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3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刘盛云:让文学的灯塔照亮人心 ——湖北省作协会员、松滋市作协主席田永华访谈录

子翛 2019-5-28 11:44:37
●刘盛云:湖北松滋人,湖北省作协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2016年度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得者。以下简称“刘”。

QQ截图20190528114018.png

●田永华:湖北省作协会员,已在《芳草》《长江文艺》《中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等发表各种文学作品若干,出版有小说集《走出雨季》,长篇小说“乡村三部曲”《春风漫卷》《跨越千年》《寥廓楚天》,二十集电视剧本《写在大地上的情书》,共计100多万字。“乡村三部曲”被列为湖北省农家书屋目录。曾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现任松滋市作协主席,《洈水》杂志社社长、主编。以下简称“田”。
荆州作家访作家22
让文学的灯塔照亮人心
——湖北省作协会员、松滋市作协主席田永华访谈录

      刘:田主席您好!去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的访谈就从这个主题开始吧。10年前,您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而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乡村三部曲”——《春风漫卷》《跨越千年》《寥廓楚天》。作为当代农村题材的三部曲,它们分别是以改革开放进程中什么样的历史转折,作为小说的社会背景的呢?

      田:《春风漫卷》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我国把土地承包作为核心内容的改革为背景;《跨越千年》以世纪之交,发生在中国大地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农村税费改革为背景;《寥廓楚天》则以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十一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目标和要求,和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为背景。
刘:您曾说过“三部曲”是讴歌我国农村改革壮举的田园牧歌,是展现我国广大农民在改革开放时期生存状况的历史画卷,也是吟唱地域文化的抒情诗篇。您将创作之笔对准农村、农业、农民,这与您的生活经历或情感取向有什么关联呢?

      田: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农民为了生存,始终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轨迹,一辈子都在为温饱度日这个最低目标而努力着。当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大包干”后,广大农民被长期压抑的生产积极性岩浆般迸发出来,从此,人们告别了饥饿和贫困。单就解决十亿人吃饭问题来说,这场改革功莫大焉。

      在我国农村改革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中,广大的农村干部和亿万农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他们演绎了一幕幕时代的壮剧。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这幕壮剧的开头,但不是全部。我笔下的金银滩,就是江汉平原的小岗村,同样值得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既是这幕壮剧的观众也是演员。1976年,我刚满18岁,就被委以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重任,两年后被吸收为国家干部。后来,一直在农村工作了18年,曾担任过管理区主任、副区长、区委副书记、乡长、乡党委书记。曾在湖北省三个特大乡镇之一的乡镇工作过,也曾在处于“荆州屋脊”的山区工作过。这个期间,正是我国农村改革逐步深入、蓬勃发展的阶段。后来,虽然没有在农村工作了,但是我的家、我的父老兄弟都在农村,与农村永远都有不可分割的情缘。

      18年农村基层干部的经历,让我亲历了国民经济濒临崩溃、民生凋蔽的艰难困苦;改革过渡时期人们犹豫彷徨和获得“第二次解放”的喜悦;税费改革时期面对“三农”问题困扰的迷惑和忧虑。这些,成了我人生历程的重要经历,也成了我创作“乡村三部曲”的生活积淀。

      刘:难怪您在许多时候都以“楚风”作为笔名来发表作品,而且您在“三部曲”创作风格上定位为:在作品的人物、情节、环境以及语言中,深度注入乡村情结和基于对农民大众的人文关照。正因为这样,您作品中讴歌的多、批判的少,您对这样的创作,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田:我的这种创作风格的定位,是基于我对世界的整体认识,以及我对“三农”问题的体验和感悟。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要求作家,要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式,真实地典型地再现社会生活。“历史是时间写在人们记忆中的组诗”。改革开放40年,留给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是永远也抹不去的。

      乡村三部曲是对我们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乡村的回顾,也是对充满无限吸引力和希望的原野的眺望。

      巴金曾经说过:“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上的尘垢,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在既往的生活中,我们虽然有过苦难、有过缺失、有过种种的问题和不足,但历史的车轮永远是滚滚向前的,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了。这就是我要讴歌这个伟大时代的理由之所在。我认为作家要有大情怀,即“家国情怀”,应给读者传递正能量。让文学的力量犹如灯塔一样照亮人们的心,是文学的职能,也是作家的责任。

      刘:您在创作出版“乡村三部曲”之前,就已经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走出雨季》,这部作品集是您为创作“三部曲”所做作的准备吗?您如何看待作家对篇幅选择和主题处理方面的问题?

      田:是的,小说集《走出雨季》中的很多作品,是我早期以农村题材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为我写“三部曲”做作了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准备,有的后来扩展纳入了“三部曲”之中,比如《萧瑟秋风》《乡吟》《弥留》等。在篇幅选择上,很显然,一个作家在写长篇之前,一般地说是要写很多中、短篇的,这就是“练笔”,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艺术积累。但是,也有不少作家下笔就是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那是特殊现象,普通作家一般没有这个功力,比如我就没有。

      主题对于创作十分重要,它是作品所描绘的社会生活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既包含了作品题材所寓含的思想意义,又包括了作家对作品所描绘的生活的基本认识和评价。

      著名评论家、湖北大学教授刘川鄂先生,在谈到我的“三部曲”主题时说:“三部曲书名诗情画意。以新时期初期土地承包为核心内容的第一部题名《春风漫卷》,寓改革春风吹拂江南农村,喜气洋洋。以世纪之交农村税费改革为主线的第二部名为《跨越千年》,强化了税费改革的里程碑意义。以新农村建设为主干故事的第三部取名《寥廓楚天》,突出了地域特色,也喧染了气势。”

      刘:现在您全面主持松滋市作家协会工作,对推动基层文学创作和青年作家成长,作出了不少贡献。您认为基层作家在自身发展中最应该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田:我认为是八个字:兴趣、天赋、修养、毅力。首先是对文学要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做任何事情根本的动力。其次,还要有天赋。没有文学天赋,没有起码的思维能力和文字操作能力成不了作家。第三是修养,修养一是读书,二是养性。作家应努力让自己成为具有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高尚的情操的人。最后,就是毅力。文学的道路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崎岖山道,只有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人,才能攀登它的高峰,没有捷径可走。

      刘:谢谢您接受采访!您的农民情结、家国情怀、文学情趣,令我感动和景仰!祝愿您创作出更多更好伟大的作品!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