洈水小编胡杨 发表于 2020-6-18 16:35:46

【散文】山弯里的竹筛子(作者:苏永胜)

<section data-role="paragraph" class="_135editor" >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弯里的竹筛子</span>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4px;">苏永胜</span>
    </p>
    <p>
      &nbsp;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微风拂面,轻松地走在充满熟悉味道的县城小巷,地摊尽头,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守着一溜竹器,中间一把筛子,吸引了我的目光。定睛一看,筛子是用青黄相间的竹篾编织而成的。刹那间,我的脚步僵住了,思绪不由自主地便回到了陪爷爷制作竹筛子的岁月……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br/>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竹筛子是那个年代农耕家庭必备的家什。在我们那个山弯,拥有一把精致的竹筛子是家庭殷实的标配。拥有大筛、隔筛、细筛三件套则是富裕家庭,有了两件至少是家中有吃商品粮(国家职工)的。通常情况下,山弯往往十多户人家供用一把筛子,哪家的稻子挑到打米厂打米回来,就轮着用它筛米。筛子传来传去,丰收的喜悦便充盈着山弯的每个角落。同时,筛子也是农村婚嫁的硬核符号。我清楚地记得,一个睡眼惺惺的早上,下弯的陈伯娘来我家借了几把新筛子。后来我断断续续知道是新媳妇来过门,摆在家里增添一下未来婆家的底气。陈伯娘夜里还来时带来了一篮子喜气洋洋的糯米粑粑,我假睡着,竖着耳朵一字不漏地听着大人之间的客气推让。等陈伯娘一走,我就从被窝里飞跃而起,一口气吞食了好几个。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br/>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时光如水,岁月绵长,我家屋前屋后有成片的竹林,农事短息,门前稻场就是一个竹篾的舞台。爷爷抽几口旱烟,背着手在竹林来回踱几步,象将军点兵一样精挑细选,砍一小捆粗细相当的竹子,整齐地摆放在稻场上,竹子散发着阵阵清香。爷爷先用篾刀削去枝条,然后将竹杆一层一层剔成薄薄的竹篾,长短宽窄匀称,象反复锻压过的铝片般荡悠,没有多年的功夫是不成的。我曾经试过一次,篾刀刚一接触竹子,便将我的小手削了一块皮,疼得我直打哆嗦。即使是看起来均匀齐整的竹篾,经过爷爷眯着眼睛一打量,也会淘汰一半下来,被奶奶充军当了薪柴。偶尔乘大人不注意,我会从灶膛里抽出几根,编成竹枪,偷偷地放在书包里,带到学校,别在腰间,神气几个回合。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br/>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过不多久,爷爷将成捆的竹篾抱进屋子,用两条板凳支起一块门板,门板上刻有一个筛子大小的圆盘。爷爷的右肘部与常人不同,凸起的骨头不规则地呈现出一个直角,支撑板面时总显得很吃力。不过,他古铜色的双手却非常灵活,任凭我蒙着他的双眼也能自在地编筛盘,还能根据不同类型的需要调节筛眼大小。隔筛的筛眼比大筛小一些。细筛是筛米面类的,竹篾非常细,筛眼象窗纱一样小。编筛子的时候,爷爷哼着京剧,仿佛竹篾就是剧中的道具,时而大刀飞舞,时而裙裾微摆,时而穿行如梭。在高唱低吟中,筛盘慢慢收了口。接下来,用钢丝般圆而细的竹篾在两指宽的竹篾上编筛框,筛框大小与筛盘相当,用细软的竹篾连成一个整体,便大功靠成。根据不同的用途,筛框被编出多种花纹,筛盘上也会用青色竹篾与黄色竹篾交替编出各种图型,还有繁体的“学”“发”“喜”字。我在一旁做作业,背诗词,如果完成得好,爷爷也会奖励我一试身手。虽然总是编不均匀,但我也学会不少京剧故事,象岳飞大战金兀术、桃园三结义、包公铡美案等,都是那个时候学会的。一曲哼唱结束,上过私塾的爷爷会用半文半白的乡音给我讲解其中的道理,偶尔也在小木板上写上几个成语或格言教我。我当时虽然似懂非懂,却也有当岳飞、关公、包公的萌芽,放学回来纠结一批小伙伴,在山坡上扮演这些角色,跑着调吚吚呀地唱,放飞天马行空的想象,童年也便在飞翔的想象中无忧无虑。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br/>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不过,我一直纳闷,我的爷爷,一个地主家庭出生的二少爷是什么时候学会精细的竹篾活,而且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竹篾匠的呢?偶尔问起,奶奶总是叹气,不愿往下讲。直到有一天,一位外地口音的老人来到我家,拎着两瓶酒,一进门就抱着爷爷,象孩子一样又哭又笑,我才明白。在酒桌上的唠叨中,我方知道,爷爷青年时开有土布坊,织土布的技术百里挑一,日子过得富足而安逸。为了响应支援县磺矿的号召,爷爷与一帮后生自愿报名,来到大山深处安营扎寨。