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桑榆乐在心态好 / 郑令琼

382 0
发表于 2024-5-26 20:15:2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2736550192 于 2024-6-18 16:15 编辑

        “谁言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其实,苏轼当年游蕲水(今浠水县)清泉寺,只有46岁,虽有白发,尚不能说是“老当益壮”。当时他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黄州度过了4年零2个月无所事事的时光。这个诗、词、文、书、画均属一流的文士,被古今许多人认为唯一能跻身世界级文豪的中国大才子,曾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不知是恃才而傲,还是个性固执,反对王安石变法,与同僚关系很僵,于是多次被赶出朝廷,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新党执政后,又被贬岭南惠州、海南岛儋州。最后获赦北还,病逝于江苏常州,享年仅66岁。
   
a08b87d6277f9e2f7bdc3f22f69b7223b999f366.jpeg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一个人只要出生了,死亡就不可避免。能活到古稀之年的人,古代不是很多,仅从三国时期60年诸多群雄的寿命看,孙策26岁,典韦30岁左右,周瑜36岁,吕布37岁,太史慈41岁,马超47岁,张辽54岁,张飞约54岁,关羽约58岁,姜维63岁,刘备63岁,曹操66岁,吴国君主孙权在国君中算是命长,活了71岁。刘备的儿子刘禅(阿斗)最先被灭国,做了魏国的俘虏;西晋代魏后,他65岁时死于洛阳,比父亲刘备多活了2年。
        但是现在,寿命超过70岁是极为平凡的现象了。我的教育界、文学界、艺术界、新闻界朋友们,大多已经古稀,也有耄耋之年仍然健在的。他们中的许多人,过得很平静,很快乐。副处级退休的肖干才主席,享年78岁;知名新闻摄影家权超先生,享年85岁,这两位都是我晚年曾许多次互登家门娱乐的密友,已经算得上是享受到了天年。
        时光如水,
岁月不居,今年初冬将满69岁的我至今尚在民办学校工作,诚可谓退休未休。只是,我已渐觉按照作息时间上下班,很有些拘束,有时也感到很疲倦,于是决定暑假回家,真正与职业生涯告别。在深圳生活了整整四年,生活用品不少;昨天,所有冬季衣服已经通过快递公司寄回去了。

