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松滋发展之广厦千万间

11580 0 2019-11-1 09:14 发布者: .诗诗静夜

住有所居是最大的民生。古往今来,房子,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容身之所,更是安全感和归属感的象征。承载着历史的脚步,松滋住房也经历着从上世纪40年代的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舒适漂亮的小洋房和商品房,一步一 ...

住有所居是最大的民生。古往今来,房子,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容身之所,更是安全感和归属感的象征。

承载着历史的脚步,松滋住房也经历着从上世纪40年代的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舒适漂亮的小洋房和商品房,一步一步地发展变化着,现在我们去听听那些与松滋住房历史变革的同路人是怎么说的。

184436965.jpg

城市安家落户。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走上了商品房的道路。商品房宽敞明亮,形式多样,有小高层、复式住宅、跃层、别墅等等。

人们不仅关注住房本身,也对楼盘有了初步概念,大家开始考虑楼盘的商圈、上学、就医、交通、娱乐等配套设施。

在万联小区,绿化别出心裁,柳枝低垂,鸟语花香。住在20层的张女士夫妇以经营服装生意、长途客车为业,起初一小家子人在城区租房居住十年之久,经过俩人的奋斗,2016年如愿购买了一套122平方米的商品房。

张女士是一位运动发烧友,家中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刚跑完步的她,谈起了自家的住房变迁记。“我出生在沙道观镇的一个小村里,那时一家三代6口人都住在5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里,一扫地满身都是灰。”她的眉目间透露着她的满足,“现在一出家门就是小学,交通也很方便,离公园也近”。

18465996.jpg

像张女士一样,从农村进城安家的人越来越多。如今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住得下,而是住得好、住得有质量、住得有品位。

棚户告别“窝”居。在刘家场镇原瓷器厂,年过6旬的陈辉义是一位退休工人,退休之前,他们一家人居住在原瓷器厂20多平米的宿舍里长达40多年,历经三代人。

184623637.jpg

“屋里挤4个人,没得卫生间,在外面搭个约2米高的棚就是厨房。”陈辉义向我们描述住房前后的变化,“感恩党对我们下岗工人的关怀,2018年搬进了新住房,用上了天然气,生活质量发生了质的变化”。

18473590.jpg

我市通过实施刘家场棚户区改造项目,3期建成小区6处,改造住宅1212套,1000多户像陈辉义这样的退休职工都美滋滋的住进了新房子。中心城区更是累计完成改造项目35个,惠及群众1.4万余人。

当前实施的划子嘴棚户区改造,3000多户棚户区及危房区群众的生活将迎来新巨变。住得宽敞、住得舒心,棚户职工的呼唤正在化作现实。

庭院鸟语花香。几十年前,农村基本都是泥泞不堪的黄泥路、条件简陋的土房子,住得安全、住得放心、住得方便,是当时农村百姓们的心声。

184719965.jpg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们不再满足简陋的住房,纷纷开始翻新屋子、修建小洋楼。建筑材料从土砖变成青砖、红砖,结构从砖混到框架式,铝合金、琉璃瓦等装饰材料也进入寻常家庭,样式也是别具特色。

在新江口镇木天河村2组,村民方女士的家是崭新的小洋楼,还有舒适的农家小院,联排住房整齐规划,绿树掩映,碧水环抱。她说:“70年代我小的时候,周围邻居大多住的还是茅草屋,屋里的地上坑坑洼洼的,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现在基本上家家盖起了小洋房、别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都得到改善,生活环境已是天壤之别”。

184745403.jpg

从“有房住”,到“住好房”,老百姓的居住环境的华丽转变,离不开每个人的勤劳奋斗,更折射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让居住更有品质,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每个人都在努力。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免费注册
投诉/建议联系

yun@songzi100.com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
  •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 2012-2024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1510号-3 鄂公网安备 42108702000062号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