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省千年古县专题调研行动启动,对30个千年古县进行深度挖掘,唤醒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我市入围湖北“千年古县”。 这千年古县的名头,还真不是随便叫的!单讲建制历史,松滋已有2200多年。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让这方古地充满神奇魅力。 她从历史深处走来,踩着时代的步伐阔步前行。让我们重回历史的深处,掀开她的“古”面纱—— 在松滋小南海湖底,有一座被大水淹没的古城遗址——郧城。该城距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但由于史料匮乏,加之沉没于水中100余年,探寻不便,一直不为人们所知。 据清同治六年所编《松滋县志》载:“郧城在县城(今老城镇)东南五十里,楚昭王使郧公斗辛所筑,亦称楚城,今为古墙。” 由此可知,郧城的得名是因为楚王曾封郧公于此地,并令其筑城。而这座城在楚国的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战略作用。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公元前506年,吴国大将伍子胥率军攻打楚国,楚国郢都沦陷,楚昭王弃城西逃,“楚子涉睢(今沮漳河)济江(今长江),入于云中”。云中在何处,史学界一直很茫然。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在1979年撰写的《云梦与云梦泽》一文中提出:昭三年的“江南之梦”亦即定四年的“云中”,在郢都的大江南岸今松滋一带。 谭其骧(1911-1992),建国前北平燕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师从顾颉刚先生。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55年起主持编纂《中国历史地图集》。他的定论应该是既严谨又权威的。 清道光年间,本地进士黄士瀛在其诗《乙丑春日登郧城循览一周》也写道“吁嗟楚昭初出国,涉睢渡江入云泽。仓黄避贼更遇贼,郧公有城住不得……即今走马湖上路,曾记童时旧游处。毛家庙后杨家阡,红棺深閟郧公墓。”这首诗也恰恰可作为郧城乃楚城的佐证。 就在黄士瀛写出这首诗五年之后的1870年,长江洪水泛滥,松滋官堤黄家铺(今大口)段溃口,洪水冲出了松西支河,将“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的磨盘洲与郧城遗址吞没,从而形成了小南海湖,也将大量的历史人文遗迹沉入湖底。 2014年4月,市文物局在进行水下文物调查时发现,在干水的鱼池和湖中的高地上,堆积着大量的建筑遗迹和遗物。在高出湖面的大土丘东南部,发现有厚达1米的残垣壁和大量的青砖,砖长26.5-36cm、宽16-19cm、厚6-12cm。并采集有铜箭镞、石斧、瓷碗、瓷盘、陶灯盏等。并确定古郧城遗址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0°06'54.9",东经111°48'09.9",海拔38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 在郧城遗址东部匤家岗,有一处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至清代的聚落遗址,其湖中小岛——灵屋山,则是一处古墓遗址。遗址的西部和东南部也发现有大量的东周时期墓葬,出土有一批东周遗物。 目前,“四区驱动”之小南海生态涵养区建设如火如荼。郧城遗址将得到进一步挖掘和包装,昔日楚都风华,将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为水墨松滋注入一缕人文之魂。 来源:松滋新闻 图文:熊韬 权柳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