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1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修学《十善业》 促进大和谐(连载)

2019/11/4  
四神足有四条,欲、念、进、慧。
第一是放下欲望。有人说这个世界天天在进步,是欲望在推动的。进步到最后怎么样?世界毁灭,同归于尽。
人一生在拼命追逐欲望,这个人可怜啊,一生得不到休息。他所得到的那个享受,冷静思维,实实在在是得不偿失。你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身心有多大的压力?得到的又是什么?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人的生活看起来富足,汽车、洋房、花园,但都是贷来的,从生下来就负债,到死都还不清,来生还要还债。你看看他的精神压力多大?每天拼命工作,为什么?还债。如果工作没有了,银行也来了、保险公司也来了,拍卖你的房子、车子,还债。工作没有了,就什么也没有了。早年,中国人虽然辛苦一点,不负债啊!每天晚上在门口摆上小桌,几盘小菜,喝老酒,真正的优哉游哉,快乐自在。美国人哪里有过?真正的快乐是放下欲望。
佛本来是王子,地位财富都有,为什么要过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日子?告诉我们这是最幸福、最快乐的日子。心里面一丝毫负担没有,身也一丝毫负担没有。心地清净,全身放松,一丝毫紧张没有。这叫神足,这叫如意,神通就能显现。
房子越大越辛苦,财产越多越辛苦。要整理,要保管。
不求五欲六尘的享受,过最低水平的生活。殊不知最低水平的生活,是人生最幸福、最美满、最究竟的生活。【我在儿媳婚礼中讲话就用实验表明了物质生活水平越低,身心越健康】。这个道理要深深去思维、冷静去观察才能看到,世间所有一切都是累赘。到最后连这个身体都是累赘。
心无所求,只为别人,是最快乐的。中国先贤常讲“助人为快乐之本”。自己贪图一切名闻利养的享受,那是真正的痛苦。
学佛人,虽然我们现在还有一些物质精神上的东西,形象上有,心里不能有。形象上有是为了接引众生的。当今,如果我们还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示现乞食,世人看到,哪个还敢学佛?
《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就是教化众生的榜样。不同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不一样,接引众生要善巧方便、契机契理。契机不契理,是魔说。契理不契机,是闲话,白说了。
【前天,小黄君妮师兄为市民协会成立30周年写的轱辘体贺诗,确实又契理又契机,所以,得到广大市民和众多群团的赞美。尤其第四组诗最后两句“平生自信有风骨,一句弥陀天地宽”,写的就是真实之际,我非常喜欢,今天中午和二师兄都说了,打算专门书写出来悬挂。】
我们现在希求的,首先是世界和平、社会安定。这个目标,要通过圣贤教育才能实现。要从自己做起,依教奉行。自己不做到,别人不相信。果然是真心诚意、如理如法,才能教化众生。
四神足第二个叫“念”。第三个是“进”,第四个是“慧”。
神足,也叫思维,也叫如意。
“念如意足”在经论的注解里面,叫“一心正住”。
《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就是念如意,念自在,一心正住。
怎么契入一心正住?净宗讲得好,一句阿弥陀佛,老实念。
大势至菩萨在《念佛圆通章》上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一心正住。都摄六根是一心,净念相继是正住。这个住是佛住。
住,即存心。通常说菩萨住六度,声闻住四谛,缘觉住十二因缘。天人住十善、四无量心。三途众生的心住在贪嗔痴里面。
如果你自私自利、贪嗔痴慢,走的道是三恶道,前途就是三恶道,佛菩萨都救不了啊。佛菩萨对众生的加持是教学,众生能够接受,改过自新,回头是岸。
我们帮助众生,尽心尽力去做,做了之后,一尘不染,心地清净,这叫“寂照圆融”。凡夫做了好事,念念不忘,居功,这就不清净了。作跟无作是一不是二,决定不着相,决不分别执着,连妄想都没有,这才叫“一心正住”。
无论做什么事,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不起第二个念头,以一念止万念。这样的人决定成就,而且往生品位高。净宗法门好啊,其他任何法门都做不到。
度人,他不想回头,不必勉强,硬拉是不行的,让他去吧。
神足第三是“进”。
神足是如意。放下就如意了,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如意自在了。
于事无争,于人无求,就如意自在。这个世界,天灾人祸、种种烦恼,都是争、求感来的苦报。
争、求,能得到的,少之又少。为什么?因不足啊!争、求只是缘,没有因,哪来果?君子明白“命中有的自然有,命中无的莫强求”。小人则是“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所以说“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
“进”,是进步,叫“精进”。“精”是纯而不杂,初学时,一定要注意。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里面是专精进,那是初学,一门深入。到什么时候才能广学多闻?到戒定慧三学完成。智慧开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圆教初住位,这个时候,五十三参,广学多闻。
四宏誓愿里面也摆得非常清楚。先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二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断,即智慧开。然后才是三“法门无量誓愿学”,继而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如果一开始,就广学多闻,用尽了心思,用尽了精力,到头来一事无成。这是不听佛陀的教诲。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无上佛道成就了。
神足第四条是“慧”。慧是自性般若起用,心不散乱了,即《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
这四条,能发神通,能得圆满,所以叫神足。神,是神通,足是圆满。
凡夫修行最大的障碍是我、法执。我执,造成了烦恼障。法执,导致了所知障。
修四神足,恒令身心轻安快乐。我们修学功夫得力的时候,轻安会现前,甚至觉得身体部分或全部没有了,如念佛诵经得力的时候,但不能保持。如果做到欲、念、进、慧都如意自在了,轻安快乐就会保持不退。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如意有哪四条?何谓念如意?怎样做到?
