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2886471 发表于 2020-1-6 21:34:59

2020/1/6八、宿命智力,知一世乃至百千万世姓名、苦乐、寿夭等。安世高大师,能知道鸟兽的言语。九、天眼智力,见众生生时死时善道恶道等。一切众生生死相续不断,生死疲惫,佛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维次,看得清清楚楚。十、漏尽智力,自知我生已尽不受后有。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比喻把自性里面的功德智慧都漏掉了。漏尽智力,是对自己不是对别人。知道自己烦恼已断,脱离了轮回,不再有生死。至少是八地菩萨,八地为不动地,七地都还可能退转。但是在一真法界退转有个底限,就是初住,绝对不会退到初住以下,即决不会退到十法界六道。为什么七地以下菩萨还有退转?懈怠。精进就往上升,懈怠就往下堕落。佛,不受后有,是不会退转到等觉菩萨。佛,在遍法界,广度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方法得度,他就用什么方法。他的现身、说法,都是善巧方便,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以上是如来果地上的十种能力。无畏,就是没有畏惧。略说有四种。一、一切智无所畏。佛具有一切正智,而且说一切众生都有。为什么我们的一切正智丧失掉?佛告诉我们,并没有丧失,只是迷失。只要破迷,就能恢复。怎么破迷?印祖告诉我们,常常提醒自己就要死了,这样就可以放下。放下帮助看破,看破促进放下。印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自己的房间只供一尊阿弥陀佛,墙壁上写一个“死”字。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障碍正道,障碍佛法,佛知道啊。这其中的业因果报,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比如佛讲的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有兴衰,有起伏。兴衰起伏都是取决于某一个时期的人心的善恶。现前这个时代,人心向恶的多,向善的少,法运就衰。四、说尽苦道无所畏。苦,是三恶道、轮回;尽,是脱离。一个人一天中就变现无量法界,你念佛就现佛法界,念观世音菩萨就现菩萨法界,念贪嗔痴就现三恶道。十八不共法。只限于佛所有的十八种功德法,因为只限于佛,不与三乘共有,故名“不共法”。 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缘觉乘又名中乘、菩萨乘又名大乘。一、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和慈悲以修其身,由于功德圆满,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
  二、口无失,佛具无量智慧辩才,从佛金口所说的话,字字句句,契合真理,是名“口无失”;
  三、念无失,佛具无上深妙禅定,心不散乱,常在定中,对一切法,心无所住,故名“念无失”;上面三条是讲身口意永远没有过失,这是凡夫菩萨都做不到的。四、无不定心。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五、无异想心。正念无邪念。正心永远没有念,那才是真正的正念。善恶两边都要舍。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断恶修善?因为我们达不到不舍两边的境界,不修善,就会造恶。六、无不知己舍心。世出世间一切法决不执着,统统放下。佛在《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舍,就是不执着。七至十二、欲、念、精进、智慧、解脱、解脱知见,都圆满具足(不减),没有丝毫欠缺。这里的欲,不是爱欲,是愿一切众生圆成佛道、速成正觉。十三至十五、身口意三业的应化,随智慧行。佛无心示现,众生各个感受不相同。所以,大乘经上常说,世出世间法没有善恶、没有邪正、没有真妄。凡是相对的,全是心想生的。佛住极乐世界,菩萨住华藏世界。极乐世界、华藏世界在哪?就在这里,和我们的世界在一起,就看你的心怎么住?十六至十八、知过去世无碍、知现在世无碍、知未来世无碍。这是自性本具般若的德用。《法华经》上有一人想跟佛出家,没有善根是没有法子出家的,佛叫那些大阿罗汉来看他有没有善根,阿罗汉看了都摇头说没有善根,说他五百世与佛无缘。佛说他有善根,无量劫前,菩萨阿罗汉看不到,他是一个樵夫,遇到一只虎要吃他,他爬到树上念了一声“南无佛”。就这一点善根,这一生遇到释迦牟尼佛可以出家,佛给他剃度。十八不共法,以及前面十力、无畏,都是形容如来果地上圆满的德能,这个德能是自性本具。后面作总结:一切佛法,皆得圆满。一切佛指十方三世一切佛,都依十善业而得圆满。十善业从哪里下手?从不妄语下手,善护口业,不讥他过。然后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贪、不嗔、不痴。深度、广度随着自己的修行不断地扩展。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1、何谓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修十善业能够使这些如来果地上的德能皆得圆满,说明了什么?2、您认为修十善业从哪里下手比较适合?如何不断扩展自己修十善的深度和广度?

