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渠河的变迁

2013-9-26 09:14| 发布者: Hox| 查看: 3881| 评论: 0|原作者: 梅德才

摘要: 中渠河,贯穿大同垸中心地带,地处东、西两条支渠的正中间,故名中渠河。而且,又是垸内纵横渠网的主要内河,所以又叫主渠河。它是连接涴市和沙道观两镇、北引长江水、南通松东河、排灌两用、旱涝保收的水利大动脉。 ...
中渠河,贯穿大同垸中心地带,地处东、西两条支渠的正中间,故名中渠河。而且,又是垸内纵横渠网的主要内河,所以又叫主渠河。它是连接涴市和沙道观两镇、北引长江水、南通松东河、排灌两用、旱涝保收的水利大动脉。建国以来几经开挖兴建,如今它正以崭新面貌,展现在人们眼前。
 
中渠河的前身与人祸天灾
 
解放前后大同垸中心腹地的自然地形是五湖连线的沼泽地带,从上到下,从北到南有黄菱湖、董家湖、白家湖、红花湖和豆花湖。此外还有不连线的家鹅湖和杨湖埯子等,总面积约3万余亩。湖内既无可耕农田,也少有渔、农人家,有的是芦苇遍布,杂草丛生,是钉螺繁殖的大本营,是血吸虫病传染发源之地,是渍涝灾害的泽国水乡。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大同垸南端的豆花湖就成为中共松滋特别党支部、中共松滋县委、松枝宜县委领导机关所在地。贺龙率领的红军曾先后四次来到豆花湖地区,所以说它是松滋党组织的发祥地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大同垸腹地靠北面的黄菱湖和董家湖是土匪盘踞的匪窝子。1944年赵(益之)部的手枪队长李祥瑞的20余人就隐藏在这一带的芦苇丛中,拦路抢劫,谋财害命。复兴场村的农民魏大吉路经此地被谋财未逞沉水淹死。兴发桥村的大财主刘宝山被捉去当人质、勒索钱财,其侄子朝文智去解救亦被沉水闷死,故当地人称李部为“闷部”,究竟当时被闷死的有多少人,不得而知。李祥瑞最后被赵益之以背叛投敌罪而剿灭。
 
解放初期,共产党为巩固政权,开展清匪反霸斗争,四兴垸村的恶霸逃亡地主陈玉龙就躲藏在黄菱湖内,被民兵周发宽发现,在搏斗中陈拔刀将周的喉管割伤,幸未伤及气管,经及时送县医院抢救方未伤命。陈玉龙直到1954年才被抓住镇压。
 
解放初期大同垸的水利建设主要是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巩固堤防,增强抗洪能力。如1951年的丁工挽月和其后把保济垸、采穴垸先后由外垸改建为长江干堤等等。1954年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外江大堤除大口民垸抢险有惊险外,其它都安全渡汛。而大同垸内的渍水则是白浪滔天,一片汪洋,绝大部分农田被渍水覆盖,夏秋农作物基本绝收,如果不是党和政府大力赈灾、组织生产自救是难以度过大灾之年的。这一年的特大水灾使钉螺得到快速繁殖和漫延,据1955年普查,疫水面积达到2万余亩,死于血吸虫病的也不乏其例。原长春合作社主任王昌茂就是死于血吸虫病的晚期。
 
中渠河的开挖与配套建设
 
上世纪50年代末期,根据当时的严峻形势,治湖灭螺的艰巨任务被提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1957年春,县水利局长(原涴市区长)郑明义亲率工程技术人员来大同区搞测量,提出了“开挖中渠河,连接五湖水,消灭血吸虫,旱涝保丰收”的治理方案。成立了以区长周泽海为指挥长的治湖灭螺指挥部,组织劳力15000余人,经过一个冬春的战斗,挖开董家湖至八方桥一段长8.9公里的渠道。除黄菱湖外已把四湖连通,两岸都做起了高40米,面宽4米的河堤,豆花湖围起了库堤。1964年豆花湖库堤加高培厚,达到设计高程40.5米,顶宽2米,围湖面积5.4平方公里,可容水406.6万立方米,可承受120平方公里的来水量,共完成土方17.4万立方米。1965年胡海清(后任副县长)任大同区委书记,提出“延伸中渠河,实现河网化”,当年开通了1—2号路段和东西支渠。
 
1969年向玉清来大同任区委书记,提出“扩洗中渠河,裁弯取直,扩大蓄水面积,增加容水量,治湖灭螺,为民除害,旱涝保收,向荒湖要粮”的战略方案,再次调集万余劳力,大战一冬春,对中渠河进行大规模扩洗,按设计标准达到底高36米,堤高41米,堤面东宽4米,西宽3米的标准。1970年5月暴雨成灾后,是年冬向书记又以极大的气魄,调集千军万马大战首渠河,其场面之宏大,为建国以来所罕见。不少农民关门闭户,全家老小上工地,有的把婴儿摇篮也搬上工地办起了临时托儿所。第二年春天完工,建成了从八方桥至跃进闸长4100米开挖面宽120米,完成土方70万立方米的首渠工程。其后,从1971年至1973年的冬春由刘生壁书记领导对中渠河全段又进行达标的扩洗工程。1978年中渠河从1号路向上延伸直接到杨家垴闸,至此中渠河全线达标。
 
