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100网 - 让世界看松滋

标题: 《观音寺——学佛50问答》(连载) [打印本页]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6-30 21:43
标题: 《观音寺——学佛50问答》(连载)
       为了扬正抑邪,调伏身心,提升境界,推进和谐,松滋病友协会、松滋市民协会弘化部举办”陈志煌(演智)居士《观音寺——学佛50问答》修学活动"。本活动从2017年7月1日开始,每周一次,历时一年。欢迎社会各界仁人志士积极参与、分享交流!
()

      陈志煌(法名演智),祖籍湖北公安,生于1940年,1962年高考,由荆州中学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俄语专业学习。毕业分配到松滋任教,系松滋市教师进修学校高级讲师、曾任松滋市教育干部培训中心培训处主任。1995年5月开始学佛,1998年4月断荤吃素,精修净土法门。无论雨雪之朝,风月之乡,每天坚持五点起床,背诵显宗早晚课诵、金刚经、无量寿经(会集本)或地藏经各一遍,全文背诵、滚瓜烂熟,回向、忏悔、感恩计4个小时,磕头40余个。闻思及其相关活动在外,现能结标准的跏趺座或金刚座一个小时。
     2004年至2007年,陈志煌(演智)居士在公安县章田寺乡金红村八屋坮老家投入巨资,修建寺庙一座,名《观音寺》,并配置设施,迎请圣像,供养住持、护法维修。十多年来,每年花千余元在洈水水库放生乌龟,作大利乐。陈居士所著《观音寺---学佛50问答》,系统全面,通俗易懂。既弘扬了荆楚佛教文化,又为养生修行者答疑解惑,实乃传世佳作,救世宝典。
    演智居士 功德卓著
——读陈志煌先生《观音寺》有感
姜旦泉
2017/6/30

松滋进校陈志煌,七十七岁当益壮。
学佛茹素二十年,三部大经熟背唱。
投入巨资章田乡,誓续慈云慧灯亮。
故宅改建观音寺,迎请圆悲住道场。
布施供养弘法忙,五十问答通俗讲。
深入浅出除疑惑,信解行证四齐彰。

当今众生多迷惘,灾难频繁厄运涨。
演智居士《观音寺》,救世功德不夸张。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7-1 11:10
愿以此书献给来者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此处的观音寺恢复、重建,是今人继承前人比丘尼慈云师父的事业。“无古不成今”,今人的善举在未来无疑又成为古。日月之悠悠,来者无始无终;天地之漫漫,变化无穷无尽。仅以此书献给来者,无论时间多长,变化多异,让来者知道此处曾发生了什么?出现了什么?愿来者将弘法利生的永恒不变的伟大事业发扬光大。
——此寺的重建者及此书的作者  
                                                                               陈志煌(演智) 王雪梅   
                                                                                                        二零一五年十月
[attach]4006740[/attach]

佛教是幸福美满的教育,学佛是人生的最高享受。释迦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内容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
——当代高僧净空导师
[attach]4006743[/attach]  [attach]4006744[/attach]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7-3 10:46
目     录

序   言        1
观音寺简介        4
慈云师父简介        6
圆悲师父简介        8
圆果法师与本寺因缘        9
访古探幽观自在        19
观音寺的沿革        29
观音寺的建筑        33
观音寺的文化        37
观音寺的佛事        43
观音寺的效应        47
观音寺的诗文        51
大  殿        51
三圣殿        52
竹  园        53
山  门        54
年关拜观音寺        55
在观音寺忏悔        56
在观音寺修行(一)        57
在观音寺修行(二)        58
万法都为去妄心        59
贪心哪能任横行        60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1
观音寺的趣闻        64
八屋坮的因缘        64
老桥口的观音        67
两竹园的兴衰        69
两妯娌的称谓        71
慈云师父传略        73
命途多舛,感悟人生        73
遁入空门 口传得悟        75
坚定信仰 完善道场        77
广作善事 闻名乡里        78
圆悲师父传略        81
冲破世俗 皈依佛门        81
独伴青灯  精勤修行        83
淡泊衣食  持戒严谨        88
佛法有关知识简答        91
缘   起        91
问   答        93

1、什么是宇宙人生的真像?为什么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像?
2、什么是迷,即无明?
3、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4、学佛的历程是什么?
5、学佛的途径是什么?
6、学佛的基础是什么?
7、修持的方法是什么?
8、世界(世间)是由什么构成的?
9、佛法说世间和出世间是不是两个世界?
10、万法的形成离不开因缘,因缘是怎样形成万法的?
11、因果律中的三条原则和四点注意是什么?
12、什么是三界?什么是三千大千世界?
13、什么是劫?小劫、中劫、大劫?
14、人的本性和现相有什么关系?
15、阿赖耶识是什么?它和其它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16、十二因缘是什么?
17、什么是业?它和六道轮回有什么关系?
18、什么是佛教的人生观?
19、佛法的层次是什么?每个层次的内容和作用怎样?
20、什么是声闻、辟支佛乘?
21、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区别是什么?
22、菩萨与佛有什么区别?
23、什么是三法印?各自怎样理解?
24、怎样理解佛教上的空与苦?
25、怎样理解四圣谛?
26、怎样理解“一切唯心造”?
27、什么是八正道?
28、什么是三藏?它结集的过程是什么?
29、佛教什么时候来到中国?
30、佛经翻译的译师代表人物有哪些?
31、佛教高僧大德有哪些代表人物?
32、怎样认识佛教宗派?有哪些主要宗派?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33、天地、鬼神是不是佛教的内容?
34、有人把烧纸和念经、拜佛混在一起,这是佛教的内容吗?
35、抽签、问卜、扶乩是佛教的内容吗?
36、佛教是消极逃世吗?
37、佛教是迷信吗?
38、有人说,假设都来出家学佛,世界上的人都没有了,这种说法对吗?
39、既然在家可以学佛,何必要出家?
40、为什么要尊重出家人?
41、学佛的人为什么要吃素?
42、我们为什么要拜佛,供花、供香、供灯?
43、为什么要“礼忏”?怎样正确“礼忏”?
44、佛教对国家,对社会无贡献吗?
45、为什么说佛教兴,国家就强大?
46、佛法与科学相违背吗?
47、佛教与其它宗教有哪些不同?
48、怎样认识释迦世尊的伟大?
49、什么是净土念佛法门?修净土念法门有什么优越性?
50、是不是每人都能成佛?既然成不了佛,是不是学佛白学了?
[attach]4008728[/attach]  [attach]4008729[/attach]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7-11 08:41
序   言
    ——拜谒观音寺感怀
廖铜军
佛学教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西出印度,
东传中华,主旨长存,教义弘扬,学佛信佛,
绝不勉强,心存佛陀,念念不忘,生命觉照,
眼观实相,旷日持久,精诚所至,立地成佛,
大彻大悟,心明眼亮,大到宇宙,小到尘埃,
众生平等,好乐施善,福田无涯,慈悲为怀,
不卑不亢,心如止水,海纳百川,宁静致远,
快乐为佛,厚德载物,因果相报,来无所图,
去无牵挂,生如夏花,逝如秋叶,活着明白,
死去安然,心平气和,千祥云集,阳光在心,
四海为家,齐家治国,道行天下,观音寺内。
(廖铜军先生为原湖北省罗田县教育局长,原湖北省黄冈市电影公司经理)

[attach]4018262[/attach]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7-18 10:08
佛教是幸福美满的教育,学佛是人生的最高享受。释迦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内容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
                                               ——当代高僧净空导师

