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修学《十善业》 促进大和谐(连载)

   火..

评论108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9-2-11 10:52:00 | 查看全部
       为扬正抑邪、调伏身心、弘法利生、续佛慧命,湖北荆松市民协会弘化部在湖北松滋“大悲寺共修念佛”群举办“修学《十善业》,促进大和谐”专题讲座。
       本次讲座,是继“学《弟子规》、做合格人”、“人生箴言”、《别字歌》、《人生十二悟》、“真修实学《弟子规》,以身作则教儿孙”及“真修实学《感应篇》,依教奉行渡红尘”修学论坛之后的又一次大型公益活动。结合现实社会、个人实例,全程语音讲解,扩展延伸,图文并茂。从2019年2月11日(正月初七)开始,每周星期一晚上20:30---21:10进行,历期一年。
      主持: 释震果   主讲: 姜旦泉
      欢迎各界人士光临,培补善根 ,种修福田!
微信图片_20190211104558.jpg 24.上殿大悲寺(右为震果师)P48.JPG QQ图片20161209202915.jpg    QQ图片20161209195824.jpg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9-2-11 10:57:05 | 查看全部
       为扬正抑邪、调伏身心、弘法利生、续佛慧命,湖北荆松市民协会弘化部在湖北松滋“大悲寺共修念佛”群举办“修学《十善业》,促进大和谐”专题讲座。
       本次讲座,是继“学《弟子规》、做合格人”、“人生箴言”、《别字歌》、《人生十二悟》、“真修实学《弟子规》,以身作则教儿孙”及“真修实学《感应篇》,依教奉行渡红尘”修学论坛之后的又一次大型公益活动。结合现实社会、个人实例,全程语音讲解,扩展延伸,图文并茂。从2019年2月11日(正月初七)开始,每周星期一晚上20:30---21:10进行,历期一年。
      主持: 释震果   主讲: 姜旦泉
      欢 微信图片_20190211104558.jpg    QQ图片20161209202915.jpg    QQ图片20161209195824.jpg 迎各界人士光临,培补善根 ,种修福田!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9-2-18 21:27:19 | 查看全部
2019/2/18
“昔宋文帝问侍中何尚之曰:六经本是济俗。”《六经》是儒家的典籍,儒家典籍共13部,《六经》实际上就是指《十三经》,宗旨是济俗,即端正社会风气。
“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则吾坐之太平矣。”若要论宇宙人生的真相,则以佛经为第一。率土,是举国。淳,即真诚。
雍正推崇佛教,为他的儿子乾隆奠定了基础。
“何尚之对曰: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纯谨。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则百人和睦。持此风教,以周寰区。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而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斯言也,盖以劝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
邑,城市。持五戒十善,十人影响一个乡,百人影响一个市。在外国,古代释迦牟尼佛、当代许哲居士做到了;在中国,舜王做到了,都得到了殊胜的果报。
洵,深信。
佛法教学的总纲领:昼夜常念善法、思维善法、观察善法。常念善法心善,思维善法念头善,观察善法行为善。不容分毫不善夹杂,生活自在安乐,前途一片光明。像颜回一样,物质生活水平极底,身心快乐无比。
佛教是真正的教育,极好的道德教育。佛教变成宗教只有两百多年。
世界各大宗教之间来往密切,不论是哪个宗教有重大的活动,其他宗教的代表都来参加,祝贺随喜,团结祥和。祈求全世界的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向深处看,所有宗教是一家,都是教化人向善。
佛家讲法身,法身是本体,是根是本,是能生,世出世间一切法是所生。见到根本,就晓得没有一法不圆融。
“而佛教之化贪吝,诱贤良,其旨亦本于此。”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劝善才是治天下的要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
一定要放下悭吝,放下贪欲。多布施,给需要的人用。佛教不仅是劝善,而且是讲终究圆满的大善。
“苟信而从之。洵可以型方训俗。而为致君泽民之大助。”
型,典范,训,教导。泽民,恩泽人民。
“其任意诋毁。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皆未见颜色。失平之瞽说也。”
人们常说的“杨墨之道”,来源于孟子讲的话: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杨朱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反对儒墨,主张贵生,重己。墨    mò dí 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即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
瞽[gǔ],瞎,盲,不达事理。
章嘉大师是国师,慈喜也是皈依章嘉大师的,可是她迷于权力,没有向她的先辈那样在宫廷延续佛教讲经,最后导致亡国。
《佛说十善业道经》
经题中“佛说十善业道”是别题,“经”是通题。别题里包括人法,“佛”是人,“说十善业道”是法。“佛说”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说,是十方三世一切佛都说的。唯有净土三经、此经和八大人觉经加了“佛说”。经题不加“佛说”二字,就是仅仅释迦牟尼佛说的。
“佛”是佛陀耶是简称,以前没有这个字,是音译简称加人旁而成的,意义和中国人讲的“圣”、“神”接近。
“说”是生欢喜心,为众生说法。
净宗法门是一切诸佛说法终极的目标,而十善业道是诸佛说法帮助众生成就的最根本的手段。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雍正皇帝为什么极力推崇《佛说十善业道经》,从而带来了什么好处?何谓“型方训俗”?
