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6550192 发表于 2016-6-22 14:52:34

壮哉,牛长岭 / 郑令琼

本帖最后由 2736550192 于 2016-6-24 08:09 编辑

             头上是蓝天白云,身边是绿树花丛;“牛长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高大而庄严,肃立在省道边。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这一壮怀激烈的场面,就定格在1943年6月中旬的牛长岭。       那年6月,在鄂西会战中,遭遇了中国军民顽强抵抗的日军第十三军团,败退到松滋街河市。在师团长内英三太郎中将指挥下,日军在牛长岭、文公山一带强征民夫,砍伐树木,挖掘战壕,修筑堡垒,意欲驻守此处,配合正在策划中的常德会战,阻拦长江北岸的中国军队南下驰援常德。   中华国土,岂容贼寇践踏。于是,中国军队血战牛长岭,谱写出一曲响彻云天的壮歌。
   6月14日晚,驻守湖南澧县的一支抗日劲旅受命开拔。他们连夜行军,风驰电掣,6月15日中午时分,到达牛长岭、文公山一带。
   这支英雄部队,就是国民党第五十一师一五一团,王昌奎是这个团的团长。
   一位研究者,这样描述当时的战斗:      
   “ 曾多次参与对日作战的王昌奎,观察日军阵地后,发现日军明显占有地理优势,不能蛮干。15日晚,王昌奎决定分三路同时向日军的两个山头进攻,由一营、二营舍近攻远、交叉向敌人正面阵地猛攻,迷惑日军加强正面防守,而忽略两翼。日军果然中计,被打昏了头;国军三路官兵分别以排为单位,梯次配备,很快占领了牛长岭和文公山两侧的阵地。
   “日军弄清我方意图后,便在大炮、机枪的掩护下,集中主力争夺两侧失去的阵地。这时,一五一团一营、二营凭借敌人修建的工事与日军展开了拉锯战,直到16日黄昏时分战事依旧没有任何进展。此时,王昌奎命令放弃两侧阵地,亲率由三个营的精兵组成的敢死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牛长岭高地发起冲锋,很快攻占了日军主峰牛长岭。日军立刻调头轮番向主峰反攻,双方伤亡惨重。
   “ 17日上午,日军再次集中所有火力向一五一团阵地反攻;一五一团反击受挫,两军在半山腰对峙着。双方都在等待援军,而此时双方的援军正远在外围展开战斗,全力阻止对方靠近牛长岭。夜幕终于来临了,双方都明白,这一晚将是决定胜负的殊死战斗,战士们已经做好了最后一搏的准备。晚上10点,战斗进入了近距离肉搏战的白热化阶段。突然,当地一支游击队拿着大刀、长矛、扁担冲进了敌群。战局顿时发生了变化,我抗日军民越战越勇,日军节节败退。”
   牛长岭激战的结果,是中国军队击毙日军十三、十九两个联队500多人,两名日军联队长也成为日本天皇的殉葬品;12名日军被生擒,大批武器辎重被国军缴获。
   从此,日军第十三师团余部逃到弥陀寺、江陵一带龟缩起来,再也不敢渡江南犯。
   战争胜利以后,大公报以民族正气为题,在七月十二号进行了报道;后来,大公报又以追歼鄂西残敌为题,再次报道了这一振奋人心的血战。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恪尽守土之责的中国军人,也有114人长眠在牛长岭、文公山两处阵地,57人在战斗中受伤。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牛长岭战役中,中国军人在一波又一波的阵地争夺中,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精神,让人无比景仰。据当年7月12日大公报通讯中所引中央通讯社恩施电文:中尉排长张永发身上多处受伤,但他忍住剧痛,与敌寇反复争夺阵地五次,最后“慷慨捐躯”。少尉排长岳新亭,每次战斗都冲在最前,“直至孤身奋战殉职”。第五连上尉连长刘亦高,在与敌人的肉搏中,手刃敌人多名,身被敌弹三处,仍“裹剧奋呼,冒死前进”,带领战士们夺回了失去的阵地,“亦光荣殉职”。
   壮哉,一五一团!面对装备精良的倭寇,你们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不惜牺牲血肉之躯以尽军人天职,令人可歌可敬。大炮狂轰滥炸,战场枪林弹雨,你们无所畏惧,绝不退却,与顽敌展开了殊死搏斗,给了侵略者沉重的打击。你们的身上,有着华夏民族抵御外侮、反抗侵略的基因,体现了驱逐敌寇、直捣黄龙的英雄气概。你们,是中国军人的典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战争结束后,长眠于牛长岭、文公山的抗战英烈,被集中掩埋在两处山顶上塌陷的坑洼中。青山“百骨塌”,忠魂慰后人。当历史的脚步止息了党派之争、还原了当初真相时,牛长岭战役中中国军队的英勇壮烈,再次震颤了当代松滋人。当1994年牛长岭路段的公路扩宽时,村民们自发地把“白骨塌”的遗骨一一捡拾,迁葬在安逸的地方。1997年卢沟桥事变60周年之际,熟知这段历史的名士上书建言,街河市人民政府积极支持,在1998年清明之际,顺利竣工了纪念碑、烈士墓工程。白色碑身直插云天的“牛长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由花树林荫遮护着的圆形烈士墓,告慰着1943年盛夏时节牺牲于此的114名忠魂。
   当年一五一团以血肉之躯演唱的抗日壮歌,激越高亢,声震天宇。那些刀光剑影、浴血疆场的画面,不应该被人们忘记,也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壮哉,牛长岭 / 郑令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