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修学《十善业》 促进大和谐(连载)

   火..

评论108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21: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9/8/26
中国古老的戏剧,守住四个原则:忠、孝、节、义。从前学校不多,教化民众都仰赖戏剧歌舞。
台湾教育部的官员问方东美教授:古时候,罗马是最强盛的,后来亡国了。美国将来亡国第一个因素是什么?方教授毫不犹豫地回答:电视。因为它的电视内容完全是十恶业。当今,美国青少年问题这么严重,小孩杀父母、学生杀老师,原因就出在电视。台湾乃至世界其他地方都要警惕,如果不加防范,后果不堪设想。
不绮语的果报,“言不虚设”。决没有虚妄的言辞,人皆接受敬仰,自己也能够帮助一切众生断除疑惑。
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慧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
这是意善里面的头一条,不贪。贪是一切恶业的根源。嗔恚,是贪不到所引起的。所以,佛教菩萨布施,是对治贪。布施度悭贪。
布施能舍,能把烦恼的根断掉。我们要契入佛的境界,悭贪不能不断。贪图佛法也不对,果报虽然有福,但是三界有漏福报。
功德是舍贪嗔痴才有的。行善而有贪嗔痴,所得的只是福德,不能算功德。舍贪嗔痴,你所修的一切善法叫真实功德。贪嗔痴不舍不行啊!
自己看自己的毛病很难发现,会修行的人,就是能够看到别人的毛病立刻就照见自己,这种人成就就快。愚痴的人只看别人的毛病,不知道自己的毛病,永远出不了六道轮回。
觉悟的人,把别人的利益放在第一,决不想自己的利益。
贪求的范围太广太广,凡起心动念为自己,这里头就有贪求。所以,贪求涵盖着一切恶业,是一切恶业的根本。
有贪求心,决定不生智慧。学得再多,都是世智聪辩。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清净心里面决定没有贪嗔痴慢。我们求智慧的人要懂啊!
不舍贪嗔痴慢,清净心就得不到。没有清净心,就没有平等心,没有菩提心。
佛陀加被众生,保佑众生,就是教学。佛陀教了,众生学了,才能得加被、得保佑。不学,不依孝奉行,是得不到加被和保佑的。
忏悔也是一样,即使在佛菩萨面前发露忏悔,也不起作用。怎么样忏悔有作用?后不再造。“不二过”才是真正忏悔。如果今天在佛菩萨面前忏悔,明天又去犯,不是欺骗佛菩萨吗?这样罪过更大。
如果一天能够改一个过失,认真努力去改,三年这个人就是圣人。
人为什么能成圣成贤成英雄豪杰?没有别的,知道改过而已。改过从根本上改,就是从贪求心改。
事实上,你想贪未必能得到,你把贪一放下,什么都得到了。因为放下贪心,真心现前,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真心所现。
舍得,舍多少,得多少。
“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是行施总报。后面四句是离贪行施的别报:“一切所有,悉以慧舍”。
老实人,心清净。《影尘回忆录》里谈虚法师讲的那个香灯师,不识字,人老实,被人作弄在大热天晒腊烛,结果腊烛晒化了,老和尚让他去育王寺拜佛舍利,每天三千拜,老实修苦行。拜了三年,开悟了,能作诗作偈,讲经说法了。那个拜佛,是修定,修清净心,修真诚心。一旦开悟,世出世间法一切通达。
慧才能舍,没有慧不会舍。智慧越大,你舍得越多。不肯舍的,决定没有智慧。
底下说“信解坚固,具大威力”。信与解,都是对佛法,有坚固的信心。大威力,是如来果地上十八不共法,四无所畏。菩萨也有十八不共法跟四无所畏,不过,没有如来果地上那么圆满。就像月光一样,佛的光是满月,菩萨的光是初一、初二至十四的月光。这是真实不虚的,是自性般若智慧现前。这是真正的大威力,可以自度,可以度他。
古时候,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个榜样。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持律法师,也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这叫作证转,他来给我们作证明。
我们在今天,最重要是要能舍。舍十恶业,放下十恶,就得十善。你所修学的就是坚固圆满的德行。
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
这是不嗔。嗔恚的心最难断,遇到不顺心不称意的事情,嗔恚心就很容易生起,这就说明无始劫以来恶习气深重。
在烦恼里面,嗔恚是最严重的,果报在地狱。
佛给我们讲,贪嗔痴是三毒,造三毒业因就决定堕三恶道。
佛度众生的方法,就是教学。若入佛门,而不认真依教奉行,不能舍三毒,还是会堕三途。所谓“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个话决不是无风生浪。
要往生,必须要善根、福德、因缘都具足才行。入了佛门,是具备因缘;坚固深信是具备善根;依教奉行才会具备福德。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台湾蓝吉富教授问净空法师往生的条件,法师就依照《弥陀经》上这一句答复他:“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你有还不见得行,少了就不行。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才决定生净土。
忿怒的心,要怎样降伏?这是大学问、深功夫。会用功的人,忿怒的心一起来,马上念“南无阿弥陀佛”。用这一句佛号,把嗔恚的念头压下去。时时刻刻要用这个功夫。
古德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存在,哪有不起念头的?有功夫的,就是第一个念头一起,第二个念头就觉察到问题,马上就用佛号降伏前念。如此,三年到五年决定成功。关键就是警觉性高。
念头才起,佛号就提起来,这是净宗无比殊胜之处。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中国古代的戏剧,坚守的四个原则是什么?方东美教授预言美国亡国的第一因素是什么?