2、何谓四宏誓愿?怎样分步践行四宏誓愿?

2019-11-4 21:38:15
2019/11/11  
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忘,寂然调顺,断诸烦恼
这是说十善业道落实在五根,所得的殊胜利益。
什么是根?如同植物的根,是杆枝叶花果的基础。佛说的五根是:信、进、念、定、慧。这五条是无上菩提的根本。
这五根是有先后顺序的。没有信,就没有精进。没有进,何来念?《华严经》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净宗三资粮“信、愿、行”,无此三资粮,纵然念佛一天十万声,也不能往生。
信的程度、层次如何?教下一般说“信诸谛理”,“信忍乐欲”。谛理,就是真理。信下面一个叫忍,此忍为肯定、认可。忍下为乐,即爱好、喜欢。最后“欲”,是变成自己的欲望,强烈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信才叫有根,不会动摇。
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而信心确确实实很难建立,与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很有关系。
净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是无上大菩提心。我们要从这个地方扎根、修学。
要多反省,为什么别人能信,我不能信?祖师大德都是我们修学的榜样。
五根第二个是“进”,精进。精进,在六度里、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里面都有。佛教名相,在不同的地方,意义是不相同的。如果相同,佛何必分这多科目呢?
五根之“进”根,古德说是“信诸法故,倍策精进”。
正信,把佛的道理搞明白了,叫正信。迷信,把神、鬼、佛不分,则为迷信。正信者,未必有根。若学得很杂、很乱,不能一门深入,就没有根。
信有根了,才会有精进。
具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念佛才能往生。往生后,在西方极乐世界,还要修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小乘、大乘、藏通别圆里面都有三十七道品,可见三十七道品意义深广、不可限量。
精进,还是前面所说的,要在看破放下、断恶修善上面下功夫。
起心动念、修行证果为自己,出不了六道轮回。我执不破,证不了圣果。这个圣果,最低是小乘的须陀洹、大乘初信位菩萨。
幸亏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他立的净土法门,可以不断自私自利而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自私自利我执虽没有断,但一定伏住,才能念佛往生。不能灭断,如何伏断?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之后,倒驾慈航广度众生。这叫伏。【市民协会宗旨:扬正抑邪,调伏身心】
当然,最好我们现在功夫就得力。在日常生活中,就做伏烦恼的工作。《金刚经》上“云何降伏其心?”什么心?自私自利的心,分别执着的心。降伏的方法,就是三十七道品前面的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
学佛,自古以来,发心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原因就是不知道“佛”是什么?佛在经论里面讲,佛是我们自己的自性。
佛学是内学,如果心外求法,那是外道。
在佛法里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华严经》,是为根本法轮。儒家最具代表性的是《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宋朝朱夫子朱熹会集的,有理念---《中庸》、有方法---《大学》、有表演---《论语》《孟子》,孔子孟子做出来给人看。其模式跟《华严经》一模一样。
《大学》一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整个儒学的总纲领。
佛学总纲领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义是无上正等正觉。具体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义,是诸佛教。
世出世间法,归根到底是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
五根之三:念根。
古德说“于正助道,忆念不忘”。要怎样忆念不忘才能有念根?没有前面三科:念处、正勤、神足,后面四科都没有根。
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有正修和助修。净宗法门的正修就是执持名号、净念相继,助修就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古德又说正修是念佛,助修也是念佛,这是要到一定的功夫层次才行的,正助融合为一体。净宗助修主要是五个科目:净业三福、六和敬、三学、六度、十大愿王。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何谓五根?怎样理解“信为道元功德母”?
2、如何理解带业往生?净土法门的正修和助修分别是什么?