观音寺简介
  本观音寺位于公安县章田寺乡金红村十二组,老名八屋坮,是2004年动工恢复重建的一座寺庙。由居士陈志煌、王雪梅及其子女陈为力、陈亚力、郭庆出资,陈士波、易继秀、邹宜清负责实施,于2007年全部建成。占地面积1.5亩(含竹园),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有殿堂、斋堂、山门及院墙,均为古典式建筑。在修建及以后的护持中,得到了陈志烑及其子女陈士涛、陈士浩等人的重视,也得到了家族陈志为的关心,特别是得到了松滋紫竹林寺的住持圆果法师的关心、指导和帮助。本观音寺的前身是当地慈云师父(比丘尼)于1927年始建的念佛堂,至今有88年的历史。此寺是本地佛教文化传承的产物。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7-25 08:46
慈云师父简介
[attach]4035368[/attach]
慈云师父(比丘尼),俗姓张,公安陡湖堤人,生于1880年。家里贫穷,一生坎坷,累遭劫难。1927年皈依佛门,成为在家居士。并在家内设立念佛堂,这就是现今观音寺的起缘。1930年出家,在沙市章华寺受戒,并常住章华寺。抗日战争期间,寺内佛事和修行受到影响,她又回到老家念佛堂修行,并扩大念佛堂规模。抗战胜利后,又常住章华寺,并来往于章华寺、念佛堂两地之间。1949年后,又回念佛堂修行,于1953年园寂,住世73载。慈云师父慈悲为怀,广作善事,乐行布施,举止庄严,如教奉行,当地均以“斋公婆婆”著称,堪为出家人之楷模。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8-1 10:54
圆悲师父简介
[attach]4044154[/attach]
   圆悲师父(比丘尼),陕西省西安市人,生于1967年,陕西财经学院本科毕业。2010年出家,随即在佛学院进修一年,于2010年底始任本寺住持。圆悲师父出生于书香门弟,父亲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高级工程师。母亲亦是技术员。本人亦是科班出身,通过高考进入高等学校,自己也有一分丰厚的工作。但是因各种因缘,她萌发了出离心,毅然出家受戒。圆悲师父远离大城市,远离红尘,一心清净,独伴青灯,精进修行。她坚守住地,弘扬正法,持戒严谨,生活清苦,受到当地及佛教界的广为称赞。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8-8 09:38
圆果法师与本寺因缘
[attach]4053866[/attach]
圆果法师,俗名刘珂恺,生于1943年,湖北松滋人。早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在松滋教育界工作。历任高中、师范校长等职,高级教师,享有盛名。后信仰佛教,钻研佛学理论,于80年代末皈依佛门,成为在家居士。于90年代末正式出家,削发为僧,并多次居住喇荣五明佛学院、九华山等大丛林,与现代高僧大德来往密切。精通显密理论,特别是对净观、禅定有很深的造诣。现任松滋紫竹林寺住持,门下有众多弟子。法师于2008年至2009年,曾一度选定本观音寺闭关修行,并投资万余元,改善本寺内部设施。虽由因缘所致,法师未亲来常住,但仍关心本寺的一切,本寺特别致谢并记之。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8-15 09:09
演全法师、演传法师简介
[attach]4061250[/attach]
   演全法师,生于1969年,1990年出家于湖南益阳棲霞寺,1993年来松滋玉佛寺常住,为原湖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松滋佛教协会会长、松滋玉佛寺住持常空法师随从弟子。现任荆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松滋市佛教协会会长、松滋市玉佛寺住持。演全法师佛教文化修养深厚,修行精进,持戒严谨,弘扬正法,慈悲谦虚,管理寺庙有方。他三次续修松滋玉佛寺,重建松滋玄龙寺,使这两寺具有大丛林风格,为继承、发展、彰显松滋的佛教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远近闻名,对本寺也非常关心。
   [attach]4061251[/attach]
    演传法师,生于1936年。原荆州佛教协会副会长、公安县佛教协会会长,公安章田寺住持。是公安、荆州乃至湖北佛教界元老,弟子遍天下,业绩有口皆碑。虽年事已高,修行不减,长者风范犹存。他非常关心本寺及圆悲师父,多次亲临本寺看望和指导
[attach]4061249[/attach]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8-22 10:01
访古探幽观自在
            ——孱陵腹地章田、胡厂纪游
邓和平
[attach]4067707[/attach]
邓和平,1949年10月生。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宗教学者、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国史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其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学术专著、论文等,计1000多万字。《中国当代历史学者辞典》、《中国当代方志学者辞典》、《中国当代著作家大辞典》收录有该先生“辞目”。该先生被学术界谓之“原生态”学者,“历史型”作家。
孱陵,公安县的前称。《大礼戴记·曾子立事》谓:“博学而孱守之。”释义有谨小慎微貌的意思;《诗经·小雅》云:“如冈如陵。”曹植《洛神赋》曰:“经通谷,陵景山。”今人说,前者指土山,后者言经过。通盘分析孱陵冠于县名,至迟在汉高帝置武陵郡之时,便有孱陵县,或许是因其地域广博、冈丘连绵、水网通泽、守孱经陵的缘故而冠名。故城在县西二十五里处。三国时期,刘备领荆州牧,立营油江口(今斗湖堤),称左将军,人称左公,改孱陵为公安。孱陵故城后因吕蒙封侯驻此,而称为“吕蒙城”。
孱陵,历史上地域广博,非今日公安可比:东至洪湖接沔阳,西达白石(山)界石门,南连洞庭(湖)望岳阳,北抵羊子(庙)毗江陵,跨长江两岸,处湘鄂接壤,今湖南安乡、津市、澧县、南县、华容,湖北公安、石首、监利等县市全部,今洪湖、松滋两市各有一部分,均属古孱陵县地。在此范围内,名胜风景不计其数:阔有武陵山水,古有巴楚遗迹,奇有洞庭湖月色,新有荆江分洪区;三国时期,吴蜀流连;柳浪湖畔,三袁才气;桃花山眺寇公古祠,绣林城望长江三峡……,有俚句称道:
七步香草十枝春,九转金丹一路行。
绝世风光何时现?浓妆素描在孱陵。
有人说:“鹍鹏展翅呼声起,蚯蚓犁地无人闻。”讲的意思是大处吸引关注,细微无人问津。将其引入旅游文化,不无道理。古人名著,当代大作,偏重四海五岳者不胜枚举,涉及田园潺涧则为数不多。虽有小桥流水诗文,多附“响彻名片”,真正深入基础,品评砖石之言,亦属凤毛麟角。或许这是受到古人“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的影响。殊不知,《抱朴子·行品》有一句“觌微理于难觉,料伏倚于将来”的哲理名言,用来作为文学爱好者的“座右铭”,让我们在难以引起重视的情况下,去发现微小事物变化过程,用来充实旅游文化内涵,不乏意义深远,将会回味无穷。
今日公安县,古孱陵腹地,章田寺乡的胡厂地域,又有腹地“心脏”之说。那里有诸多微细景观,因处岳阳至宜昌高速公路公安段两侧,极抢人们眼球;凡参观著名荆江分洪区南北二闸宏伟工程时,往来途经该地,倍受游客关注:或遇集小憩午餐,或途次打点夜宵,无不乘机遛一遍,成为当今最为时髦的“搭便车”。关不住的“满园春色”,成为出墙头的“一枝红杏”,含笑“鄂西生态旅游圈”与“洞庭环湖生态圈”夹臂之间,颇得游客青眯挑逗,导致其中不少人心猿意马,猴爪胸腹,翻滚难眠,寝卧煎熬。
清代吴雯有诗句称:“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借咏赞王昭君之美德,展现自己正直品格和怀才不遇的感慨。其言一出,泼水难收,声援赞同不少,质疑评说甚多。撇开吴雯自喻昭君含义不论,将此二句名言用来相喻古代孱陵腹地的微景,则属恰如其分。因为这里被往来于岳阳楼与长江三峡的游客,津津乐道,绵绵赞誉,风传江湖,美言江南。客人览此地,处处春意生,诗兴涌潮出,游记亦忘形。相传宋代陈与义自洞庭至三峡,途次该地,写有《春日》一诗: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小年怀旧,腊梅迎新,曾蒙贤亲良师厚爱,邀我同游孱陵腹地,单车轻骑陶醉无语,满目秀丽一路风光。
胡家厂,江南古镇,位于岳宜高速公路中段,地处公安章田寺西南。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三国时期:相传刘备驻军油江口,改孱陵称公安,置军工营于该地,建有矛厂、盾厂、弓弩厂。蜀军置换锋利武器,如虎添翼,又因为蜀国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驻军监制,得名“虎军厂”。人间沧桑,三国归晋,这里的军工基地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经济贸易中心。传说东吴政权官吏遗老中的胡氏家族,不愿仕晋而避风这里,建有油厂、米厂、轧花厂等,并形成集镇,从此借“虎军厂”谐音,冠以“胡家厂”之称。
观音寺,位于胡家厂(今称“胡厂”)。集市规模不亚东斑镇区,繁华堪比县城斗湖堤,远胜乡政府所在地章田寺街道,每年商品销售额上亿元。集市占地面积不低于3平方公里,另有开发区位于集镇之南,开展招商引资以来,已有数只“凤凰落巢”;我们一行虽遇密雨纷纷,车过闹市仍逢人潮如流,车水马龙,从镇西至镇东,足足行驶了四十五分钟。谁曾想到,这里仅为金红行政村驻地!
良师相约有他公安县城执教的侄儿一家,于观光目的地会合。途中笔者闭目无语,绝非养神,而是集中精力在脑海搜索,苦思冥想即将相见的观音寺,究竟是一幅什么模样?沿着乡村道水泥路面抵达当地农户门前,笔者从想象状态中复原,撑伞步行,被周围自然风光吸引:雨接地气生紫烟,风移蓝天走瑞云,户外铁树泛青,院内公鸡打鸣,远丘的朦胧反衬出面前碎石道更加清晰,桥下水流笑波让雨点泛出一个个酒窝。有道是:
惊鸿叹喜狂若颠,暴饮风光醉眼前:
等闲识得雨中景,梅花欢笑浪花泉。
观音寺,位于八屋坮。顾名思义,古建筑朝门辉宏,雄势一方;民间口碑,八大间厢堂天井,石鼓临檐。昔日,水乡园林,起屋造台,风浪飘摇求稳定,智者哲理;集居为邻,相互照应,动荡春秋祈平安,仁人心态。
风传“八屋坮”有“八大间”者不少:上下二堂屋,左右四绕间,另加两厢房,中间是天井;悬说“八屋台”为“八屋场”者更多:一处台地,颇具特色,八户彼此相邻,鸡犬之声相闻,农忙结伴下地,闲下互相串门。如此田园风光,仍然存遗至今,大有“桃源”再现情怀。所不同的是:现在社会不再封闭,中青年人出外“闯世界”为数甚多,田间尽皆机械化操作,摆“龙门阵”的内容除了动听故事之外,还有振奋人心的时事政治,老奶奶将日军侵略中国的残暴史实授于后辈,小孙子把神州飞船载人上天的新鲜话题奉给先贤。不可理喻见到,翁孙隔代之间没有“鸿沟”。只可惜她们对“八屋坮”的来历处于“混沌状态”,说不清道不明此事始于前秦还是后唐,是一栋八间屋或者八栋屋相邻?有村言说:
难明究竟雾中花,面浆难沏醒目茶。
若待清白奉人世,黄花冰凉啥吱牙?
观音寺,玲珑透体,秀巧一方。娇小庭院有围墙,将佛寺与田园相界;独留一道山门,成为人间与仙堂的途径。山门分为两层:上层仙生葫芦,下层四角飞拱。纷纷细雨飘洒琉璃瓦面,聚成珍珠般“晶体”,下落溅在游客伞面,发出“嚓嚓”响声,尤如静寺敲起鼓点,把人带入梦幻境地。
过山门,入寺院,铁树、桂花、长青树,沿墙根间植,均匀得体,入目舒畅,四周洁净无片叶,根草洗礼后显得格外泛绿,嫩娇滴翠。主体建筑为三间式大殿,走廊外四根木柱,一派古色古香。大殿左侧为斋堂、储存室等,小巧不失风雅,妥贴凸现释情。
大殿正中,供奉观音圣像,站立莲台之上,呈千手姿式,显多面形态,佛前依序摆设香案,侧耳可闻音节馨声。围堂壁贴八十八佛,左右两面或书写经典,或抄有圣颂,亦挂伽蓝彩图,与韦陀对应,四大天王菩提紧依。一行人心意虔诚,入殿后与驻锡比丘尼礼貌寒暄,在礼拜诸佛、菩萨之后,圆悲法师因人而宜的沏出红茶、绿茶、花茶、砣茶等。
笔者因首次造访,与法师初识,交谈甚微,借机观察大厅两侧:左为三圣殿,右属僧寮。三圣殿内供奉“一佛二菩萨”,中间阿弥陀佛,两侧是大势至、观世音。三尊圣像,民间流传甚广,凡寺院庵堂,无不供奉,笔者曾作村言相喻:
过去世佛空亦境,四十八愿灵相映。
阿弥陀佛口头禅,极乐世界相接引。
古坐府衙昔做文,祈求智慧超人生。
民间疾苦谁曾顾?梦荫大势至亦神。
普门示现渡众生,于世缘名俱声音。
改译自在顺自然,冠名观音求公平。
观音寺,感触亦深。巧在秀珍,妙在幽静,奇在佛缘,贵在洁诚。这座寺院占地面积不足两亩,却庭殿俱有,依托天成;花草悦目,修竹千竿,两边农舍层楼尽染瑞气,寺前大道开远承接祥云,不借峨嵋雄伟山势,却现南海琉璃环境。这里脱离城市喧哗,朴实无华成为其显著特征。佛堂可闻林中鸟语,殿内传来远处溪音。圆悲大师来自西安书香门第,慈父是西安高压电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自己为大学学历,且有别人赞誉的一分称心工作,她却践行“以佛修心”,来到孱陵腹地善结佛缘,成了观音寺住锡僧人。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各行各业谁也不回避对金钱的“等价交换”,既使是有佛教圣地之称的“四大名山”寺院,对予“功德箱”设置,在人们眼里也属天经地义。独有此寺与众不同:没有“功德箱”的摆设,也无“做斋经事”的收入,从不出外化缘摄取,入寺观光免费前提下还沏茶相待。圆悲法师的生活来源于自己田园劳作、家庭资助和居士演智的些小支持。她则完全站在人生之外,用超验世界的宗教意志磨炼自己的精神修养,献给人世间的是一颗洁诚的“修德之心”!
观音寺,古孱陵腹腔内一处圣地,于牵挂中分手,在难舍时离别;四周风光无限,八方景色流连:章田寺的来历,胡家厂的渊源,陈家垸的传说,老桥口的轶闻,月亮山的神话,斋公堂的故事等等,来不及采访,不可能叙述,对予年近“古来稀”岁月的笔者,能否再能深入其境,了却心愿?有待造化,有待缘份!
二零一五年二月于公安章田寺乡金红村八屋坮观音寺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8-29 09:42
观音寺的沿革
1927年,有一在家女居士,法名慈云,在原公安县胡家厂陈家院,现公安县章田寺乡金红村八组建一念佛堂,始为一间茅草屋,内有佛像、经藏、法器。慈云居士单居此处修行、弘法,昼夜经声、佛号不断。
1930年,慈云居士出家,常住沙市章华寺。念佛堂一度闲置,托人代管。抗日战争期间,慈云师父从章华寺回念佛堂,并任念佛堂住持。她振兴念佛堂,扩大规模,完善设施,由原来的一间茅草屋扩大为三间,并另有附属屋。她弘扬佛法,接待香客。此时是念佛堂的鼎盛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慈云师父又常住章华寺,同时往来于两地之间。然在1948年以后,因时局变化,沙市战火又起,章华寺僧人纷纷离去,寺庙已空。师父又回原址念佛堂照常修行、弘法。但由于此时年事已高,疾病增多,法体不支,1953年卧病在念佛堂,无奈只得到二子住宅(现金红村12组,老名八屋坮距念佛堂约300米)与其合住,并在一间小屋内设立念佛堂,拖着病体诵经、念佛、礼拜。不幸,师父于本年6月在此宅圆寂。老师父圆寂时,再三叮嘱子孙,一要敬仰佛法僧三宝,二要保护、完善念佛堂。
1958年以后,由于农田水利建设,村庄调整,原陈家院及念佛堂被毁,园林竹树遭伐,特别是由4人才能合抱的有几百年历史的一棵古枥树不复存在。沧桑巨变,现已是稻谷金黄的空旷无碍之地。1949年以后,佛教一度衰落,但是这里的老人仍还记得念佛堂的盛况及慈云师父修行、弘法认真精进之举。
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宗教政策的变化,佛教又逐渐兴盛起来。自此,在慈云师父修行及圆寂之宅,出现许多令人深思的瑞相或要事。一是于此宅出生的俗世孙子志煌于90年代初皈依佛门,精进修行,吃长素,为在家居士。二是与此宅同令的当地老宅均已改建,唯独此宅保留原貌。当地视为希有。三是98年水灾,水淹一米多深,浸泡一个多月,具有几百年历史的此宅尚未倒塌。水退后,居然能住人,当地无不惊奇。四是俗世重孙陈桥在此宅出生时,很多人见到青烟缭绕,檀香朴鼻。五是此宅后面的一大片竹林,原均为荆竹。无论怎样培管,都是极矮小,只有一指头粗,不能作家用,大多开花。80年代以来,无人培管,荆竹自然变为桂竹,大多都是10厘米以上的直径,最小也是5厘米以上,又十分密集,砍了又发,青枝绿叶,挺拔参天。而且也有很多野生树茁壮成长,其中一棵野生枥树,主干直径一米多,百鸟云集,五里之遥清晰可见,与原念佛堂的竹园,古枥树景观完全相似,也可谓是当地的一处指路坐标。但是此宅,即慈云老师父修行圆寂之宅毕竟年久失修,白蚁吞噬,重建乃当务之急。
以上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缘起。居士陈志煌(演智)等一批老师父的俗家后代一致认为,这是满足老师父遗愿,重建念佛堂的好时机,于是由居士陈志煌 (演智)、王雪梅及其子女陈为力、陈亚力、郭庆发心出资,陈士波、易继秀、邹宜清负责实施,于2004年撤掉此宅,在慈云师父修行圆寂之处重修念佛堂并更名为观音寺。做到观音寺地址不变,东西南北方位不变,甚至连墙基都是原址,以满足老师父的遗愿。由于完全是个人出资,经费不足,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建成现在的观音寺。此观音寺有87年的历史,是当地佛教文化传承的产物。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9-5 12:52
观音寺的建筑

   
       观音寺占地面积1.5亩(含竹园),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标准的长方形。四周院墙包围,院墙高2米。有殿堂、斋堂、山门。殿堂、山门均为古典式建筑。殿堂高6米,屋顶四角各有一米高的飞檐翘角,屋脊双龙对峙,似古刹之状。殿堂和斋堂墙壁是用黑色水泥勾勒的古城墙用砖的砖形。路人一看,宛如古老的城堡。门前台阶,加上四根红色廊柱,又有城楼之感。屋瓦为红色彩瓦,加上四周红色檐板,相互映衬,鲜艳夺目。殿堂氛围浓郁,庄严别致。山门长3米,宽2米,高5米,为两层楼式的飞檐建筑,两层及屋脊共有10个飞角,均为兽像,其质为黄色陶瓷。山门楼顶两层和2米高的院墙均镶嵌黄色硫璃瓦。其大门为钢管铁门。院墙和山门相映成趣,太阳一照,飞角流丹,金碧辉煌。斋堂面向殿堂左侧,既显紧凑,又不使殿堂单调。殿堂、斋堂、山门、院墙构成建筑群,远望似琼楼玉宇,耀眼夺目。
院内场地均用水泥铺设。雨停路干。内有花带,盆景,两棵3米高的四季桂,两棵各1.5米高的铁树。有多种名花,如三角梅、玫瑰、月季、杜鹃、茉莉、紫薇、牡丹、秋菊、红积木、黄羊木等。四季花香朴鼻,连冬季也时有彩蝶飞舞。
寺内设施齐全。僧人有卧室、书房、卫生间、洗澡室。均上装天花板,下铺地面砖,采光通风。有热水器、空调、彩电、洗衣机、宽带、书柜、办公桌。斋堂内有液化气瓶,电子打火灶、灶台、厨柜,一一俱全。此处信息畅通,生活方便,环境幽雅,清净无争。加之寺后面约800平方米的高大竹林为背景,使此寺更加增添了佛教色彩和庄严神秘。她是一块佛教的清净国土,是佛法僧三宝的宜居之处,是僧人修行闭关的理想之地。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9-12 06:30
观音寺的文化
   大殿内有2米高的金色千手观音像。从佛教圣地湖南恒山请来。佛像庄严,工艺精巧,意远深长,全用檀木和名贵木种精雕而成,造价颇高,周围寺院乃至公安及临县也少有。为了保护此像不染污,不退色,已用10公厘的玻璃镜框封罩。大殿左侧房间为三圣殿。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三尊佛像均有1.5米高,用水泥塑造而成,同样金色,庄严美观。寺内幢幡、宝盖、旌旗、鲜花俱全。大殿内南北两面墙各有4.5米长,2米高的镜框一块,里面嵌有放大的用塑料质纸印刷的经文。即《般若慑颂》、《金刚经》、《心经》、《大悲咒》等经咒。在经咒的上方,三面墙上贴有八十八佛彩画像。每张像有60厘米高,30厘米宽,均用塑料质纸印刷而成,不退色。镜框及其经咒,样式美观大方,内容规范准确。八十八佛彩画像,使2米高的千手观音像不至单调。佛像、经咒、幢幡、宝盖、旌旗、鲜花浑然一体,既体现了佛教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又为教化众生创造了一个庄严肃目的环境。
[attach]4092246[/attach]  [attach]4092247[/attach]  [attach]4092248[/attach]  [attach]4092249[/attach]
院内有一立式的长2米,宽50厘米的标语牌。它是用不锈钢板制作的。钢板上为白底红字。内容是“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标语牌伫立在门口,十分醒目。过路人均可看到。寺内有多幅楹联。山门:建道场愿大地都成净土,弘佛法望众生均得快乐。大殿:众生迷惑追世俗欢乐堕恶道,菩萨慈悲度人生苦海到妙岸。三圣殿:天天说话做事须问好心多少,日日思利求安应晓善根如何。客房:人生短暂几天乐,业障长存无限苦。这些标语楹联均为自作,紧紧结合当地民众思想,通俗易懂易记,以达到有效弘法的目的。
寺内还藏有佛教珍品和经藏,有以下珍品:弘一大师(李淑同)手书《心经》、《金刚经》、《阿弥陀经》的墨宝真迹。有康熙、欧阳询、赵孟頫、苏轼手书《心经》的真迹。有弘一大师(李淑同)手书的佛教楹联真迹。有汉传佛教寺院历代佛像必藏精品66种,有现代中国法海寺特制的珍藏品:“康熙御笔《金刚经》”。其珍藏品为黑底金字,以独特的胶质纸制作而成,可谓无价镇寺之宝。
有以下佛经及解释多套:《入行论讲记》(索达吉堪布)10卷;《前行广释》(索达吉堪布)8卷;《藏传净土法》(索达吉堪布)5卷;《中观庄严论解说》(索达吉堪布)4卷;《量理宝藏论广释》(索达吉堪布)4卷;《般若摄颂浅释》(索达吉堪布)3卷;《无量寿经》(索达吉堪布宣讲)2卷;《慧灯之光》(赤诚罗珠堪布开示)7卷;《净土圣贤录》(白话本)6卷。
有以下佛经及解释多册:《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大悲咒》、《华严经》、《妙法莲花经》、《大佛顶首楞严经》、《金光明最胜王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净空法师讲解);《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净空法师讲解);《普贤行愿品讲记》(索达吉堪布);《普贤行愿品讲记》(益西彭措堪布);《菩提道次弟广论》(宗喀巴大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学记》(大愿法师讲述);《心经》、《阿弥陀经》、《金刚经》(弘一大师讲解);《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宣化上人)。
还有历代帝王、高僧大德、佛教名人的论著,佛教知识介绍,学习佛教的工具书等。
还有寺内山门处墙壁上挂有1米高,50厘米宽的镜框一块,里面嵌有印刷的<<观音寺规则>>。
附规则:
观音寺规则
1、本观音寺弘扬正法,反对邪教,广造众善,利益众生,为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和谐社会服务。
2、欢迎善男善女来本寺念佛、拜佛、阅读经书、听讲佛法。观音寺为众生排忧解难。
3、不得在寺内进行任何娱乐活动,如打花牌、麻将等。不得大声喧哗,不得嘻笑怒骂。
4、进寺内衣着整齐,不得打赤膊、穿短裤。不讲邪话、脏话。
5、尊敬佛法僧三宝,爱护院内花草树木,维护院内环境卫生。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9-19 07:07
观音寺的佛事
本寺的佛事主要是围绕住寺僧人对佛教的信解行证展开。把相信、理解、修行和证悟结合起来。明确学佛的目的是要离苦得乐,脱离轮回痛苦,了脱生死烦恼,最后证得佛果。用佛的大悲无我智慧,转变凡夫的我执自私知见,用戒定慧对治贪瞋痴。
[attach]4099620[/attach]  [attach]4099619[/attach]
在具体作法上做到五点:一是认真学习佛教教义。用晚上的时间阅读佛教经典及论著,做到闻思结合。二是坚持早晚功课。诵经念咒,持咒作观,默坐观心,使纷乱的心清净。三是弘扬佛法。白天接待香客或来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善巧方便的方法宣讲佛法,使他们对佛法生欢喜心、恭敬心,从而断恶行善,自利利他。一般来庙敬香或来访的人都有不同的烦恼和愁苦。住寺僧人着重从心理上开化他们,让他们心情舒畅,乐观向上,当好心理医生。四是举行放生活动。五是排忧解难。本寺周围的家庭如有急难恐怖及时去关心,尽力所能及之事。此寺做到三“不”。一不看相算命,更不妖言惑众,恐吓或拉拢香客而敛财。二不宣扬邪教,更不搞巫医马脚以治病为名而敛财。三不向香客、居士、善男善女以各种方式索取供养。坚持供养要自愿,心情舒畅,不论多少。但是根据当地习俗和香客要求,强烈要求卜卦抽签者,可满足其要求,但不收费。并着重让香客认识,福报的唯一源泉是断恶行善,忏悔业障。住寺僧人尽一切努力使本道场真正成为佛法僧三宝的住所,是清净无染的圣地,是福慧双修的场所。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9-27 08:14
观音寺的效应