2、《佛说十善业道经》经题中“佛说”是何义?为什么有的佛经标题没有“佛说”二字?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9-2-25 21:29:01 | 查看全部
2019/2/25
  我们接着讲经题。《佛说十善业道经》
“十”不是数字,代表的是大圆满。大圆满的善法归纳为十个纲领。
如果没有十善业的基础,念佛是不能往生的。
未修净土之前,要修十善业,修十善就是修净业三福。
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前面三句是愿,后一句是行。
业,就是一切做为。做的时候为事,事做完了之后的结果叫“业”。业有作业、结业、毕业。业在阿赖耶识里面,即在你的印象当中。人死了之后,什么都带不去,只有业能带去。
“唵,阿,吽”就身口意三业圆满。
别人对我好,我感激他。别人对我不好,决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佛把众生一切造作分为三大类:善业、恶业、无记业。无记就是说不上是善是恶,按常规行。
善恶的标准很多,如五乘佛法,是五个层次:佛、菩萨、缘觉、声闻、人天。
总的原则,利益众生的是善,利益自己的是恶。
如果要超越六道,必须要断掉“我”。《金纲经》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四圣法界断了我相,但还有人相(法相)、众生相、寿者相。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上说:“施者比受者更有福”。即我们给别人服务比我们接受别人服务更有福。换句话说,为众生服务的人有福。若为众生服务时,把我也忘掉了,就超越十法界了。
不求得到的更多,越求越得到的少,这是事实。
世出世间一切现象,即道,佛家叫法,看透了,其真相就是因缘果报的循环、转变、相续。
佛虽然只讲了十条,每一条里面,理太深,义无尽,无边无际。
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得要修善。
“道”,从理上讲是人生大道,从事上讲就是十法界。
上上品的十善就是究竟圆满的佛,下下品的善是饿鬼道,完全没有善就是地狱道。
“经”,中国人对极尊重的书本,就叫经。对经的解释非常多。简单讲经的特征是贯、摄、常、法。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净业三福第一条是什么?业有哪几类?善恶的标准是什么?
2、何为道?何为经?经的特征有哪些?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9-3-4 21:44:41 | 查看全部
2019/3/4
明天正月廿九,是我们的师父上震下果老法师80寿辰华诞,在此恭敬顶礼师父,祝师父法体康健、光寿无量!