        知道我将辞职,几处友人向我伸出橄榄枝,密友还邀请我到实地做了考察,希望我能继续给他们提供帮助,对于未来的时光我仍有多种选择。可是,我虽然身体尚健,但已没有了继续工作的热情,希望能让自己轻松自在地活几天。没有了固定的工作岗位,我的生活会很轻松,活动范围会大多了。早上我可以睡到自然醒,心情好时可以自己开车到方圆百里内观看不同的湖光山色,稍觉疲劳我可以守在家里安静地读喜欢的书、写自己的心情文字,可以时不时参加一些文学艺术界的采风活动,可以接受邀请从事商业写作,可以和性格相投的朋友们玩牌娱乐。至于吃饭,我早已牙口不好,只能吃点煮得烂熟的东西,且在家吃饭极少;而餐馆善于调味,我们可以选择市区熟悉的品牌餐馆或乡村合口味、环境宽松的“农家乐,经常换着口味吃。朋友们点餐很照顾我的情况,我自然能大快朵颐,远比在单位吃得好。吃好睡好,自由自在,聚会娱乐,不用承担工作责任,不必再勉力而为,这种完全退休的日子,不知还能有多少,小有积蓄且每月有事业单位退休金我,应该好好安度属于自己的在世时光。
   IMG20240323182640.jpg
        在岗应酬是很累的,尤其是很难独善其身的官场,因为读书多而眼界开阔又心性高傲的文人,如果不愿处世圆滑,很难被一般同僚和上级认可、被君主终生看好。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刘禹锡、柳宗元、韩愈、白居易、王安石……历史上一再被贬的文人无以计数,对比唐初
刘文静、杜伏威、侯君集,南宋陈东、欧阳澈,明代李善长、蓝玉、解缙,清代的讷亲等许许多多被杀头的文人,只是被贬已经很幸运了。所以,郑板桥辞官不做,陈行甲主动辞职,没有了官职的羁绊,他们也就没有了心累,更没有性命之虞了。
        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不能亵渎责任。少年必须勤学有志,青年定要勇毅向前,中年应当沉着坚韧,否则,人生毫无意义,难免穷困潦倒。我在学校,也曾有过费尽心血奋勇争先的几十年;现在早已告别课堂教学的我,看到迎战中考的学子们早起晚眠、废寝忘食的身影,感到很安慰。人类社会就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中,不断绵延进步的。懒惰、消沉、放纵、犯罪,自己的生活一定一塌糊涂,而且为他人所不耻,被社会所不容。
        到了老年,双鬓染霜,齿落眼花,身体逐渐老化,一些小病痛无人能够避免。如果养老抚小的人生责任已经尽到,就用不着逞强抖狠、疲于奔命了。如果条件允许,就要让身体得到修养,减少病痛的折磨,享受人生最后的时光。
        不仅养生,养心更重要。只是,许多老年人沉迷于五花八门的养生,却不能把好养心这一关,不仅让自己受累,更让老年人蒙羞,造成社会上对老年人的疏远与防范。
        看看新闻中那些心态扭曲的老人吧:列车上强占他人座位,公汽上逼他人给自己让座,在景区破坏公共设施,在广场踹倒隔离栏杆,不顾体面碰瓷敲诈司机,倒地后被人扶起送医后不仅不感谢行善者反而向行善者索要赔偿,骑车违规后拒绝交警的盘问并口出狂言要让警察下课,纠集家族持械对抗拘捕犯罪分子的警察,以自己有钱、他人钱少辱没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以“我是上海户口(北京户口为骄傲资本,蔑视同车的农村人……每一起有关老人的报道,都让我深感震惊。活到这个岁数了,本该积累了一些人生经验、心地更加善良、为人更加宽厚,怎么还会如此无知和狂妄呢?难道起码的公德意识、法规意识、国家意识都没有?这样的老人,一辈子该多么粗鲁蛮横,该有多少人厌恶与其相邻相处!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的《醉歌》,老年人可以常记。人生难得百年,谁都是红尘过客。有的人因为出生的家境好,人脉广,或者肯努力,有机遇,成年后的生活过得比较轻松;有的人因为生在贫困之家,天赋不够聪明,没有遇到贵人相助,一生过得比较辛苦。无论贵贱贫富,各过各的日子,谁都不用瞧不起谁。如果富贵者有善心,可以给贫贱的人提供一些资助,但是贫贱者别做指望,咬牙过完自己的日子就行了。人生最后的结局是死亡,这一点人类没有任何区别。仔细一想,大富大贵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流,有过刀尖上舔血的凶险,也有过叱咤风云的威风,可是逃过了死亡的结局吗?“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六尺巷的故事,才是对人生心态最好的诠释。
        
不企求他人,不妨碍他人;理解每一个类群的人,对谁都不仰视也不蔑视;无须热血澎湃,不去争名夺利;只与性格相投者交往,只做自得其乐的事情;管不了的事别去搅合,看不顺眼的事调开眼光。已是桑榆晚年的老人,如果没有“为霞尚满天”的壮志和平台,就应该有这样平和的心态。

        有宽敞的住宅,有稳定的退休金,有众多资历深、有文化的朋友,如我之辈的许多老人,算是很幸运了。可惜的是,许多农村老人如果积蓄不多或没有积蓄,晚年也要出没于林间、耕作于垄亩,无法停止汗湿衣襟的辛劳,命运如此,谁能奈何?对于这些老人,除了给予深切的同情,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yun@songzi100.com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
  •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 2012-2024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1510号-3 鄂公网安备 42108702000062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