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散文] 【散文】沪行三记之袁总---胡如奎

7042 1
发表于 2019-12-10 14:52: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这次到上海的第三天,女儿下班回来对我说:“老爸,今天我碰到原公司的袁总了,交谈中他听我说您到上海了,很是兴奋,提出想和您见个面,聊聊天,可以吗?”我说:“只听你们常提起这个人,说明你们和他关系是很好的。但毕竟我们未曾谋面,合适吗?”“没什么不合适的。我们和他也常说到你们的情况,加之你们是同龄人,会有共同语言的。”我觉着起码从礼节上讲应该应约,于是就定周五约袁总一聚。

           为见面,女儿又简单地给我做了点“功课”——

          袁总(未涉及其名),加拿大国籍华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于中国哈尔滨,现任上海某汽车公司技术老总,属高薪引进的外国专家。

          他的家属全在国外,虽说是回了国,却反而成了形单影只的孤独者。加之,公司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年轻人,和他这么个老“老外”,既会有“楚河、汉界”,又会有“代沟”。因此他说最大的不习惯就是时常会感到孤寂。但他说过,“好在工作排得够满的”。

         周五(8月23日)下午六点,我们一家来到虹桥南丰城南区一楼大厅,中间是儿童娱乐设施,外孙子一进来就没入其中了,女儿、女婿赶去看护。我和老婆站在外围,人很多,有追着孩子往里(大厅中)跑的,有拉着孩子往外拽的,更多是围着打转转并小声呼唤“宝宝”的,再就是几个入口不断地有人往里拥,然后大多急匆匆奔向电梯……不一会,我看到人群中的一位,第一眼,我就感觉他是“目标人”——看上去50多岁,直板的身材,翠绿的T恤,黑磨白的牛仔裤,左耳塞有线耳机,右手拿手机,眼睛灵巧地搜索着人群,又时不时的看一看手机……刚好女儿走过来,我就指着那人说:“那就是袁总。”“还是真的,您是怎么认识的?”女儿惊讶地呼喊,便拉着我过去和袁总打招呼。握完手,女儿说:“袁总你猜,你说刚才是谁最先看到你的?”袁总说:“一定是你父亲,咱老哥俩似曾相识,一见如故。”我不得不很俗套地说:“幸会幸会!”

         女儿去叫来娃儿和娃儿爸,虽然他们早就熟,但还是一阵寒暄后,我们才一起上四楼纱罗餐精致料理间,在一半隔断墙包厢落座。

         半隔断墙包厢是介于包间和大厅座之间的餐厅格局,在上海普通普遍,似乎正好是上海人所追求的雅致。大空间融合,有普通大厅的敞亮开放,但又相对独立,互不打扰。这里迫使你讲话的音量要有原则标准,那就是不打扰邻厢,也就是邻厢听不明你交谈的内容。往往当你有意去听邻厢交谈时,你这时才会发现案底播放着乐曲,乐曲声会刚刚好地盖过邻厢的谈话。

         我们订的位置,中间放一张椭圆形的餐桌,一边是半圆的长沙发,高高的背靠充当了半隔断墙;一边放三把背靠椅,背面是栅栏,外面是天井。空气好,独立性又更强。

         我和袁总坐了背靠椅,退下一把,还有四人就坐沙发。

         开了一瓶红酒,女儿、女婿不会喝酒,老婆看着娃,只有我和袁总举杯,互致谢意之后,就动筷子了。菜上得很快,娃儿一心想着“游戏城堡”,三下五除二,吃了点东西就要走,他爸妈就带他下楼玩去了。剩下我和老婆陪袁总,总算可以安安静静地说会儿话了。

         我举杯,老婆也倒了点酒举杯后问:“听说袁总是东北人?”

      “我是哈尔滨人,父母和你们一样都是中学教师,所以我对你们当老师的非常敬重。来,我敬你们两口子。”一下子,我们之间随意了许多,话也就多了起来。碰杯喝酒吃菜,好像就成了谈话中的“标点符号”。我们之间没有过多的礼数,气氛十分的平稳、平和。

         他主动接着说:“我是幸运的,中小学阶段,学校上课不多的时候,我可在家里看书,还有人辅导。恢复高考之后,在熟人眼中,我就成了最好的考学料子。果然七八年参加高考,我就考了所很好的学校。到大学后不到两个月,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位国外教授把我带到了日本。从此走上了孤寂求学的路……”

        “来,喝酒。”他举杯和我们碰了。我说:“你是一位成功人士,肯定走过十分艰辛的路。”

