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向云峰 于 2025-4-7 15:34 编辑
老街水煎包,岁月深处的味觉乡愁 向云峰 在记忆的长河中,曾经的刘家场老街,古老而淳朴。狭窄的街道两旁,林立着古旧的店铺,已被踩踏光亮的石板路、木质的门窗等都散发着岁月的气息。那是我年轻时最爱去的地方,因为这里不仅珍藏着很多跌宕起伏的人文故事,更因为这里有味道鲜美、无与伦比的水煎包,那独特的香气与口感,堪称一绝,承载着众多老街人童年的欢乐、少年的憧憬,以及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初遇的惊艳 早就听好多人说,刘家场的包子,吃了后悔不吃也后悔,故我对刘家场的包子从来是不屑一顾的。 我对水煎包子情有独钟,还是源于一次不经意的邂逅。这是我刚调到刘家场初级中学工作的某天,在街上去过早,结果误打误撞地巧遇很多人在排队买早点,凑进一看,是买包子。我想,既然这么多人排队都要买这里的包子,那这里的包子一定是与众不同的。于是,出于好奇,决定买两个品尝一下,结果感觉太好吃了。从此,欲罢不能。 原来,这里的水煎包,富有独门绝技,非一般所能比。吃上一次,便是一场视觉和味觉的盛宴。金黄酥脆的底部泛着油光,雪白的面皮微微鼓起,轻咬一口,鲜香的汁水在舌尖爆开,丰富的滋味回味无穷、令人陶醉。所以,有那么几年,我隔三差五都要去老街转悠一趟,不为别的,就为那一口心心念念的水煎包。 水煎包子铺坐落在老街的一个十字路口,是一家小小的街道企业,安排有几个人就业。门口摆有一口煎锅,里面就是操作间,就是这么一个毫无品位且只有巴掌大的早餐店,人气却很旺,风生水起,在刘家场地区远近闻名! 远远地,还未走到店铺前,那股独特的香气便扑鼻而来。混合着面香、肉香和油香的味道,瞬间勾起了肚子里的馋虫,口水已不由自主地流出。我迫不及待地加快了脚步,以免尽快赶到,能抢到刚出锅的包子。因为吃的人多,去的时间若不是恰好就很难抢到。 终于,来到了那家熟悉的水煎包店。店铺不大,没有任何装修,仅有几张简陋的桌椅,但却总是坐满了人。负责经营者是几位中年妇女,有两、三个人负责做,一个人则负责煎,兼收钱找零。她们配合默契,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只见她们熟练地将发酵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切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剂子,再用擀面杖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圆形面皮。随后,便拿起一勺馅料,放在面皮中央,轻轻捏褶,一个饱满的包子便成型了。不一会儿,案板上就摆满了白白胖胖的包子。 接着,她们将包子整齐地码放在平底锅中,倒入适量的水和油,盖上锅盖,开始煎制。 水煎包子的虽然好吃,但制作的工序还是较复杂的。关键在于煎制这一环节;当然,和面也很重要,不能干,也不能太稀。煎包子时第一道工序,燃大火用水将其煮熟;第二道工序才是煎,随着锅底传来“滋滋”的声响,说明锅里的水已烧干。这时就要改用小火慢慢地煎,师傅不时铲起翻看,直到差不多所有的包子底部都煎制金黄,就接下来进行最后一道工序:点浆,即将事先准备好的生粉浆汁浇在包子的间隙。再用文火稍稍炕一下就能出锅了。 只有每道工序都到位,煎包才能做到既有口味,又有品相! 煎制好一锅,大约要十好几分钟。锅盖掀开,一股热气扑面而来,一个个金黄酥脆的水煎包呈现在眼前。包子的底部被煎至金黄,宛如一层薄薄的铠甲,上面点缀着星星点点的芝麻,散发着诱人的光泽。包子的顶部则依旧洁白如雪,宛如棉花般柔软。 师傅用铲子将水煎包铲起,放入盘中,再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和香菜。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看到了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我迫不及待地用筷子夹起一个水煎包,轻轻咬了一口,先是感受到底部的酥脆,“咔嚓”一声,紧接着,鲜嫩多汁的馅料在口中散开,浓郁的肉香和鲜美的汤汁瞬间充斥了整个口腔。面皮的柔软与底部的酥脆相互交织,口感丰富至极,让人回味无穷。 吃水煎包子最好不要狼吞虎咽,要细细嚼,慢慢品,品出它那独特的味道,否则真是将它糟蹋了。
当然,对于那些要急于上班的人,时间往往不允许,就不能坐在店里慢慢品尝,只能拿着边走边吃,另当别论了。 由于一锅只能煎二十来个,无法做到批量生产,加之每一锅所花时间又较长,故往往供不应求,门前总是不断有人排着队伍等候。 那种邻里街坊争相购买水煎包子的场面,我至今仍历历在目。 对于刘家场老街的水煎包子,不吃,真的很后悔!