2019-11-11 21:36:13
2019/11/18
我们的生活、行持,决定不违背这五个科目,求生净土,我们的念有根。有根,才能产生力。有根有力,道业才能完成。所以,扎根教育非常重要。
“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哪一个人唱主角?都看缘分。做主的人是佛,协助的人也是佛。主角配角,功德是一样大,没有彼此,没有厚薄。
五根之四:定根。
定根能“摄心正助,相应不散”。
定,就是把心安住在一个法门上,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就有定根。
门门通,门门松。都知道一点皮毛,都起不了作用。
五根之五:慧根。
十善落实在慧根里面,就能辨别真正的善恶。
学佛,首先是要根据自己的根性选择法门,其次是选择老师。
我来这个世间是干什么的?净空法师想这个问题是在14岁。【我想这个问题是在54岁,认真学佛3年后,2016年想到:我来这个世界,可能就是来创办松滋病友(市民)协会的,来弘法利生的。我27岁时,1989年5月12日在松滋医院创办松滋病友协会世间机构,学佛以后升级为出世间机构,54岁时完善机构,成立人道分会---松滋市民协会,扬正抑邪,调伏身心,定为此生终极事业。】
这一生要走哪一条路,要用智慧去选择。世出世间学术,决定要依靠老师。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言,就是古圣先贤的教诲,是千百年留下来的慧根。现在,世界劫难的根本原因的就是不听老人言。
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才能成就自己。成就自己就是成就众生。
慧根,是从定根发出来的。五根是有次第的,信根由前面三科十二道生出,然后,信生进,进生念,念生定,定生慧。
佛法讲教、理、行、证。《十善业道经》是行经,着重在修行。
离开十善业道,就不是学佛,更谈不上信佛。
蕅益大师讲信有六:一信自,相信自己本来是佛,具有佛性,能够成佛。二是信他,信老师,老师是佛。诸佛菩萨从来没有离开我们,自己周遍全是佛菩萨。三信事,四信理。事有理无,事是妙有、幻有,理是真空。五信因,六信果。种善因必定得善果。
信有根,就是信里面有十善业道。
进有根,就是十善落实在精进里面,不懈怠,不懒散。
常无迷忘,是念根的成就。
念,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即当下一念。
六道凡夫,念念不忘的是我,坚固地我执。若把我换成佛,念念不忘佛,这个人就成就了。
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那为什么我们不想佛呢?念念想佛,就能成佛。
对于我们现在这个境界来说,除阿弥陀佛这一念是正念,其余的全是妄念。祖师的念佛堂,只有一句佛号,不讲经的。为什么世尊当年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不开个念佛堂、禅堂让大家成就?是因为众生根性不一,多数没有达到信佛念佛的境界,所以,开设讲堂,帮助众生看破放下,着重在教学。
佛门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是学习,学无止尽。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绝不能贪多,要精。一门通,念就有根了。
千经万论,最后都归入这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
寂然调顺,是十善业落实在定根的果报。
定就是胸有成竹,前面有信进念,这个定是正定。唯有正定,才能成就大功大业。见异思迁,没有定性,世出世间法都不会有成就。
寂然,是心地清净。调顺是受用,调是自受用,调和、调整;顺是他受用,恒顺众生,如水如流。
怎么做到寂然?心里无一物。
我们这一生中只有一个愿望:求生净土,亲近弥陀。二六时中,这句佛号,决不能失掉。念兹在兹。
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只念佛不修善,是去不了的。所以,既要念佛,也要修善。
断诸烦恼。是五根里面的最后一条,慧根。
禅宗修行三个阶段。最初是观照,相当于净土宗的功夫成片。到这个阶段,修净土宗就可以往生了,但修禅宗不行。往上提升就是照住,即得定。最高的功夫,是照见,即明心见性。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怎样理解“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为什么说修行上主角配角功德一样大?
2、您想过“我到这个世间是来干什么的”吗?您的终极事业是什么?

2019-11-18 21:41:49
2019/12/2
念觉支提出心昏沉就用择法、精进、喜以起之。心浮时,浮即掉举,用轻安、定、舍以摄之,用这三个方法摄心。觉令定慧均等。定多慧少就昏沉,慧多定少就掉举。这里讲的定慧,意思很浅,跟佛经讲的戒定慧完全不一样,是调伏昏沉掉举的方法。
七觉支主要是讲修行方法,第二条是择法觉支。“观诸法时,善能觉了,鉴别真伪,不谬取于虚伪法故”。
七觉支里面“择法”这一条,包括的范围非常大。无论世出世间法,求学、工作等等,都要有智慧的选择。要选真的、善的、有利于众生的,才能达到断恶修善,积功累德。
要能掌握到缘,殊胜的机缘是很不容易遇到的,遇到了我抓住,决不能轻以失掉。
至于修学的法门,更要慎重选择。选择好后,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做专家,不做通家。《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参的五十三个善知识,都是法身大士,个个其实是通家,但每个善知识都只教善才一门,都示现的是专家。
第三,进觉支。精进。
“修道法时,善能觉了正不正行,不谬行于无益苦行故。”这个注解好,觉,是善能觉了,支,是支分的七条。
要分辨哪是正行,哪是不正行。正行要精进,不正行要舍弃。佛教我们不要作无益的苦行。
他修学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我。我修行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他。观机、契机非常重要。
佛菩萨、阿罗汉度众生为什么那么容易、契机?因为看得到众生过去生中的情况,能够观机。
求学,无论世出世间法,既要有师,也要有友。师指导,友帮助。
净空法师从小喜欢读书,学佛就想学教下。最早方东美教授给他推荐佛教的性宗和相宗。忏云法师学净土,建议净空法师学净土,但不太会讲。李炳南老师也学净土,能讲会说。走过很长一段路后,净空法师才认识到净土不是老太婆法门,而是一门高深玄妙的、非常殊胜的法门。
凡夫之所以不能作圣,关键在于不能觉悟。世出世间法的区别就在于迷与觉。
第四、喜觉支。
“心得法喜时,善能觉了,不随颠倒之法而生喜故。”
我们学佛头一个得到的好处,就是快乐。有了人生的快乐,就不会得病,不容易衰老。如果你决定真干,如法修学,是不难得到快乐的。
怎么把经讲得好?让人得到法喜?首先是自己要契入境界,自己要得法喜。讲者没有法喜,怎么可能让听众得到法喜?
