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淡忘的殷商 / 郑令琼
游览殷墟,观看数以千计的青铜器,尤其是堆积着成百上千甲骨的甲骨文窖穴,我慨叹于商朝文明的昌盛,心绪难平。直到现在,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是汉唐盛世,很少有人提到商朝。之所以这样,是真正了解商朝的人太少。商朝留给中国人的印象,莫过于纣王的荒淫无度,妲己的狐媚残忍。虿盆、炮烙、酒池、肉林、挖心、剖腹,确实耸人听闻,惊世骇俗。文人们甚至造出了“助纣为虐”这个成语,表达对帮助坏人作坏事的不齿。其实,纣王少年英勇,继位后曾多次率兵平叛,开拓了疆域。他究竟有哪些无道行为,史书并无记载。只有明代许仲琳撰写的《封神演义》一书,进行了大量描述。但是如果我们把虚构为主的小说当做真实的历史,那就太天真了。况且,那时维持了近600年统治的商朝已经病入膏肓,叛乱势力早已此起彼伏,纣王实在无法挽狂澜于既倒。宁愿自焚的纣王,与明末自缢的崇祯皇帝一样,不愿降敌以苟且偷生,还算是有点骨气的,仅此,也胜过三国末期那个做了俘虏且乐不思蜀的刘禅。查阅有关文献可知,真正的商朝,前后经历了近600年,社会的稳定、文明的兴盛,绝不下于此后的任何一个王朝。尽管后来的周朝,有人说是经历了800年,但是,真正统一的西周不到400年,东周400多年是名存实亡的,包括春秋时期,周天子虽无任何权力,尚有一个名义,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名义都已经不存在了。商朝不是没有社会矛盾,尤其是王位的“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到“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度,导致统治者内部的继位之争曾多次出现,异常激烈。只是,无论矛盾多么剧烈,都没能颠覆中央政权。在王位争夺斗争中得胜的商王,总是用迁都的办法来克服争位留下的后遗症,于是,商朝的迁都多达5次,直到中兴之主盘庚把京都迁到位于河南安阳的“殷”这个地方,“后商”才稳定了273年没有再迁都。于是,后来人们便“殷商” 共称。在纣王自焚、周朝建立之后,殷墟便被遗弃,湮没在尘埃之中3000多年。直到上世纪初,它才被偶然发现,逐渐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开始了对它的发掘和研究。甲骨文,成为殷墟最有价值的发现,足以让每个中华儿女为之自豪。驻足甲骨窖穴前,我无法想象,那时的先民是以何等的智慧,创造出了文字并将其保存了下来。我早已通过教材知道,如果没有金石学家王懿荣,甲骨文可能永远深埋于地下,难见天日。1899年,王懿荣在北京因病购药,发现中药店中所售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立即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于是开始重金收购,进而考证出这些“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王懿荣义愤自尽,所收藏的龙骨由其子转售晚清学者刘锷。1903年,刘锷将其收藏的甲骨编印出版,这便是第一部甲骨文著录《铁云藏龟》。发现商代甲骨文的消息传开后,整个学术界为之振奋,许多学者加入到收藏甲骨的行列中来。各中药铺中的“龙骨”,一时间身价百倍。由于有暴利可图,商人们便把甲骨的出土地点隐瞒起来。1908年(一说说1910年),古董商人罗振玉经多方探求,始知甲骨出于“滨洹(huán,洹水,亦称“安阳河”)之小屯”,即现在安阳市内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甲骨上的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至此,殷墟遗址第一次被学术界所知。1917年,王国维对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整理出商王世系表,进一步证实小屯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1961年3月,殷墟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数十年发掘和建设,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的殷墟,已经成为一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6年7月,殷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在,以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为核心的这处旅游名胜,规模宏大,游客众多。遗址内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甲骨窖穴,至今已出土甲骨约1.5万片。把甲骨集中存放在一起,证明那个时代已经有了朦胧的建设国家层面档案库的意识,只是限于当时的书写与存储条件,还没有实现档案内容的科学分类。甲骨文是汉字的前身,是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对3000年以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不仅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而且由于甲骨文内容丰富,涉及殷商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对全面复原殷商社会史具有重要意义。看过了甲骨文碑林、兵马车展厅、甲骨文展厅,我来到妇好墓,走进地下墓室,思想上又有了新的收获。原来,女性在那时也能为国效力。据史书记载,武丁的妻子妇好将军,力大过人,能征惯战,曾经多次率兵出征;她所使用的“钺”这一兵器,重达9公斤。这一史实,比花木兰的传说早了1000多年。1976年,考古人员发掘出了妇好墓,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商王室成员墓葬,也是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墓室有殉人16人,出土器物1928件,包括468件青铜器,755件玉器以及564件骨器,另有将近7000枚海贝。武丁时期,青铜器生产数量剧增。青铜器展厅,展出了以食器、酒器、兵器、祭器为主的数千件青铜器,包括用作祭器的司母戊大方鼎、用作酒器的偶方彝、用作食器的三联甗(yǎn)等重器。在青铜业方面取得的这些成就,表明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金文),特别是篇幅比较长的铭文,是当时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保留了当时的真实面貌,因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殷商的兴盛,得益于比较完备的治理体系,和对贤臣良将的选拔任用。尤其是 “后商”时期,商天子打破世袭为官的旧例,用人不拘一格,表现出一种远见卓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中学的传统教材。文章中列举的傅说(yuè),就是商朝人,本来是武丁的家奴,后来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武丁做了殷王后,进山访寻傅说,用他为相,结果形成了后商的武丁盛世。胶鬲(gé)也是商朝人,是从卖鱼盐的商贩子中被周文王举荐给纣的,入仕后官声颇佳;商朝被推翻了,胶鬲又辅佐周武王,得到重用。作为古代东方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商朝有着当时最大的版图面积,发明了对华夏文明有着巨大影响的甲骨文,青铜冶炼技术占据了世界顶峰,城池建筑、服饰衣着等也具有相当发达的水平。如果说商朝之前的夏朝仅有一个名称可考,商朝的甲骨文则为我们留下了这个朝代相对翔实、真实可信的历史资料。从甲骨文的记载和出土文物来看,智慧而强大的商朝,确实不应该被我们淡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