2、嗔恚的果报主要指向哪里?如何降伏忿怒的心?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9-9-2 21: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9/9/2
凡夫可怜,烦恼起来,第二个念头又继续起来,烦恼念念增长。一生里面,纵然遇到殊胜的法门,也不能成就。道理就在此地。
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个道理,就要认真修学。佛要怎么念?就是这么个念法。要用得纯熟,随时随处就能提得起来。如此烦恼轻,智慧长。
纵然是弘法利生,利益众生的事情,也要看缘分。没有缘的时候,自度。有缘的时候,度他。缘,决不强求。随缘而不攀缘,强求就生烦恼。随缘,心是清净的,生智慧,不生烦恼。攀缘,心不清净,生烦恼,不生智慧。我们必须明白这是事实。
《净土圣贤录》和《往生传》上记载的很多,念佛三年,在这个世界上无缘度他,就速自成就,先往生见阿弥陀佛,然后,尽虚空遍法界哪里有缘就到哪里去度化众生。
无碍心智。无碍,就是没有障碍。智慧没有障碍。诸根庄严相好,见皆敬爱。这是什么成就的呢?没有嗔恚。嗔恚的时候,面孔很不好看。离嗔恚,相貌就好,身体也好,大家看了都欢喜。我们在社会上,跟大众有缘无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
上面前一段是离愚痴行施的果报,后一段是以十善业修布施的总结。
邪倒,邪是邪见,倒是颠倒。邪见颠倒,就是愚痴。
十善落实在六度里面,佛详说了布施这一度,贯穿全经,后面五度,是略说,我们依此类推、举一反三。
佛讲的任何一法,都具足十法(十善业)。
不愚痴而行施之别报,恒生正见敬信之家。常生正知正见的佛教家庭之中,不会受生于一般家庭。因为自己有正知正见。自己不具正知正见,就不会生正知正见之家,这是感应。
孔夫子在《周易-系辞传》里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见欢喜正见,邪见欢喜邪见。所以,古人看人,看其交友,观友知其人矣。
既然正知正见,必然见闻佛法,供养众僧,这是亲近三宝。世出世法里面,亲近三宝是大福德之人、大智慧之人。
三宝在当今世界衰微了,衰微成只有形式,没有实质。实质的三宝,就是《坛经》上说的“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所以,惠能大师教人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亲近实质的三宝,才真实受益。
佛法僧的内涵是觉正净。
见到佛像,就要想到觉悟。见到经典、书本文字,立刻就要想到正而不邪。见到出家人,就想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供养三宝,目的就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怎么个觉、正、净?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告诉了我们怎么个修法。
真佛弟子都是从十善业道扎根的,没有十善就还没有入门。具足十善,才算起步入门。
十信位菩萨才是进了大门,十住菩萨是进了二门,十回向是三门,地上菩萨才登堂入室。从前的四合院有大门、二门。雍和宫就有大门、二门、三门,庭院深深。雍正作了皇帝之后,把他自己住宅捐献出来作佛寺,这是正信,是供养三宝。
我们自己要晓得,我们现在在佛门里面,是在门外还是在门里。只要进得大门里,真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肯定得生净土。
在这个世界,什么都是假的,没有一样真的,只有念佛往生是真的。假的,我们要放下舍弃。真的,要紧紧抓住,决定不能放松。所以,不痴行施,才能够生正信之家。
佛教居士林净宗学会就是正信之家。在这里能够见佛闻法供僧。见佛是见性,闻法是听经、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供僧是和睦相处、平等对待。
不分国土,国土是一尊佛的教区,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国家则很小啊。不分族类,不分宗教,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叫做供养。
供养之中去修学,修学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供养是福,清净不染是慧,福慧双修。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无上菩提心都落实在生活当中。这是不痴这一段。
后面总结,以十善业修布施波罗蜜: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从这以下,所讲的功德利益,是总说,就没有一一别说了。
谚语常讲“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意思无限的深广。因果实在讲,太细微了。真正体会明白了,果报不圆满,我们决不会有丝毫的怨天尤人。
十善里面,每一善都又包括十善。如不杀生里就有:不杀生的不杀生、不杀生的不偷盗、不杀生的不邪淫、……不杀生的不愚痴。
离十善业,不但不能生一切佛法,一切世间善法都不能生。在这里,我们就能想得到,世尊为什么在经的一开端就告诉我们“不容毫分不善夹杂”。
佛法是纯善之法,一真法界是佛法,毫分不善夹杂就不是佛法。
十法界一切众生都是善恶混杂的。善多恶少,得六道里面人天福报。善少恶多,就是三恶道的苦报。即使在四圣法界,还是善多恶少,有妄想分别就是恶,是毫分不善。
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小小不善,不能以为小小戒可以舍。不能常常自己这样安慰,小小不善无所谓,只要大体不错就行了。
大体不错,是对社会、对别人的要求。要求别人不可以太严格,因为要求太严他不来了。过去古代庐山远公建中华第一净宗莲社,123人,志同道合,在一起共修,那是严格的,因为都是报名来的,123人都成就,这是古时候真正念佛道场。我们今天念佛堂开放的,是接引道场,接引广大民众的,要求就不能这么严格。
在接引大众道场,有若干时日,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了,真想往生,这时行,看看有多少人,多少没关系,如《西方确指》里讲的觉明妙行菩萨,他们志同道合的一共十二个人,十二个人在一个小道场里面共修,一个方向,一个目标,都成就了。
人数最少的,四个人,僧团,即四人以上共修念佛往生就行。确确实实志同道合,做到六和敬。实在讲,这四个人不容易找啊!两个人住在一起都有吵架,何况四个人。在此,我们想到古时候远公那个道场123人,正的不可思议啊!真是佛菩萨示现给我们后人做榜样的,希望我们能够学习。
