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据《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蜗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由此可见,石文化发源于中国。又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期,赏玉活动就已十分普及。唐朝中期,收藏、观赏奇石在民间更是蔚然成风。到了宋代,在皇室的影响和推崇下,觅石、玩石、换石之风更加盛行,古典赏石理论就此开始起步。在明清两代,中国古代赏石文化更达到鼎盛时期,藏石、赏石、论石的著作繁多。如,梁九图的《谈石》,沈心的《怪石录》,成性的《适石记》等赏石专著,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松滋地处巫山山系荆门分支余脉和武陵山系石门分支余脉向江汉平原延伸的过度地带,峰峦起伏、丘冈绵长,沟壑纵横。自然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也是盛产奇石之宝地。据宋代杜绾所著《云林石谱》中记载,松滋石产于荆南府松滋县溪水中……。历史也证明了松滋石文化的渊源。 如今,随着工业的突飞猛进,文化产业和建筑行业的日益兴盛,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石文化更不可被忽视,应该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推崇。园林石集美化与观赏于一身,实用于小区花园、公园景点、室内装饰,所以,就有了“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之说。让藏石、赏石、玩石走进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更能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玉石、玛瑙更不用说了,其本质和价值不可估量。笔者通过多年探索认为:松滋的山峦和溪水中除了盛产各种矿石外,还有丰富的黄蜡石、玉石、玛瑙等名贵石料。尤其在南海一带,水晶玛瑙、缠丝玛瑙、松香玛瑙、带状玛瑙、旱玛瑙、木化石、享有“活化石”美誉的辉木化石(辉木是像树一样的蕨类植物,即树蕨。生长于2亿多年前的早二叠纪晚期至晚二叠早期,有十几米高,树干直径超过20厘米,羽状复叶型,叶子很大,有两、三米长。其树干的横切面上可以看到外部的皮层和内部极为复杂的维管束组成的中柱)、原古鸟类化石等品质更高,集经济、科学、观赏、收藏价值于一体。随着这些奇石在松滋境内的出现,觅石、藏石、赏石、玩石之风已经在坊间悄然兴起。我认为,松滋应该成立一个奇石协会,举办奇石展览,对于推动松滋经济、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相信,松滋的奇石文化即将就此翻开新的一页。 有个美丽的传说,松滋的石头会唱歌—— 它唱的是一支遥远的歌。一块块石头的形成,本身就有着遥远而漫长的历史。6亿多年前的造山运动成就了一座座山峦,从而造就了美丽的景色。而玉石、玛瑙、各种化石、画面石等也是在几亿年前就开始漫长的演变,各种元素通过与氧和水的有机结合硅化后所形成的产物。可见,没有强烈的变动和高温的冶炼,没有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兼容,松滋的石头就不可能这般晶莹,这般灵秀。 它唱的是一支神奇的歌。这种奇可用“鬼斧神功”来形容,恰到好处。它奇在自然,奇在毫无人工雕琢的痕迹,奇在人工难以企及的秀美与和谐——它能给你想象中的境界,它能带你进入梦幻般的色彩。 苍山有灵,生于松滋山峦、河流中的奇石,或玉润明洁、苍翠晶莹,或含云纳雾、隐峰藏壑。石之美是寂寞的、幽深的、苍古的、枯淡的风韵之美。一块灵性的石头,就是一段山水的浓缩,没有媚姿,没有俗态,它于方寸之间,包罗万象,有着山的雄奇,水的空灵,云的变幻,似乎天地钟爱这片山水,把大千世界千般情景都凝聚在了松滋的奇石中,化为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