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介】为农民而歌的《乡村三部曲》
[田永华简介] 田永华,男,汉族,生于1957年4月,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曾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区团委书记、副区长,区委副书记、乡长、乡党委书记、烟草局长、市财办副主任、商务局党组书记,市政协专职常委。现为湖北省作协会员,松滋市作协主席,《洈水》杂志社社长、主编。 田永华自幼酷爱文学,自二○○○年开始,在从政之余创作各类文学作品100多万字,多篇作品发表在《芳草》《长江文艺》《中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等全国大型文艺期刊上。出版的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走出雨季》,长篇小说乡村三部曲《春风漫卷》《跨越千年》《寥廓楚天》及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剧本《写在大地上的情书》。 长达6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乡村三部曲》为其代表作,被称为“湖北文学的新收获”,堪称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画卷,在湖北省作家协会为其召开的出版座谈会上,赢得了省内外评论家的一致好评。为让读者进一步了解田永华及其代表作,现将黄运全先生的评论文章发附于后。为农民而歌的《乡村三部曲》黄运全 田永华倾心创作的乡村三部曲,包括第一部《春风漫卷》、第二部《跨越千年》、第三部《寥廓楚天》,刚刚正式出版,与读者见面。这既是田永华的个人创作成果,又是湖北文学的新收获。 中国是一个拥有广大乡村和九亿农民的农业大国,五千年农耕文明绵延不绝。当今时代,热情为农民而歌,仍是文学的一份历史责任。田永华乡村三部曲的问世,正是这种责任使然。田永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十八岁开始就长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丰富的生活积累加上深厚的情感积淀,在创作冲动的驱使下,转化为耗时三年的农村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终于成就了乡村三部曲。作品的字里行间,叙述的是农业、农村、农民故事,流露的是作者的情怀和责任。他在《后记》中这样表白:“在写作乡村三部曲的日子里,我有时会食不甘味,夜不能寐,闭上眼睛,就会又重新回到当年农村工作的岁月中去。”面对农民父老乡亲们,“我唯有拿起笔把他们写出来,才觉得心里痛快一些。”牵挂、担当之情,溢于言表。 田永华虽是一个根在农村、身在基层的写作者,然而他的视野是开阔的。乡村三部曲选择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个历史空间作为叙事背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大包干”、农村税费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个重大标志性事件切入;全景式艺术再现农村改革发展波澜壮阔的伟大进程以及这一历史进程中广大农民的生存状况和农村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形成的乡村三部曲,其社会意义也就显而易见了。 我们注意到,新时期以来农村题材作品虽然不在少数,但较多是对农村改革初始阶段的回顾和描写,取材农村税费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尚不多见,而把三者有机联系起来加以整体反映的又会有多少呢?田永华的乡村三部曲,在这方面作出了探索和突破。用三部曲的形式,表现农村改革三十年,着重围绕三大历史性事件,并注意了既往、当下、未来三者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足见作者的独特用心。因此,人们在对乡村三部曲进行文学欣赏的同时,还可以从中获得史料性的信息,继而生发出对未来农民形象和未来农村景象的展望。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说:文学到底“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同是俄国的作家谢德林说:文学应当“创造未来的人物的形象”。阅读田永华的乡村三部曲,我们是不是也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或猜想? 田永华乡村三部曲在创作风格上有自己的定位。那就是在作品的情节场景、人物、语言中,深度注入乡村情结和基于农民大众的人文关照。作者没有停留于重大历史背景下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笔墨挥洒到农村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群体身上,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去演绎他们的悲欢离合,抒发他们的离愁别绪,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让他们真实、可信、鲜活地走到读者面前。所有这些,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田永华是松滋人,在故乡的土壤上默默笔耕,同时又静静汲取这片大地的营养。因为松滋是一个文化底蕴匪浅、文学氛围甚浓的地方。仅仅一个县域,作者队伍不小,文学活动活跃,创作成果颇丰,身处这样的文化环境和文学氛围,对于一个有志于文学的人来说,应该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于是乎,田永华义无反顾地扎根于此、跋涉于此、奉献于此。 一次作品研讨会,是一个创作过程的结束。往往又意味着一个新的创作过程的开始。相信田永华一定会借此机会,广纳众家之言,洞悉自身作品的得失成败,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准,写出新作佳作。
(此文发表于《湖北日报》,作者系时任湖北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强 厉害了田主席!松滋作协的领头羊! 主席头像ok!凝视、守望——松滋文学的春天就在前方…… 为田先生而喜,为田先生而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