你契入经教境界,法喜充满,身心平安。不管环境怎么混乱,自己总觉得平安,别人不安,我独安。这就是契入经教境界了。
这个世界迷得太深,迷得太严重,根源是世人自私自利,眼前利益得失看得太重,需要诸佛菩萨来救。怎么救?教世人看破放下。可世人不肯放下,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只能随缘。
诸佛菩萨随缘绝不攀缘,攀缘也是随缘。而凡夫攀缘而不随缘,随缘也是攀缘。为什么?用心不同啊!诸佛菩萨用的清净平等之心,是真心,而凡夫用的是妄心。
东方的智慧就是从谦虚入手,从谦德开始。唯有谦,才受益。如果自满,觉得别人不如我们,那什么都学不到。
必须真正有定、有觉,才会常生欢喜心。
第五、轻安觉支。“断除身口粗重故,亦为灭除诸见烦恼故,亦名为柔顺而无强暴故。”
常生欢喜心、不亦悦乎,都是轻安的境界。轻安不是从外面来的,从内在产生的,叫悦。从外面来的叫乐。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生真正快乐的事情,司马光说到做到“事无不可告人也”,他心底多么光明正大。如果你做的事情,还有不可告人的,你心里头就苦,怎么会有悦呢?
身口意造业,口业是最容易造的,所以,佛在《无量寿经》上把“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放在第一。
对于不善之事,我们学许哲居士的本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把错误的见解修正过来,把暴躁脾气改过来,你就得轻安。如果不善护四种口业、不戒除杀盗淫三种身业,绝对得不到轻安。
薰习非常重要,儒释道、天主基督等,没有哪个不重视经教修习的。真正肯干,真正谦虚,道业决定成就。成了佛后,还是要谦虚。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何谓择法觉支?择业时,应注意什么?末法时期,修行最容易成就的是什么法门?
2、怎么理解轻安觉支?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轻安?

2019-12-2 21:36:46
2019/12/9
第六条,定觉支。“发诸三昧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见爱故。”
定,是佛教修行的枢纽和总纲。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修禅定。法门不同,方法不同,目的都是修禅定。
净宗念佛,功夫成片,是最低的禅定,就是自己做得了主了,六根接触境界时,不会为境界所转。如果别人赞叹我,高兴;骂我,生气,这就是自己还做不了主,会受境界转。
凡夫一定会起念,“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一起,立即用佛号把念头伏住。
禅定,《金刚经》里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即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就是发诸三昧时。禅定的层次多而复杂,修持的方法多种多样,所以有八万四千法门。
禅定境界,也是虚妄,决定不能贪爱。得了禅定,一生欢喜心,立即堕落,所以要如如不动。
智慧是随禅定成正比例的,定功越深,智慧越大。四禅天的人对六道众生非常明了,可为什么他出不了六道轮回?就是因为他还有见爱。“见”是所知障,“爱”是烦恼障。把“见”断了,能出六道,如果还有“爱”,不能出十法界。
    七、舍觉支。“舍所缘境界时,善能觉了取舍虚伪,不生追忆故。”
舍,是放下,放下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妄想分别执着。这放下,主要是在理上放下,事上放下是初修行者,修炼有素者可以事不放下,但作事决不着相、不放在心上。
弘法利生是善事,但也要放下。【教育孩子是责任,但也要适可而止,懂得放下。今天下午看到一则因孩子厌学家长跳楼的消息,太可惜了!】不统统放下,脱离不了轮回。善事不放下,修得再好,最多只能生六道里面的三善道,了不了生死。当然,这是指修行已经达到高境界的人而言。
一般行者,不能保证自己已经达到了超越三界的功夫,还是要坚持弘法利生、福慧双修。
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八正道的总纲是得正智慧。
一、正见。二、正思维。三、正语。四、正业。五、正精进。六、正定。七、正念。八、正命。
一、正见。佛法里面有一个永恒不变正见的标准:自性。
四圣法界是正觉。
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如果众生没有感,佛是清净寂灭。
观行位菩萨享天福,还没出三界六道。观行位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相似位生方便有余土。分证位生实报庄严土。
四谛有藏、通、别、圆四种。苦、集是讲世间因果,灭、道是讲出世间因果。所以,四谛能通大小乘、通世出世间。
《金刚经》云“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光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通宗通教,没有哪个法门的人不读。念佛,依《金刚经》念,得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
《法华经》上讲“开示悟入”,入佛知见。
下根性的人,他没有能力悟入,小根小器,出不了六道,佛教他分别执著,执著善法,舍弃不善,目的是帮助他不堕三恶道。
中根性的人,佛帮助他超越六道轮回,把他提升到四圣法界。
上根性的人,佛一定帮助他舍弃分别执着,把他提升到一真法界。
上中下根性都是正见,上根性的人入佛知见,中下根性的人随顺圣教。
佛法无量,如大海水,我们取一瓢饮就好,不必把大海水统统喝掉。取一瓢,就是选定一个法门、一部经。这样就能证果。为什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我们今天依《无量寿经》修行,决定圆满。经上教我们做的,我们依教奉行;经上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决定不可以违背。随顺圣教,就是正见。
二、正思维。这一条就是正确的思想。
世尊在本经前面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
凡夫念头不断,刹那生灭。只要有念头在,这个念都是妄念。真心离念。
那我们天天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是不是妄念?实在讲这还是个妄念。但是这个妄念最接近真实,我们用这个妄念去降伏其他一切妄念。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佛号也要舍掉。念佛比观像容易摄取,也比观像容易舍弃。舍弃假名比舍弃形象难,这就是所谓印象深刻。
我们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至少每天晚上要反省一下当天的言行造作。明清佛门大德,如袁了凡先生、莲池大师,常常是用《功过格》来反省。
六道轮回本来没有,是从我执变现出来的。所以,念念还为我,念念就还在加强我执,就永远出不了六道轮回。破了我执,就能超越六道,出轮回。破了法执,就能超越十法界。
执着是自己吃亏,与别人不相干,所以一定要破我执。
中国造字,智慧的符号。“思”是心里面有分别,“想”是心上面有相,是执着。
离开分别执着,一切法是平等的。
修行要从根本修。从根本修,就是从起心动念修。起心动念,就是思维。
对于经教,受持,是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他。演说中,演是表演,非常重要,是说的基础。只有自己依教奉行做到了,才能好好讲经弘法。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何谓禅定?为什么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修禅定?念佛得定的最低标准是什么?