1940年农历庚辰岁正月二十九日,师父出生于松滋县王家桥区,俗姓杜,名远格。自幼善根深厚、佛缘殊胜。1961年21岁时,于松滋新江口飞凤山大悲寺由东昌法师剃度出家。文革期间下乡劳动,佛心不退。改革开放以后,重兴佛事。 1982年7月至1983年6月于南京佛学院修学并受具足戒。尔后,在武汉归元寺参学二年,在黄石大冶挂单一年。1987年朝拜五台山后,返回松滋,选址龙凤山,重振大悲寺。历任松滋市佛教协会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荆州市佛教协会副主席。
上次交流讲到经题。经具有四大特征:贯、摄、常、法。
“贯”是指语言文字,有条理,一点都不乱,从头到尾能够贯穿。不可加一字,也不可减一字。“摄”,这个意思深,能摄受人心,能吸引人,看一遍就放不下,越看越有味。“常”,永远不会变,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环境,其道理不会变。“法”是法则,无论在哪个年代,依照这个法则修行,决定能成就。具足这四个意思,称之为“经”。
佛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是佛灭度后他的弟子们用古梵文集结成文的。这种文字,需要翻译,才能流通,所以经题下就有译者的姓名,即人题:唐于阗三藏法师实叉难陀译
唐,是唐朝。于阗,是法师的藉贯,在新疆南部,现在叫和阗,是当时中国通往欧洲的主要商埠。三藏是经律论三藏通达,译经的法师一定要通达三藏。实叉难陀是他的名字,是音译,义为喜学。人能好学,决定能成就,无论世法佛法。八十华严就是实叉难陀法师译的,是唐朝武则天时代。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这部经是佛在龙宫讲的,不是在人间讲的。
如是,指法之词,指这部经。我,阿难。《大智度论》里对“如是”讲的非常细。如是,是真如,法性,自性。佛经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决不是念头里出的。真如之外都是虚妄,不存在。《金刚经》里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回归自性,就能享受十法界依正庄严。不回归自性,业力做主,自己做不了主,苦不堪言。
常乐我净,谓四净德,是明心见性后,一真法界的人才具有的。常,是永恒不变。乐,是法喜真乐,人间的乐是假乐。我,是自己作主。净,身心清净。
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经教,就是如是,即所说完全是事实真相。
学佛法,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真实的环境。佛法教学是世间第一真实圆满的教学。
这四字,让人升起恭敬信仰心,所以“如是”是信成就,“我闻”叫闻成就。
一时,是时间,不用年日,而用一时,意思很深。凡夫把时空考究得很具体。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时间跟空间是一个抽象概念,并非事实。机缘成熟就叫一时,师资道合。“识得一,万事毕”。一心不乱,所现的世界是一真法界。智者大师诵《法华经》时入定,看见释迦牟尼佛正在讲《法华经》,出定后,他说释迦牟尼佛灵鹫那一会还没散。
世间科学也说,如果我们有能力超过光速,就可以回到过去。释迦牟尼佛讲经是三千多年前,我们回到过去,就能参加那个时候的法会。说明,时间空间不是事实。如果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到达未来。试想一下,一个人的逆生长情形:从墓-死-病-老-中-青-少-童-婴-生-胎。
定中见到是现量境界,数理推断是比量境界。现量境界是最可靠的,比量世界不太可靠。现量境界就是一时。
一切诸佛的法会,我们都可以有机会参加,只要做到一心不乱就行了。
佛在娑竭罗龙宫,这个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而不是“住”,佛是无所住。住是攀缘,在是随缘。佛住尽虚空遍法界,境界大,心量大。我们凡夫,住一个小房子,境界小,心量也小,迷失了自性。
哪个地方有缘,就到哪个地方去,决不执着住在哪个地方。
娑竭罗,梵语,义为咸水海。可能佛当年在世指的就是印度洋。
龙宫,是大龙菩萨的道场。这位菩萨也是法身大士。和我们是在不同的维次。跟电视频道一样,龙宫和我们这个世界不在一个频道。
唐朝的法照法师,他在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大圣竹林寺,我们相信他不是妄语。这是他有特殊的缘分,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说的进入了时光隧道,进入了不同的空间维次。文殊菩萨在讲经,他还听了,还请教了文殊菩萨:现今哪个法门最容易成就?菩萨答:念佛法门。又问:念哪一尊佛?菩萨:阿弥陀佛。而且还念了几句给他听。他出定后,不参禅了,建念佛堂,制定了《五会念佛》。《五会念佛》就是文殊菩萨亲口传给法照的。当时人称法照五会法师。现在经谱曲而成的《五会念佛》对于初学佛者较好,但不利于功夫深入,因为这个音乐不容易摄心入定。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何为三藏?怎样理解“如是”?四净德是什么?
