知道,过去印度最强胜的时代,便是佛教最兴盛的时代。那时候,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印度,把佛教传播到全世界。后来婆罗门教复兴,摧残佛教,印度也就日见纷乱,当印度为回教及大英帝国灭亡时,佛教已经衰败甚至没有了。中国历史上,也有这样事例。现在称华侨为唐人,可见中国唐朝国势强盛,那个时候,恰是佛教最兴盛的时代。唐武宗破坏佛教,唐代也就衰落了。唐以后,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都崇信佛教,也就是宋朝兴盛的时期。明太祖本身是出过家的,明太宗也非常信佛,都是政治修明,国力隆盛。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挤入世界强国之列,他们大都是信奉佛教。所以,从历史来看国势强盛的时代正是佛教兴胜的时代。

732886471 发表于 2019-1-8 10:57:07

46、佛法与科学相违背吗?       佛经的翻译和佛经的科判都是符合现代科学精神的。今日科学上的若干发现,两千余年前的佛经上早有记载。例如佛说人体内的虫约有八十种,今日寄生虫学的发达,说人体内的虫不下数十种之多。如佛经所述胎儿在母体中发展的经过与现在医学记载完全相似。如佛经上所说的虚空无尽,三千大千世界无量,和现在科学证明无异。又如佛经说的恒河沙、百千万劫、非算数譬如所能知之等这些数字观,与现代科学上说的光年无有区别。所以学者李石岑先生曾说:“我以为佛学的提倡,不特对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精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用上加一层保证。”可见,佛法并不违背科学,甚而是超科学。科学愈进步,愈能证明佛法的精微高深。

732886471 发表于 2019-1-16 10:44:18

47、佛教与其它宗教有哪些不同?
    ①佛法否认上帝创造世界及世界有最初的开始。其它宗教与此相反。
    ②佛法的目的,是要使人人成佛。但其它宗教,却绝不许可人成上帝。
    ③佛法是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圆通性的教理。其它宗教,大多是具有排外性的。
    ④其它宗教的神是有烦恼和有我见的。佛却是无烦恼的大自在解脱者。
    ⑤佛教是民主的和重理性的。其它宗教多是独断性和独裁性的。
    ⑥佛法的爱是无限的。其它宗教的爱是有限的。
    ⑦佛法所讲的往生净土和其它宗教的永生天堂完全不同。往天堂去享乐是有限宇宙论者的自私和消极的幻念。而往生净土再去修行,则是无限宇宙的悲愿菩萨的方便庄严。


