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句,恰好映射了《岁月屐痕》一书的主题。 此书作者肖学平先生,历任区(乡镇)党委书记、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人事局长、农工部长,是松滋市政协第三届、四届副主席(正处)。长期任职于“州县”,他对百姓的苦乐忧伤再熟悉不过;《岁月屐痕》一书,就是他心系百姓、忧乐天下的内心写照。 文贵情真。收入本书的90多篇作品,无一不是作者的真实想法、真情实感,绝无半点矫饰之词、虚情假意。作者笔下描绘的每一幅画面,都寄寓着作者对故乡、对亲人、对朋友、对群众的深挚情怀。 “在我印象中,记忆最深的还是晚上捕捉黄鳝。每当夜幕降临时,我和左舍右邻的同龄人结伴而行,挽起裤腿,捋起衣袖,穿上长筒子套鞋,左手拿着大火把,右手拿着竹夹子,腰间挂着小鱼篓,沿着堤埂仔细观察。黄鳝一般晚上八九点钟出来觅食,特别是天气闷热的时候,黄鳝特别多。一到晚上,家乡的田野到处可见一闪一闪的灯光,这闪亮的灯光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段文字对细节的描写多么真实,对少年时期故乡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境界何等怀念。哪怕用现在的眼光看来,那时的生活确实艰苦,但作品的字里行间却渗透着由衷的喜悦,没有一丝抱怨的心情,因为那是养育过自己的故乡,每一段往事都是一种深情地回望。 作者出生于八宝区,曾在八宝区担任党委书记,“八宝棉”在那个时代遐迩闻名,是所有八宝人的骄傲。“金秋时节,秋风徐徐,棉株的叶子渐渐变黄、枯萎。耐不住寂寞的棉花,寂静地裂开自己的小嘴,一个个吐出雪白的棉絮,展露出自己洁白而丰硕的身躯。放眼望去,棉株枝头上摇曳的花朵,仿佛像天空落下的白云,在太阳照射下闪闪发光,满眼尽是白花花的世界。采摘棉花的女人们,腰间系着大包袱,低头弯腰,一双双灵动的手在棉花朵上飞舞……丰收的喜悦始终洋溢在她们脸上。”这段文字,真正印证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棉花的绽放过程是那么有趣,摇曳枝头的棉花是那么美丽,采摘棉花的女人们双手是那么灵巧。棉花丰收了,棉农喜悦,作者的喜悦之情也跃动在每个字符中。与民同乐,作者有如《醉翁亭记》的欧阳修,对百姓的快乐感同身受。作为一个区域的主政者,百姓的快乐就是他自己最大的快乐,这是一个地方官员的高尚情感,特别值得称道。 哀百姓生活之艰辛,先忧后乐,悲天悯人,作者的感情始终和百姓的命运一起搏动。26年前,当他作为援藏慰问团的一员,在藏族同胞家中看到了极其贫困的情景:“满目疮痍的木门和破旧的窗子,与头顶的蓝天白云显然违和,几只牧羊犬无精打采地在门前闲逛觅食,土屋里有一张藏式长板凳,菱形花纹垫布上布满了油渍,屋子中间是一口燃烧着牛牦粪的大铁炉,或许只有它能给一家人在寒风肆虐的夜里带来温暖。朴实善良的藏民,自然黝黑的皮肤,慈眉善眼的笑容,破旧褪色的藏服,还有一日三餐的藏粑。”目睹此情此景,让作者感到,做好援藏工作多么迫切,多么重要。作者对藏胞的同情与哀伤,是那么真切,那么细腻。 文贵质朴。纵览全书,作者的文字是那么细腻、准确、质朴,没有任何官场中令人反胃的套话假话,读者可以通过文风看到作者的亲切、朴实、真诚。每处场景,每件事实,作者总是在用心感悟,真情抒写,因为心有阳光,春风常驻,作者的文字总是蕴含着种种美好的情感。作品的语言风格极其明显,文章中生动细腻的描写比比皆是,但是绝没有刻意卖弄、故作玄虚的感觉。作品中的大多数描写都是白描手法,即使运用比喻和拟人,也极为简洁得体,一点也看不出堆砌词藻、炫耀文采的故意。这是语言老到的作者才能达到的一种境界。作者把写作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在几十年的仕途中,一直勤于笔耕,著述甚丰,曾在《紫光阁》《湖北日报》《湖北报告文学》《党员生活》《领导工作研究》《省直机关党建》《企业家》《人才》《荆州日报》等报刊发表人物通讯、调研文章、论文数十篇。并有文章分别被中央党校出版发行的《中国社会科学文库》《跨世纪改革发展战略文献丛书》收录。作者至今仍不辍笔耕,每有所感,必有所述,读他的文章,如促膝夜话,亲切、坦诚、温暖,所思所感犹如碧玉般澄澈透明,亦如春阳般温煦亲和。 文有百体,语有百味,简洁的语言才有逼真的生动,朴素的文字才是本质的华丽。《岁月屐痕》这本书,是作者尽职为官、真诚为人的品格见证,记录了作者的流金岁月,无悔人生,值得读者诸君细读。其修身齐家心系家国的情感,尤其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百姓情怀,更值得每个为官者学习仿效。 2024年8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