在配套建设上,中渠河水的出口是原有的王老桥闸,流量很小,不适应排大水的要求,1957年大同区成立以区长周泽海为首的指挥部,县水利局长郑定智亲率工程技术人员指挥施工,1958年3月完工,国家投资11.3万元建成双孔拱式大闸。流量16.8立方米/秒,受益面积为5.5万亩,因建成于大跃进年代,故更名为“跃进闸”。这种传统式的闸只能在江河水位低于闸底时才能开闸放流,但遇洪水上涨,内垸渍水就没法排出。1970年5月27日,大同垸内暴雨成灾,一天之内降雨193毫米,大部分农田一片汪洋,外江又正是涨水季节,只有等到秋后江河日下时才开闸放水。根据这一形势,区委把全国劳模辛志英请出来,亲自到省府求援经分管水利的夏世厚副省长批准,争取到100万资金建起大同电排站,共装机12台155千瓦,排水量32立方米/秒,才彻底解决垸内排涝问题。
 
话题再回到1959年,江汉平原遭受百年未遇的大旱灾,大地普遍裂口,农作物一片枯黄,秋天大同垸三处决堤引灌,但收效甚微,当时的公社党委决定在杨家垴修建进水闸,由公社主任王君喜组织施工,于1960年春建成双孔式的灌闸,底高3.76米,耗资13.3万元,当时定名为东风闸。1973年扩建后改名为杨家垴闸,从而实现了外引长江水抗旱灌农田的愿望。
 
中渠河从1957年开挖,到1978年全线完工,历时21年,累计完成土方200余万立方米,石方4000立方米,砼方5000立方米,投入标工300余万个,使其成为大同垸内渠网化的大动脉。改革开放时期的1993年,在镇委书记张宗林、镇长郭培华领导下对中渠河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疏洗工程。几十年来中渠河为农业旱、涝保收发挥了巨大作用,它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同垸10万人民和广大干部艰苦奋斗的结果。
 
中渠河的新貌与未来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渠河两岸发生了许多带根本性的巨大变化,它以美丽多姿的崭新面貌展现在人们眼前。
 
其变化之一,是两岸的渠堤变成晴雨通车的水泥路面。2007年5月动工修建,投资320万元,由当时的镇委书记刘菲任指挥长,于当年12月完工,建成长14公里(涴市境内),宽3.5米,厚0.8米的水泥路面,改变了以前天晴一把刀,下雨烂槽槽,只可人步行,无法通车的状况。而且与东西支渠,一至七号路各条横渠的硬化路相连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泥公路网,大大改善了交通状况以前由涴市到采穴的公共汽车只能弯行大堤之上,现在由七号路经中渠河和四号路直达采穴,极大方便了出行群众。
 
其变化之二,是渠堤两边植树多,管理得法。在中渠河的涴市地段就植意杨树3万余株,实行民营化管理,彻底改变了以前“年年栽树年年光,年年栽在老地方”的现象。每到夏秋季节,行走在渠堤路上,林荫避日,林鸟欢唱,空气清新,凉风送爽,使人感到特别舒心惬意。
 
其变化之三,是调整了产业结构,渠河两岸改变了原来单一的种粮食、棉花的传统模式,如今水产养殖业有了较大发展,紧靠渠堤的水产养殖带面积达10300余亩,年产值5000万元。举目眺望,只见波光粼粼,鱼水欢笑,令人十分开心,此外还有养鸡、养鸭大户60家,共6万余只,年产值达三百万元。
 
其变化之四,随着农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居住条件大为改观,过去矮小的土墙茅草屋早已绝迹,而代之以新式美观的小楼房,特别是四、七、八号路与中渠河连接处一幢幢小楼房拔地而起,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气象。
 
其变化之五,是2005年杨家垴闸根据长江淤积和水情的变化,向下游移址到下杨家垴处,建起了新的杨家垴闸,开挖了新的进水渠连接中渠河,解决了每年挖淤的难题,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同时,在沙道观镇委、镇政府的请求之下,经当时的湖北省省长罗清泉批准,拨款4700万元,对大同闸和胜利闸改造升级,新装机12台套,增加排水量32立方米/秒。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渠河两岸的变化是多方面的,不必一一赘述,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目前最现实的突出问题是多年来没有清洗,河床逐年淤高,河宽相对变窄,蓄水量由原来的600万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300多万立方米,如遇大涝大旱就很难对付,再次扩洗中渠河势在必行,涴市党委和政府目前正在筹划之中。
 
随着社会对养殖业的需求不断增加,中渠河两岸以养鱼为主的水产养殖业也会逐渐扩大和发展,美国的太空莲已注册落户,稻田养虾已在计划中。新型的专业合作社将会应运而生,逐步走上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中渠河两岸,东西支渠、十三条横渠的道路将会全部变成晴雨通车的水泥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将会接连大同垸内每个角落,两岸的居民点也会逐年增多。
 
随着村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在四号路、七号路等与中渠河的交汇处,将会出集休闲、娱乐、垂钓、餐饮于一体的“休闲鱼庄”和“农家乐”之类的营业场所,吸引众多的外地客商。
 
未来的中渠河将成为大同垸内得天独厚、独一无二的一条最靓丽的风景线。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