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巫的咯咯咯 发表于 2019-12-10 14:19:41

【散文】沪行三记之奕欧来村---胡如奎

八月中旬,送外孙回上海,去来半月。
此次出行,仅为家务,乃平淡之旅。但恰有“欲写”之念——五月底,曾作《“word”偶得》以自励——“昨日拙笔涂书卷,今开‘word’敲键盘。飘忽过眼人事物,敲定世间真美善。 瞧看‘生旦净末丑’,方知伟大在平凡。世事如棋观不语,输作文字供评判。 云开日出花木暖,海阔天空鱼鸟欢。一副键盘一世界,一方世界一键盘。”
其实,这很明确,“欲写”不光在于兴致,更为重要的是要能捕捉到“可写”。因此,我不想放过此次上海之行的机遇,也就零碎地记录下都市见闻中带点分享冲动的东西。后擢得三篇,拢为一体,命曰《沪行三记》。
          (一)                奕欧来村 周末(8月18日),女儿、女婿说:“遛娃迪士尼!”一家人便整装出发,驱车四十多公里,从浦西西到浦东东。
“迪士尼”,国际化标准的度假区,上海人都说,好玩得“不要不要的”,但我更有兴趣的是“奕欧来村”,好像在迪士尼的东南角上。    下午六点左右,孩子们说“晚饭去吃点‘特色’”,可导航目的地却是“上海奕欧来奥特莱斯”。“奥特莱斯”,它不是“品牌直销购物中心”吗?我心里有点犯嘀咕。
   几分钟之后就到了,下车,走进一个新的园区,上木道,来到一汪水边。
   此时夕阳正走在对岸上空的云缝里,天上红白相间,水上也红白相间。赶紧拍了张照,好似油彩画一般!于是发“朋友圈”,并配诗一首:“绿树清水鱼虾,喷泉霓灯商厦,木道凉风宝马。夕阳西下,游园人映晚霞。”
   显然,诗仿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可同样是“秋”,却情景迥异。
   我们眼前是椭圆形的小湖,面积几十亩吧,南是停车场,东、北、西是街道和商厦。水滨建丈余宽的木栈道,一边栅栏蜿蜒,一边杨柳依依。华灯初上,湖风送爽,栈道上多半是一家家领着孩子游玩的一小家子人和“一嘟噜一嘟噜”的欢笑——好一份城市忙碌后的闲适!
   我家的“娃儿”(我外孙子,五岁多)在用面包渣喂鱼呢。“快看,外公、外婆,都是那几个‘哥哥’抢了‘弟弟妹妹’的食物!”我从栅栏齿间看下去,一大群小鱼疯抢着面包渣,总是几个个头大点的冲在最上面。我说:“这怎么办?”外孙说:“您叫他们讲友爱!”我说:“行,我试试。”我拿面包渣尽量往小鱼堆里扔,看上去就成功了。于是外孙夸小鱼乖,夸外公“有办法”。后来他又和不断认识的小朋友们分享了撒面包渣的乐趣。就这样,好一阵子,外孙和鱼儿们、小朋友们玩得是“不亦乐乎”。
   直到女儿、女婿订完餐过来,说“吃饭排到号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小鱼儿们。
   跨过沿湖大道是纵横交错的街道和各色外文的商厦。商厦的侧面或者说是背面,未曾想是一家家的餐馆、饭店,大排档,“农家乐”,总之,就是吃饭的地方。走进这条其实不知是背街还是正街的宽敞的街道,才知这里才是选择“风味”的好去处。从门牌上看,“鲁、川、粤、闵、苏、浙、湘、徽”八大菜系齐了不说,还多出不知有系无系的用地方名、人名、姓氏、绰号等命名的门店。这里真的是热闹非凡,家家灯火通明,宾客满座,多半连门口的持号排队座也是满的。我们选择的是“内蒙羊肉馆”的室外座。我和老婆拉着娃,急急忙忙地跑过去,被服务生延引到一小圆桌边坐下。带水雾的电风扇很通人性地转过来,送一缕凉气,却让人莫名地反松一口气——也许是终于抢到吃饭的“时间和空间”了吧,心里一阵小小的踏实,好爽!
   趁家人点菜的空档,我观察了一下周围,基本上是“撸串、吃羊杂、喝啤酒”。那啤酒罐好有特色,细长,一米多高,垛桌子中间似擎天柱。看上去就粗犷豪放,容易让人联想到喝酒时那种高一声低一声、东一倒西一歪的“音响和影像”。可眼前并非如此,喝啤酒的那些小哥们、小姐们,喝得像品咖啡似的,根本不是“原汁原味”的喝状,这才让人想到:这里是上海!其实这风格也不错。这样安安静静、轻轻松松、自由自在地吃点喝点不也挺好?