一次,用炸药开矿,爆破时,爷爷本来已经换班出来,但总感觉不对劲,好象缺一个爆炸声,他便迅速跑回去大声喊叫。但大伙儿在山洼子里听不清楚,爷爷只好跑下去挨个拉出来,直到将最后一个拉出来后,炸药爆炸了,爷爷倒在了血泊中。这个老人就是当时被拉出来的一个后生。矿上调来直升机,把爷爷运到城里医院做手术,虽然保住了命,但接近右肘的骨头被切了一小段。伤愈后,爷爷谢绝了留矿当国家工人,回到了山弯,手臂已不能伸展自如织布了,只好学起了竹篾活。有人说爷爷太傻,爷爷轻松地说:“编啥不是编?编筛子比织布简单得多呢!”奶奶流着泪说:“听你爷爷说的轻巧,刚开始右肘不知道磨破过多少次呢。”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br/>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那个时候,一个大筛八毛钱、隔筛一块、细筛一块二毛,卖得多的是大筛,但一个筛子从取材到集成要数天,还要到很远的集市上去卖。白天爷爷在田间劳作,下雨天或是晚上,爷爷才摆开阵势。一个秋天的晚上,筛子累积有了十多个,爷爷便打算出货,我想跟去蹭点什么,就央求陪去卖筛子,爷爷笑眯眯地答应了。凌晨两点左右,我被叫起来,发现爷爷根本就没有睡,捧着冷水擦把脸后,用扁担挑起了筛子。走在窄窄的山路上,山风甜丝丝地吹着,鸟儿友好的鸣叫回荡在山涧,我虽然有些迷糊,但感到十分新鲜。紧赶慢赶了二十多里山路,天刚发白,我们到了集镇,蹲在集市的角落,将筛子呈弧形摆开。没过多久,一个老主顾模样的人来到摊前,笑着亮开嗓子“苏老爹,好久没来卖筛子了”,爷爷笑着回应,瞬间筛子被席卷得只剩下一个。一个乡下老汉一手摸着口袋,一手反复拿起筛子又放下。这时,一个穿着发白军装、推着一辆自行车的中年人走上来,要多出两毛钱买,老汉见状却不肯罢手,我本能地将筛子移到干部模样脚下,被爷爷发现。爷爷迅速挪了回来,狠狠瞪了我一眼,回头对干部模样的人陪着笑:“你是吃国家粮为国家办事的人,就不要同种地的人争了,回头我帮你做个带‘发’字的,一路发发发。”大家都笑了。爷爷将买筛子的钱抽出几小张,其余的用塑料布包了一层又一层,放在最贴身的口袋里,还用手拍了再拍,直到确认了这笔“巨款”的安全性。见我还在为刚才的两毛钱损失赌气,一把将我拉到了集镇上的小餐馆,随着两个馒头加一碗免费清汤下肚,我的怒气慢慢消融了,爷爷才唱起了京剧:“天不可欺,地不可欺,善不可欺,弱不可欺,公道就是这个理!”我莫明地望着爷爷,感觉歌词有说不明白的意味。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br/>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那个年代,家里的存粮都不多,填饱肚子之外的家庭开销都很紧,那家来了客,女人或者小孩端着罐子到别的家庭借点油盐是经常的事。爷爷凭一手筛子绝活,却演绎出了山弯家庭的“富足”。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里从没缺过油盐,而且只要有人来借,哪怕剩余无已,也会从罐子里匀一些出来。春节前,山弯人家一般都会请来弯子里最能干的胡裁缝,为全家缝制崭新的衣服。奶奶是大户人家出身,爷爷从不让奶奶下地干活,即使到水塘里洗个菜、清洗个衣服,也是爷爷代劳。爷爷经常将生活化语言转化为京剧唱腔,逗得奶奶哈哈大笑。在这个时候,我蹬鼻子上脸提点小要求,一般是很容易满足的。奶奶烧得一手好菜。一个中秋,爷爷赶集卖筛子后顺便带回了一斤猪肉,奶奶精心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被白萝卜片放大了若干倍后,制成火锅,肉星子巧妙地分布着,虽然需要用筷子仔细搜索,但也吃得津津有味。突然奶奶象记起什么,出去了一会,回来后脸色凝重了许多,在厨房盛上一小碗菜,让我送给隔着几户生病的振爷爷。多年后回想,奶奶的这一小碗菜,在我的心里种下了善良的种了,让我无论在哪里,都受到人们的喜爱。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br/>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爷爷的筛子“银行”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到了小学三年级,爷爷带我赶集卖筛子后,不再只到小餐馆吃一顿,而是来到小镇唯一的供销社书店,让我站书架旁翻阅小人书,看中了就帮我买一本。我买的书,起初与爷爷的京剧“代表曲目”相关,比如,《说岳传奇》《三国演义》《包青天铡美案》;之后到《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再到《雷锋日记》《排球女将》……小人书装在我家阁楼上一口破旧的木箱子里,旁边摆一个小板凳,亮光透过两块玻璃瓦,映照着我的少年时光,拉远了我的视线,让我知道除了山弯的恬静外,还有喧闹的远方。不久,弯子里不少小伙伴都来阁楼看小人书,爷爷总是乐哈哈的,也不断用筛子换来新书,版面也从木版印刷到影印,再到彩印。时光如梭,随着时光的流逝,木箱子也添了三口,到小学毕业时,总共有了一百四十七册书籍。我不记得每年爷爷买小人书的具体数字,也不记得多少把筛子才能换来这个浓缩的少年书屋,但我却知道,一趟筛子一本书,需要一百四十七趟。一百四十七趟,爷爷肯定没有数过他脚下的足印,但这一百四十七本书籍,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成长与进步的天梯。