2、正道有哪些?何谓正见?怎样理解正思维?

2019-12-9 21:34:51
2019/12/16
三、正语。
正语的标准还是落实在本经的四种口善: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
《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十法界、六道、三恶道,都是无量劫来习性变现出来的。上根人能够把自己的习性习惯全部放下,一生就成功了。中根性的习性不能完全放下,一生成就是做不到的。下根人,半信半疑,习气一生都改不掉,一生学佛,只能在阿赖耶里种下点佛的种子。
讲经不是功德,是修福。要把福德变成功德,随文入观、随语入观、随行入观。入观,即契入境界。
观,即观念。随文入观,
绝对不要对任何人说假话,除非说了实话对众生不利。
有一个受了五戒的人,在十字路口,碰到猎人追赶兔子。猎人问兔子往哪个方面去了,他指着兔子跑的相反的方向,虽说了妄语,但救了兔子,也救了猎人。救了兔子的命,避免了猎人一次杀生的罪及报应。这个不叫破戒,叫开缘。所以,修学五戒十善,一定要懂得开遮持犯。
永明延寿法师,净土第六代祖师,出家前是一个管财税的官,曾偷取国库的钱,去放生。准备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众生的生命,感动了皇帝,不仅免了他杀身之罪,还做他的护法。所以,持戒是活的,活活泼泼,不是死的。
四、正业。
什么是业?业和事常关联在一起,正在做的叫事,造作的结果叫业。业,包括身业、口业、意业。前面讲的正语,就是口业正。这里主要讲身业。
所有一切造作,利益众生,利益社会,就是正业。如果造作只利益自己个人及家庭,就是邪业。
对于一切众生无利的事情尚且不可以做,那有害的就更不能做。众生包括有情与无情及自然环境。所以,人生在世一定要选择正当的行业,一定要以服务社会大众为目的。
《楞严经》上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师说法,为什么有人听?因为邪师说的是让你现前得利益,将来他不管。只管现前、不管未来的法,不是正法。
现前社会,亲人残杀时有发生,更不用说一般人之间,国家之间的明争暗斗、攻击杀伤了。伦理道德丧失殆尽。少数几个人大声疾呼,要拯救这个世界。多数人充耳不闻。
五、正精进。
正,是不邪。进,是进步。
现在这个社会,许多人很努力,也很精进,但是方向错了,不是正精进。
精进的东西,能够带得去的,于来生有好处的,是正。带不去的,于来生没有好处的,是邪。
大乘佛法里,讲绝对纯正的精进,无过于念佛求生西方净土。
念佛法门,与任何行业、工作没有任何抵触,所以,无比殊胜,得诸佛菩萨赞叹。无量无边的法门,无一不是念佛法门,其妙无比。
我们要想把烦恼断尽,恢复自性圆满的智慧德相,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净土。在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只要与净土相应,就无碍无挂。与净土相应,就是与清净心相应。心净则国土净。决定不污染,就是清净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任何七情六欲,不起一点贪嗔痴慢,没有一点染习,不分别,不执着,就是清净心。
六、正定。
定,是心安住在一处,决定不改变、不动摇。佛教导我们:我们的心应当安住在十善业道,安住在阿弥陀佛名号。安住在十善业道,是助修。安住在阿弥陀佛名号是正修。
西方极乐世界殊胜在哪里?没有逆境,没有恶缘。人人都是无量寿。修行只有进步,没有退步。虽有四土九品,但聚会一处。
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菩萨,只需要十二劫,就可以花开见佛,到实报庄严土。
修学《无量寿经》,有的人喜欢康僧恺的本子,有的人喜欢夏莲居会集本,都好,关键看你定不定,心定下来,定在哪一个本子都是正定,修学哪一个本子,都能成就。
经教不能落实到自己的生活行为上,修哪个本子都没有用。
七、正念。“念正助道,心不动失故”。
讲经、念佛对于道场非常重要。只有讲经,才有学风。只有念佛,才有道风。所以,只有讲经、念佛,道场才会兴旺。正念,关系重要。
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不深入经藏,就不能真正明白义理。
不论修学什么法门,净业三福都是必修的基础。离开了十善业,孝亲尊师有名无实。
真正契入,正助是一。孝养父母是念佛,奉事师长是念佛,修十善业是念佛,慈心不杀是念佛;后面的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也是念佛;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都是念佛。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阿弥陀佛的圣诞是哪一天?祖师大德为什么把永明延寿大师的生日定为阿弥陀佛圣诞?
2、如何区别精进的正和邪?绝对纯正的精进是什么?为什么说讲经、念佛对于道场非常重要?