732886471 发表于 2019-2-20 10:56:38

48、怎样认识释迦世尊的伟大?① 非凡诞生:公元前两千五百八十余年,印度迦毗罗国国王净饭王在已逾五旬(五十多岁)之年,得了太子。摩耶夫人一直不生育,至四十五岁时,夜梦一人乘六牙巨像扑向怀中,自左肋进入腹内。夫人怀孕期满,在回娘家生产途中,太子于夫人右肋间降生下来。太子降生时,瑞相显现。天上乐声飘扬,华发飘坠,宇宙光明,万物欣荣。太子取名为悉达多。悉达多是吉祥的意思。②出家学道:太子生后第七天,摩耶夫人去逝,由太子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养。太子习文学武艺,天资聪颖,对文学武技自然通达,文武兼备,智能双全。太子同父王郊游,看见田中农人及耕牛辛苦,以及小虫蚯蚓被鸟雀吞食,又看见老人、病人、死人的惨状,感慨万分。又看见梵行沙门,严肃安详,肃然起敬。十多岁时,下决心出家修道。虽然和耶输陀罗结婚,行住坐卧,十分奢华,并有五百妙女,随侍歌舞,但他没有欢乐,于二月初八日,中夜起身,对熟睡中的爱妃和娇儿,看了最后一眼,潜出宫门,改扮成沙门模样,踏上了解脱之道。③六年苦行:太子首先步入拘利国外的阿孥摩河畔的苦行林中,看见一些修苦行的外道,问:修此苦行,得何果报,答曰:“升天”。他认为这不是解脱的办法,过了一宿,继续前行。净饭王带着家人追赶到了太子。因为太子不肯回,净饭王便将憍陈如等五人留给太子作随从。他们六人渡过恒河,途经王舍城。城主频婆娑罗王,劝太子还俗,并以王位相让。太子不允。该王要求太子,如得道,先度他。太子一行六人参访数年,觉得终不究竟,毫无成就。他觉得要悟道,还是靠自己精进,于是就到尼连禅河西岸,优楼频罗村外的苦行树中,静坐思维,每天仅食一米,或一麻,废寝忘食,苦行六年,身形消瘦不堪,毫无所得。他认为,这与外道苦行无分别。于是到尼连禅河洗净身体,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随行五人,以为太子道心退转,并离开他修苦行去了。太子独自到尼连禅河十里之遥的一棵毕波罗树——即菩提树下,在一块大石上铺上了吉祥草,结跏趺坐,并发誓说:“不成正觉,誓不起坐。”如此经过了四十八天,于十二月七日夜里,诸恶魔侵扰。太子现大威力降伏魔军,然后入定,思惟真谛,得大解脱。于初夜时,观见三世实相,洞见三世因果,获得无漏正智。于第四十九日——十二月八日的早晨,豁然大悟,证得一切种智,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时年三十岁。④初转法轮:释尊开悟后,又在树下静坐了七天,再到鹿野苑去度化憍陈如等五人,在途中接受了诸商人的供养,并为其皈依,这就是佛门在家最早的信众——优婆塞。世尊到鹿野苑见到了先前的侍从五人憍陈如等。他们以为世尊退转沙门,非常不敬。世尊批评他们骄慢,并说自己已内心寂定,远离痛苦,成了正觉。五人欢喜。世尊为五人初转法轮,说苦集灭道四谛,收为弟子。这就是后人称的五比丘,也是世间有比丘的开始。到这时,佛(世尊)法(四圣谛)僧(五比丘)三宝齐全。⑤弘法度众世尊和五比丘暂时安居在鹿野苑中,波罗奈国长者耶舍及其亲属五十人皈依世尊。他又亲自到摩迦陀苦行林中,度化事火外道三兄弟及其弟子千人。这时世尊远敬尊扬。世尊又想到未成道经王舍城时,频婆娑罗王有“若成道时,愿先见度”的约言,于是带领千余弟子到王舍城。频婆娑罗王迎接世尊到迦兰陀竹林园中,并听受经法,受持五戒,并在园中建造庙宇供世尊居住。这就是僧人有庙宇之始的竹林精舍。有一天,舍利弗在途中遇到佛陀弟子马胜比丘,见他威仪殊胜,举止安祥,颇为敬羡,便问马胜比丘其师是谁,说什么法。马胜比丘答:“我年幼,受学日浅,领会不了我师的妙法。”舍利弗一再要求请说一点概要。马胜比丘说:“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大有感悟,回去告知目犍连。他两各带着一百弟子皈依世尊。舍利弗,目犍连皈依世尊后,因为此二人学识优胜,世尊特别重视,引起往日弟子中的不平。世尊因说四句偈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自此,僧团中就有了戒律的制定。侨萨罗国的须达多长者,受世尊教化,与太子祗陀共建祗园精舍——这就是有名的祗树给孤独园。此后世尊往来于竹林精舍和祗园精舍之间,以此两地说法。净饭王听说太子成道,遣使者请世尊回国一行。世尊就回到迦毗罗城为亲族说法。阿难陀,阿加律诸王子也随世尊出家。世尊将自己的儿子罗睺罗也剃度出家。因其子年龄小,为他制定了沙弥十戒,这就是僧团中有沙弥的开始。世尊前后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三藏教典尽备。八十岁时,在拘尸那加罗城外希连若跋提河畔示现病体。他选择在娑罗双树间,命阿难敷设床座,即将示现涅槃。这时诸大弟子都伤感不已,就推举阿难向世尊请示四事:一、佛灭后依谁为师?二、依何安居?三、如何调伏恶性比丘?四、如何将集结的经典令人证信?世尊指示说:第一依戒为师。第二依四念处为安住。第三对恶性比丘默摈。第四在经典前冠以“如是我闻”四字。二月十五日中夜月圆时分,世尊右侧而卧,安然入寂。这时是西历纪元前五四四年,正当周景王元年。

732886471 发表于 2019-4-8 09:18:59

49、什么是净土念佛法门?修净土念佛法门有什么优越性?净土,是指西方极乐世界。通过念佛(阿弥陀佛),临命终时,受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等菩萨的接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继续修行,脱离六道轮回,这就是净土念佛法门。修净土念佛法门不受以下限制:      ①不受聪明与愚笨的限制;②不受文化水平高低的限制;③不受对佛法懂得多少的限制;④不受善根深浅的限制。只要是深信切愿,念佛认真,一心不乱,定能往生西方。不分男女老幼,随时随地,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佛。既省时,又方便,并且可以带业往生。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观音寺——学佛50问答》(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