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管用并举确保农家书屋效益最大化

1223 0 2013-9-25 11:53 发布者: Hox 原作者: 熊韬

农家书屋是为了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居)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以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 ...
农家书屋是为了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居)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以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我市共有276个行政村(居),至目前为止,已经投入近500万元,建成294家农家书屋,其中2008年建成36家;2009年建成100家,2010年建成98家,2011年建成60家。几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在农家书屋建设方面,始终做到“建”、“管”、“用”并举,确保其效益最大化。
 
高度重视,认真实施农家书屋建设全覆盖
 
为确保农家书屋建设顺利实施,我市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文化局负责组织实施。安排专人负责各乡镇、村(居)的分配、发送及基层图书管理员的培训等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宣传和监督图书和刊物的及时足额发送。明确了部门间的职责分工,确保了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得以按时按质的完成。
 
一是制定操作办法。通过招投标中心确定具体出版物、书柜供货厂家,大大地降低了运作成本,在建设过程中,做到“八统一”,即:统一配备出版物、统一配备书柜、统一制作规章制度、统一制作牌匾、统一登记簿、统一编目上架、统一印鉴、统一标识。另外,在建设资金管理上,由市局统一归口管理,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
 
二是注重资金筹措。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努力增加投入,加快农家书屋建设进程。在上级配置各类图书、音像制品的基础上,各乡镇多渠道整合资金,创新投入方式,努力完善保障机制,对照农家书屋建设计划与标准,千方百计保障投入,保证农家书屋建设的资金需要。
 
三是对管理员集中培训。结合各乡镇选配好农家书屋管理员,并认真组织相关乡镇文化站长、村(居)委会主任和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专门培训会议,对政府开展农家书屋向群众免费赠阅图书杂志,在农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新型农民、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具有的重要意义进行详细的说明,对具体责任做了强调。
 
加强管理,积极推进已建书屋走向规范化
 
6月上旬,市文化局根据上级在我市查访农家书屋后作的要求和指示,迅速组织专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农家书屋”自查与规范行动。一是清查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是否达标。如发现非法出版物、内部图书、旧书要立刻下架。并作好记录,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处理。如发现藏书达不到1200种、1500册,应书面说明原因且及时补充到位。二是清查书屋措施是否到位。如发现出版物流失则要求管理员限期追回,如发现各种制度、匾牌、登记不到位的则限期补齐。三是检查管理员开放时间是否正常。如发现无专(兼)职管理员的应及时要求村(居)明确管理员,并将管理员基本资料上报市新闻出版局,对不适合担任管理员的要立即调整。对开放时间不正常的书屋,则与当地政府联系,加强管理。确保我市农家书屋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坚持开放,积极发挥已建书屋作用
 
各乡镇所建成的农家书屋整体运行良好,开放时间每个星期不少于2至3天,有的根据自身特点开放时间更多,如南海镇南海闸村农家书屋,针对暑期留守儿童推出了“让书籍成为孩子们的营养品”读书交流活动,让留守的心灵不再孤寂。如陈店镇五溪堤村组织本村种养殖大户开展“农民读书沙龙”活动,普及推广相关技能,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该村村民应对夏季鱼池翻潭事件积攒了相关经验,及时有效地保护了养殖户的利益。有的乡镇依托农家书屋这一平台,开展“创建模范农家书屋、争当优秀管理员”活动、 “十佳书香村组、十佳书香家庭”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普及推广健康保健、创业技能等方面知识,组织群众歌咏、读书、朗诵、文艺演出、陈列展览等文化活动,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
 
总的来说,农家书屋在广大农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推进了农民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归纳起来有几少几多,节假日村民赌博的少了,看书的多了;大街小巷,讲脏话的少了,文明用语逐渐多了;无业游民斗殴、酗酒的少了,求知、做事的多了。家庭生活中,家庭暴力的少了,相互尊重、尊老爱幼的多了。这新的变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投诉/建议联系

yun@songzi100.com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
  •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 2012-2024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1510号-3 鄂公网安备 42108702000062号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