观音寺所在金红村十二组的居民基本上都信佛,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坚定信仰,并能护法。如桑良明、陈士明、汪大婆、龚德芳、邹永兰、马朝凤等及其家属,每年除夕,他们都到寺内烧头香。佛菩萨的圣诞日以及较大的佛事活动,他们都来礼佛敬佛。寺内两棵各3米高的桂花树就是桑良明供献的。龚德芳是本寺的常客。陈士明处处弘扬佛法。二类是一般信佛,即别人说信就信,佛菩萨的圣诞日或有急难恐怖也到庙内敬香礼佛;三是少数人即使不信佛也不谤佛谤法。别人信佛,也不非议和讥毁。他们深信因果,在寺前或佛像前不乱开口,非常谨慎。这个组的居民,在本寺重建的过程中,他们都热情地帮助搬运佛像、家具或沉重的物品。他们经常供养食物,如灯油、蔬菜、豆皮、糍粑、干豆腐(当地土特产,豆腐腌制、烟熏、晒干而成)等。圆悲师父为不增加施主的负担,也为了庙的形象,一般都拒收。居民一般都不到寺内来,更没有闲逛者,不文明、礼貌者。寺内安静、安全、安心。
十二组的居民信善信佛、积功累德,全组和谐、殷实小康。其特色具体有如下几点:一是人才辈出。2014年全组198人,至1962年以来,完全是参加高考考取的大学本科毕业生21人,其中重点大学、名牌大学11人,研究生6名,留学生3人,其中留美2人。除此,另有正处级2人,正科级1人,还有在较大公司担任公司副职或中层干部的多人。二是创业出色。即使没有读大学,在外打工,靠自己的拼搏,搞出成就来的有3户。如章新源的儿子在广州开装潢公司。陈士亮的儿子从小学木匠,在北京成就了大业,包揽了几个大工程。陈士明、邹荣享的子孙在外创业也当上了老板。另外,在外打工虽未有以上的成就,但在公司当一个小小的负责人,经济富裕的人为数不少。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浙江、咸阳、襄阳均有十二组居民买房子直至落户的人。据说,2014年现在十二组的子孙中,在初中高中就读者,名列前茅,受学校极为重视的还有多名,长江后浪推前浪,后起之秀更加茁壮。三是民风纯朴。首先是种好田。这个组种田的人大多在50岁以上,但他们勤耕劳作,忠于职守,都想多种田。他们也善于种田,无论是种子、农药、化肥管理都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因此产量高,是全村第一。当然居民收入高,是全村榜首。他们每年在村里结账,现金支付的数额最高。其次是遵纪守法,社会秩序良好。全组几十年以来,无打架斗殴、无小偷小摸、无离婚、无犯罪、无刁民。上面下达的计划或布置的任务能及时地不折不扣完成。在全村享有崇高的荣誉。再次是信誉第一,在借贷、农药、化肥、水电赊购方面能认真地履行合同,按时兑现。在种子销售方面,总是优质优价。四是孝养父母、培养后代。全组的老人都能受到子女的孝敬,住处安定,衣食丰足,娱乐随意,有病能治。此组的人对培养后代特别重视。80年以前出生的人读高中、中专、大学的比例就高于别组。80年以后出生的人几乎人人都读到高中,其中很多人升到了大学(包括三本)。在这方面,有一种赶、学、比超的气氛。人人都舍得出钱,学生也很勤奋,没有考取大学就复读,直到考取为止。
金红村十二组和别组比较起来有如此特色,在同一个地理、人文、社会、自然环境下有如此的不同,其因何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果关系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也是佛教的根本观点之一。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均不存在。那么十二组的这一切特色无不与该组的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关。相信有观音寺在此,金红村十二组及这一方乃至更大范围内,将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10-10 06:44
观音寺的效应
观音寺所在金红村十二组的居民基本上都信佛,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坚定信仰,并能护法。如桑良明、陈士明、汪大婆、龚德芳、邹永兰、马朝凤等及其家属,每年除夕,他们都到寺内烧头香。佛菩萨的圣诞日以及较大的佛事活动,他们都来礼佛敬佛。寺内两棵各3米高的桂花树就是桑良明供献的。龚德芳是本寺的常客。陈士明处处弘扬佛法。二类是一般信佛,即别人说信就信,佛菩萨的圣诞日或有急难恐怖也到庙内敬香礼佛;三是少数人即使不信佛也不谤佛谤法。别人信佛,也不非议和讥毁。他们深信因果,在寺前或佛像前不乱开口,非常谨慎。这个组的居民,在本寺重建的过程中,他们都热情地帮助搬运佛像、家具或沉重的物品。他们经常供养食物,如灯油、蔬菜、豆皮、糍粑、干豆腐(当地土特产,豆腐腌制、烟熏、晒干而成)等。圆悲师父为不增加施主的负担,也为了庙的形象,一般都拒收。居民一般都不到寺内来,更没有闲逛者,不文明、礼貌者。寺内安静、安全、安心。
十二组的居民信善信佛、积功累德,全组和谐、殷实小康。其特色具体有如下几点:一是人才辈出。2014年全组198人,至1962年以来,完全是参加高考考取的大学本科毕业生21人,其中重点大学、名牌大学11人,研究生6名,留学生3人,其中留美2人。除此,另有正处级2人,正科级1人,还有在较大公司担任公司副职或中层干部的多人。二是创业出色。即使没有读大学,在外打工,靠自己的拼搏,搞出成就来的有3户。如章新源的儿子在广州开装潢公司。陈士亮的儿子从小学木匠,在北京成就了大业,包揽了几个大工程。陈士明、邹荣享的子孙在外创业也当上了老板。另外,在外打工虽未有以上的成就,但在公司当一个小小的负责人,经济富裕的人为数不少。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浙江、咸阳、襄阳均有十二组居民买房子直至落户的人。据说,2014年现在十二组的子孙中,在初中高中就读者,名列前茅,受学校极为重视的还有多名,长江后浪推前浪,后起之秀更加茁壮。三是民风纯朴。首先是种好田。这个组种田的人大多在50岁以上,但他们勤耕劳作,忠于职守,都想多种田。他们也善于种田,无论是种子、农药、化肥管理都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因此产量高,是全村第一。当然居民收入高,是全村榜首。他们每年在村里结账,现金支付的数额最高。其次是遵纪守法,社会秩序良好。全组几十年以来,无打架斗殴、无小偷小摸、无离婚、无犯罪、无刁民。上面下达的计划或布置的任务能及时地不折不扣完成。在全村享有崇高的荣誉。再次是信誉第一,在借贷、农药、化肥、水电赊购方面能认真地履行合同,按时兑现。在种子销售方面,总是优质优价。四是孝养父母、培养后代。全组的老人都能受到子女的孝敬,住处安定,衣食丰足,娱乐随意,有病能治。此组的人对培养后代特别重视。80年以前出生的人读高中、中专、大学的比例就高于别组。80年以后出生的人几乎人人都读到高中,其中很多人升到了大学(包括三本)。在这方面,有一种赶、学、比超的气氛。人人都舍得出钱,学生也很勤奋,没有考取大学就复读,直到考取为止。
金红村十二组和别组比较起来有如此特色,在同一个地理、人文、社会、自然环境下有如此的不同,其因何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果关系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也是佛教的根本观点之一。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均不存在。那么十二组的这一切特色无不与该组的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关。相信有观音寺在此,金红村十二组及这一方乃至更大范围内,将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10-18 16:31
观音寺的诗文
大  殿
千手金色观世音,
慈善尊容照苍生。
八十八尊如来光,
百千万部经咒明。
贫贱疾苦求护佑,
男女童叟表虔诚。
消灾免难施法雨,
普润心灵种慧根。
注:大殿内供有八十八佛及多种经咒
三圣殿
阿弥陀佛一主尊,
观音势至左右行。
三十二应周尘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三途六道闻妙法,
四生九界蒙慈恩。
常念名号不间断,
为求解脱得往生。
注:三十二应、四十八愿、三途六道,四生九界,均是佛教常用语,具体解释略。

竹  园
竹友品格万口传,
唯独此园不一般。
昔时培育尚矮小,
今朝自发尤参天。
装点寺庙添风景,
环抱圣殿显庄严。
虽非紫竹仍伴佛,
象征观音昭世间。
注:普陀山为观世音菩萨圣地,中有紫竹林,观音殿就在紫竹林中,因此常以紫竹象征观音。

山  门
烟村农舍鳞栉比,
独此门楼向天际。
飞檐琉璃色光耀,
堂宇房阁状严丽。
内为佛国清净土,
外是娑婆染污地。
进得此门得解脱,
但愿苍生尽入里。

年关拜观音寺
细雨霏霏天盖低,
车轮滚滚回乡急。
不因亲属要相见,
只为年关已近期。
神圣庙堂谁人护?
清净禅师何者依?
愿我尽心力护持,
凡圣同乐共此期。

在观音寺忏悔
未仆前世为何身,
吾生坎坷源业根。
求学途中两厄难,
事业道上多坎坑。
灾疾累累少有为,
子孙平平空无成。
业障数如恒河沙,
虔诚拜佛忏悔心。

在观音寺修行
(一)
吾生自慰后半生,
诸佛经道得以闻。
苦海无边艰难度,
解脱有路精进勤。
拈香礼佛身恭敬,
诵经念咒意虔诚。
此生沽名云烟过,
乐度耆年佛子行。

在观音寺修行
(二)
人生难得应正行,
岂能随意走邪径。
金鸡报晓香烟起,
玉兔升空迦趺沉。
心专神凝诵两课,
勤奋立志背三经。
抓住夕阳无限好,
修行哪怕近黄昏。
注:“三经”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

万法都为去妄心
宇宙一切因缘生,
万有乃是五蕴成。
我法二执源无明,
见思两惑起祸根。
业力永存致轮回,
佛性常在树信心。
信解行证迷转悟,
万法都为去妄心。
注:“万法都为去妄心”。这里的“法”指一切修行法门。