这是行十善业,重在行字,就是落实。
把十善业落实在持戒。庄严,即美好圆满。
持戒,用现代的话说,就是遵纪守法。遵守佛陀的教诲。意思要明了,行为要遵守。
每到一个道场,都要遵守那里的规矩,不懂的要问那里的知客。如印度教里,赠送或接受别人的赠品,一定要用右手,用左手即为大不敬。
满足大愿,即有求必应。
遵守规矩,受人尊敬,帮助你的人就多,办事容易成功。否则,得不到别人支持拥护,办什么事都困难重重。所以,佛把守法摆在第二,布施是第一。布施是放下,真正放下才能守法。是故,六波罗蜜的次序不能颠倒的,它是一个环节套着一个环节的。不能布施,就不会守法。不能守法,就不会忍辱。不能忍辱,就不会进步。不能精进,就不会禅定。不能禅定,就不会生般若智慧。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何谓邪倒心?怎样得生正见敬信之家?如何理解“观友知其人矣”?
2、三宝的实质是什么?何谓持戒?六波罗蜜的次序如何?可否颠倒?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9-9-9 21: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9/9/9
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
行十善业,落实在忍辱上。这都是举要言之,文字讲究简单。
中国人非常尊重知识分子,无论怎样改朝换代,都是一样。士大夫阶级有所谓“士可杀不可辱”。佛在大乘经原文里面只讲了“忍”,翻经的法师,翻成“忍辱”,如果辱都可以忍,还有什么不可忍的呢?
不能忍的时候,德相语言让人看到生恐惧、厌烦而远离,决定不能让人看到生欢喜心。中国颜语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佛在《金刚经》里说“一切法得成于忍”。
“忍”的义理深广无尽。在社会里,人不能独立生存,和大众相处,不能忍怎么能行呢?怎么能和大众打成一片?
和基督教等相比,我们佛教比不上他们能吃苦、能和贫苦的人们相处,帮助他们。他们到非洲贫苦的地区开医院、办学校,值得我们学习。
庄严,就是做到尽善尽美。修忍辱修得尽善尽美,得佛圆音。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个音才是圆音。
具众相好。相好,因素很多,众因素中第一是忍辱。菩萨成佛,还要特别用一百劫的时间,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一百劫,还是修六波罗蜜,不过这是以忍辱为第一。
为什么要修相好?众生喜欢相好,相好摄受众生。《楞严经》上讲阿难出家的原因就是看到释迦牟尼佛的相好。
哪一个人不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容貌相好?佛告诉我们,相好是修的。修什么?修忍辱。
孤立,无论世出世法,都将一事无成。跟大众相处,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布施、持戒、忍辱,这三条做到了,你法缘殊胜,受众人拥戴、支持。
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这是讲十善业落实到菩萨行精进一门所得的殊胜功德。
进步,一定要精。若杂进、乱进,心不清净,魔怨必然乘机而入。
魔怨,是指烦恼,有四种: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
六道众生无量劫来,跟一切众生结下的恩恩怨怨无量无边。
菩萨道上为什么难走?古往今来,多少人修行都想成就,都被魔怨障碍了。
魔怨不是从外来的,是自己的内心落在十恶上,才会有魔怨。若你精进,昼夜常念思维观察善法,魔怨就无法出来、无法侵入。
回向偈里“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什么功德?精进才有功德。
当今社会,哪一个不是自私自利?跟当年孟子对梁惠王说的一样“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印光大师早就看到这个情形,所以,不遗余力地提倡因果教育。极力推崇《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和《安士全书》。
入佛法藏,就是往生净土。要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起心动念,言行造作,一定要和佛的教诲相应,要把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落实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
这是十善业落实在禅定的功德利益。
《华严经》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都体现在十善业道中。
在一生当中,快速的圆满无上菩提,这是广大修行者所希求的。有没有可能?有。佛大慈大悲,给我们介绍了净土法门,可以带业往生,无比殊胜。能不能得到,关键是自己的三资粮:信、愿、行。
有了信愿行,能否成就,就看自己的定功。能不能抵抗得住世间乃至出世间其他法门的种种诱惑。
各人有各人的因果,各人有各人的因缘,决不可以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众生作恶,我们就不修善了。我们放生是修我们的福,他们打鱼是造他们的业。其果,各受各的。
现在做善事,支持的人不多,障碍的人可多了。你行善遇到障碍了,就不做了,那就是没有定力,这样的人,就是修世间小善都不能成就,何况学佛?有定力的人,不会因外界而改变自己的心念。
念慧,是五根五力:信、进、念、定、慧。
惭愧,是两个善心所。惭,是中国人常讲的良心,王阳明讲的良知;愧,是对外面的社会大众,对得起大众。
轻安,是自在。身心放下烦恼的重担。自在快乐,充满智慧,过佛菩萨的生活。
佛法的成就,要有坚定的信心。善法没有成就,都是没有定力,所以,疑是菩萨的大烦恼。对善知识,要是有疑心,道业全部毁掉了。
当年,净空法师跟随章嘉大师和李炳南居士,无论谁批评指责老师,法师一见便走,既不反驳,也不同意,决不改变对老师的信心,这才会有成就。
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这是十善业落实在般若波罗蜜,所得果报。
戒、定、慧三学,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从初发心到圆满果地都需要遵守的三个原则。定是心之体,慧是心的观照,戒是心的行为。所以,称之为三学,也称为三宝:慧是佛宝,定是法宝,戒是僧宝。
