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关注 松滋这位个女人~上了新闻联播

松滋100网—小猫 2019-7-20 11:10:19

60多年前,她率领乡亲参与修建荆江分洪工程南闸堤坝立下了汗马功劳。60多年后,这位老人依然心系农村治水,牵挂着自己奋斗了毕生的事业。她就是辛志英。

辛志英,女,生于1933年,原松滋市米积台镇副镇长,1952年获全国特等劳动模范。

1952年春天,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了当时的松滋县米积台镇。荆江险段要修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座大型防洪工程----荆江分洪工程,用以保护荆江两岸50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除调集10万解放军外,还需动员20万民工共同参与荆江分洪的工程建设。19岁的辛志英,当时是镇上的妇女委员,她不仅自己带头报了名,还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当年4月,辛志英带领着50多位乡亲,连夜赶往荆江分洪工程南闸工地。

一定要抢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这一宏伟工程,辛志英和乡亲们走了一天一夜,终于从松滋赶到公安黄山头。大家的任务就是把从山上炸出来的石头一一敲碎,然后运到南闸修筑堤坝。顾不上一路奔波的辛苦,一到工地,辛志英拿起铁榔头就忙了起来。

辛志英回忆说,那个时候整个工地人山人海,大家都忙得热火朝天,根本顾不上休息吃饭。而山上的条件也异常艰苦,稻草随便一铺就成了睡觉的地方。虽然每天干着繁重的体力活,但当时由于条件有限,没有水喝,更没有水洗澡,有时常常连饭都吃不饱。几个月忙下来,辛志英和姐妹们都不认识对方了。

86岁的辛志英接受采访

虽然条件艰苦,但大伙儿热情冲天。这时,善于动脑的辛志英很快发现光蛮干,不仅效率不高,还很容易伤到自己。她建议把工地上的人分成小组,以组为单位互相开展竞赛,还创造出了“鹞子翻身碎石法”。这样碎石的工效成倍提高,平均每人每天碎石由原来的0.2立方米增到1立方米左右,辛志英自己也创造了每天碎石1.38立方米的最高纪录,被誉为“荆江铁女”。

辛志英的碎石经验推广后,松滋民工提前两天完成了1.642万立方米的碎石任务。从山上下来后,原本体重136斤的辛志英,只剩下100多斤,总指挥部授予她“碎石先锋”的光荣称号。1952年6月20日,荆江分洪工程胜利竣工,整个工程只用了75天,比预定计划提前了半个月,创造了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同年9月,辛志英作为全国特等劳动模范来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和宴请。

由于贡献突出,辛志英与其他两位特等劳模作为工农兵形象代表,被制作成1953年版人民币图案

“为民治水,造福子孙!”毛主席的这句话,深深地烙在了辛志英的心里。从北京回来后,组织上安排她继续到农村搞水利建设。虽然丈夫极力反对,可辛志英欣然接受。   

在做通了丈夫的思想工作后,辛志英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兴修农田水利的建设中去。她先后到过大同区、南海等既偏远又艰苦的地方,通过疏通河道,开挖水渠,修建电力排灌站,原来的“虫窝子”、“水袋子”彻底变了样。

其实,以辛志英的资历,并不是没有机会离开农村。当年湖北省委书记还向辛志英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希望她能从农村来到省里工作,可辛志英却说出了“不”字。

辛志英在农村一呆就是大半辈子,以她为原型的妇女形象镌刻在了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的碑面上。以前身体硬朗的辛志英,每年都会回到当年自己工作过的地方走走看看,回忆往昔那些难忘的岁月。

她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劳动模范,她一心治水,带领乡亲们致富,一生获得了无数的荣誉,也放弃了很多令人羡慕的机会。她不为官不为利,心甘情愿扎根农村,将乡亲们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她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其精神也将代代传承。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