贪心哪能任横行
世间万有无自性,
假空中观三相应。
众物积聚非实相,
因缘合和是假名。
是有非有宜分清,
假相实相应了明。
能知此理去二执,
贪心哪能任横行!
注:万法有名是假观;万法无自性,是空观;万法虽空,但却有相,是中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身边的事例谈因果
陈士涛
我是学唯物主义哲学长大的,原先以为佛教是唯心主义哲学,学佛是因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而求得解脱。随着年纪增大,对发生在自己或身边的某些事情的感悟加深,这才发现,我错了。感性的东西是多么的肤浅!只有理性的思考,才能攀上认识的新高。
好人有好报,心地纯正善良的人,佛祖是会保佑的。在家居士演智(俗名陈志煌),年轻时有《周易》爱好者推算其必早夭,中年时段,恶病缠身。大有“大去之日不远矣”之势。冥冥之中,似有神助。承祖母之衣钵,积德行善,秉家族之遗风,吃斋念佛。修桥补路,方便他人,素食放生,利益众生。从此病情好转。与其一同治疗的病友“尔墓之木拱矣”。而他却精神矍铄。更想不到的是:结直肠上的异物,却是息肉;妻子肺上的肿瘤,也是良性。她古稀之年上手术台,进重症监护室,药到病除,连协和医学专家都为之惊叹。这不正如古人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是慈云老师父的俗家后代,祖上的功德延及子孙。2011年7月,我开车由胡厂回斗湖堤,途径大至岗,在虎渡河堤上,汽车失灵无法控制,翻滚下坡,连续翻了几个跟斗,被一块巨石挡住,幸免未入河中。路人认为我与车内的一学生已遇大难,没想到我们却毫发无损。事后,想起这有惊无险的经历,我就会从心底油然而生对佛祖的敬畏,对先人的感激之情。
佛重因,人重果。小时候我常听家族长者说,陈家男人的寿命都不长,能活到五十多岁就不错了。曾祖泽桢五十多岁,伯祖父宏高五十多岁。可是,祖父宏钰却活了六十七岁,现在我父辈都已超过七十岁。我常想,尊重佛、法、僧三宝,才是打破任何消极面的最佳秘方。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己酿的酒自己尝。慈云师父后代,心地善良,性情敦厚。他们懂礼仪,求上进,事业发达,家庭和顺。有从医的,从文的,经商的,均成就显著。有通过高考上大学的8人,其中重点大学5人,在5人中有2名留美研究生,1名国内研究生。这难道不是佛光普照的结果?善因必结善果!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10-24 12:01
观音寺的趣闻
八屋坮的因缘
《公安地名志》中的“八屋台”,原名“八屋坮”,即现在的公安县章田寺乡金红村十二组。也是今本观音寺所在地。“八屋坮”以八栋屋和土坮而得名。这里有一块岗坮,东西北三面都是低洼的峪田。此岗坮宽约100米,呈一字形向南延伸,东西北三面有坡度。1998年罕见的大洪水,黑狗垱破堤,整个孟溪大院一片汪洋,而此坮离水面1米多高,居住此地的父老乡亲在坮上躲水,生活达一个半月之久。再说八屋,据这里建国初期的老人说,大概是18世纪中期,即乾隆初年,这个坮上有八栋房子,自北至南,面向东,沿土坮的走势并排,呈一字形,栋栋相连,很有品味。这八栋房子大小,规模,结构均一样,而且在一条线上。它们都是“四井口”。”四井口“是当地对住房规格级别的的称谓。此类屋是上下两重,上下重各三间,两侧各一间为厢房,计八间,构成一个四方形的整体,中间是天井,又称八大间。内部各间可以互通。“四井口”有大小之分,此为“大四井口”,深若25米,宽约15米。全是由约30厘米直径的杉木凿穿成的屋架,而形成的框架结构,周围套以土墙,屋顶为青瓦,屋脊檐口均为白色,内部面临天井的上下屋、厢房,四面均为穿花格门。八栋屋共长约150米,均傍坮建筑,低于坮最高处1.5米左右。而坮的最高处紧挨屋后,全是竹木园林,也是一字形,其长度远远大于八栋屋的长度。其气派和巍峨可以想象。按当时当地的经济条件和习俗,住在此类屋的人定然不凡。是何人所建?是一姓而居?还是杂姓而居?无从可考。到民国初期,八屋虽犹存,但已破败凋零。到建国初期,仅仅两栋略显原貌。至今八屋犹存,其中有一屋就是现在的观音寺,另七屋己是样式各别,参差不齐了。现居住着陈、章、魏、桑四姓。
八屋坮以它悠久的历史和名声响彻后世。国民党时期,有保办公所设于此,其保长为江正赢。建国初期,即1949年至1952年设八坮乡,就是以八屋坮命名。全乡连续三天以上的会议都在此召开。后又改为黄坮乡(其乡的范围已扩大),仍取用八屋坮的“坮”字。后有一所黄坮小学,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也取用了这个“坮”字。
现观音寺的前身“念佛堂”起初并不是在八屋坮,在距此约300多米的原陈家院(现金红村八组)。因1952年慈云师父病重,只得由其次子陈宏钰照料。宏钰宅就是八屋之一。慈云师父于此宅设临时念佛堂,带病修行,次年六月去世。以八屋坮地理位置的优越和文化历史的悠久,它无疑是一块灵气之地。以前的念佛堂,现在的观音寺建在此,是极其符合寺庙要求,再理想不过的了。在此建寺,事前并无有意,完全是顺因缘自然而成,看来是天意。
老桥口的观音
观音寺的前身念佛堂距老桥口只有一里之遥,和老桥口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老桥口属于淤泥湖的一个港汊。东岸为苏秦港、刘家祠,南岸为羊子岗,西接淤泥湖面,北岸为苏家山。南北两岸距离很近,相互喊叫声可以听见。但来往交通不便,须用渡船。据传说,有一列迎娶新娘的长队抬着花轿,持旌旗宝盖,吹打着乐器,十分热闹风光,从北岸上船过渡到南岸去。刚开船,危险出现,可能是由于上船的人太多,船里进水,即将沉没。船上人大惊,拼命叫喊“救命”。其中有善男子善女人,仰头祈祷观世音菩萨。忽然之间,眼前空中见一女子身着青纱,彩带飘舞,手拿杨枝,安慰说:“不要惊慌,我来救你们”。并将杨枝一点,一座浮桥突然出现。女子说:“你们从桥上过去吧!”这些人继续如前,抬着花轿,吹吹打打,从桥上走过,顺利到达南岸。上岸后,他们再也没见到桥了。可是两岸看热闹的人大惊,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见这一列迎娶新娘的长队在水面上行走,步伐轻盈,如履平地,不知道这种法术从何而来。事后才知各人看到的不一样,迎亲的人看到的是桥,岸上的人看到的是水面,迎亲的人觉得自己是在桥上走,岸上的人看到的他们是在水面上走。大家一致认定是观世音菩萨显圣,随即仰天朝拜。
自此,两岸百姓商议在此建桥,并昼夜祈祷观世音菩萨保佑加持。两岸百姓各自从两岸同时筑堤坝。说来也巧,堤坝自涨。不几天,两坝即将合龙。在两坝未合龙的中间,用树木连接,桥即成。此后车推马驮,人畜来往自如。但日月流转,沧桑变化,不知经过若干代,桥已失,口尚在,堤坝犹存。两岸往来仍用渡船,老桥口因此而得名,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围湖造田之时,其行迹还十分明显。
关于淤泥湖,民间流传很多神话故事,譬如“青布精”修炼成仙,为民清除匪霸;救落水渔民;渔民为感恩而修“青龙庙”。“青布精”为 感恩,化现人身修“大门土地”等等。这些故事均包含了人的一个美好追求,即济世渡人,行善积德,消除苦难。“老桥口”的传说亦是如此。围绕着淤泥湖交通往来常有事故发生之事,人们为追求平安,似乎有一个规律:基本上各渡口都建有寺庙,如“王家咀”、“西家咀”渡口对岸有利堂寺;“莲子口”,“三星”渡口附近有报慈寺;“祝家坝”渡口附近有刻木观;“老桥口”渡口附近有“天官庙”等。观音寺前身的“念佛堂”也在老桥口附近,虽然没有上述寺庙的规模,但它十分便利人们朝拜观世音菩萨及诸佛菩萨,满足了人们的追求。这些寺庙形成了公安淤泥湖周边的强烈的佛教氛围,构成了公安淤泥湖区域特有的文化现象。
两竹园的兴衰
观音菩萨与竹有大因缘,普陀山是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的紫竹林就是观音殿。相传观音菩萨就在紫竹林修行。似乎有观音菩萨就有竹。还有以竹命名的寺庙很多,如紫竹林寺,紫竹院寺,竹林园寺,竹林寺,苦竹寺等等。观音寺的前身“念佛堂”在金红村八组原陈家院。念佛堂周围也有一片竹园,竹子粗壮,直径均在5到10厘米左右。有一棵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枥树,要由4人才能合抱。树冠直径上百米,直向云天,遮天蔽日,鹤鸟云集,大有佛经上所说的“菩提树高四百万里,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之意。伴随着这一环境,念佛堂内青烟缭绕,佛号、经声清脆,钟鼓乐器悠扬,佛教氛围浓烈。这里生机盎然,天地祥和。但在1952年念佛堂迁至八屋坮,1953年慈云师父圆寂后,这里逐渐没落。人丁不旺,枥树遭伐,房屋受毁,竹子被砍。现在无一砖一瓦,只有稻谷金黄,空旷无碍。后人也无法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事。然而与此相反,念佛堂迁至八屋坮宏钰之宅基后,宏钰之宅由衰到兴。特别是后面的一大片竹园出现了奇特现象。原竹园均为荆竹,极其矮小,只有一指头粗,大多开花,而荆棘丛生,荒草肥厚,为蛇类野兽出没之地。自1953年以后,竹子逐渐转青变粗,自然变为桂竹,又十分密集,直径在5至10厘米以上,苍劲挺拔,荆棘荒草自然消失,与念佛堂原竹园无异。更巧的是竹园中自然生长一棵枥树,由幼苗长到主干直径一米多,鹊巢云集,五里之遥清晰可见。虽不及上述枥树高大,但总体景观仍与前无异,在当时当地实是难得,两竹园的兴衰与相似,不能不使人领悟到:竹与观世音菩萨的因缘有关,兴衰与相似和念佛堂的灵气有关。是观世音菩萨在显圣,是念佛堂在显灵。
两妯娌的称谓
慈云师父俗姓张,出家前系陈泽桢之妻。有一魏氏为陈泽榕之妻。泽桢和泽榕是两同胞兄弟。自然张氏和魏氏就是两妯娌了。两妯娌年岁相近,均多子孙,贤淑闻名乡里。因为她俩均下慈上孝,宽人薄己,所以关系很好,相当融洽,互相帮助,相敬如宾。他们两家虽各自开烟火,但同住一屋。这里的习俗是孙子称祖母为“婆婆”。而慈云师父的念佛堂就在住家后面,两家和她少不了有些往来。孙子们把她俩都称呼婆婆,这样就分不清是谁,有时闹出笑话。如吃饭喊错,做事喊错。于是他们就想了一个法子,用不同的称谓,以示区别。慈云师父是出家的,称为“斋公婆婆”。魏氏是未出家的,称为“人家婆婆”,这样就不闹笑话了。开始是孙子们这样称呼,后来演变成两家以至社会上都这样称呼了。“斋公婆婆”,“人家婆婆”成了当地妯娌关系好的代名词,当地把她俩奉为处理妯娌关系的楷模。“人家婆婆”虽然未出家,也被当地视为贤明长者,受到尊重。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10-31 11:39
   慈云师父传略

()

      慈云师父(比丘尼)俗姓张,公安阧湖堤人,生于1880年,于1953年圆寂,住世73载。
命途多舛,感悟人生

      慈云师父幼小家里贫穷,又系女性,受封建礼教约束,未能上学识字。而且很小就担当家庭重任,未享受父母的溺爱,更未享受孩提时代的幸福。17岁就出嫁,生有一女,20岁丈夫夭折,丢下妻儿而去。人间最为悲惨之事过早地来到她的生命中。青年寡居,并带有一女,生活是何等艰难。五年以后,此时,公安胡家厂附近陈家院,现章田寺乡金红村八组一跛足农民陈泽桢娶妻李氏,不能生育,到中年时仍无有儿女。其李氏较贤慧,为了延续陈家的香火,劝其夫陈泽桢娶二房。1905年,她25岁时,经人介绍,和陈泽桢结婚,并将一女随其带来陈家,改姓陈。在当时封建礼教盛行的情况下,一位寡妇,并有拖累,无有选择,只得嫁给大她20岁,并且是二房,而且是残疾足跛,身体也不健康的人。在陈家,12年之内,生了两子一女,女儿最大,第二个儿子宏钰,1917年出生,总算为陈家立了大功。正当生活有点喜气色彩之时,第二个儿子刚出生三个月,丈夫泽桢去世。时年她才37岁。此时家庭如风筝断线,如行船失舵。孤儿寡母,生活窘迫,又受家族歧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她只有离家,出外打工,帮人做饭、洗衣、干家务活等。小孩由李氏看管。此时她心中产生很多问题,不得其解。为什么人生这么苦?为什么她的命运这么苦?为什么在同一个天地之下,有这么多的不平等?她打工经过很多人家,其中有一家的女主人学佛,是居士,并设有佛堂,天天敬香、礼拜、诵经。女主人给她讲了许多佛教道理,她一听就接受,倍感兴趣。自此,她萌发了学佛的念头,并跟随女主人学佛,后在女主人荐引下,在当地一所寺庙皈依,法名慈云。时值1927年,时年47岁。此时大女儿二十多岁,大儿子二十岁,小儿子也有十岁。家庭情况有所好转,她也归家,成为在家居士。也在家内设立佛堂,这就是现今观音寺的起源。她一边学佛,一边掌管家庭。
遁入空门 口传得悟

      随着学佛的深入,儿女成家,家庭经济情况好转,她的思想也发生很大变化,信愿行更加深入。1930年,她毅然出家,在沙市章华寺受戒(头上有九个戒疤),削发更衣,为章华寺一师父(俗称三万爷)弟子,常住章华寺。由于她不识字,谈不上文化水平,对高深的佛教理论学习自然困难。她的修行在闻思上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深学因果道理,忏悔业障,断恶行善。二是发菩提心,慈愍一切众生。三是认识一切皆空,消除贪嗔痴。四是认识一切唯心造,一切忧愁、烦恼皆出自心。以上四个方面的道理她不是通过看书学习所至,是通过各个师父的开示而得。对于她这个不识字的人来说,学佛主要是听开示。所以她弘法时,总是引用师父的话,经常说:“万三爷(师父)说……”虽然她不能讲经,但是她对上述的佛教道理,把师父的话用得很活,也很通俗易懂。在实修方面,主要是修净土,一是背诵口传早晚课的内容。由于她的精进、决心、恒心、即使是口传,也能够背诵早晚课的经咒及歌唱有关偈子,能够熟练地参加早晚课上殿。二是打座观想。三是念佛。行住坐卧,念佛不断,她开口说话,是阿弥陀佛,停止说话,也是阿弥陀佛,她呼唤别人是阿弥陀佛,她应声别人也是阿弥陀佛,她赞成是阿弥陀佛,反对也是阿弥陀佛。总之,无论什么都是一句阿弥陀佛管总。四是严守戒律。她一皈依佛门,还是在家居士时就吃花素,即初一、十五素食。出家后,长素认真,衣冠整洁,远离是非,言行清净,堪为出家人之楷模,堪为文盲学佛的典范。
坚定信仰 完善道场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危亡,全国人民共同抗日,寺庙也不例外。因此日军把寺庙也当成打击的对象。寺庙被日军搔扰,佛事和修行受到影响,章华寺也不例外。此期间慈云师父道心不退,僧人形象不改,回原址念佛堂继续修行弘法,并扩大念佛堂规模,完善念佛堂设施,提升念佛堂档次。一是将原念佛堂一间草屋扩大为三间,增添佛像法器和经书。二是热情接待周围的善男善女敬香念佛。由于慈云师父的庄严法像以及她的名声,再是她宣讲的通俗易懂的佛法道理,到念佛堂来学佛修行的人络绎不绝,四方云集。此时念佛堂香火旺盛,青烟缭绕,鼓乐声声,可谓念佛堂之盛世矣。慈云师父又经常往来于章华寺念佛堂之间,仍然在不断充实自己的佛学修养,也给念佛堂增添了活力。抗战结束后,一时国内和平,寺庙的佛事步入正轨。慈云师父又常住章华寺,托人代管念佛堂,不时经常回来料理。1948年底至1949年春,临近解放,战火又起,章华寺僧人纷纷离去,慈云师父又回到念佛堂。她仍不改僧人形象,和以前一样修行念佛。随之各地寺庙僧人均散去,空寂荒凉,或者被挤占作它用,师父无其它去处。此时她已近古稀,法体衰落,就在念佛堂度过最后岁月。
广作善事 闻名乡里