三宝具足,叫行菩萨道,叫学佛。三者缺一条,都决定不能成就。古人讲这三条,譬如鼎之三足,少一个都会倒下去。
三学是菩萨行门的总纲领,《十善业道经》是戒学,是戒学当中的大根大本。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和十善相应,这个人就学佛了。如果是和十恶相应,那就和佛法背道而驰,越走越远。千万不要以为小小戒可舍。今天佛教衰微,主要原因是当今传戒师认为“小小戒可舍”。
真正修行人,极小的善,他能做;极小的恶,他也不犯。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离妄想分别执着,就是慧,就是《般若经》上讲的“三轮体空”。
般若不能离开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离开前面五度,只有理没有事,般若就落空。有理有事,才能圆满,不能偏在一边。
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当中,讲般若就用了二十二年。可见,佛教化众生,确实是以般若为中心。你只修前四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果报在欲界。修禅定,果报在色界及无色界。享天福,出不了三界。如果这里面有般若,就可以超越三界,而且超越十法界,这才得到究竟圆满的成就。
定跟慧可以互为体用,定慧是一,不是二。
戒的意义非常深广,不只是简单的五戒、比丘戒、菩萨戒。《四十华严》里妙住比丘讲戒首先是持大悲心。
定,不能越越十法界。只有开慧了,才能超越十法界。
分别妄见,就是分别执着妄想。开慧了,就能断除分别妄见。
经文到此,是讲大乘,是教菩萨。
后面讲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教人天大众。末后,再劝小乘。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为什么说以貌取人很有道理?决定相好的第一因素是什么?
2、魔怨有哪几种?怎么避免?何谓入佛法藏?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21: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9/9/16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
慈悲喜舍,这是四无量心。这一条是讲十善业落实在慈中。
现代世人,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追求财富上,把圣贤教育忽视了。尤其在近50年,接受圣贤教育的念头都没有。如此,才导致灾难频繁,世界冲突不断。
现在少数人回头了,但是少数人的回头敌不过大众的共业。
行善是绝对有价值的。行善首先要有善心,昼夜常念善法。慈悲喜舍,就是善心。行慈悲喜舍,必得天福。
这个地球上没有安全的地方可住,天上也不是尽善尽美。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才是真正安全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鬼神也想往生西方净土。在新加坡居士林,有鬼神附在杜美璇居士的身体上,要求听经,也要求皈依,讲了一个多小时的话。这个鬼神离开她的身体后,问她说了什么,她一句都不晓得,只觉得头昏、很累。
实际上,每个人的心量原本和诸佛如来的心量是一样大的,心包太虚,量遍沙周。为什么心量变得现在如此小,小到只为自己的身体及衣食住行着想?是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障碍了我们的心。自私自利是妄想分别执着的集合,这是最大的烦恼。
放下才能觉悟,你还有丝毫没有放下,就没有觉悟。放下之后,以大慈悲心,永无休止地教化众生。
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今天能听到佛号,佛就没有舍弃你。你没有得度,是你不听话,不肯放下十恶,你怎么能够得度。
放下十恶,就是十善。这个善心,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之中,就是佛法。
慈悲,就是无条件的爱心。用爱自己同样的爱心,爱护一切众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慈心。决不让任何众生因我而生烦恼,真正做到,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
这是菩萨行十善业道,以悲庄严故。
慈悲喜舍,这四法是天人修的。如果修十善,落实在慈悲喜舍,就是不学佛,不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将来的果报是在天道。
天也非常复杂,从竖的方向看有二十八层,从横的方向看,每一层也是非常大的范围。比地球大得太多太多。
何以说天人也不究竟?佛法说究竟有两层意思,一层,至少要超越六道轮回,否则,寿命到了,依旧还要堕落。更深一层,是要超越十法界,才算是真正的究竟。四圣法界的声闻、缘觉、菩萨、佛,还是不究竟。
六道凡夫要受两种生死之苦,一种是分段生死,一种叫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生生世世,一世为一段。变易生死是境界变化,一级升降到另一级。
四圣法界里,分段生死没有了,只有变易生死。变易也很苦。这两种生死都没有了,才叫究竟,了脱生死。真正究竟是在一真法界。
欲界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都有,苦苦有八苦,非常苦。
色界没有苦苦,也就是八苦他没有了,他还有坏苦、行苦。坏苦,就是不会永久保持完好。行苦,就是刹那刹那的相续变化。
无色界,连身体都没有了。老子说“吾有大患,谓吾有身”。无色界人,身体不要了,是灵界。没有苦苦和坏苦,但还有行苦,他这个境界不能永久保留,最长的时间是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到了,还是要堕落。
所以,世尊在《法华经》上说“三界统苦”,比喻为“三界火宅”。佛说这些话,都是警惕我们觉悟,人一定要立志超越三界。超越三界才叫离苦得乐,得小乐。得大乐,还要超越四圣法界。
这里所讲的菩萨,都是指法身大士。法身大士,看到六道众生的苦难,都深深的感叹这些人可怜悯。一定要帮助他。
佛帮助众生,是随机摄教。并不是先让人升天,再一层一层向上升的。佛度众生一定看众生的根基,根基利的,教你一生当中,就成无上道,这样佛才对得起众生。根基钝的,也就是妄想分别执着重的,那就慢慢帮助你提升,决定防止你堕落。方法就是这一部经。真正是愍诸众生,常不厌舍。怜悯众生,永不疲厌舍弃。