2019-12-16 21:27:06
2019/12/23
念佛人戴一串佛珠,是提醒自己及一切众生学佛念佛的正念。佛像也是教学的道具,提醒人们觉悟、孝亲、慈悲等。
八、正命。命,是生命。“常知止足,住于清净正命故”。
养生之道圣人说得很多,养生的方法更多。佛法里面讲得最透彻、最圆满。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天天想佛,不知不觉就变成佛了,想菩萨就会成菩萨。天天贪念财、色、名,决定到饿鬼道。老、病、死,都是想出来的。
阿赖耶的见分是精神,相分是物质,见相同源。源是自证分。
《华严经》上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心想。养好心,身自然就好。
菩萨菩萨,年年十八。知足常乐。常生欢喜心,就不会老。忧能使人老。生活越简单越好,饮食越清淡越好,不要吃多,少吃多安。日中一食最好,心清净了,我们所需要的养分能量就少了。人体能量,95%消耗在妄念上。阿罗汉一周吃一次,辟支佛半个月吃一次。
选择谋生的行业,一定要利益众生,才是正命。所以,屠夫之类的杀生行业、造武器弹药的行业、开荤食餐馆、偷盗、邪淫的行业等都不可以做。
最殊胜的正命,弘法利生。
“得正智慧,常现在前”。只要正,智慧就会现前。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这两条是讲止观,印度梵语称止为“奢摩他”,观为“毗婆舍那”,“禅那”是止观圆融,止里面有观,观里面有止。
止观是佛法的总纲领。止观就是禅定。放下万缘是止,提起佛号是观。念佛是无上深妙禅。
止观,又名定慧、寂照。落实都在十善业道。贪图一切享受的念头要止住。人生宇宙的真相,最重要的是因果,要观察清楚。
结使,即烦恼。一切结使,包括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和无明烦恼。
念佛的方法很多,大分为四种: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
《观无量寿佛经》里有念佛十六观,最后的一种是持名念佛,最好的排在最后。持名念佛是一个特别法门,特别殊胜:简单、容易、快速、稳当。
财产、亲情、爱好等都带不去,都不可执着,不可放在心上。
能够在一个家庭生活、在一个道场共修,都是报恩、报怨、还债、讨债的四种缘所致。
出世间法里,“正法久住”才是报恩。代代都有传人,法才不断。所以,培养人才非常重要。教员弘法,职员护法,同等重要。弘法的人年岁大了,就退下来做护法,让年轻人上讲台,决不嫉妒障碍。
释迦牟尼佛在《大涅槃经》中讲过, 护法的功德比弘法的功德还大。
古德说,如果就所修方便来讲,止是空门,是真如门;观是有门,是生灭门,是对一切有为法有殊胜的理解。离一切相是止,修一切法是观。先修止,伏烦恼;再修观,把烦恼的真相弄清楚,断烦恼。到功夫成熟时,止里有观,观里有止,止观不二。
一门深入,放下万缘是止。这一门里面有观。一门深入,必须用真诚的心,才能感通,即开悟证果。
诚敬从什么地方看?从十善业道看,果然断恶修善,你的至诚心发现了。止的时候,一念不生。观的时候,万善相随。
止观的意思深广无际。止观又名寂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这个缘就是十善业,心系十善业,止于至善。儒家至善,就是明明德,和佛教的明心见性很相似。
我们修学净土,应该止于弥陀圣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要断恶修善,执持名号,才有效果。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十善业道,是观。不修十善,念佛,喊破喉咙也枉然。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何谓正命?最殊胜的正命是什么?日常消耗人体能量最多的是什么?
2、如何理解止观?净土行人应该怎样止观?

2019-12-23 21:32:27
2019/12/30
天台(智者)大师在《楞严经》传到中国来之前,就发明了一种修行方法:三止三观。第一种是“渐次止观”,第二种是“不定止观”,第三种是“圆顿止观”。
“知止”非常重要,不但是出世间的证果开悟,连世间的人天福报,都与此相关。
庄严,就是修得很好,修得很如法。止恶向善,果报是悉能涤除一切结使。
凡夫现前烦恼最严重的,一个是财,一个是色。出家人财色比较淡薄一些,但好名,贪恋名位,也是严重的烦恼。
印光大师一生没有做过住持,没做过当家,在普陀山看守藏经楼三十年。老法师这么长时间,心定下来,深入经藏。离开普陀后,好多地方请他做住持,他都不做,只做清众。十方的供养,他办了一个弘法社,印经弘法。
能如实知,是真正知道。诸法自性,就是诸法实相。
深信因果,断恶修善,是世出世间修学的根本。
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方』讲的是方法,『便』是指便宜,这里「方便」是指对人对事对物最适宜的方法,在中国古人所说的通权达变。当然这种方法没有一定标准,它是因人、因时、因地、因事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说有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智慧,有智慧才懂得善巧方便。智慧一定要建立在十善业道基础上,如果这个方便违背了自性的十善业道,误导众生,这种方便真的是古德所讲的「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种方便就不是正方便,是邪方便。能够建立在十善业道基础上,用智慧来用善巧方便度化众生,这样子『速能成满为无为乐』,就是你能够快速的成就、圆满。「为」就是有为和无为,有为法是世间法,无为法是出世间法,你都能够很迅速的成就圆满,当然你就得到这种快乐。
善巧方便的基础,就是人缘好。
学佛学的什么?无非就是学做人而已。只要出自于一切真诚,自然就是善巧方便。有丝毫利害、计较在里面,善巧方便就打折扣,甚至于完全丧失掉。
利害从哪里产生?从我产生。破了我执,就没有利害了,就是旁观者清,跟菩萨一样。有我,就是当局者迷。
速得成满,三界福报是有为福报。
八万四千法门,全是方便庄严。真实的本事,世间人称为神通,能够观一切众生之机,运用方便之法,度化众生。方便对学经教的同学来说,就是观机随缘,做得恰到好处、圆满,令一切众生觉悟、生欢喜心。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
凡是叫名处,都表示下面有很重要的开示。
十力、无畏、十八不共是如来果地上特有的德能,这种究竟圆满的德能,菩萨也没有。从此,我们可以明了十善是佛法修持的根本。疏忽了十善,就没有佛法。
