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亮 发表于 2018-2-9 13:50:52

松滋地名的由来

松滋地名的由来

说松滋地名来源于安徽省,相信很多人会感到惊讶。
史载东晋咸康三年(337年)豫州安丰郡松滋县(今安徽霍邱县东)流民避兵乱到南郡,侨置松滋县,治在今湖北松滋市西北,从此县名延续到今。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东晋咸康中以庐江郡(误,应为安丰郡)松滋县流民避兵至此,乃侨置松滋县。”(《湖北通志》认为松滋建县于西晋太康三年即公元282年,待考)。
何谓“侨置”?指中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暂借别地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说白了,今湖北松滋县是公元337年由安徽省松滋县迁移过来的。
松兹县据《太平寰宇记》引用《古今地志》,松兹一名祝松,古鸠兹地,因当地松树滋生而得名。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汉高后四年(前184年)建松兹侯国(今安徽宿松县),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分淮南国为衡山、庐江二郡,庐江郡“领县第十二曰松兹”。(一说汉平帝始元年五年即公元5年降松兹侯国为县,贬中散大夫张何丹为松兹县令)。汉献帝建安19年(214年),东吴孙权攻占皖城,改松兹为松滋。按《说文》解释为“滋,草木多益。”是说松兹这块地方松树生长繁茂。魏复置松滋县于今安徽霍邱县城东十五里东湖东岸徐郢(小圩子)一带。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因避战乱,县人迁徙过江,于浔阳(今江西九江)侨置松滋郡,412年改松滋侨郡为松滋侨县,南朝齐废;另外,东晋咸康三年(337年)松兹县流民避兵乱到南郡,在今松滋侨置松滋县。东晋安帝义熙年间(405-418年),又在西汉松滋侯国故地设置了高唐郡,隋开皇三年(583年)改为宿松县。《太平寰宇记》宿松县条“本汉皖县地,元始中为松兹县,属庐江。晋武平吴,以荆州有松兹县,遂改为宿松县。”另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松滋县于今霍邱县治西40里沣河西岸高家埠。武德七年(624年)废县。仅今湖北松滋县名留存至今。
附:松滋历史沿革
   古属荆州,战国属楚,秦属南郡。汉高祖5年(前202年)始设县,名高成县。昭帝始元六年,县境封为“长沙顷王子梁侯国”,传三世,到公元九年,王莽建立新朝,将高成县改为言程县,但为时仅十多年。东汉建武6年(30年)裁高成县并入孱陵(今公安县)。东晋咸康三年(337年)安丰郡之松滋县部分流民避兵乱到此,侨置松滋县,设县治于乐乡(在今涴市附近),从此县名延续到今。唐属江陵府。元属中兴路。明清属荆州府。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迁松滋县治于瀼口(今老城东三华里)。宋孝宗乾道六年(1171年),县令滕琛将县治迁于今老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由县令石敏中修筑土城,周围五里,高一丈二尺,设东、南、西、北四门,置楼其上;挖护城河,宽二丈五尺,深八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土城渐坏,县令张家传砌以巨石。崇祯间,县令何志孟又用砖石重加修造。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因农民革命军李自成路过松滋,驻扎草坪(今魏家堤一带),是时土司(元明以来,管领苗蛮之地,其职由土人世袭者,谓之土司)亦奉令安插松滋境内,知县曹鸣鹤迁县治于三冈湖之铁嘴冈(今公安县大学公社天子庙后)。清圣祖康熙十年(1671年),知县李子琰将城垣稍加复修后,自铁嘴冈迁还旧治。民国元年(1912年),裁荆州府,松滋属省直辖。二年,属荆宜施鹤道。三年,改为荆南道。四年,属荆宜道。十六年,又属省辖。二十一年,属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二十二年(1933年)八月县治迁磨盘洲,月底迁回松滋城(今老城镇)。二十五年,改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二十九年(1940年)七月县治迁城南约八华里之车家冲,八月迁麻水坪。三十四年九月(1945年)迁新江口。1949后,松滋县人民政府仍设于新江口。1995年12月撤县建设市。辖14镇2乡:
新江口镇
原名划子嘴,历为县境重要棉花集散地。清末枝江县江口镇以经营“江口棉”著称,故棉商将本地销往沙市、汉口一带的棉花称“新江口棉”,新江口因而得名。
南海镇
因湖得名。清同治年间松滋河在黄家铺决口形成湖泊,湖中建有南海观音庙,称此湖为小南海。原名磨盘洲。因原址在竺园寺中沙洲上,四面环水,形同磨盘,故名。清咸丰同治年间被洪水淹没,迁建于此。
八宝镇
民国时称西乡。1920年实行保甲制,该乡设八个联保,称八宝垸,故名。
涴市镇
因长江至此涴演(蜿蜒)曲折,故名。古称乐乡。古城为东吴大将军陆抗所筑。晋郭景纯《江赋》云:“阳候及硪以岸起,洪谰涴演而云回。”
老城镇
古称上明城,为西晋荆州刺史桓冲所筑。自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至1943年曾为松滋县治,故名松滋城。1945年驻地迁新江口后,始称老城,即老县城之意。
陈店镇
原称陈家店,传江西陈姓在此开茶酒店铺得名。
王家桥镇
清光绪元年(1875年),有河南王姓在挑水河上建木桥得名。
斯家场镇
明末清初有斯、刘二姓在此开茶酒店铺,人称“斯刘场”。后刘姓衰败,改称斯家场。
杨林市镇
原名窑林子,因明洪武年间(1375年)土窑林立,故名。康熙十七年(1678年),江西杨姓在此建会馆,改为“杨林子”。后发展为集市,改今名。
纸厂河镇
昔利用芦苇发展造纸、苇编、篾器等手工业,以纸厂最著名,故名。
街河市镇
明称干河子,因集镇南曾被洪水冲出一条沟漕之故。后成集演绎为街河子,俗称街河市,故名。
洈水镇
以洈水得名。原称西斋。明称西平寨,后因回民斋铺素糕点著名演绎为西斋。又传灵鹫寺旁有“西斋”书院得名。或云因“斋”“寨”音近,遂以“西斋”取代了“西寨”,讹传至今。
刘家场镇
因明末洛河改道,导致境内官渡湖湖水退去形成坪地,称官渡坪。时有刘姓在此摆摊设店,遂得名刘家场。
沙道观镇
因沙道观庙宇得名。清同治九年,沙道观被洪水冲毁。
万家乡
因江西万姓人在此蓄水筑垱得名。原名姚家铺子。
卸甲坪土家族乡
传蜀将关羽曾在此卸甲休息,故名。原名丰乐坪。