      慈云师父第二次回到念佛堂后,她除了念佛、打坐静修外,十分注重作善事。一是布施,她听到经受各种苦难的人或事,就泪流满面。见到生活极端困苦、或严重疾病、或残疾者,就毫不犹豫地尽自己的能力施舍。虽然钱物不多,但总不放过一次。她经常把无家可归、露宿之人接到念佛堂暂住,并布施食物。不但是救人,还照常拯救动物。二是放生。她每月初一、十五放生;佛菩萨的圣诞日放生;为拯救附近特别多灾多难者放生。三是修桥、补路。她常雇工,引导挑着土箕、挖锄、铁锹、棍棒等的雇请者遍查四方。那时都是田埂小路,就是常说的、人经常来往的所谓大路也是田埂土路,只不过稍宽一点。她发现哪里崩塌,就认真补上,哪里有沟口,就用木棒搭桥,棒上再铺土。此举不是一次两次,每月都有三至五天。她说:“方便众生,包括牲畜。”四是培坟,她同样引导雇请者带着工具,踏遍荆棘荒草,翻越沟壑丛林,查找塌陷的孤坟(即没有子孙管理),将其培土。她也知道,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生即死,死即生,坟塚只是殡葬的一种习俗而已。但她随乡入俗,善巧方便引导人们行善,却最有说服力。除上述外,慈云师父的善行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上,起心动念处,只要留心观察,每时每刻都在做善事,不胜枚举。附近乡里,甚至很远地方都知道她。男女老少尊敬亲昵地称她为“斋公婆婆”,都不称她的法名。提起“斋公婆婆” ,人们就联想到学佛行善。所以“斋公婆婆”成了当地学佛、行善的代名词。1953年春,慈云师父卧病在念佛堂。因无人照料,其俗世二子宏钰将其接回自家宅中(离念佛堂约300米处)。慈云师父又在宏钰之宅设临时念佛堂,带病修行。六月在此宅,即现在的观音寺圆寂,住世73岁。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11-7 11:18
    圆悲师父传略
[attach]4151595[/attach]
圆悲师父(比丘尼),陕西省西安市人,生于1967年,陕西财经学院毕业。2010年出家。在佛学院进修一年,现任本寺住持。
冲破世俗 皈依佛门
圆悲师父,其父亲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绝缘系,在西安高压电磁研究所任职,高级工程师。母亲工人。父母对她的期望值大,要求比较高,教育比较严。她大学毕业后,在工作中有机会读了一些佛教书,也可能是与生俱来有善根的缘故,一接触佛教就感兴趣,就相信,并促使自己深入思考。再者,就是母亲长期患病,母亲的病痛折磨及逝世和因之而引起的家庭不安,使她感受到了人生的苦难。另外,她观察了社会上的种种现象,比如寿命、贫富、苦乐、贵贱等是如此的不平等,还有各种矛盾纠纷,各种爱欲情仇、各种祸福变换,原因究竟是什么?她要寻找答案,当然是佛教。正当她彷徨苦闷的时候,有机缘遇到了高僧大德的指引。于是她萌发了出离尘世寻求解脱之心。
圆悲师父于2010年出家。为了学佛很快得到成效、不只停留在烧香、磕头的层面上,为了更快改造自己、塑造自己,出家伊始,就到佛学院学习。在那里,佛教氛围浓烈,她初步感受到了佛教的内函,既不是如世俗所说的那样可怕、神秘,也不是那么轻松、清闲,既伟大、亲切,又庄严、严格。在那里,她更加明确了僧人应有的仪表、行为、风度。这对于一个刚进入佛门的人来讲,是首先必须注意的。同时,也受了比丘尼戒,当然三皈、五戒、十善这些基本的戒律和要求也在其中了。
在那里,她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礼仪,比如怎样礼佛、敬佛?怎样穿戴?怎样呼唤、应声?均受到严格地训练。作为一个初学者,必须知道僧人每天的佛事,闻思、修行、生活的过程,即僧人的日常行为规范,并不是随意,想怎样作就怎样作,这也是对一个道场和僧人的基本要求。这一切,她在佛学院均得到了学习和锻炼。
独伴青灯   精勤修行
离开佛学院后,丛林和大庙,她都够条件去,还有很多庙希望她去,邀请她去。那些地方名气大、环境美、设施优、佛友多、生活好,杂务少,单金高。但是她不羡慕,而是选择了这里。一是认为这里清净,有利于她闻思修时,注意力集中,不浮躁、不散乱、不受干扰。二是她的目标是放下和出离,要按这个目标,一步一步地扎实地走下去,如在其它地方就不可能与此同步。意即要在这里专心修。三是要磨炼自己,使自己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这里均符合要求。所以,她果断决定,毅然来到观音寺任住持。
她2011年1月来到本寺,要做的事情很多。一是要适应这里的地理、自然环境。她远离家乡,远离城市,远离灯红酒绿,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宽广的马路,没有城市的喧嚣,有的只是田埂小路,独家小院,鸡鸣狗吠,完全是另一世界。而且这里冬天阴冷,没有暖气;夏天闷热,湿度大,蚊虫多。她要克服“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思乡之情。很快,她不仅克服了这种情感,相反认为自己似桃花园中人,找到了一个静虑的环境。二是要适应这里的风土人情。寺庙虽是净土,但毕竟处在娑婆世界,处在三界凡尘中。她远离亲人,听到的是乡音,见到的是乡情。对她这个年轻的陌生僧人投以的均是奇异的目光,谁是她的护法?她不仅要克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思亲之情,相反,她要把这些人都看作是要她度化的众生。三是要改变这里对寺庙的一些错误看法,即把寺庙看成是挣钱的赢利场所,是巫医马脚“治病”的场所。如果僧人会“治病”,收费低,庙里的香火就旺,就赚得到钱。她要用实际行动来改变这一较普遍的错误看法。此庙不收钱;她也不“治病”。此庙是弘扬佛法;她是治贪嗔痴的病。四是要赢得众生的尊重。初来咋到,人们看到她是一位比较年轻的比丘尼,又听说是西安市中心城区人,大学毕业。都说:“这样的人哪里找不到好事做,何以要出家?即使出家,好多寺庙不可以去,何以要到这里来?是真修行,假修行,还要看看。晓得在这里搞不搞得长?”又都说:“人人都有儿和女,人人都有家庭,人人都有七情六欲,她又这么年青,能够出家,又跑到这个偏僻的小地方,住这个小庙,实在是不容易啊!不简单啊!了不起啊!”总之,大家都在赞叹、怀疑、尊重、等待。有个别好心的女众劝她收一个徒弟(当然是比丘尼),一是给她作个伴,她说她“不惧怕”。二是和她说说话,她说她“不寂寞”。三是帮她做点家务,她说她“不懒惰”。现在己近五年了,她独伴青灯,出入一人,修行弘法,接待香客,管理寺庙,坚守住地,种园做饭,谨谨有条,规范有序。赢得了民众的尊重,赢得了护法。
圆悲师父一到这里,就进入了角色,认真修行,没有耽误。她修行、坚守住地、精勤,主要表现在“四不”。一是不回家,整整四年了,她只回过一次西安。那是2013年12月份父病。她为了尽孝道,满老父思念之心愿而滞归。虽身陪伴老父,侍奉汤药,兼顾修行,但“身在曹营心在汉”,还是挂念寺庙。待父病刚刚好转,离2014年春节只有两周,举国都在回家团圆之际,她却相反离家,回到了观音寺。周围民从及善男信女无不惊奇、赞叹。她说:“我已经出家,过去是家不是家,现在不是家却是家,过春节了,应当回家。”足见她的佛心。二是不云游。外出云游,到佛教圣地去吸取营养,受到加被,扩大佛教情怀,这也是一种修行方式。但是她认为自己出家不久,主要打好修行的基础,还不具备外出云游参学的条件。她要利用一切时间来闻思修。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到具备了一定的境界,再去云游参学不迟。三是不串庙。仅仅章田寺乡就有庙多座,其中大庙2座(章田寺、报慈寺)。她可以都走一走,轻松轻松,见识见识,交流交流。但是她却认为,这样会浪费时间,同时会影响别人修行或做佛事。整整四年,她只去过报慈寺2次。四是不进俗家。时间久了,和周围的民众毕竟熟了,特别是女众,一见面就打招呼,相互问问好。有些女众邀请她作客,她却婉言拒绝,坚持不去。她认为,佛教是讲圣洁,俗家毕竟有很多污染。否则,对修行人的形象会有影响,同样会浪费时间,耽误修行。
圆悲师父的修行安排得非常紧凑。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再上座即坐禅一小时。下座后,开庙门,在大殿和三圣殿供水供香,念课诵。8点做早饭,饭后洗衣、打扫卫生,接待香客。有时去街上买点日常生活用品。11点做午饭,12点关庙门午休。下午2点起床,打坐、禅修、看经书。5点半吃晚饭。晚上看光碟或经书。9点打坐禅修一小时,10点钟睡觉。
从这张时间表可以看出,她修行的几个特点:第一,修行的内容专一,不杂乱,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第二,修行的目标明确,不随意。按照目标逐渐地有层次地进行。第三,修行的方法规范,不走样,按照要求一点一点地认真落实,不自出心裁。第四,修行的时间保证,不散乱。不是三天打鱼,二天晒网,而是全天候的修行。
淡泊衣食  持戒严谨
其它寺庙,虽也是素食,但花样较多,做法精细,味道可口。圆悲师父的饮食极其简单,每餐只有一个菜,最多两个菜,或者饭菜合一。她长期生活在城市,在父母身边,初来咋到,对乡村的生活方式还不适应。其次是只她一人,又吃不了多少,精细做菜,嫌太麻烦。再其次是她要抓紧时间闻思修,不愿把时间花在生活上。所以她做菜就是煮,青菜是煮,豆制品是煮,干菜是煮,咸菜也是煮。面条和青菜一起煮,剩饭和剩菜一起煮,该煮的是煮,不该煮的也是煮,别人关心地问:“圆悲师父,你只会煮,炒一下不行吗?”她回答说:“煮简单。”“这样的饭菜有味道吗?”“别管它,吞到肚里都是一样。”看现代人的生活,满盘盛席,花样繁多,美味佳肴,谁不是讲究又讲究,唯独她这样无情地对待自己。然她还自得其乐。当地民众背后评价:“圆悲师父是真正的僧人。”“真正的僧人”这一句话含有多么丰富的内容!说明了多少问题!她的僧衣就是那几套,很少看到新的,但是很整洁,不减僧人的庄严。她一个人,无人督促,要是持戒不严,别人也不知道。但她能自律,持戒严谨,这就是她最可贵的地方。她说:“我既然出家,就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如不能持戒,何必出家。出家就是忏悔业障,如不能持戒,何忍自己更为造业。”又说:“修行是自己的事情,何须别人督促。”确实,当地民众也在有意无意地观察。不然,何以得到“真正的僧人”这样一句朴实的评价。
她的出家和来到观音寺修行,是她人生的大转折。原来是“鳞鳞居大厦,十指不沾泥”,现在她居然开始种园子了。她学种菜,学挖地,学施肥,学浇水。她栽的菜秧不能活,原因是她像栽树苗一样,栽得深,拍得紧。她挖地挖了半天,不见垄畦,邻居开玩笑地说:“我的狗子扒的几下都比你挖得好些。”她浇水,浇得太多,把土变成了稀泥。她施肥,不知道浓度,甚至覆盖了蔬菜。这一切都说明了她在学佛的道路上磨炼自己,说明她学佛的坚定心,说明她把修行融化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在具体行动上。
出家难,年轻人出家更难,从大城市来到这偏僻的地方难上加难。圆悲师父在修行的道路上克服了种种障碍和困难。她的座佑铭是“出离放下”,愿她也相信她在这个座佑铭的激励下,在攀登顶峰的过程中升得更高,在渡达彼岸的航船上走得更远。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11-14 08:14
佛法有关知识简答
郑重说明:本文旨在弘扬佛法,由于受个人知见的限制,仅供参考。愿和社会人士共同探讨,欢迎指正。对其不妥之处,忏悔罪过。
                                          ——— 陈志煌(演智)
缘   起
我每次到本寺来,都有一些亲戚朋友或乡亲随来。我总想利用这些机会向他们介绍佛法,但不知从何说起。其次,这里是乡村,乡村的实际情况,一是相对城市,文化较落后,民众的文化水平较低;二是对佛法了解甚微,甚至把佛法同鬼神混淆;三是民众忙于生产生活,没有整体的时间来听闻佛法。再者,佛法神圣庄严、要义深奥,我们一般凡夫也不能信口开河,随意乱说,否则就是误导,更严重一点说是造业。另外,我作为本观音寺的护法居士,四众弟子,应该是责无旁贷地为本寺的弘法,贡献我的微薄之力,也是我的愿望。基于上述情况,我就想写一点方便并有效弘法的东西。它应该有自己的特点:第一是整体性,有一个佛法的完整概貌,不是东一点,西一点;第二是系统性,有一个连贯关系,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梆子;第三是概括性,集中一个问题高度精炼概括,不展开,做到长话短说;第四是通俗性,尽量用口头语言阐述;当然有一些术语、名词,定义是不能凭自己来说的。第五是现实性,结合民众的思想根基和疑点以及时间紧的现实,来说他们愿意听、希望听的问题,来说他们短时间就可以理解甚至可以记忆的问题,哪怕是一杯茶一支烟的功夫。为达到上述要求,我就写了“佛法有关知识简答”一文。想以问答的方式,达到多种效果。我深知,在佛法的大海里,以我这一点简陋肤浅的知识来做这篇大文章,实在是自不量力,里面肯定有很多问题。但是我的愿望是好的,主要是想随时随地随机弘扬佛法,能够收点浅近易解之效,做一点我希望的善举。希望佛门弟子和有识之士,不吝赐教,我当一一恭听记录。我相信,会再有因缘,本观音寺规模将扩大,殿堂更庄严,影响更深远,此文也会得到完善、充实、提高。普愿一切有情,共登佛道。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11-21 08:26
问  答