点完菜,立马就上来事先做好的羊肉串和羊杂汤。我家娃儿是个恐龙迷,拿起羊肉串就进入了角色——“我是食肉性恐龙,我要吃肉了!”于是“啊呜”一口,熟练地撸起串来。大家跟着开吃,同时也一个劲地说好吃。没承想,娃儿撸着串,却还想着小鱼儿。他说:“我拿点羊肉串去给小鱼吃,行不?”他爸说:“不行,因为你这时候要规规矩矩地坐着吃饭。”娃儿不无遗憾地说:“小鱼儿要是能从水里上来和我们一起吃饭就好了。”接着歪着头补了一句:“为什么人能下水游泳,而鱼不能上岸呢?”我只好说:“这是动物的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等形成的。其实有的鱼是可以上岸的,以后我们可以到图书馆去查。”于是他煞有介事地说:“好的,我明天到长宁图书馆去查查。”他这一本正经,却逗得我们“嘁嘁”笑了。但我后悔没能对他说,将来也许真会“水岸容通”。
五个人要了七八个菜,没要啤酒,要的是酸奶。当场,我表扬他们安排得好,既吃到了内蒙特色,又品尝到内蒙上海的结合味,比如牛肉里放了咖喱。
吃完饭,八点钟,大家说顺便逛逛。娃儿跟着走几步,觉着没意思,他爸就送他到园区里的儿童乐园去玩。
来的路上,孩子们就说好要给我们买纪念品的,所以女儿坚持陪着我们老两口先是转门店。她说这里的店虽然都是“奥特莱斯”,但这里的商品品相好,质量认可度高,品牌品种多得难以想象,可以满足任何层次的需求。
转到Versace鞋店,给老婆买了双漫步鞋,当妈的换上后觉着哪哪都好。
这里转转挺有意思的,还能增长见识呢,比如说:第一次看到一百多万的包包长什么样了;第一次看到十万人民币一只的包,居然有那么多的人排着队买,像买小菜一样……鸽蛋大宝石戒指不是传说,牛绳粗的项链不算夸张……但人最多的还是像耐克、阿迪达斯这类档次的店。给人的认识是,奢侈品毕竟还是少数人的追求,多数的人还得现实地活在现实里。
   后来,我说我“相不中”这里的什物,我们就漫不经心地走到街道上去了。虽然时令是“秋老虎”,但街道上的体感温度却非常合适,因为有门店排出的冷气和室外电扇的水雾风,挺舒服的。
   走着走着,无意间走到园区大门前,只见上书“奕欧来村”,开始我好惊讶,“购物中心”应该就是“商业城”呀,用“村”命名,好特别哟!片刻之后,我便悟出之妙。
   记得“村”,旧体为“邨”,从“邑”,“屯”声。“邑”,旧指县邑,可以理解为小城的意思。这说明旧时的“城”和“村”是有很大交叉部分的,概念的外延界限没有现在明晰。现在的“村”,就是乡村,和城市相对。人们早已习惯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并且区分度也十分高。从逻辑科学的角度,将其区分开,是非常正确的。但从情感和观念上明确区分,往往是偏见,甚至是歧视。其实,随着人类的进步,人们生活区域的不确定性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单纯的城市化和乡村化方式都会过于枯燥乏味,综合性、结合体想来会更受欢迎的。
   奕欧来村是与迪士尼配套的购物休闲园区,是智者精心打造的城中“桃源”,所以,名称中的一个“村”字,就不显山不露水地表明了一种理念和追求。
   这一下,我们也理解北京当初为何建“亚运村”了——哦,我们更热切地期盼早日建成所有人理想中的“地球村”!
   于是我还在想,钱钟书先生小说里的名句“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将来一定会被人们理解出更高境界、更大格局的新意。
   九点钟,我家两路人马在车上会合,娃儿哼哼唧唧地说“还想玩”,我索性明知故问:“好玩吗?”娃儿立刻来精神,回答:“太好玩了,过几天您再陪我来。”“那你要记住这里的名字哟——奕欧来村。”“我记住了,奕欧来村!”
      回家的路上,大家谈论的都是对奕欧来村的美好感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散文】沪行三记之奕欧来村---胡如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