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又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你不相信、不接受、拒绝、排斥,佛就走了;你相信接受帮助,佛就来了。走、来,都是慈悲。走,是为了避免你谤佛造业;来,是为了度你。
要明白,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无处不在,就在我们身边,是隐是显,视因缘而定。
决定要相信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得恶报。
同修供养多了,决定不要拿来建道场,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从不建道场。做什么?办学校。全心全意建学校,一百所、一千所,愈是苦难的地方愈要去,尽力而建。这就是悲愍众生,常不厌舍。
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
这是行十善业落实在四无量心喜心里面,所得果报。随喜功德。
傲慢嫉妒是非常严重的烦恼,世尊把它排在贪嗔痴三毒的后面。世出世法中,不能成就,往往就是傲慢嫉妒障碍了。
一切众生是一个共同体,确切地说是一体。见到这个事实真相,是“见道位”菩萨,是圆教初住位。往后是“修道位”。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何谓四无量心?慈和爱有何异同?
2、怎样理解“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为什么说诸佛菩萨“来、去,都是慈悲”?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9-9-23 21: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9/9/23
伊斯兰教《古兰经》讲“人类是一个祖先”。全世界的人类都是亚当夏娃的后裔,原来都是兄弟姐妹,是一家人。提醒我们认知,目的是要大家平等对待,和平相处,互敬互爱,止于至善。
欢喜是性德,原本众生是欢喜的,如今不欢喜是被烦恼习气障碍了。
儒家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悦,是内心生出的。乐是环境刺激的。
人不学不知理,不懂得处事待人的道理。
我们是薄地凡夫,哪有没有过失的道理?聪明有智慧的人,承认自己有过失,喜欢向圣贤学习,亲近圣贤,这就是善根深厚。听到圣贤的教诲,就厌倦、远离,不愿意学,这都是业障太深的原因。
嫉妒是与生俱来的烦恼,六个月至一岁的婴儿,看到别的孩子手里有糖,他自己没有,就会嫉妒怨恨。如果不学习,随顺习气,就不好改了。古德所讲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教育里面,圣贤教育比什么都重要,千万不能疏忽。现在,虽然科学发达、工商业发达,导致的只是人心惶恐不安。现在有些病毒,来无踪,去无影,科学把它没办法。灾难出现,必有其因。
圣贤教育当中,因果教育十分重要。果然心善行善,灾难就没有了,这才是从根本解决问题。
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名闻利养的念头、贪图五欲六尘享受的念头断掉。这些东西,决不是好东西。贪嗔痴会招来一切无法想象的灾难,所以叫三毒,是根本烦恼。
时习,就是时时刻刻把十善业道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上,心量广大,慈悲喜舍,不仅是对有情众生,对无情众生也是如此。如爱护物品,收拾房间,同样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益处。
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这是四无量心最后的一段。菩萨修行十善业道落实在舍心上,所得的殊胜果报是“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念到此,就应该要想到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些要领说起来容易,为什么做不到?就是没有修舍心。
慈悲喜舍是性德,六道凡夫从久远劫来迷失了。迷失,不是真正的失掉,只是迷住不现。
在境界里修清净心,顺境不贪爱,逆境不嗔恚,平等心就现前,清净平等生智慧。
看破是智慧,放下叫功夫。不能放下,你就没有办法见道,更不要说修道。
四无量心,是天人所修。他们修十善业、四无量心,感得天上的福报。有没有见道?没有。为什么没有见道?我执没有破。对顺逆境界不动心了,这是见道的前方便,是预备功夫。
四种见惑中,身见是根本。身见破了,其他三见也就同时破了,这时证得须陀洹。
天为什么有二十八层?舍的多少不同而已。舍的少的,位置低。舍得多的,位置高。
对于五欲六尘的事放下了,念头还有,生欲界天。享受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的念头都没有了,生色界天。如果色身也舍掉了,生无色界天。
在如来果地,等觉菩萨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也舍掉了,就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
顺境起贪心,逆境起嗔恚心,业越造越重,往下堕得越深。
境界面前,我们能够咬紧牙关,忍一忍,前途就一片光明,纵然不能脱离六道,可以保住人身,还可以从人身往上提升,过幸福美满的日子。
境界面前,要是忍不过,依旧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必定往下堕落。现在,堕落地狱的机会很多。这与你信不信无关。
关于宗教、鬼神的事情,有的人说“信就有,不信就无”,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这岂不是否定因果?你信有,不信还是有,这个事情不管你信不信,事实存在。
于是,舍就非常重要,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舍得只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只剩三衣一钵、一套铺盖。其他统统不要了。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为什么说欢喜是性德?喜悦和快乐有何异同?
