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器物、手工制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承,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
我市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有:松滋说鼓子、滚灯舞、双钗子、白云边酒酿造工艺等。
松滋说鼓子原名“说古书”,由元、明朝的“词话”演变而来,并逐步形成一种民间说唱形式。清同治年间(1862年前后)开始在松滋境内的大岩咀、西斋、街河市、纸厂河一带流行。说鼓艺人,沿门说唱谋生。最初,只一人打鼓说书,既无唱腔,又无伴奏。由于单纯的说书受到冲击,日渐衰微。恰值北曲南移,说书艺人赵成云便与唢呐演奏者江学鑫合作,对说书形式进行了一番改造,将堂木改用堂鼓,依书段情节变化加进北来小调,在评说的末尾加一句或两句行腔演唱。唢呐按曲牌拖腔伴奏,新颖别致,使表现形式更为灵活,并逐步发展为两人演唱:一人打鼓说书,一人吹唢呐伴奏,并与说书人插白答问。唢呐曲牌有“水波浪”、“六字调”、“慈相怜”等。音乐分两大类,即吹奏牌子曲和唱腔曲牌。
鼓书说唱经过历代艺人们的传承和不断改进,已经有了长足的变化。特别是1949年后,通过曲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说唱乃至表演伴奏乐器作了进一步改革。韵白采用本地南面方言,说唱并重;音乐吸收松滋民歌部分曲调;伴奏除唢呐外,还增加了管弦、弹拨乐器。使得演唱、音乐、击鼓于一体,成为独具风格的民间奇葩,深受群众欢迎,在湘鄂边界尤其是松滋境内广为流传。
松滋说鼓子曲目丰富多彩,尉为壮观。街谈巷议、民间琐闻、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戏剧故事、神话演义、风花雪月、幽默笑话、人生疾苦等无所不包。如金戈铁马、气势恢弘的《大战洪洲》;哀怨缠绵、荡气回肠的《柳荫奇缘》;贤德忠孝、催人泪下的《孔雀东南飞》、《清风亭》;令人捧腹、不乏风趣的《望子成龙》等。除此还有一批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的作品,如《养牛记》、《相女婿》、《红媒》、《山旮旯里的管家》、《如今老王又走俏》等。
松滋说鼓子曲目段子基本上是表演者自编自唱,题材选定也是根据演唱者的喜好。一般曲目段子演唱10分钟左右,演唱者根据曲目段子内容配以声腔、形体表演。
松滋“说鼓子”最具有代表性人物非沈兴亚莫属,他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对音乐(配器)以及伴奏乐器的革新,从而给传统的曲种注入了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