2、为什么佛讲经没有具体时间?“一时”是什么意思?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21:27:07 | 查看全部
2019/3/11
当时,法照法师离开大圣竹林寺时,还用竹签作记号,惟恐再来记不得路了,但走着走着回头一看,大圣竹林寺不见了,这才知道是菩萨显灵,回到这个频道,那个频道不见了。
另外一个很殊胜的例子。佛门里面拜忏:《慈悲三昧水忏》。其中讲,唐朝悟达国师得了人面疮,在四川见迦诺迦尊者,尊者用慈悲三昧水给他洗好了,回头一看,尊者不见了。
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比丘加个大,就是大乘菩萨以比丘的身份示现。
众,是团体,是和合僧团。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因心想不同,众生造业就不一样。身口意三业,都是以意引导。
地狱第一个业因,是嗔恚嫉妒。饿鬼道业因主要是贪心,即使世法放下了,贪佛法亦是在饿鬼道。畜生道的因是愚痴,没有能力辨别善恶、邪正、是非、利害,听信谣言,犹豫不绝。阿修罗道,其实除了地狱道外,其他四道都有阿修罗。阿修罗专作一道,是指天人阿修罗,是修五戒十善、但好胜的心未放下而得之。阿修罗不专作一道,就是“五趣轮回”。人道的因是修五戒十善,佛常讲“人身难得而易失”,如果五戒十善超过贪嗔痴的念头,来生还能得人身,反之来生决定堕恶道。天道要修上品十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天道往上去,声闻,是修四谛心得。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即是真理。辟支佛是修十二因缘心得。菩萨是修六度心。诸佛如来的因是平等心。
蕅益大师说:境缘无好丑。好丑生于心。美好的境界要自己去求、自己去修,不是别人能给你的。
从现在起,我们松滋的民众有福了,为什么?因为有大因缘。从这个月开始,我们大悲寺和市民协会要每月进行一次下乡镇捐赠供养、弘扬佛法,并作相应的文艺表演。为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日,尊老敬贤,弘扬佛法,兹定于3月21日(农历二月十五)上午9点前往云祺小南山养老院进行捐赠慰问。届时将作捐赠供养、佛教讲座和文艺表演。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娑竭罗龙宫在哪里?何谓诸趣?六道的成因是什么?
2、四圣法界及其成因如何?怎样才能到一真法界?为什么说松滋民众现在有福了?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9-3-18 21:30:23 | 查看全部
2019/3/18
“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各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龙王,是一切大众的一个代表。王,是主。现在是民主世界,人人是主,人人是王。龙,是千变万化,胡思乱想,代表一切众生。
比丘代表出家众,菩萨中在家比出家多。凡是依照佛所传授的理论方法去修学,落实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待人接物中,这个人就叫做菩萨。
佛说法,都是意在言外。若依文解义,就三世佛冤啊!