2、为什么说“爱护物品,收拾房间”也是修行?房间整洁能让人走好运的原理是什么?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9-10-7 21: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9/10/7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若照前面经文,调作完整的经文就是:“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六道里面,最困难的就是人与人相处。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都不是问题了。
佛教导我们以“四摄”法和人相处。四种方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人与人相处最基本的是夫妻,其次是家庭,然后是团体单位。
现在成功的团体单位,都是用的四摄法。四摄法的圆满是个教育问题。
不能接受佛的四摄法,就是与佛无缘。佛对众生,是法布施和内财布施,天天教学,辛辛苦苦。什么人得益?好学的人。
佛经上讲得很多的一句话“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让人记得很清楚。你能不能成就,就是这八个字。把佛菩萨的行为做出来给人看,叫演。在现前日常生活工作中,以当前的身份,为人作出榜样,叫为人演。
行法布施、行财布施,但自私自利没有放下,来生在畜生饿鬼二恶道享福。
修福,不是享福,是让一切众生受益。古书不仅没有“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而且印有“欢迎流通,功德无量”。可见,古人比今人心量大多了,量大福大。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是轮回心,“欢迎流通,功德无量”是菩提心。轮回心没有离开自私自利,菩提心舍弃了自私自利。
四摄法能够消除一切灾难。
四摄头一条是布施。佛在经典里面教菩萨,布施里面有四种遍施,佛学名词叫“四悉檀”。悉,是普遍、全部。檀,是檀那,梵语,为布施。
第一、世界悉檀。世,是时间。界,空间。世界,是尽虚空遍法界,是普度众生。有这个心量,就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
第二、为人悉檀。有特定对象,念念为人,不是为了自己。纯善、真善。
第三、对治悉檀。帮助一切众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破恶。怎么帮忙?自己做出来给人看。教子女,重要的是以身作则。为什么现在孩子不听话、学生不好教的多?是父母、老师没有做个好样子给他们看。《三字经》上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第四、第一义悉檀。第一义是入理,契入真理,真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布施的终极目标。
四摄第二条是爱语。爱语,不是好听的言语,不是花言巧语,是真正的爱护之语。
爱语,要有智慧,才能让人接受。不能操之过急。
佛说法如海潮音,把时节因缘掌握得非常好。摄受一切众生,就是真诚慈悲。以无尽的真诚慈悲,去帮助别人,可以化解别人的迷惑。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这一条是世尊对世出世间法极重要的开示。
利行。行,是我们的生活行为。凡是没有利益的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菩萨是不会做的。
六道众生迷得太深,不能亲证佛菩萨的高境界,就一定要相信佛陀的教诲。只有在对佛陀的教诲没有丝毫的怀疑,你才能得大利益。
这部经是根本的教学,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要修学十善。这部经前面讲十善的果报,后面讲十善的落实。不能不熟读啊!
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的时候,起心动念的时候,都要想到佛对我们的教训,这才叫修行。
这一部经里面所说的,就是《观无量寿佛经》净业三福的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没有后面“修十善业”,前面三句都是空的。
十善业落实在四摄的利行上面,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杀生。决定不可以伤害一个众生,即使蚊虫蚂蚁,我们都不可以伤害。我们看他跟看人一样,它来是觅食的,它没有死罪。
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是利行。众生不欢喜的事情,我们不能做。要做了,就令众生生烦恼,跟学佛相违背了。
如果某件事情,只利于自己,不利于众生的,决定是伤害自己。这要细心观察才能看到,粗心大意是看不到的。
佛法里面,没有一条不具足十善业,点点滴滴都具足。
不偷盗,没有丝毫占别人便宜的念头。不邪淫,心里绝对地清净,不有丝毫的染着。后面不妄语、不两舌……,每一条里面都具足十善业。否则,怎么摄受众生?
