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有房 作者: 张启跃
本帖最后由 松滋杂文 于 2014-3-14 16:10 编辑马 上 有房 张启跃 人们可以吃粗茶淡饭,可以穿粗布旧衣,不可以没有房住。房子就是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起码居所,不能等同于任何物质基础和其他商品。
因中国的房价高得离谱,一时间“房奴”们便应运而生,普通老百姓只能望房兴叹,把购房愿望作为人生的最大梦想和终身追求。要恋爱成家的年轻人,通过抵押货款购房,在人生黄金时期的20到30年,每月用占可支配的40%至50%,甚至更高的比例来偿还房贷,势必造成家庭生活的巨大压力,影响家庭正常消费支出,使得生活质量下降。因此,人们心里一天到晚想的是房子,盼的是房子,连作梦都是与房子纠结不清。
很多国家将居民整套房子总价,与家庭年支配收入的比例,作为衡量住宅市场的重要指标。而目前我国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大多家庭收入已超过6倍,甚至10倍以上,中国的房价比美国的还高。房价上涨导致生活满意度下降的群体不仅是低收入者,而且涉及到大多中等收入群体。国际通行看法认为,如果月供超过收入的三分之一,将出现较大还货风险,无疑要影响到家庭生活质量。眼前的按揭购房者们,不已成为“蜗牛”一族了吗?他们不敢轻易换工作,不敢轻松娱乐、旅游,家里的每一分钱都得精打细算,害怕银行涨息,担心家人生病,有的因此而叩响“忧郁症”的大门。
笔者的儿子自杭州师范大学毕业后,很幸运便到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交通银行总部找到了工作。他学的是IT专业,在银行负责数据管理和系统开发,不到两年工资由5000元加到8000元。领导也很赏识他,准备提职当组长,工资再加到1万元。而要想成家,看看上海房价每平方涨到2到3万了,作为一没做生意,二没当官的家庭,在上海安家购房是永远不可能的。儿子也充分认识到,上海再好也永远不属他自己。再看看一个朋友,他做生意在新江口有三层的大楼房,他儿子在上海工作按揭购买了60平米的房子。成家后,朋友老两口每年赶到儿子家过年,还要花钱租房住,且近200万元的购房压力让本有积蓄的他们喘不过气来。
房子在什么时候开始成为问题,实难考源。不过当人类还没有房子时,大概是不会有房子问题的。亚当、夏娃在伊甸园生活,栖息于丛林之中,自然谈不上房子问题。感谢传说人物有巢氏。这位大发明家教人类“构木为巢”从此可以避开野兽蛇蝎、风寒雨雪的袭击,人类总算有了安身立命之处。这种“构木为巢”的直接发展,大概就是桩上建筑之始,直至今天有的少数民族中的竹楼仍保持它的遗痕。阶级社会使房子私有化,房子建造也向两极发展。不仅在巴比伦有了“空中花园”,我国也有了阿房宫。有钱人“山外青山楼外楼”,穷苦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旧中国老百姓只能结草为庐,甚至流离失所。
古人先哲杜甫老先生看到老百姓的住房难,写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并且说,这种宏愿如能实现,“吾庐独破受冻亦足”,可谓抱负空前了。眼下的中国,改革的春风吹得花红果硕,各地楼房拔地而起,居者有所屋能实现普通老百姓的心中愿望。马年伊始,但愿房价下降,让人们“马上有房”的愿望真正实现,并让已作古千年的杜老先生不必“吾庐独破受冻”了!
原载2014年3月10日《松滋杂文一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