出家、受了大戒,也能讲经说法或参禅念佛,如果他不修十善业,他不是佛弟子。这类佛教徒,在佛法里面讲,是名字位,有名无实。不管怎么修,与出世法毫不相干,念佛也不能往生。
十力,《大智度论》上讲的“佛果十力”,是十种特殊的能力,菩萨也有,便不究竟圆满。
一、是处非处智力。知一切众生因缘果报。你自己忘了,佛不会忘,你的档案就是阿赖耶识,佛能够见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比电脑还快。
古德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了凡先生听了云谷禅师的教诲,就很认真地断恶修善,第一次发心做三千件善事,十多年才完成。第二次发愿做三千件善事,两年成功。第三次发心做一万件善事,一念就成功了。这是是处。
非处,种善因得恶果,无有是处;种恶因得善,也没有这个道理。
二、业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所有诸业。
造业有三类:善、恶、无记。无记业没有报,但是虽没有报都落在无明之中。
三、定智力,知一切诸禅三昧。
从色界天以上,都是禅定,一直到如来果地,都是定慧。所以,佛能度九法界众生。
四、根智力,知诸众生诸根上下。
这是根是根性,即天赋。最明显的从读书能显示出来。真正上根利智,每天可以背六七百字。普通的每天二百字。
五、欲智力,知道众生种种欲乐。
过去生中积的善业多,善根深厚,对善法喜欢。反之,对善法没兴趣,对恶法喜欢。阿罗汉的能力能知众生五百世的情况。菩萨知道的更多,佛知究竟。所以,佛对一切众生知道底细,最能契机。
六、界智力,知世间种种界分。
界,是界限。界分,指妄想分别执着。跟一切众生都没有界限,是佛和法身大士。
七、至处智力,知一切道至处相。
一切道,包括世出世间所有一切道门。至处,是结果。即修什么法门会得什么果报。如修五戒十善,将来会得人天果报。若修上品十善和禅定、慈悲喜舍,果报在四禅天。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何谓方便?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区别是什么?
2、袁了凡先生听了云谷禅师的教诲,就认真地断恶修善。第一次发心做三千件善事,十多年才完成。第二次发愿做三千件善事,两年成功。第三次发心做一万件善事,一念就成功了。这一念是什么?断恶修善给他带来了怎样的现世回报?

2019-12-30 21:50:59
2020/1/6
八、宿命智力,知一世乃至百千万世姓名、苦乐、寿夭等。
安世高大师,能知道鸟兽的言语。
九、天眼智力,见众生生时死时善道恶道等。
一切众生生死相续不断,生死疲惫,佛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维次,看得清清楚楚。
十、漏尽智力,自知我生已尽不受后有。
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比喻把自性里面的功德智慧都漏掉了。
漏尽智力,是对自己不是对别人。知道自己烦恼已断,脱离了轮回,不再有生死。至少是八地菩萨,八地为不动地,七地都还可能退转。但是在一真法界退转有个底限,就是初住,绝对不会退到初住以下,即决不会退到十法界六道。
为什么七地以下菩萨还有退转?懈怠。精进就往上升,懈怠就往下堕落。
佛,不受后有,是不会退转到等觉菩萨。佛,在遍法界,广度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方法得度,他就用什么方法。他的现身、说法,都是善巧方便,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以上是如来果地上的十种能力。
无畏,就是没有畏惧。略说有四种。
一、一切智无所畏。
佛具有一切正智,而且说一切众生都有。为什么我们的一切正智丧失掉?佛告诉我们,并没有丧失,只是迷失。只要破迷,就能恢复。怎么破迷?印祖告诉我们,常常提醒自己就要死了,这样就可以放下。放下帮助看破,看破促进放下。
印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自己的房间只供一尊阿弥陀佛,墙壁上写一个“死”字。
二、漏尽无所畏。
三、说障道无所畏。障碍正道,障碍佛法,佛知道啊。这其中的业因果报,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比如佛讲的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有兴衰,有起伏。兴衰起伏都是取决于某一个时期的人心的善恶。现前这个时代,人心向恶的多,向善的少,法运就衰。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苦,是三恶道、轮回;尽,是脱离。
一个人一天中就变现无量法界,你念佛就现佛法界,念观世音菩萨就现菩萨法界,念贪嗔痴就现三恶道。
十八不共法。
只限于佛所有的十八种功德法,因为只限于佛,不与三乘共有,故名“不共法”。 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缘觉乘又名中乘、菩萨乘又名大乘。
一、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和慈悲以修其身,由于功德圆满,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
  二、口无失,佛具无量智慧辩才,从佛金口所说的话,字字句句,契合真理,是名“口无失”;
  三、念无失,佛具无上深妙禅定,心不散乱,常在定中,对一切法,心无所住,故名“念无失”;
上面三条是讲身口意永远没有过失,这是凡夫菩萨都做不到的。
四、无不定心。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五、无异想心。正念无邪念。正心永远没有念,那才是真正的正念。善恶两边都要舍。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断恶修善?因为我们达不到不舍两边的境界,不修善,就会造恶。
六、无不知己舍心。世出世间一切法决不执着,统统放下。佛在《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舍,就是不执着。
七至十二、欲、念、精进、智慧、解脱、解脱知见,都圆满具足(不减),没有丝毫欠缺。这里的欲,不是爱欲,是愿一切众生圆成佛道、速成正觉。
十三至十五、身口意三业的应化,随智慧行。佛无心示现,众生各个感受不相同。
所以,大乘经上常说,世出世间法没有善恶、没有邪正、没有真妄。凡是相对的,全是心想生的。
佛住极乐世界,菩萨住华藏世界。极乐世界、华藏世界在哪?就在这里,和我们的世界在一起,就看你的心怎么住?