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的心到了,我们的行才能到。
利益众生最殊胜的是正法久住,正法在我们心中,要做出来给人看,才叫正法久住。世尊示现作佛,就是示现正法久住。这是根,这是本,无量无边真实利益的根本,就是正法久住。
中国儒家的《礼记》,从汉武帝开始,直到清朝,二千多年,是中华治国的根本。
利行的真实利益,就是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四摄的最后一条:同事。
古德说“和光同事,令其各得瞻依”。这一句话,包罗万象。儒家说“礼之用,和为贵”,佛法讲“六和敬”。
佛菩萨能和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凡夫做不到。烦恼习气的样子是不能与别人相处。
佛对众生是增上缘,众生自己要有所缘缘、无间缘才能和佛相应。所缘缘就是能够接受佛的教诲。
古德说“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现在人,放下书本,就面目全非,哪里等得了三天。为什么,现在人,阐提根性,即没有善根。
儒家讲“克己复礼”,一个人这一生能不能有所成就,就看克己的功夫。克己就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关键在此地。
同事摄,实在讲就是佛家讲的“六和敬”。六和敬是六个同。
见和同解,大家修学都遵照佛菩萨的教诲。契入佛的境界,见解自然就相同。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看法,都是由于不同的分别执着生起来的。分别执着,是决定虚妄、决定错误。
佛教众生不能相信自己的见解,只有证得阿罗汉以后才可以相信自己。四圣法界的见解还不是纯真的,只是正觉,相对于六道众生的正觉。只有破了一品无明,证得一分法身的法身菩萨,见解才是正等正觉。只有破了四相、四见,同事才达到究竟圆满。
和大众结缘,不一定要钱财礼物,重要的是亲切真诚、和颜悦色。决定不可以脱离群众。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何谓四摄?怎样和大众结缘?
2、为什么说“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如何理解“受持读诵,为人演说”?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9-10-14 21: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9/10/14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这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一段。
道品总共有七科,也就是七个段落。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知,八正道。这七科是完整的佛法,包括大乘小乘藏通别圆所有教派。
四念处就是看得破,四神足就是放得下,四正勤是断恶修善,看破放下贯穿全部的佛法。
四念处:第一、观身不净。第二、观受是苦。第三、观心无常。第四、观法无我。这个观,即观念,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人生观、宇宙观。
凡夫最严重的就是执著这个身,爱惜这个身,对这个身起了贪爱的执著。这个执著就是六道轮回的根。世尊把六道凡夫对身的执著叫同分见妄,即相同的分别见解虚妄,既同又异。
观身不净。什么是身?狭义的身,是我们的身体。广义的身,是一切众生的体。
身,是皮袋囊装的脓血、粪便,是臭皮囊。心越不清净,身越臭。心清净,体味好。虚云老和尚,一年只洗一次澡,换一次衣,但身体清香。
生到极乐世界,每个人都是紫磨真金色身。想往生,就要真正看破放下。
对于身,不必刻意过分地去执着爱护,但也不能随意糟蹋。怎么样?随缘。除念佛之外,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世出世间法,都不要放在心上。出世间法也不是真的。《金刚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我们现在没有入佛境界,单单靠“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执持名号,往生净土。执,执著。持,保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执持名号也放下了,就像车票一样,到达目的地了,可以不要了。
观受是苦。受,是我们的享受、感受。六根接触六尘,必须晓得,我们所感受的统统是苦,决定没有乐。这个苦就是佛经上讲的三苦、八苦。
三苦:苦苦、坏苦、行苦。
八苦是三苦的头一条“苦苦”,前面一个苦是形容词,后面一个苦是名词,有八种: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八苦里面,生老病死,每个众生都不可避免的,称为内苦。身外的有三种: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最后一种:五阴炽盛苦。这是一种苦因,前面七种为苦果。
五阴,就是我们的身心不健康,也叫五蕴,即色受想行识。
世间的果报不是究竟的,但是,大多数人贪图世间的果报。
天上的福报比人间福报殊胜多了,阿罗汉辟支佛的福报又比天人殊胜,最殊胜的福报是在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因此,我们不要贪图世间的福报。
苦,是能够解除的,关键是要知道离苦得乐的原理和方法。
四念处第三是观心无常,这是四念中最重要的。
资讯报道,缺乏母爱的儿童,没有爱心,更没有感恩心。这是当今世人为了追逐名利,连母亲也出去工作,忽视儿童的陪伴和教育。
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建立在四个教育上,其中教育的根,就是家庭教育。然后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来辅助,终极的宗教教育。宗教教育的目的是升华,帮助一个人转凡成圣,了脱生死,离苦得乐。
当今世界,人与人之间没有爱心,没有信任,家与家之间没有信任,国与国之间没有信任。没有信任,就有猜疑,有防范。有防范,就有军备竞争。一旦有矛盾,就容易发生战争。战争爆发,武器升级,最后是世界末日,同归一尽。
世界上古往今来,大教育家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现代世间人心,无常到了极处。我们救不了世界,要自度。决不能想逃避,这个地球上没有安全的地方。不要怕死,肉身死掉,让意识升华。
六根是六个工具,心性是一个,才是真我。就像电一样,电通过电视机就可以看电视,电通过收音机可以听收音。通过灯泡能发光,通过空调能制冷制热……,这个电就是心性。
要舍弃无常妄心,常住真心,舍弃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才是究竟彻底,正本清源的方法。
念处四条,前三条是属于人生观,最后一条“观法无我”是属于宇宙观。和《心经》上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是一样的。
六道众生心行善恶混杂,生哪一道?看善恶多少,比例如何。恶多善少,堕入地狱的众生也有善因。比如《地藏经》里面婆罗门女的母亲,虽诽谤三宝,但毕竟听到女儿诵经念佛,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大彻大悟,也就是《法华经》里面讲的“入佛知见”之后,在十法界里面,无论示现什么身份,决定都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观法无我。无我,就是空。三心(过现未)不可得,万法皆空。
佛讲我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主宰”,一切诸法,自己都做不了主,比如,我们身体,若自己做得了主,年年十八该多好!第二个意思是“自在”,即自由。任何人事物,都受种种条件限制,不能完全自由。
《中观论》里面一开头就说得好,“诸法不自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
诸佛菩萨明白,才得大自在。才得法身、般若、解脱。这三德里面皆有“常乐我净”。凡夫没有,四圣法界也没有,一真法界才有“常乐我净”。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何谓四念处?怎样理解观心无常?