732886471 发表于 2020-1-13 21:17:38

2020/1/13佛经有四种:教、理、行、证。《十善业道经》属于行经,是修行所依的根本大法。佛像上的三个字“唵、阿、吽”就是身、口、意十善业。佛顶在头上,佛放的光是十善之光。是故汝等,应勤修学。汝等,包括我们在里面,这是世尊亲口劝导。我们应该勤奋修学。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这一段是本经的流通分。佛举了个比喻,城邑是城市,聚落是乡村,都不能离开大地,植物也不能离开大地。动植物都是生物,离开大地就不能够生长。十善道比喻为大地,情与无情共同依靠。佛门求愿,要如理如法,长久不能所求满愿,都是业障所致。要认真忏悔才行。怎么忏法?后不再造。用不着去寺里烧香拜佛。知过就是开悟,改过就是修行。念经念佛是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实质的修行就是从起心动念、言行造作上认真改过。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断。佛也有一品生相无明,有能力断而不断,是为了度众生,如果断了就不能度众生了。所以佛“带惑润生”,“倒驾慈航”。我们用功就是要在觉察自己过失中用功,二六时觉察,昼夜不断。觉察过失,痛加忏悔。事上可以和世间人和光同尘,心里决不染着。十善是一切佛法的根本,离开十善就没有佛法。一切佛法也依十善而得圆满。所有戒行都建立在十善的基础上,没有十善,统统落空,全是假的。学佛没有十善,就像盖房子没有土地一样,一无所着。独觉菩提,就是缘觉。一切佛法,即天台家讲的藏、通、别、圆四种佛,贤首大师讲的小、始、终、顿、圆五种佛,统统包括。不修十善,就落三恶道。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这部经是佛在龙宫讲的。娑竭罗,是咸水海,表苦海。龙王,表千变万化的众生。有的人说,依此十善,我们在这个世界活不下去啊。不错,活不下去,你到天上去了,到极乐世界去了,比在这儿好多了,何乐而不为呢?具足十善,没有受三皈五戒,念佛都能往生。何必留恋这个世界?何必和这些勾心斗角的人计较呢?孔子讲颜回“箪食瓢饮”,“人不堪其忧,颜乐而不改”。《圣经》上也说“甘贫”,一义是甘心情愿清贫,二义为乐贫,以贫为乐。所以,安贫乐道,得大自在。十善业是一切人天佛法的根本,不贪、不嗔、不痴是十善的根本。古大德要我们从根本修,就是断贪嗔痴,我们要从这里下手,十善才能修好,修得成功。为期一年的《佛说十善业道经》讲座到此圆满,希望大家认真努力修学。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希望这一生不要空过,决定要有一个结果,要有一个成就。时值庚子春节前夕,在此,感恩大家一路相伴修学!祝大家春节快乐、新年吉祥!努力精进、烦恼减轻、智慧增长、道业早成!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1、从教理行证划分,《十善业道经》属什么经?为什么世尊把十善道比喻为大地?2、何谓带惑润生、倒驾慈航?怎么理解“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2020/1/13全经讲座圆满

732886471 发表于 2020-2-5 15:49:15

祝贺“修学《十善业》 促进大和谐”修学圆满!
功德无量!南无阿弥陀佛!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修学《十善业》 促进大和谐(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