        “真的是往事不堪回首,当时在日本,孤独得‘黑天无路’,根本就碰不到中国人,留学生中我也没碰到中国的。开始,为了攻语言关,我八十天几乎没出地下室……”我听他停下了,才见他眼睛都湿润了,连忙说:“喝酒喝酒,我们敬你!”而后,我们三人好像同时听到了播放的乐曲声,都沉浸到乐曲里。

           服务生过来换碟,我们才想起吃菜、喝酒。

           瓶里的酒约摸喝到三分之二,他讲的东西跳跃性就大了点,但可以从中得到这样一些信息:1.他是被作为机械方面的人才要过去的;2.一直在国外执着地坚持拿学位,从本科到博士,换了好几所学校,好像还说到过其他的国家;3.留学生吃过的苦他都尝遍了。

           谈到事业,他是这么说的:“我呀,就是不安分,什么航天航空、大炮坦克、飞机轮船等我都干了,几乎是在机械平台上转了一圈,现在落在了新能源和智能汽车上。”

           接着他说:“我有这样一个问题想不通,我十七岁出国,五十七岁回国,回来的时候真的是形容不了有多高兴、兴奋。结果到现在我却居然有些后悔。”他叹了口气。

         “出去四十年已经改变了生活习惯?”我帮他找原因。

            他说:“不是的,我自己应该知道原因的,只是不好说明白。其实我后悔不该把弟弟妹妹全都弄出国去,父母去世后,我才感到在中国似乎就没了根,才感到惶恐。”他补了一句:“我们骨子里保存的是‘中国式的情感’,却跑出去做了‘外国佬’。”

         “不过,在公司没有一个情感交流的群体也是一个问题。”他自己抿了一口酒说。

            我故作轻松地笑着说:“这个问题终究好解决的,以后我们多联系?”他连忙笑着说,“好的,好的”。老婆说,“我们的两个孩子说过,您是他们十分敬重的人,以后我会叫他们多和您联系,您看可以吗?”“当然,当然。”他也连连应声。这不就是中国式情感的安慰?

            酒喝完了,他吃了个叉烧包就放了筷子。

            服务生过来收拾完,袁总却余兴未艾,我们又东扯西拉、天南海北了一通。

            其中,我问了他一个教育的问题,我说:“你觉得中日教育最大的不同在哪里?”我问的目的只是想知道在他们这个层次会是什么观点。

            他竟不假思索地说:“中国的教育讲究正宗传统,日本的教育讲究实用现实。我们在国外读了几年书之后,最怕忘本了,所以有空就捡中华经典诵读,比如说一本《诗经》我读了好多年,特意记住了孔子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就是‘正’。而且,我还一直以为,‘经’就是几千年的‘经典’,所以往往很高深,也很正宗。读起来虽然艰涩,但给人以特别稳重的感觉。我们中国《语文》用的不就是这样的教材?学生应该很享受吧?日本实行的是素质教育,有其讲实用的长处,但不大合乎我们中国人的教育思维。”很显然,他的观点是有问题的。一是他对中国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几十年前。二是他不知道中国也推崇素质教育。不过中国的素质教育,的确是认可度不高。但我也没有必要当面和他辨个“驴长马短”吧。

           我思考时,有点冷场,就连忙说话:“这观点特别。”他也十分场面地说:“班门弄斧了,见笑。”我只能用“哪里”应付。

           另外,我觉得他讲身体健康及长寿的观点真就特别了。他说:“我对诗句‘有的人死了,可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那哲理越来越不赞同了,反倒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比如说,要是我父母还活着,不管是啥状态,我都会感到幸运和幸福。多活几年,人人都会感到幸运。多活几年要增添好多的见识,要多学好多的东西,比如说,前两年死了的人就不会微信支付,不知道刷人脸了。”他还说,“这也是讲‘终身学习’的意义。‘终身学习’有一个不必言喻的前提,那就是长寿,否则就无须谈‘终身学习’了。”

          大约九点钟,他接了个电话,说接他的车过来了,我们才送他到一楼,孩子们也过来道别,然后他才不停地挥着手离开了。

          我们也上车回去。女儿说:“谈的也太投入了吧!”我说:“是人就会有烦恼,有烦恼就要找对象倾诉。”

          一个周后,收到一份快递,女儿说是袁总寄来的,打开看,是他家乡的小吃。我叮嘱女儿一定要打电话过去表示感谢。

          通过会晤,我对袁总是这样的印象—— 他是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出国求学、创业都十分成功的“标本式”的人物,是60后的杰出代表;他是一个食人间烟火、未变中国心的华人;他是我仅一面之雅的朋友,但我相信他会是我们一家人永远的朋友!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yun@songzi100.com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
  •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 2012-2024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1510号-3 鄂公网安备 42108702000062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