咸水海,就是苦海,苦海无边。众生种类形色,各种各样,差别无量。
佛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到了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无量无边的法界,全部突破了,身心自在。科学家用加速度的方法可以有限地突破时空,这个需要设备,很不自在。
你天天胡思乱想、妄想造作,就把你的智慧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无有智慧,愚痴至极。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
若人识得心,大地无过土。佛法讲悟道证果是怎么回事?无非是讲心是什么,所以叫“明心见性”。
世尊当年问阿难尊者发心修行的最初因缘是什么?阿难说是看到世尊的相好,心想这个相决定不是父母生的,一定是修的。
心在哪里?心有真有妄,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真心就显现出来。妄心就是妄想分别执着。
佛学上说的见思烦恼就是执着,尘沙烦恼就是分别,无明烦恼就妄想。
不执着一个身相,就随类而变。中国汉字,思想二字,思是心上有田,田是分别,想是心上有相,把田、相不要了,就是心。
心不是色法,色是物质。心不是物质,看不到,摸不着,连意都想不到,六根都达不到。
不可取,取即占有。不仅心不取,身也不可取。身不可取,何况身外之物。
所谓“因果不空”,是说什么?是指因果转变、相续、循环不空。
一般宗教里面讲的上帝,就是我们佛里面讲的心性,而且只是妄心,因为上帝是主宰,还没放下妄想分别执着。
众人赏月,月是一个,但感受各异,因为各人的境界不同。
能现可不是能生,妄心能变现,但并没生。
《中观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
济贫,光靠物质捐助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济贫,必须靠教育。
阿赖耶,是梵语,义为藏,是储藏室、档案室,是印象。
善业恶业都是障碍,叫染业。善业引起我们贪爱,恶业引起嗔恚。我们要修净业,才能成就。
《楞严经》云:“若能转境,则同如来”。
毕竟无主,没有主宰。万法皆由缘起。
科学家研究证明,一切物质都是有同一个基本粒子组成的,不同的物质只是基本粒子组合的方式不同。佛说,万事万物是“一合相”。“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什么,基本粒子就组合成什么。
我尚且没有,哪来我所有?
平等是佛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只有真正透彻明了,就不会怨天尤人。他把我弄死,我也感谢他,可以早升天嘛。
虽名随业所现不同。心想异故,造业亦异。
世间颜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如果两个人的心相同,他们的像就相同,动作也相同,对于人世间一切事情的想法看法也接近。
每一个人,有自己的世间,和别人的世间不一样。什么原因?心想异故。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所有,不可得。所以,普贤菩萨教我们:恒顺众生。随缘不攀缘。
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所以很多人有个错误的观念,就是喜欢问这个是从哪里来的。
静极光通达。一切诸佛如来,讲经说法,归结起来就是:戒、定、慧。
正道里面,纯净、简单、方便、稳当的修行方法就是净土法门。老实念佛。
佛法允许你问到底,断除疑惑,坚固深信。
法界虚空一切所有,无有作者,心想识变。
接触外面境界,不起心动念,不分别执着,就是禅定。所以,禅定并不一定要面壁盘腿打坐参禅。
“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广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自性如幻,是说起用,如“梦幻泡影”。
不可思议,是一个真实语。只要你不思不议,事实真相就现前了。一切法原来不生不灭。
怎么能够见性?他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思不议,他就见性。
“言语道断”不可思,“心行处灭”不可议。
佛说法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会听的人是无听而听,听而无听。
“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谈何容易?
自性起用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一真法界也是。“凡所有相,都是虚妄”。
智者知已。智者,法身大士。
蕴处界等是所生,自性是能生。自性能生是本能,能变是自性迷了。
“知”是缘,“修善”是因,“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是果,“见者无厌”是善报。
为什么要修善?没有原因,法尔如是。
老子、孔子、庄子等圣贤是不是诸佛如来应化的?理上讲得通,事相上无证据。
诸佛如来看众生,是看本性,全是好的。而凡夫看众生,是看习性,世间没有一个好人。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怎样理解“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为什么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2、何谓“静极光通达”?为什么说一切诸佛如来讲经说法,归结起来就是:戒、定、慧?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9-3-25 21:31:46 | 查看全部
2019/3/25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
龙王是六道众生的代表。为什么用龙作代表?因为龙是千变万化,变化莫测,所以用龙来表法。
王,有自在的意思,没有丝毫的勉强,表习性已经成了自然。“习惯成自然,少成若天性”。由此可知众生业力之深,自己完全不能觉察。
佛的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是果报,相随心转。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也是随心所变。
百千亿不是夸张,还不及,实际上是无量无边。一秒钟有两个十万八千微细念头,一般人觉察不到。