1、什么是宇宙人生的真像?为什么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像?
世间无常,万法如幻,四大苦空,五蕴无我。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又称为缘起性空,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像。如果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像,就会执着我和我有,一切从我出发,产生贪瞋痴,损人利已,而造恶业。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11-28 10:45
2、什么是迷(无明)?
妄想执着,误认为幻生幻灭的万法为常有,五蕴合和的身体为真我,这就是迷。迷又分为迷于理,迷于事。迷于理:执身、边、邪、戒取,见取等诸见(见感)。迷于事:贪瞋痴慢疑(思惑)。见思二惑合称利钝十使。由这些迷,导致妄心贪染五欲六尘而造业。
()    () ()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12-5 10:49
3、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转迷成悟,离苦得乐,最后成佛。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12-12 11:02
4、学佛的历程是什么?
信解行证四个阶段:
信——相信不疑,解——了解并懂得内容,行——修行实践,证——获得证悟,譬如饮水,冷暖自知。但这四个阶段又常常是同时进行的。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12-19 08:15
5、学佛的途径是什么?
一是出家专修沙门行,二是在家修道。在家修道者要进行三皈五戒的仪式,在佛前顶礼宣誓,才正式成为佛门弟子,即优婆塞,优婆夷。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7-12-26 09:42
6、学佛的基础是什么?
戒定慧三学。戒是止恶修善,依戒养定;定是息缘净虑,依定得慧;慧是破惑证真,依慧成佛。戒是对治身口意三恶业;定是治心,去妄念;慧是无漏智慧,是般若,是真如,是真心,是佛性。
六度和八正道均是戒定慧三学。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1-2 15:00
7、修持的方法是什么?
以众生的根慧不同,有八万四千法门,常见的几种修持方法:
①参禅。释迦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禅宗建立之始。梁武帝时,达麽祖师来华为禅宗初祖,为以治心妄念,用参话头的方法。参禅要有明师指导,以防入魔。
②修密。口持真言,手结印契,意作妙观。三密相应,即身、口、意密相印。
③观心。放下一切杂念,善恶是非均不想,对于幻生幻灭的心念,不执着,不排除,不随想。观心须明师指导。
④念佛。净土法门,晋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建立此宗。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1-9 07:57
8、世界(世间)是由什么构成的?
宇宙和人生统名为世间。人和一切有情众生称有情世间,山河大地称器世间。世间万有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因缘合和而构成。五蕴又称名色。万法也就是名色。万法(万有)中既有主观认识的识体,那就是识,又有客观所认识的对象,那就是色受想行。所以,万法就是识和名色的统一,即“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二者相互依赖而存在。否则万法不存在,这也就是佛教的世界观。
[attach]4207536[/attach]  [attach]4207535[/attach]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1-16 09:53
9、佛法说世间和出世间是不是两个世界?
佛法说世间、出世间并不是两个世界。其实凡圣都住在一个世界。“世”是时间的意识,过去、现在、未来的宇宙人生一切变化叫世间。佛法上所说的世间,是一般人不明三世因果,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宇宙的本性,迷迷惑惑生活在三世因果中,这叫世间。出世间是指有人能修行佛法,有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心里清净,没有烦恼,这叫出间间。我们由世间到出世间,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积极进取,止恶从善,转凡成圣。所以佛法说的世间和出世间是从心(思想)的角度来讲的。
[attach]494104[/attach]  [attach]494103[/attach]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1-23 08:37
10、万法的形成离不开因缘,因缘是怎样形成万法的?
因与缘,因是形成万法的主要条件,缘是辅助条件。因与缘没有严格的界限,此处是因,彼处是缘。有因有缘就生果。因此它和因果紧密相联。因生果也可以说是因缘生果。那么,因是怎样生果的呢?宇宙万有都以相对的依存关系而存在。此是因而彼是果。此是主而彼是从。在时间上说,是因果相续,因前复有因,因因无始,果后复有果,果果无终。在空间上说,是主从相联,主旁复有主,没有绝对的中心,从旁复有从,没有绝对的边际。以这种继续不断的因果,和重复牵引的主从关系,而构成这个互相依存,繁杂,万端的世界。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1-30 07:14
11、因果律中的三条原则和四点注意是什么?
三个原则:一是果由因生,无因不能生果。二是事待理成,某因必生某果。三是依空而立,任何事物没有实在的本性。
四点注意:一是无第一因,也无最后果。二是因与果是相对的,既是因,又是果。三是因不自灭,无时间长短,遇缘则起现行。四是因果本质为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空间、时间、众生均依因果法则生灭变化。
[attach]497960[/attach] [attach]497961[/attach]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2-6 07:45
12、什么是三界?什么是三千大千世界?
三界:欲界(六层天),此界众生有睡眠,饮食,男女之欲。色界(十八层天),此界众生无三欲,只有身形。无色界(四层天)此界众生无三欲,无身形,只有精神存在。
一个小世界的范围,是由一个须弥山至色界的梵天。
一千个小世界称为小千世界。
一个小千世界的范围,到达色界的光净天,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
一个中千世界的范围,到达色界的光音天,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有三个千字,故称三千大千世界。
每一个大千世界都有一个大梵天王,都有一佛的化区。我们这个大千世界称为娑婆世界,释迦佛为娑婆教主。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2-13 10:10
13、什么是劫?小劫、中劫、大劫?
   劫就是时间单位。一小劫从人寿最高数八万四千岁减至十岁,每百年减一岁。再由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每百年增一岁。这样一增一减的时间为一小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无量阿僧祗劫,是指无量阿僧祗小劫,阿僧祗是数量。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2-20 09:25
14、人的本性和现相有什么关系?
   这里所说的人的本性就是佛性。它和我们平常所说的人的本性即性格气质是不同的。佛性又称真如、自性、真如实相。这种本性具足万德万能,灵明洞彻,湛寂常恒。人的现相就是因为妄心的作用,执相施名,依名取相。具体地说就是妄心和本性合和起来形成了阿那耶识,阿那耶识是染净交参的。这识因妄想而起概念,再因妄想概念而产生一种幻相的境界。接着又引起了一种错觉,未那识的产生。未那识不知道概念和幻相都是本性的幻影,因而执着概念为我——我之能见,执着幻相为我所——我之所见。这些不同的概念和幻相就构成了不同的人的形象,严格地说这都是幻相,是不真实的。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2-27 07:29
15、阿赖耶识是什么?它和其它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阿赖耶识又名藏识,它是本性与妄心的合和体。因为它藏有业,所以是无始以来生死流转的根本。此识含生灭、不生不灭二义。不生不灭者是觉,是真如,是本性。生灭者,是不觉,是妄心。
  我们人的妄心分为八个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未那、阿赖耶识。前六识为根识。根识的前五识只是接触,不起分别。而意识是帮助前五识发挥作用,每当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分别好恶。意识还能对外之境、有形无形、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善恶业,皆由意识而作。未那识是第七识,属于潜意识的作用,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业,但是它执着阿赖耶识为自我,所以就产生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八识生起的顺序是阿赖耶识、未那识、意识、再五识。众生死亡后,前七识虽灭,但它们的功能仍然在第八识中,所以阿赖耶识受善恶业牵引,在六道中轮回流转。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3-6 08:03
16、十二因缘是什么?
十二因缘就是阿赖耶识(俗称灵魂)在六道中生死流转的过程。
十二因缘名称及含义:
(1)无明:阿赖耶识中的妄想执着而起的迷惑烦恼。
(2)行:行为造作之业。
以上二项是过去惑业,即过去二因。
(3) 识:为过去业力牵引,妄生颠倒分别而入胎之苦,(阿赖入胎)。
(4)名色:五蕴的总名,在母胎中发育的精神与物质之混合体。
(5)六入:在母胎中发育至六根具备。
(6)触:出胎后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感觉。
(7)受:由刺激而有苦乐好恶的感受。
以上五项是现在之苦,即现在五果。
(8)爱:对五欲六尘的贪爱。
(9)取:因贪爱而生执着之心,并千方百计获取。
(10)有:因贪爱而执着造出善恶之业。
以上三项是现在惑业,即现在三因。
(11)生:因业力而致未来所生五蕴之身。
(12)老死:诸根朽坏为老,诸蕴破坏名死。
以上二项是未来之苦,即未来之果。
阿赖耶识生死流转的过程:
本性因无明缘行,行缘识(阿赖耶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里的“缘”就是“产生”的意思。
由此可知,生命的来源:
由无始以来的本性(佛性)因染(无明)成识(阿赖耶识),由妄想执着造作业力寄托于识(阿赖耶识)中,此识复受业力支配,在六道中轮回升沉,这就是生命的奥秘。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3-13 07:24
17、什么是业?它和六道轮回有什么关系?
业是造作之意,身体、语言、思想的善恶造作俱名为业,它无形无相,无质无量。起心动念,皆成业种。且又永不磨灭,恒久存在,遇缘则起现行。它有善、恶、无记三性。善业招致乐果,恶业招致苦果,无记业不成果。
身、口、意三业的内容:
十善业:
身业:放生、布施、净行。
语业: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净语。
意业: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
十恶业:
身业:杀生、偷盗、邪淫。
语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
意业:贪欲、瞋恚、邪见。
业的力量不因肉体的死亡而消失。肉体死亡之后,业力寄托于阿赖耶识中。此识复受业力的支配,再与物质结合另成一新生命。新的生命是什么,阿赖耶识本身并不能作主,全受业力的牵引。修上品十善得天道。修中品十善得人道,修下品十善,得阿修罗道。造下品十恶得畜生道,造中品十恶得饿鬼道,造上品十恶得地狱道。各道中又有苦乐的不同,繁殊万端。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3-20 08:56
18、什么是佛教的人生观?
以佛性,以阿赖耶识,以业力,以因果诸立场来衡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佛教的人生观。
第一,以因果的立场来看人生。境遇美满,不必踌躇满志,境遇困苦,无须怨天尤人。立身处世,必须努力向善。
第二,以业力立场来看人生。美丑苦乐都是业力招致。我们必须净化身语意三业,造成未来生命的环境。这是我们人生努力的目标。
第三,以阿赖耶识立场来看人生。阿赖耶识是生命的根本,万法的本源。是本性和妄心的和合体。所以,人生的价值不在目前肉体感官上的享乐,而在生命本性的净化。净化本性的方法,则以佛法上的六度来净除心识上的六弊——悭贪、毁犯、瞋恚、放逸、散乱、愚痴。
第四,以佛性的立场看人生。我们幸得人身,幸闻佛法。我们要努力为善,遣除烦恼,还我本来面目,达到成佛。
所以,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利他的,乐观的,创造的。
() ()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3-27 07:35
19、佛法的层次是什么?每个层次的内容和作用怎样?
佛法有五乘佛法:
①人乘:乘五戒以升人道。
②天乘:乘十善以升天道。
③声闻乘:乘四谛而证声闻四果。
④辟支佛乘:乘十二因缘而证辟支佛果。
⑤菩萨乘:乘六度而证佛果。
以上五乘佛法,人天乘是世间法。声闻、辟支佛、菩萨乘是出世间法。出世之乘中,声闻、辟支佛是小乘。菩萨乘是大乘。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4-3 10:03
20、什么是声闻、辟支佛乘?
声闻乘是亲闻佛之教理,彻悟四谛真理,渐次断见思二惑,脱离世间生死苦海,谓之声闻。它有须沱洹、斯沱含、阿那含、阿罗汉四果。辟支佛译为缘觉或独觉,众生闻说十二因缘之理,因而觉悟者名为缘觉。没有听闻佛法,但因宿世福德因缘,能于诸法生灭的演变中,悟世间无常,或睹飞花落叶而感悟无常之相,因而破无明者,名为独觉。
声闻,辟支佛又称为小乘佛教,又称为原始佛教。原始佛教的教理是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4-10 09:04
21、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区别是什么?
   ①小乘行者,为了自度(拔一己之苦)自利(得一己之乐)。大乘行者,为了自度度人,自利利人。   ②小乘修观无常,对于宇宙万有,只说其生灭现象。大乘究竟观一切法,除生灭现象外,更说明万法不生不灭平等真如的本体。
   ③小乘修四谛,十二因缘。大乘修六度四摄。
   ④小乘只破我执断见思感,断烦恼障,大乘破我法二执,断见思感,尘沙惑,无明惑,断烦恼障和所知障。
   ⑤小乘证阿罗汉,辟支佛果。大乘证大觉果——佛果。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4-17 09:34
   22、菩萨与佛有什么区别?
      菩萨是上求大觉,下化有情,修六度,行四摄,自利利他。然而从初发心行菩萨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到达补佛位的等觉菩萨,其间果位,共有五十一阶之多。略言之,五十一位,即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菩萨(补佛位)。
      佛是妙觉者,超过等觉菩萨,是妙觉极果,又称无上正等正觉,即菩萨位满,再破无明惑,即证佛位。
      由凡夫以至证佛果,阶位如是之多,似乎高高在上,不可攀登,但成佛全在于心,心佛不二。佛与众生,原为一体,因为有迷悟、染净之分,才有众生与佛之别。古德云: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而迷与悟、惑与觉,只在吾人一念之间。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4-24 09:24
23、什么是三法印?各自怎样理解?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这是小乘佛法的究竟。
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生住异灭,刹那不住。有情的生老病死,万物的生住异灭,世间的时序流转,宇宙的成住坏空,这一切都脱不出无常的范围。这里的“行”就是“法”的意思。以科学立场而言,由微尘至世界,由地球至银河系,都是不停地在流转变迁。拿人来说,生理上有生老病死。心理上,前念明灭,后念已生。“一切有为法,无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法上的无常,只是变灭,不是断灭,是前灭后生,相续不断。这是人生和宇宙一切现象的真理。
诸法无我:世间万法,自时间上看,生住异灭,刹那不息,找不出永恒的常住。自空间上看,因缘所生法,依赖众缘和合而有,无真实之万物,亦无真实之我。也就是说,一切法无自性,没有属于自己的特性,只不过是一个名言而已。首先看人无我,所谓我,不过是精神肉体二部分,人所执着的就是以精神肉体结合的假相为我,在这个假相中,到底精神是我,还是肉体是我。如果说肉体是我,肉体的哪一个部分是我,如果把肉体的部分一个一个截去,是截去的部分是我,还是剩下的部分是我?如果说精神是我,究竟是喜时是我?怒时是我?笑时是我?哭时是我?以上是从空间上说的。从时间上说,精神肉体每时都在变化,哪一个时期的精神,肉体是我?既然我都不存在,还有什么是我的呢?
人真正的我就是真如、佛性、涅槃寂静。
其次说法无我:宇宙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既由因缘和合而生,其在未生之前本无此物,既灭之后,亦无此物,就是在生后灭前也不过是因缘和合一下时出现的幻相,本无自性可言。