相伴的日常 在曾经那些忙碌的日子里,老街的水煎包子成了我最期待的慰藉。每当工作得到好成绩,或是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我就会去这家包子店吃一顿水煎包子,或是用于犒劳自已,或是用于解压。那美味的水煎包子,能带给我的力量和温暖,使我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努力前行。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这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日常。 那时条件还很艰苦,生活也差,家里的饭菜都没什么油水。由于当时工资很低,月薪才三、四十元,一天仅一块多钱,两角钱一个的水煎包子还不是天天都能吃得起的,能饱饱地吃上一顿就像是过年了。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个同事打赌,两人比吃包子,谁吃得多就不用买单,结果,我吃了八个,就实在是撑不住了,而我那位同事竟然一口气吃了十个,我甘拜下风,只得乖乖去买单!后来,此事不知道怎么传到单位的同事们口中了,一时成为笑柄。 在水煎包子店,还常常遇见一位老婆婆,大约七十多岁,身高适中,显瘦,但身板还较硬朗。几乎是每天必到的常客,当时也不知道她叫什么。后来我当选镇人大代表,在每次参加人大会议时,她都会被邀请到主席台上就坐,后来通过打听才知道她的来历可不简单;原来,她是曾经的地下党负责人刘家瑞的夫人易静满女士,不仅是地下党员,而且还是刘家场地区地下党的主要负责人,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老人家2009年4月才去世,享年92岁。 后来,曾有几年我离家外出务工,去老街的次数自然就很少了。但只要一回来,每天早晨我总会去那家水煎包子店,点上几个水煎包,坐在店里,细细品味那份熟悉的味道。 等我结束务工回来后,再也没有见到了曾经的水煎包子店,人去屋空。有人说,原来经营水煎包的老板没有传人,也或许是制作水煎包工序太复杂,对比满大街的快餐早吃店没有经济上的优势,失去了赚钱效应,关门歇业了。 在老街的岁月里,水煎包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见证了我的成长,陪伴我度过了无数个美好的时光。那些与家人、朋友一起吃水煎包的日子,成了我记忆中最美好的记忆。
离别的思念 再后来,我离开了家乡,去了更远的南方去发展。在陌生的城市里,我尝过各种各样的美食,但却始终找不到那熟悉的水煎包的味道。每当思念故乡的时候,我总会想起老街的水煎包,想起那古旧的店铺、忙碌的店主,以及那充满烟火气的场景。 有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了一家号称卖正宗水煎包的店铺。我满怀期待地买了一份,然而,当我咬下第一口时,心中的失望却如潮水般涌来。那味道,与我记忆中的相差甚远,根本无法勾起我家乡的思念。 那一刻,我才明白,老街的水煎包之所以让我如此难以忘怀,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美味,更是因为它承载着我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过去时光的美好回忆。那些与家人、朋友一起度过的温馨时光,那些在老街里的点点滴滴,都融入了这小小的水煎包中,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每当我回到故乡,第一件事便是去街上寻找水煎包子。遗憾的是,再也没有了那家熟悉的店铺,看到那熟悉的面孔,闻到那熟悉的香气。找遍大街小巷,再也找不到曾经那清香可口的水煎包子了。其实,老街上的那家水煎包子店铺,随着北街的升级改造被拆迁,早已不复存在了! 为此,我心中不免充满谈谈的忧伤。 前几年,在湾潭的入口处,偶遇一移动摊位制作水煎包子,我迫不及待地买了几个,品尝后感觉并非正宗,远不是当年那个味道了。 我知道,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时间如何流转,老街的水煎包永远是我心中最珍贵的味道。它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我与故乡紧紧相连,让我在繁华喧嚣的世界里,始终能找到心灵的归宿。 在岁月的长河中,老街的水煎包或许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但对于我来说,它却是一段无法磨灭的记忆,是一份永恒的温暖。它让我明白,无论生活多么忙碌,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人和事,不能忘记那份来自故乡的深深眷恋。因为,那是我们生命的根,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龙年深冬于葛店陋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