念念无住,无住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就是佛德。我们供奉佛相,就是常想佛起心动念都是圆满的福德,即《金刚经》里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什么心?生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的心,众生有感,佛立刻就有应。
佛与菩萨随类现身,现身说法,没有妄想分别执着。
凡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世出世间决定不能成就。
福德的根是什么?十善业道,就是净业三福的第一条。
《地藏经》和《十善业道经》无二无别,只是《地藏经》偏重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十善业道经》偏重于“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诸佛菩萨修行起于此,也止于此。究竟的佛果,只不过是把这一条十六个字圆圆满满做到而已。
佛菩萨无四相(我、人、寿者、众生相),无四见,成就的是无量无边的福德。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只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光明,就是气氛、磁场。诸佛菩萨,光明遍照。众生感受,亲切舒适自在。凡夫感觉不到,是因为烦恼习气业障太重。
虚云老和尚,一百岁,一年洗一次澡,一年换一次衣服,但人们感觉到的是清香味道。凡真正修行有功夫的人,都不染着,气味都不会难闻。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二十个字就是修行的纲要。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
佛菩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修德,是十法界里的劣应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是果地修德圆满性德现前。诸佛菩萨的色相随顺性德。
净,即是真诚、平等、觉、慈悲。这五条,有一条,则是五条具足。
妙,即是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着相,则不妙了。
佛对众生不讲教育,而讲教化。教化,教是事相上说的,化是从成绩上说的。化恶为善,化邪为正,化迷为悟,化凡为圣。
信解行证,信解就是教,行证就是化,行就是把信解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化恶为善,化邪为正。证就化迷为悟,化凡为圣。
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前面佛教我们看佛身,是看性德,其次是观菩萨,是观修德。这里讲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如果不是多生多劫的“善业修德”,是决定得不到的。正是说的种善因得善果。现在每个国家的国王领导者,乃至诸多社团的领导者,都是过去多生多劫修善业福德所致。
“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是因为修学偏重于修慧证得阿罗汉果位,但疏忽了修福。“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他前世专修福不修慧,来生变畜生。虽然是畜生,它是国王出门所骑的象,金银珠宝璎珞挂一身,福报很大。这头大象吃的好,穿的也好,但毕竟是畜生。所以佛教给我们福慧双修。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要得相好,怎么从根本上美容?何谓“教化”?教化和教育有何异同?
2、为什么要福慧双修?怎样理解“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9-4-1 21:41:33 | 查看全部
2019/4/1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世尊在给我们看了世出世间善业的果报之后,这里让大家看恶业的果报。
安世高的同学,洞庭湖的龙王,明经好施,但因为托钵时,人家给的东西不好,他不满意,就这一念,堕为畜生。
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及增上缘四缘生法,增上缘是外界的影响,前三缘均是自己内在的,佛菩萨不会受增上缘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富贵家族有几个好儿孙? 大多有成就的人都是从贫苦家族成长的。
如果在顺境里面有贪爱,在逆境里面有嗔恚,你就是凡夫。
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在带不去的方面执着,就是愚痴。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会造许多恶业。比如组团旅行,出发时,你不按时到,要那么多人等你一个人,这就是恶业。当时,自己无所谓,后来果报起来就难受了。
各个寺院奄堂,我们一进门,首先迎接我们是天王殿的弥勒菩萨,这就是告诉我们笑面迎人、大度能容。
少说一句话,心里清净自在。觉明妙行菩萨忠告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所以,大威德大福报的佛菩萨和这些没有福报的粗鄙众生对比之下,我们要懂得佛陀教诲的义趣。从此体验到佛陀的真实慈悲。
汝今当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
前面交待我们,一切都是由心念所成。
一切众生的相本来是清净平等的,但因心念不同而改变了相,这是妄念而生的妄相,不是真相,真相永远不变。
了,是明了。达,是通达。种善因,一定得善果。敬人者,人恒敬之。
对于了达因果说得详细具体的书,是《了凡四训》。为什么印光大师极力推崇《了凡四训》?因为现代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丧失了,佛法也走偏了,正法弱了,学校教育着重在科学工商经济,只有进行因果教育还有一点效用。
印祖一生把大众供养他的钱全部用于印经弘法。主要印了三部书:《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和《安世全书》。这三种书合起来,弘化社印的数量超过三百万册。
李炳南老师教导我们:以印祖为师,印祖不在,以《印光大师文钞》为师。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洞庭湖的龙王前世是安世高的同学,明经好施,为何堕为畜生?随喜赞叹别人的功德有什么好处?