十六至十八、知过去世无碍、知现在世无碍、知未来世无碍。这是自性本具般若的德用。
《法华经》上有一人想跟佛出家,没有善根是没有法子出家的,佛叫那些大阿罗汉来看他有没有善根,阿罗汉看了都摇头说没有善根,说他五百世与佛无缘。佛说他有善根,无量劫前,菩萨阿罗汉看不到,他是一个樵夫,遇到一只虎要吃他,他爬到树上念了一声“南无佛”。就这一点善根,这一生遇到释迦牟尼佛可以出家,佛给他剃度。
十八不共法,以及前面十力、无畏,都是形容如来果地上圆满的德能,这个德能是自性本具。
后面作总结:一切佛法,皆得圆满。
一切佛指十方三世一切佛,都依十善业而得圆满。
十善业从哪里下手?从不妄语下手,善护口业,不讥他过。然后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贪、不嗔、不痴。深度、广度随着自己的修行不断地扩展。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何谓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修十善业能够使这些如来果地上的德能皆得圆满,说明了什么?
2、您认为修十善业从哪里下手比较适合?如何不断扩展自己修十善的深度和广度?

2020-1-6 21:34:59
2020/1/13
佛经有四种:教、理、行、证。《十善业道经》属于行经,是修行所依的根本大法。佛像上的三个字“唵、阿、吽”就是身、口、意十善业。佛顶在头上,佛放的光是十善之光。
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汝等,包括我们在里面,这是世尊亲口劝导。我们应该勤奋修学。
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这一段是本经的流通分。
佛举了个比喻,城邑是城市,聚落是乡村,都不能离开大地,植物也不能离开大地。动植物都是生物,离开大地就不能够生长。十善道比喻为大地,情与无情共同依靠。
佛门求愿,要如理如法,长久不能所求满愿,都是业障所致。要认真忏悔才行。怎么忏法?后不再造。用不着去寺里烧香拜佛。
知过就是开悟,改过就是修行。念经念佛是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实质的修行就是从起心动念、言行造作上认真改过。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断。佛也有一品生相无明,有能力断而不断,是为了度众生,如果断了就不能度众生了。所以佛“带惑润生”,“倒驾慈航”。
我们用功就是要在觉察自己过失中用功,二六时觉察,昼夜不断。觉察过失,痛加忏悔。事上可以和世间人和光同尘,心里决不染着。
十善是一切佛法的根本,离开十善就没有佛法。一切佛法也依十善而得圆满。
所有戒行都建立在十善的基础上,没有十善,统统落空,全是假的。学佛没有十善,就像盖房子没有土地一样,一无所着。
独觉菩提,就是缘觉。一切佛法,即天台家讲的藏、通、别、圆四种佛,贤首大师讲的小、始、终、顿、圆五种佛,统统包括。
不修十善,就落三恶道。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这部经是佛在龙宫讲的。娑竭罗,是咸水海,表苦海。龙王,表千变万化的众生。
有的人说,依此十善,我们在这个世界活不下去啊。不错,活不下去,你到天上去了,到极乐世界去了,比在这儿好多了,何乐而不为呢?
具足十善,没有受三皈五戒,念佛都能往生。何必留恋这个世界?何必和这些勾心斗角的人计较呢?
孔子讲颜回“箪食瓢饮”,“人不堪其忧,颜乐而不改”。《圣经》上也说“甘贫”,一义是甘心情愿清贫,二义为乐贫,以贫为乐。所以,安贫乐道,得大自在。
十善业是一切人天佛法的根本,不贪、不嗔、不痴是十善的根本。古大德要我们从根本修,就是断贪嗔痴,我们要从这里下手,十善才能修好,修得成功。
为期一年的《佛说十善业道经》讲座到此圆满,希望大家认真努力修学。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希望这一生不要空过,决定要有一个结果,要有一个成就。
时值庚子春节前夕,在此,感恩大家一路相伴修学!祝大家春节快乐、新年吉祥!努力精进、烦恼减轻、智慧增长、道业早成!
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从教理行证划分,《十善业道经》属什么经?为什么世尊把十善道比喻为大地?
2、何谓带惑润生、倒驾慈航?怎么理解“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2020/1/13全经讲座圆满

2020-1-13 21:17:3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