2、教育包括哪四大类?教育之根本、主体、延伸和终极目标分别是什么?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9-10-21 21: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9/10/21
三十七道品中,四念处是看得破,四如意足是放得下。天台智者大师讲的判教:藏、通、别、圆。藏教中的三十七道品是小乘,圆教中的三十七道品是大乘中的大乘。所以才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
观法无我,就是要做什么都不能著相。如果做了一点事,你还有居功的念头,你还是凡夫。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中讲“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那才是真实功德。心里还有丝毫的执着,所作之善都是有漏福报。
所有的课诵本都是会集的。古德为什么要我们每天都把《心经》念两遍,就是提醒我们《心经》的目标就是四念处观。让我们用智慧观察世间,才会看破放下,才能不染着,得清净,渐渐契入佛菩萨境界,转业报身为愿力身,你就自在了。在这个世间,全心全意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才是成佛之道。
四念处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一个科目,是你对身的看法、对享受的看法、对心的看法及对万事万法的看法,这些看法(观念)比什么都重要。
众生造业,为身而造的占多数。诸佛菩萨看破放下,首先是看破这个身家。身家是个工具,不是目的,这一点一定要认识清楚。
观身不净。身为什么不净?心不净,则身不净,境随心转。
一切法由心想生。四十岁以前的身体容貌是由前世定的,四十岁以后的身体容貌是由你今生的心行决定的。
一个人修行有没有功夫?看其身相、言行就清楚了。
观受是苦。《无量寿经》讲了四个真实: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住真实慧、惠以真实之利,这三个真实是佛菩萨无上的享受,是智慧,决定不生烦恼。除此之外,一切享受都是苦。
观心无常。佛讲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修定,把我们的乱心转变成禅定。
无论是善念,还是恶念,统统要打掉。只有净念,才能超越六道轮回。两边不着,中道不住,才能见到真实之际。
六道里面只有爱缘慈悲、众生缘慈悲,四圣法界里面是法缘慈悲,法身大士是无缘慈悲。无缘慈悲,没有情识,完全是自性本具的德能。
思想不是好东西。思,是心上一个个格子;想是心着相了。无常的心,不是真心。
万法皆空。万法缘生,凡是缘生之法都不是真的。
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这是道品里面的“四正勤”,是精进波罗蜜,断恶 修善。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已有善令增长,未有善令生起。
十法界是怎么形成的?是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
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这十六个字是轮回的根。能断这十六个字的人,是利根人,今生必定成就。断不了这十六个字,是钝根人,要慢慢修。
学佛,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的榜样。看破放下,精进修道,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转凡成圣,一生一天也没有休息,这就是四正勤。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何谓观法无我?什么是成佛之道?
2、十法界是怎么形成的?何谓四正勤?释迦牟尼佛是如何为众生树立正勤榜样的?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菩提慧舍Lv.2 发表于 2019-10-23 07:56: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颗随缘心,你会更洒脱;
一颗平常心,你会更从容;
一颗慈悲心,你会更积善;
一颗喜捨心,你会更安康;
一颗感恩心,你会更幸福;
一颗因果心,你会更明理;
一颗忍让心,你会更快乐;
一颗超脱心,你会更淡然;
一颗修行心,你会更智慧;
一颗质朴心,你会更纯粹;
一颗自知心,你会更清醒;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菩提慧舍Lv.2 发表于 2019-10-23 07:57: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颗随缘心,你会更洒脱;
一颗平常心,你会更从容;
一颗慈悲心,你会更积善;
一颗喜捨心,你会更安康;
一颗感恩心,你会更幸福;
一颗因果心,你会更明理;
一颗忍让心,你会更快乐;
一颗超脱心,你会更淡然;
一颗修行心,你会更智慧;
一颗质朴心,你会更纯粹;
一颗自知心,你会更清醒;
        ……            ……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yun@songzi100.com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12-2024 松滋100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1510号-3 鄂公网安备 42108702000062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