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河戏》是在湘西北及湖北荆州、沙市等地流行的一个汉族戏曲声腔剧种,因流传于长江荆河段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称,抗战期间又曾被叫作楚剧、汉剧、湘剧,1954年正式定名为荆河戏。在松滋市主要活跃在杨林市镇、纸厂河镇一带。 荆河戏音乐南北交融,别具韵味。荆河戏北路唱腔保留有秦腔向弹腔衍变过渡后期的呔腔,属荆河戏独有的特殊唱腔。另有一种南路唱腔,用南路定弦演唱,名为“南反北”又称“子母调”,用以表现人物的思虑、悲伤、恐怖等各种情绪,而子调则表现病危、死亡等情绪,这在其他皮簧剧种中亦较为少见。荆河戏南北路唱腔中还有很多特殊唱法,如十八板、十三板、正八句、龙摆尾,南路正反“马头调”、正反“老板头”、正反“八块屏”等等。荆河戏唱腔响亮、气势宏大,演员用嗓根据行当不同而有所区别。须生多用边嗓和沙嗓,小生、旦用假嗓,花脸用“本带边”小花脸、老旦则用本嗓。念白主要采用澧州官话,少数剧目也用京白、川白、苏白和山西白。荆河戏的伴奏乐器包括文、武两种场面,文场面有胡琴、月琴、三弦、唢呐、笛子等,武场面则包括堂鼓、大锣、小锣、马锣、头钹、二钹等。马锣的传统打法极为特别,是将锣抛到空中再打。 由于一直由民间戏曲爱好者传承,受多种娱乐形式的冲击,市场越来越小,已属濒临失传的地方戏种。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过程中,发现了几位还健在的荆河戏艺人。对他们传承和保护了民间文化瑰宝表示崇高敬意。(来源:松滋市群艺馆)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