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br/>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渐渐地,上门的商贩多起来,再也不用到集市上卖筛子了,爷爷的筛子流水线不紧不慢地运行。一年春天,爷爷将竹林外的荒地辟为果园,栽上了柑桔树。没过几年,圆溜溜的桔柑便挂满了枝头,随风摇曳,象小孩子冲着你招手点头,令人喜爱。天气好的时候,爷爷便到柑桔园里去剔竹篾,后来干脆搭了稻草棚子,作为竹篾“车间”,边剔竹篾边哼着京剧,象是与柑桔对唱一样。只是,我不知道那柑桔是否真的听得懂爷爷的心声。不久,爷爷买了本《桔柑栽培技术》,很快便学会了嫁接、剪枝、防病虫,还自编了一首柑桔栽种四言歌,在弯子里传唱,山弯种柑桔的慢慢多了起来。起初,经常有人在夜里偷柑桔,将哪家的果树枝杆扯坏,清晨悠扬的叫骂声便在弯子里回荡,又会伴随学骂声、嬉笑声停息。一天晌午,爷爷让我把几位小伙伴叫到果园里,让我们采摘柑桔,用筛子端着,给没栽种的逐户送上门。说来也巧,偷桔柑的事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了。种桔柑给没种的送,没种的帮忙打理果园,时令的瓜果蔬菜也互通有无,风气一直延续至今。在我上班后,一到成熟季,爷爷都会背着一袋桔柑来,让我给楼上楼下送几个,大家一边品尝,一边谈论不施农药化肥的好处。我明白,爷爷和奶奶一样的善良。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br/>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例外的是,爷爷对水渠旁一个孤寡老人的帮助却招来了弯子里的一致愤慨,说爷爷是弯子里的“苕”。他家的筛子是爷爷免费送的,还经常帮忙打米筛米,竹子被爷爷买来做原材料,但几位爷爷伯伯坚决不同意送桔柑,爷爷只好夜里偷偷去送了几次。一天我放学回家,看过老人跪在我家门口,边哭边向爷爷道歉,说是活不了几天了,爷爷反复拉才起来。原来,这个老人是“文革”造反派,因为爷爷出身不好,他经常组织批斗爷爷。最厉害的一次把爷爷吊在大队部的梁上,拳打脚踢,弯子里的培伯伯把爷爷背回家,乡亲们采来草药,奶奶用米汤加红糖养了半个月,爷爷才能下地走路。后来,老人去世了,爷爷好说歹说,吆喝几位老人帮忙料理丧事。晩上回来,还是若无其事地编筛子,哼京剧,我实在忍无可忍,难怪人家说你“苕”,是最大的“苕”。爷爷看着我发怒的样子,唱着的京剧腔调比平常缓了许多:“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我分明看到,爷爷的泪水滴到青青的竹篾上。等到我长大,在《论语》里读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才真正体会到爷爷以德报怨的胸怀,禁不住心头泛起阵阵温暖。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br/>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随着打米工艺改进,山弯不需要筛米了,筛子自然退出了历史舞台。爷爷也不怎么做筛子了,偶尔做几个,也是送给乡里乡亲。初冬回家,见爷爷又在做大筛、隔筛、细筛三件套,戴着老花镜,手脚慢多了。我们抱怨他,都不需要筛子了,还做这干啥。爷爷平和地笑了笑,说他除了种地,也就会做做筛子。并说:“你看筛子,多象咱弯子里的人,不管走到哪里,外表再圆,筛眼也是方的。”我们笑着点点头,但没有察觉爷爷这次没有哼唱京剧。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br/>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回城没几天,突然接到爷爷病重的消息。等我赶回去,乡亲们围坐在一起,爷爷已经离世了,脸上平静安详,筛子三件套整齐地摆放着,竹篾依然散发着阵阵清香。我凝神注目,那山弯里的竹筛子的清香,氤氲着浓浓的圣洁的光芒。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苏永胜,松滋人,现在省检察院工作。)
    </p>
    <p style="text-indent:32px">
      <span style="font-size:16px;font-family:宋体">&nbsp;</span>
    </p>
    <p>
      <span style="font-size:16px">&nbsp;</span>
    </p>
    <p>
      &nbsp;
    </p>
    <p>
      <br/>
    </p>
</section>

洈水客 发表于 2020-6-18 20:38:19

山弯里的竹筛子,筛出了乡村巨变,筛出了尘封往事,筛出了勤劳善良,筛出仁慈的基因!筛出了尘世的真善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散文】山弯里的竹筛子(作者:苏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