知识链接松滋县治1.“晋武帝泰始六年(二七0年),吴大将军陆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诸军事,治乐乡。……故城在今县东七十里”。(《松滋县志》民国本)松滋于东晋城帝咸康三年(三三七年)建县以后,即设县治于乐乡,地点在今涴市附近。2.宋高宗绍兴三年(一一三三年)迁松滋县治于瀼口。瀼口在今老城东三华里,此处设治三十七年。3.宋孝宗乾道六年(一一七一年),县令滕琛将县治迁于今老城。明成化十二年(一四七六年)由县令石敏中修筑土城,周围五里,高一丈二尺,设东、南、西、北四门,置楼其上;挖护城河,宽二丈五尺,深八尺。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年),土城渐坏,县令张家传砌以巨石。崇祯间,县令何志孟又用砖石重加修造。5.清世祖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年),因农民革命军李自成路过松滋,驻扎草坪(今魏家堤一带),是时土司(元明以来,管领苗蛮之地,其职由土人世袭者,谓之土司)亦奉令安插松滋境内,知县曹鸣鹤迁县治于三冈湖之铁嘴冈。铁嘴冈在今公安县大学公社天子庙后。6.清圣祖康熙十年(一六七一年),知县李子琰将城垣稍加复修后,自铁嘴冈迁还旧治。7.民国十九年(一九三0年)以后,贺龙同志领导工农红军,频频在县西南一带开展游击活动,南乡豪绅,人人自危,遂广行贿赂,要求县治南迁,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八月一日县长江文波迁县治于磨盘洲。同月二十五日江被红三军夏曦率部镇压,由县府秘书汪万里代理县长,复迁县治于老城。8.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0年)五月,日本侵占沙宜,长江以北,悉为日军占领,县属江北之插花地砂碛坪遂遭沦陷,时县治地处北陲,距敌仅一江之隔,于是年七月五日迁往县城南约八华里之车家冲。车家冲地势偏僻,房舍狭陋,为便利计,旋于同年八月,复移驻县境中部之麻水坪。在该处历时五载,县长三易。9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县长朱英培移治于新江口。解放后,松滋县人民政府仍设于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松滋地名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