2、为什么印光大师极力推崇《了凡四训》?怎样理解“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732886471楼主 发表于 2019-4-8 21:32:09 | 查看全部
2019/4/8
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正确的见解决定不可以动摇。
断常见,是古印度一种错误的看法。断见是所谓“人死如灯灭”,不想念有来世报应。常见是说人死了,过了二十年之后,投人胎又是一条好汉。这两种见解广泛地在世间存在,都是错误的。就像“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就不是正见。
新加坡有一位大财主陈嘉庚,白手起家,发了大财,自己生活非常节俭,老年检查身体,营养不良。钱到哪里去了?全做慈善事业,新加坡南洋大学就是他办的,在国内自己的家乡到处举办学校,帮助贫苦的人。自己不享受,坐飞机,他儿子坐头等舱,他坐经济舱,下了飞机后对儿子说,我们同时到达,何必多花钱?儿子有一次被强盗绑票,他对强盗说:你把我儿子杀掉,我的钱决不给他,我的钱全部拿来做公益慈善事业。强盗听后把他儿子放掉了。今天,在南洋,提到陈老先生,哪一个不尊敬?这叫正知正见。
释迦牟尼佛是王子出生,舍家弃欲,为了众生。释迦牟尼佛讲修行六个要领:布施,为大众服务。持戒,就是尊纪守法和当地的风俗习惯。
我们要常持正知正见。凡是心行不定、容易动摇的没有别的,都是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如果把这些念头放下了,怎么会动摇呢?
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敬,是尊敬。养,是供养。
福田有三种:一为敬田,敬人者,人恒敬之,主要是三宝乃至一切众生。二为恩田,知恩报恩,父母为代表,扩展到一切众生。三为悲田,慈悲帮助苦难众生,这里面需要物质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教育,济难不济贫。教育里面主要是德行的教育;其次是言语,从小孩子教起,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第三是政事,即科技;第四是文艺,即精神享受。
谁能走古圣先贤的老路,谁就能主宰这个世界。
《十善业道经》是世尊在十善业道会讲的精华。
世间人心想法非常复杂,所以变现出世间形形色色的众生。
善导大师说:能否有成就,总在遇缘不同。所以,要注重明师。
茗道法师说:净空法师专心弘道传法,讲得好。我们又做方丈、又做法事,讲经怎么讲得好?
出家人护法是内护,方丈执事是内护,建道场、管理道场,真诚尽职,功德不亚于弘法者,一般超过弘法者。如韩馆长、李木源居士。韩馆长往生前福德现前,病时没有病相,死后没有死相,停丧一周,身体柔软,面色红润。
惠能大师如果没有印宗法师的护持,他也无能为力。印宗法师当时在岭南是最受人尊敬仰慕的高僧大德,他遇惠能,知道他在黄梅得法,给他剃度。剃完之后反过来拜他为师,谁能做到?把自己一生成就全部奉献给惠能大师,不是凡人能做到的啊,是佛菩萨再来示现的。
在世间法中,春秋时齐国的相国管仲的成就是鲍叔牙的成就。没有鲍叔牙,管仲天大的本事,也是平民一个,一生的学问抱负没有办法施展。所以,护持人的功德超过当事人。
释迦牟尼佛将护法的工作托付给国王大臣,所以佛陀教育就变成了中国的文化。
地方官员对出家人的尊敬,听法师讲经说法,做佛弟子,如此就能使一个地方的佛法兴盛,其功德是相当大的。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何谓断常见?为什么说断见和常见都不是正知正见?
2、福田有哪几类?怎样种修福田?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yun@songzi100.com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
  •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 2012-2024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1510号-3 鄂公网安备 42108702000062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