法真正的我就是空性,即无自性,涅槃寂静。
涅槃寂静:涅槃译为圆寂。圆是圆满,寂是寂静。涅槃就是灭,灭生死,灭烦恼,离众相。它的境界是常:无生灭,恒不变;乐:涅灭永安;我:是真是主,性(佛性)不变易;净:无尘垢污染。涅槃是获得的大解脱。
由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可知宇宙人生的现象,并无任何实体存在,只有刹那生灭的连续状态。无常是空,无我也是空。因此,释尊的根本思想就是以空为根据的缘起观。三法印也是以空为基础的,有时又称四法印,多一法印:诸漏皆苦。
诸漏皆苦:这里的漏指情绪,或者说感受,烦恼。诸漏皆苦是一切情绪,一切感受皆苦。各种各样的期待是苦,各种各样的惧怕是苦,各种各样的感受是苦。就是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处讲的观受是苦。财色名食睡,色香声味触都是苦。所谓乐受是苦怎么讲?第一,乐是暂时的,过后什么也没有,而且会更增加贪心的追求。第二,很多乐受本身就是在造业。这个世间的一切众生皆苦,为了受苦才来到这个世间。根据上述观点,一我们必须破除对五欲六尘的我执,二我们遇到违缘、痛苦要正确对待,不能怨天尤人。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5-8 09:23
24、怎样理解佛教上的空与苦?
佛教是讲空的,但佛教的空决不是空无所有。佛法上说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首先我们要认识五蕴世间。世界上的万法都是五蕴(名色),即色受想行识。其中色相当于物质,受想行识相当于精神。它的存在是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二者相互依赖存在,故曰空。其次按因缘所生法,五蕴也是因缘所生,而非实有。色从四大和合而有,受想行识由妄想分别而有,皆无实体,故曰空。再次,万法都是假名,没有自性。所以万物有假空中三观。万法有名是假观。万法本无自性,是因缘和合而生,是空观。虽然空,相却是有,我们不妨称它的名字,这是中观。所以佛法上说的空不是没有,而是教我们不要执着,而且空(本性)和有(假相)是在一个统一体中,有是空的显现,空是有的本体,强调单一方面都不能成立。我们不能讲空,就认为什么都没有,因而消极悲观;我们不能讲有,就妄求执着,因而为所欲为。
    我们生存的世界名娑婆世界。娑婆是堪忍的意义。这就说明这个世界是苦的世界,众生充满了众苦和烦恼。人生之苦最具体的是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佛说人生是苦,是要我们了解苦因,遇到痛苦时,不能怨天尤人;是要我们消除苦因,遇到痛苦时,不能消极悲观,要积极向上。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5-15 09:05
25、怎样理解四圣谛?
释尊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对五比丘说四圣谛,之后游行说法期间,屡宣此义。至涅槃时,又问弟子是否了解四圣谛。四圣谛是佛教的基础,是佛法的中心思想。
四圣谛是苦集灭道四法。谛是真理。四圣谛包括世间出世间两重因果。集为因,苦为果,是世间的因果。道为因,灭为果,是出世间的因果。苦已作前述。集有招聚之意。集以业为因,以烦恼为缘。业有身语意三业。烦恼有贪慎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十大烦恼。有业与烦恼,故有三界轮回苦果。灭也就是涅槃,通过修道,达到灭,即断除贪爱,无染无著,寂静安稳。
涅槃不是断灭,是一种境界。灭道就是通过修行达到涅槃的境界。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5-22 09:17
26、怎样理解“一切唯心造”?
“一切唯心造”并不是说一切事物是由心凭空造出来的,想造什么就造什么,可以分三层来理解:
第一、要感知事物的存在,必须根、境、识三者和合。例如,风和幡是外境,我们的六根和心要参与,否则就不能感知风和幡的存在,更不用说它们是否动了。风动,幡动是心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所以,归根结底是心在动。
第二、心了知的世界分两种:现象世界和真实世界。一切唯心造,是指我们的心所造的现象世界。现象世界是虚幻不实的,这种虚幻不实受心的烦恼污染程度影响,各人反映出来的现象也各不同。比如:明月、黄昏、晚霞就各感觉不同,对每一个事物,各人的感受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就是心造的。
第三、心分为真心和妄心。真心就是佛性,或真如。世间万物都是由妄心所作,这里的妄心就是阿赖耶识。由这个妄心起业,由业感果。由此,而有五蕴、业果、三界六道。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能直接造业,造业的是妄心(阿赖耶识),这就是一切唯心造之意。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5-29 10:49
27、什么是八正道?
修八正道是证悟涅槃境界之途径。又称八圣道。
(1)正见:正当的见解。
(2)正思维:不用妄念思维,以无漏智慧思维。
(3)正语:正当的语言。不两舌、恶口、绮语、妄语。
(4)正业:不染贪嗔痴三毒谓正业。
(5)正命:以正当的职业谋取生活。
(6)正精进:不从事有损身心的苦行,不世俗迷信,不行外道法。
(7)正念:心不离道,不起邪念。
(8)正定:远离不定、邪定,及有漏禅,入于无漏清净禅定。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6-5 10:35
28、什么是三藏?它结集的过程是什么?
三藏是佛教的教理,包括经律论三藏。经藏是佛讲的法理。律藏是佛教的戒律。论藏是对佛法的解释和评论。
第一次集结:佛灭后数月,在摩揭陀国王舍城外的毕钵罗窟内,由摩诃迦叶会集五百比丘,由佛弟子多闻第一的阿难诵出经藏;由持律第一的优波离诵出律藏;由说法第一的富楼那诵出论藏。复经大众同意,定为佛说,历时七个月。
第二次集结:佛灭后百余年,由长者耶舍邀请大比丘七百人,于毗舍离城重勘律文,后人又称此为七百结集。
第三次集结:佛灭后二百三十余年,阿育王请目犍连等,选出精通三藏的比丘千人,于波咜利佛地域整集正法。
第四次集结:佛灭后四百年,印度犍驮罗国迦腻色迦王,招大德尊者五百人于迦湿弥罗城,从事三藏注释,历时十二年。造经律论三藏注解各十万颂,此即有名之大毗婆娑论。
释迦世尊的遗教,经过数次结集,卷帙浩繁,内容丰富。至今日所传之藏经,或五千余卷,或八千余卷,为世界各宗教之首。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6-12 09:36
29、佛教什么时候来到中国?
佛教来华,相传始于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历六十七年),然而在永平之前,早有佛法东来的史迹。关于佛教来华,史载多说不一。综合多说,佛教来华,当在汉武之后。至明帝时,天竺沙门来华。其后西域译经大师相继东来。另外,华土有志之士也相继西行求法,于是释迦世尊经教就在中国渐渐宏传流布开了。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6-26 09:49
30、佛经翻译的译师代表人物有哪些?
佛经翻译,可略分为三个时期:自东汉至西晋可称为前期。自东晋至南北朝可称中期。自隋统一至中唐可称为后期。
相传迦叶摩腾:翻译四十二章经。这是我国最早的译经。
安世高:安息国(今波斯地)人,于汉桓帝初年来华,住洛阳。其后二十余年间译出安息守意经等三十九部。
支娄加谶:月支人,汉桓帝末抵洛阳。译出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经等十四部。
支谦:于汉献帝末年入吴国,孙权拜为博士。译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等经数十种。
竺法护者:系出月支,世居敦煌,通三十六国语言文字。西晋泰始二年,自敦煌至长安,复入洛阳,再至江左,沿途传译,译出光赞般若、维摩、正法华、无量寿等经一百五十余部。
以上为译经前期,大规模译经事业从鸠摩罗什大师来华之后。
鸠摩罗什:为龙树菩萨的四传弟子,父为天竺国相,母是龟兹国王妹。他七岁就诵谒二万三千言,九岁学杂藏及中长阿含四百万言。姚秦弘始三年,秦王姚兴迎鸠摩罗什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弘始四年译出坐禅三昧经、阿弥陀经。弘始五年译大般若经。此后译大智度论、妙法莲花经、维摩诘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前后共三十五部,三百余卷。
佛驮跋陀罗:他为北天竺人,姚秦弘始六年至长安,后到庐山。应慧远大师之请,译达摩多罗禅经。后至建业与法显共译摩诃僧祗律,泥洹经。后又译大方广佛华严经。
真谛:西天竺优禅尼国人,于梁太清二年抵建业,受梁武帝厚爱。与人共译金光明经七卷,后又译出大乘起信论、大乘唯识论、俱舍论、四谛论等多卷。
此是最高峰译经时期,后期译经伟人就是唐三藏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洛阳人,生于隋开皇十六年,十三岁出家。于唐贞观二年离长安,遍历西域印度诸国,前后十七年,将梵经六百五十余部带回长安。之后大师网罗贤者,大开译场,前后十九年间,共译出重要经论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最有价值的是瑜珈师地论一百卷,大般若波罗蜜经六百卷,大昆婆沙论二百卷,成唯识论十卷。
实叉难陀:重译八十卷华严。
义净:译“有部宗”毗奈耶经百余卷。
菩提流支:译大宝积经。
不空:译密部经咒一百四十余种。
般刺密帝:译大佛顶首楞严经十卷。
般若:译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法护、施护、法贤、惟净:译大乘中观论、大乘宝要义、大乘集菩萨学论等五百余卷。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7-3 08:57
31、佛教高僧大德有哪些代表人物?
佛图澄:龟兹人,晋怀帝永嘉四年来华,至洛阳。弟子有道安、法和、竺法汰、法首、僧慧、法常等。
道安法师:常州扶山人,十二岁出家,为佛图澄弟子。往来于湖北襄沔间,后居长安五重塔寺,领僧众数千。对佛教贡献甚多,主要制定了僧尼日常行为规范。符秦建元二十一年卒。
鸠摩罗什:已上述。
慧远:雁门楼烦人,二十一岁为道安弟子。东晋时在庐山建东林寺,成为南方佛教中心,为净宗法门之始祖。寿八十三。
达摩:梁武帝大通元年,南天竺人达摩渡海抵广州。先到建业,后又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为禅宗初祖。
昙鸾法师:北魏时期人,弘扬净土法门,著有净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
智:隋文帝时期人,十八岁出家,著述丰富,又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为天台宗之始祖。寿六十。
嘉祥大师:名吉藏,隋朝人,以居嘉祥寺而得名,七岁出家。著有中论疏,百论疏,十二门论疏,为三轮宗之集大成者。寿七十五。
杜顺:名法顺,因俗姓杜,又称杜顺,唐代人。十八岁出家,后居终南山,弘扬华严,为华严初祖,寿八十四。
智俨:唐代人,华严二祖。
法藏:唐代人,武后赐号为贤首大师,为华严三祖。
玄奘大师:为法相、俱舍二宗之始祖。已上述。
智首:隋唐人,弘扬律部三十余年,为律宗建立作开端。
道宣:隋唐人,十六岁出家,钻研律部,以三衣一钵为行持。又常居终南山,又称南山律师,为律宗初祖。著作颇丰,有佛教史上宝典之称。
道绰:隋唐时期人,北齐天宝十三年生,十四岁出家。精通大涅槃经。日诵阿弥陀佛七万声。一生宣讲观无量寿经二百遍,为净土宗二祖。寿八十四。
善导:隋唐人,为道绰弟子,专修念佛三昧,专弘净土。著作有观经疏,往生礼赞等五部经论,称五部九帖。为净宗三祖。寿六十九。
慧可:达摩弟子,禅宗二祖。
僧璨:慧可弟子,禅宗三祖。
道信:僧璨弟子,禅宗四祖。
弘忍:道信弟子,在湖北黄梅山弘化,为禅宗五祖。寿七十四。
慧能:唐代人,少孤贫,采薪养母,一日入市,闻人读金刚金,即有所得,后谒五祖弘忍于黄梅,为禅宗六祖。
神秀:唐代人,弘忍弟子,博学多闻,受武后器重,居湖北当阳玉泉山。称为北宗之祖,而慧能称为南宗禅。
善无畏:为中印度乌茶国国王,舍王位出家。于唐玄宗开元四年抵长安。玄宗礼为国师。弘扬密宗,译出密部经典多种。
金刚智:开元八年,从中印度来华抵洛阳。在洛阳长安间,广弘密宗,并译经典。
不空:金刚智弟子,随金刚智来华,弘扬密宗。
赞宁:宋代人,赐号通慧大师。著有宋高僧传三十卷,三教圣贤事迹一百卷,内典录一百五十卷。
永明延寿禅师:宋初人,住杭州永明寺,习禅宗,兼修净土。
云栖株宏:明代人,初为儒生,三十二岁出家,住杭州云栖山。倡导净土,为明末佛门巨擘。又称莲池大师。
德清大师:明代人,又称憨山大师。在庐山五乳峰建法云寺,效法慧远,专修净土。寿七十八。
智旭大师:明代人,初习禅宗,后弘扬律宗、净土。又称藕益大师。寿五十七。
紫柏大师:明代人,改刻梵筴藏经为方册,使藏经普及流通,僧俗皆可按价购买。
晚清和近现代:
谛闲法师:1858-1932,浙江人,为天台泰斗,于宁波圆寂。临终时,自己念佛,净土现前,安祥坐逝。
虚云法师:1840-1959,原籍湖南湘乡,生于福建泉州。禅宗代表人物,其禅功和苦行为人所重。一九五三年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寿120岁。
印光法师:1861-1940。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功高无量。临终时,自言:“我要去了!”在念佛声中,面西端身正坐而逝。
太虚法师:1890-1947年,浙江人。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理论家,实践家。曾作偈“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影响深远。
圣严法师:1931-2009,佛学大师,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弘扬禅宗。1976年担任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大觉寺住持。
圣一法师:1922-2010,虚老传人,香港大屿山圣一老和尚。弘扬禅宗,曾割舌六次,血书金刚经。寿89岁。
圆瑛法师:1878-1953年,熔各宗为一炉,会禅净为一体。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第一任会长。
弘一大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天津人,留学日本。精通画绘、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他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佛教著作颇丰,对佛教贡献极大。
宣化上人:1918-1995,黑龙江人,弘扬禅宗。是将佛教传西方的先驱者之一,曾在美国旧金山建立万佛城。
广钦老和尚:生于光绪十八年,福建人。是现代真悟大德,崇尚净土,人称伏虎和尚。1968年正月初五于念佛声中圆寂,寿95岁。
净空法师:生于1927年,安徽人。精通佛教各派经论。在世界很多地方讲学弘法。身有很多职务。弘扬净土宗功高。
晋美彭措法王:精通五明,是三大依怙主(文殊、观音、金刚手)之一的圣妙吉祥之化身,是如意宝法王晋美彭措多世中的化身,创建五明佛学院,于世界很多地方讲学弘法。2004年1月7日,正值阿弥陀佛节日,在成都示现涅槃。法体虹化,与虚空法界熔为一体。
星云大师:生于1927年,江苏杨州人。弘扬禅宗。1967年在台湾创建佛光山,并出任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主持。在世界各地创建200余所道场,现任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著作丰富。
清定法师:1902-1999,学识渊博,精通经律论三藏,崇尚密法。在全国声誉很高,一度离开寺院,仍潜心修密。后重回昭觉寺任住持,并重建此寺。寿97岁。
另外还有慧律法师、海涛法师、索达吉堪布、益西彭措堪布等。还有居士夏莲居、梅光曦、李炳南、黄念祖等,他们都是当代佛教界名人。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7-17 09:55
32、怎样认识佛教宗派?有哪些主要宗派?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释迦世尊说法四十九年,皆随众生根机,方便立说。我国后世学者,为便利修习,各择一条道路,以求专精,于是有各宗派之形成,都是为成佛一个共同的目标,殊途同归。主要有十个宗派。
一、俱舍宗:本于世亲菩萨的俱舍论。以无漏真智,观四谛之理,而得涅槃之乐,是本宗的内容。初祖玄奘法师。
二、成实宗:以诃黎跋摩法师的成实论为依据,发挥人法二空之理。此宗始于鸠摩罗什。
三、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用参话头,以期彻悟。初祖为达摩祖师。
四、律宗:以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为依据,以持戒而净除身、口、意诸恶业。此宗始于智首,道宣为初祖。
五、天台宗:因天台山得名。此宗以法华经为依,立一心三观——空观、假观、中道观之圆融无碍法门。智为初祖。
六、华严宗:此宗以华严经为依据,显示法界缘起,十玄六相的妙义,表现事事无碍相融相即的旨趣。杜顺和尚为初祖。
七、法相宗:一名唯识宗。其教义为宇宙万有,悉为识所转变。认为三界唯心,心外无法。玄奘大师为初祖。
八、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宗名。始于鸠摩罗什,至隋之吉藏大师大成,成为初祖。
九、密宗:亦名真言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等真言密教为依据,取身口意三密相印,即身成佛的方法。唐时善无畏,金刚智为初祖。
十、净土宗:以净土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为依据,以念佛为行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智下愚,均可修持。东晋慧远大师,于庐山结社,为初祖。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8-7 09:25
33、天地、鬼神是不是佛教的内容?
      佛教所信奉的就是佛,次于佛的果位的是菩萨。菩萨修到功德圆满也就是佛。我们所敬的佛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所敬的菩萨有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地藏王、弥勒菩萨等。因为他们能度我们破迷开悟,脱离六道轮回,直到成佛。其它如什么皇天、后土、山神、土地、真人仙姑、什么宫、什么观,可以说和佛教全扯不上关系。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8-21 09:48
34、有人把烧纸和念经、拜佛混在一起,这是佛教的内容吗?
中国传统风俗为了祭奠已亡的长辈,烧纸钱、纸衣、纸房子、纸汽车,这是后辈对长辈表示的孝意,不忘父祖的恩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不能与拜佛、念经同时进行,要分开进行,佛教里没有这些内容,否则,有损佛教。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9-4 09:20
35、抽签、问卜、扶乩是佛教的内容吗?
纯正的佛教不容许这种行为,有没有效验,是另外一回事。真正学佛的,只相信因果。修善得善果,作恶得恶报。佛弟子只知道多做善事。抽签、问卜、扶乩都与佛教无关。佛弟子真的信仰佛教,应绝对避免这些低级的宗教行为。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9-18 09:29
36、佛教是消极逃世吗?
    佛教徒以慈悲为本,忍辱为行,对于声色名利,五欲六尘,多远避之,这并不是消极逃世。他们过的是积极严肃,刻苦自励的生活;他们发下的是救人宏愿;他们想到的是牺牲自我,普度众生,上求成佛,精进不懈。大乘的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足以说明佛教的积极。六祖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堤,恰如求兔角”,足以说明佛教的入世,而不是消极逃世。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10-9 16:30
       37、佛教是迷信吗?
       佛教不是迷信,是智慧,是真理。佛教不以为宇宙是神的创造或主宰,佛教认为自然法则是万有因果率。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星体运行,时序迁流,生老病死,穷达寿夭,均有其因果。佛教认为,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宰,没有什么神可以作人的主宰,可以对人赐福或降祸。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10-23 11:15
38、有人说,假设都来出家学佛,世界上的人都没有了,这种说法对吗?
这种假设是绝对不能成立的,不但不会出现人人出家的现象,而且出家学佛始终是少数。首先,从理论上讲,世间万法都以一定的依赖关系而存在,所以出家人也不能单独存在。其次,从实践上讲,古今中外,不学佛的多,学佛的少。在家学佛的多,出家学佛的少。以上假设可谓说是杞人忧天。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10-29 09:50
39、既然在家可以学佛,何必要出家?
本来在家出家都可以学佛,在家出家修行都可以了生死,但是出家与在家,在修行的功德、作用和效果上是大不相同的。从功德来讲,出家人和在家人同一个修行行为或修行方式,出家人比在家人功德大若干倍。从作用来讲,出家人是佛教中的核心,是继承、发展佛教、弘法渡众的主体。从效果来讲,出家人心里清净,杂念放下,贪瞋痴慢疑较轻,所以学佛效果显著,容易开悟,进而成佛。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11-5 11:25
40、为什么要尊重出家人?
    既然一般人都要受到尊重,出家人更应受到尊重。第一,佛教的整体内容是佛法僧三宝,三者缺一不可。僧人是三宝之一。第二,僧人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这是大义之举,是一般人做不到的。第三,僧人持戒严谨,远离红尘,精进修行,生活清苦,不但无任何幽闲,而且心劳身苦。第四,僧人虽然未从事农工商和其它社会工作,但他发慈悲心,广造众善,济世渡人,弘扬佛法,导人向善,消除众生烦恼,使众生离苦得乐,同时为社会稳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根据上述,所以出家人应受到尊重。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11-12 09:51
41、学佛的人为什么要吃素?
不要误会学佛就得吃素,不吃素就不能学佛。但是学佛的人最好是吃素。第一,不杀生,是佛教戒律,吃素,可以减少杀生。如果吃荤就助长了杀生,这是间接罪过。第二,任何众生都爱惜自己的生命,都要离苦得乐。如果一个人不吃荤,就增加了一个生命免劫杀之苦。第三,我们要发菩提心。慈悲心是菩提心的基础,看到动物的肉身,就想到动物的劫杀之苦,心里应该难受。现在有人吃假鱼假肉,其形象和真的一样,虽然说吃假鱼假肉没有杀生,但是你的慈悲心没有生起。第四,从因果关系讲,你今生吃它的肉,来生它将吃你的肉。第五,从身体健康讲,吃荤的人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多,有损健康。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11-26 10:24
42、我们为什么要拜佛,供花、供香、供灯?
       因为释迦佛已入涅槃了,还有他方世界的佛菩萨都不在我们这个世界。所以我们不得不用纸画、泥塑、木头、石块来雕刻他们的形象,作为恭敬礼拜的对象,我们拜的并不是纸、土、木、石,而是对佛菩萨的尊重和恭敬。灯烛表示光明,香花表示芳香清洁,是我们用这些表示虔诚敬仰。同时拜佛能增加我们的善心,消除傲慢,忏悔罪障。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12-3 10:04
43、为什么要“礼忏”?怎样正确“礼忏”?
在三世中,每个人都做过种种错事,犯下种种罪恶,因而招引种种苦难,这就需要在佛法僧三宝前,恭敬礼拜,发露忏悔,消障除业。也可以按照忏悔的仪规,逐句念诵,口诵心想,内心真切,发愿改往修来。
有的父母眷属去世了,为消除父母眷属的罪业,请出家人来礼忏,甚至几天。如果自己不信佛法,自己毫无忏悔恳切的诚意,只是表面热闹,虽有一定的功德,但意义不大。反之,如果自己真切忏悔,再加上僧人的佛事,那么为自己父母礼忏的功德会很大。这里要补充的是,礼忏、做功德,不是僧人的职业,也不是学佛的主要内容。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12-11 09:23
44、佛教对国家、对社会无贡献吗?
大乘佛法行菩萨道者,须深入世间,度化众生。所以归根结底说,佛法只在世间,不在世外。国家的武力用以抵御侵略,维持社会秩序。佛教的感化,用以劝善止恶,安定人心。政与教是安定社会的两大基石。社会上法律舆论的力量,只是制裁犯罪分子;佛教道德的感化才能防止犯罪于未然。佛教讲上报四重恩,其中一项就是报国土恩。佛门五戒和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脉脉相通。历史证明,佛教盛行的时候,社会秩序就多安定。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8-12-18 11:11
45、为什么说佛教兴,国家就强大?
研究过佛教历史的都知道,过去印度最强胜的时代,便是佛教最兴盛的时代。那时候,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印度,把佛教传播到全世界。后来婆罗门教复兴,摧残佛教,印度也就日见纷乱,当印度为回教及大英帝国灭亡时,佛教已经衰败甚至没有了。中国历史上,也有这样事例。现在称华侨为唐人,可见中国唐朝国势强盛,那个时候,恰是佛教最兴盛的时代。唐武宗破坏佛教,唐代也就衰落了。唐以后,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都崇信佛教,也就是宋朝兴盛的时期。明太祖本身是出过家的,明太宗也非常信佛,都是政治修明,国力隆盛。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挤入世界强国之列,他们大都是信奉佛教。所以,从历史来看国势强盛的时代正是佛教兴胜的时代。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9-1-8 10:57
46、佛法与科学相违背吗?
       佛经的翻译和佛经的科判都是符合现代科学精神的。今日科学上的若干发现,两千余年前的佛经上早有记载。例如佛说人体内的虫约有八十种,今日寄生虫学的发达,说人体内的虫不下数十种之多。如佛经所述胎儿在母体中发展的经过与现在医学记载完全相似。如佛经上所说的虚空无尽,三千大千世界无量,和现在科学证明无异。又如佛经说的恒河沙、百千万劫、非算数譬如所能知之等这些数字观,与现代科学上说的光年无有区别。所以学者李石岑先生曾说:“我以为佛学的提倡,不特对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精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用上加一层保证。”可见,佛法并不违背科学,甚而是超科学。科学愈进步,愈能证明佛法的精微高深。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9-1-16 10:44
47、佛教与其它宗教有哪些不同?
    ①佛法否认上帝创造世界及世界有最初的开始。其它宗教与此相反。
    ②佛法的目的,是要使人人成佛。但其它宗教,却绝不许可人成上帝。
    ③佛法是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圆通性的教理。其它宗教,大多是具有排外性的。
    ④其它宗教的神是有烦恼和有我见的。佛却是无烦恼的大自在解脱者。
    ⑤佛教是民主的和重理性的。其它宗教多是独断性和独裁性的。
    ⑥佛法的爱是无限的。其它宗教的爱是有限的。
    ⑦佛法所讲的往生净土和其它宗教的永生天堂完全不同。往天堂去享乐是有限宇宙论者的自私和消极的幻念。而往生净土再去修行,则是无限宇宙的悲愿菩萨的方便庄严。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9-2-20 10:56
48、怎样认识释迦世尊的伟大?
① 非凡诞生:公元前两千五百八十余年,印度迦毗罗国国王净饭王在已逾五旬(五十多岁)之年,得了太子。摩耶夫人一直不生育,至四十五岁时,夜梦一人乘六牙巨像扑向怀中,自左肋进入腹内。夫人怀孕期满,在回娘家生产途中,太子于夫人右肋间降生下来。太子降生时,瑞相显现。天上乐声飘扬,华发飘坠,宇宙光明,万物欣荣。太子取名为悉达多。悉达多是吉祥的意思。
②出家学道:
太子生后第七天,摩耶夫人去逝,由太子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养。太子习文学武艺,天资聪颖,对文学武技自然通达,文武兼备,智能双全。太子同父王郊游,看见田中农人及耕牛辛苦,以及小虫蚯蚓被鸟雀吞食,又看见老人、病人、死人的惨状,感慨万分。又看见梵行沙门,严肃安详,肃然起敬。十多岁时,下决心出家修道。虽然和耶输陀罗结婚,行住坐卧,十分奢华,并有五百妙女,随侍歌舞,但他没有欢乐,于二月初八日,中夜起身,对熟睡中的爱妃和娇儿,看了最后一眼,潜出宫门,改扮成沙门模样,踏上了解脱之道。
③六年苦行:
太子首先步入拘利国外的阿孥摩河畔的苦行林中,看见一些修苦行的外道,问:修此苦行,得何果报,答曰:“升天”。他认为这不是解脱的办法,过了一宿,继续前行。净饭王带着家人追赶到了太子。因为太子不肯回,净饭王便将憍陈如等五人留给太子作随从。他们六人渡过恒河,途经王舍城。城主频婆娑罗王,劝太子还俗,并以王位相让。太子不允。该王要求太子,如得道,先度他。太子一行六人参访数年,觉得终不究竟,毫无成就。他觉得要悟道,还是靠自己精进,于是就到尼连禅河西岸,优楼频罗村外的苦行树中,静坐思维,每天仅食一米,或一麻,废寝忘食,苦行六年,身形消瘦不堪,毫无所得。他认为,这与外道苦行无分别。于是到尼连禅河洗净身体,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随行五人,以为太子道心退转,并离开他修苦行去了。太子独自到尼连禅河十里之遥的一棵毕波罗树——即菩提树下,在一块大石上铺上了吉祥草,结跏趺坐,并发誓说:“不成正觉,誓不起坐。”如此经过了四十八天,于十二月七日夜里,诸恶魔侵扰。太子现大威力降伏魔军,然后入定,思惟真谛,得大解脱。于初夜时,观见三世实相,洞见三世因果,获得无漏正智。于第四十九日——十二月八日的早晨,豁然大悟,证得一切种智,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时年三十岁。
④初转法轮:
释尊开悟后,又在树下静坐了七天,再到鹿野苑去度化憍陈如等五人,在途中接受了诸商人的供养,并为其皈依,这就是佛门在家最早的信众——优婆塞。世尊到鹿野苑见到了先前的侍从五人憍陈如等。他们以为世尊退转沙门,非常不敬。世尊批评他们骄慢,并说自己已内心寂定,远离痛苦,成了正觉。五人欢喜。世尊为五人初转法轮,说苦集灭道四谛,收为弟子。这就是后人称的五比丘,也是世间有比丘的开始。到这时,佛(世尊)法(四圣谛)僧(五比丘)三宝齐全。
⑤弘法度众
世尊和五比丘暂时安居在鹿野苑中,波罗奈国长者耶舍及其亲属五十人皈依世尊。他又亲自到摩迦陀苦行林中,度化事火外道三兄弟及其弟子千人。这时世尊远敬尊扬。世尊又想到未成道经王舍城时,频婆娑罗王有“若成道时,愿先见度”的约言,于是带领千余弟子到王舍城。频婆娑罗王迎接世尊到迦兰陀竹林园中,并听受经法,受持五戒,并在园中建造庙宇供世尊居住。这就是僧人有庙宇之始的竹林精舍。
有一天,舍利弗在途中遇到佛陀弟子马胜比丘,见他威仪殊胜,举止安祥,颇为敬羡,便问马胜比丘其师是谁,说什么法。马胜比丘答:“我年幼,受学日浅,领会不了我师的妙法。”舍利弗一再要求请说一点概要。马胜比丘说:“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大有感悟,回去告知目犍连。他两各带着一百弟子皈依世尊。
舍利弗,目犍连皈依世尊后,因为此二人学识优胜,世尊特别重视,引起往日弟子中的不平。世尊因说四句偈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自此,僧团中就有了戒律的制定。
侨萨罗国的须达多长者,受世尊教化,与太子祗陀共建祗园精舍——这就是有名的祗树给孤独园。此后世尊往来于竹林精舍和祗园精舍之间,以此两地说法。
净饭王听说太子成道,遣使者请世尊回国一行。世尊就回到迦毗罗城为亲族说法。阿难陀,阿加律诸王子也随世尊出家。世尊将自己的儿子罗睺罗也剃度出家。因其子年龄小,为他制定了沙弥十戒,这就是僧团中有沙弥的开始。
世尊前后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三藏教典尽备。八十岁时,在拘尸那加罗城外希连若跋提河畔示现病体。他选择在娑罗双树间,命阿难敷设床座,即将示现涅槃。这时诸大弟子都伤感不已,就推举阿难向世尊请示四事:一、佛灭后依谁为师?二、依何安居?三、如何调伏恶性比丘?四、如何将集结的经典令人证信?世尊指示说:第一依戒为师。第二依四念处为安住。第三对恶性比丘默摈。第四在经典前冠以“如是我闻”四字。二月十五日中夜月圆时分,世尊右侧而卧,安然入寂。这时是西历纪元前五四四年,正当周景王元年。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9-4-8 09:18
49、什么是净土念佛法门?修净土念佛法门有什么优越性?
净土,是指西方极乐世界。通过念佛(阿弥陀佛),临命终时,受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等菩萨的接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继续修行,脱离六道轮回,这就是净土念佛法门。
修净土念佛法门不受以下限制:
      ①不受聪明与愚笨的限制;②不受文化水平高低的限制;③不受对佛法懂得多少的限制;④不受善根深浅的限制。只要是深信切愿,念佛认真,一心不乱,定能往生西方。不分男女老幼,随时随地,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佛。既省时,又方便,并且可以带业往生。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9-4-22 09:27
50、是不是每人都能成佛?既然成不了佛,是不是学佛白学了?
成佛是我们学佛的最高目标。只要我们有愿心、信心、恒心这三心,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佛。即使不能成佛,如果修净土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同样可以脱离六道轮回,在西方极乐世界继续修行成佛。如果不能往生,我们学佛也是积累了无量的功德,积累了宝贵的福德资粮。因为佛法分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我们在世间法中改恶从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也是学佛的一部分。因果法则是宇宙万法生灭的根本法则。种善因,得善果,是不能改变的。即使现时不能受报,自己的子孙、家人以及来世都会受报。宋代的范仲淹,据说八代子孙都有朝廷高官,就是他自己为官清廉,为民着想,众善奉行的结果。

《宣化上人语录》摘录

(1)修道就是要“倒过来”。什么意思呢?即是“好事给他人,坏事予自己”。舍弃小我,完成大我。
(2)修行就是要“养拙”,“拙”就是很笨的意思,修行要越笨越好,笨得什么也不知,一点妄想也无。
(3)我们修行,群居防口,独坐防心。
(4)我们在修道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争”,不争是不和任何人争长论短,争是争非。
(5)修道人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要让人所不能让的物,要吃人所不能吃的饭,要穿人所不能穿的衣。总而言之,要受人所不能受的。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9-4-22 10:13
陈志煌《学佛50问答》至此连载圆满,感恩众亲一路相伴!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19-4-22 10:14
陈志煌《学佛50问答》至此连载圆满,感恩众亲一路相伴!
作者: 732886471    时间: 2020-12-15 10:20
陈志煌居士《学佛五十问答》已载入中国荆州梅泉山舍《如是我闻》。




欢迎光临 松滋100网 - 让世界看松滋 (https://www.songzi100.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