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人文] “潜伏”在松滋人身边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看看你的乡镇有没有?

 
21685 0
发表于 2018-3-27 10: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社会变迁,旧事消亡,新物春见,经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磨合,总有美丽而有温度的东西留存下来。松滋——一座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郁乡土滋味、古朴的民间文艺活动的小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


1.民间舞蹈 — 藕莲花舞
藕莲花舞流传于松滋市新江口镇、南海镇一带。
表演者手执以细竹蔑扎成的莲藕为道具,头饰为盛开的荷花,身着象征荷叶的绿色长裙。表演时,舞者或大圈绕交套;或慢步徐行,或疾步如飞。灯随人舞,旋转不息;朵朵莲花,烁烁闪光,似空中流霞,绚丽多姿,如夏夜萤火,变幻莫测。

《藕莲花舞》的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伴奏及演唱所用的曲牌,都是当地群众所熟悉又喜爱的民间音乐。此舞世代相传,有的逐渐失传,属于应抢救的濒临民间舞蹈。(资料来源:松滋市群艺馆)


2.民间舞蹈 — 九莲灯
九莲灯,是流传于湖北省松滋市的民间舞蹈,分布于新江口、陈店、老城、南海一带。因九位女演员手持莲花灯表演而得名。





九莲灯舞蹈以其轻松活泼、优美抒情的舞姿,亭亭如盖的荷叶、状如荷花的服装,悠扬婉转的音乐,将人带入江南水乡农家女子戏水采莲的意境之中。据有关史料记载:《九莲灯》兴起于清朝未年。当时村民们欣然接受并极为推崇,从此,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闹元宵,在异彩纷呈的传统民间文艺表演龙舞、狮舞、跑旱船、秧歌、霸王鞭、抬阁、背阁等之外,又加入了拥有美妙舞姿和独特风格的《九莲灯》。此后《九莲灯》这一民间舞蹈形式不胫而走,开始在荆州松滋一带流传。


3.沙道观鸡(杜家鸡、杜婆鸡)
松滋市有一道家喻户晓的美味佳肴——沙道观鸡,又名杜家鸡、杜婆鸡。沙道观鸡源自湖北省松滋市沙道观镇(今荆州市辖区内)。因一位七十多岁的杜姓老婆婆始创而得名,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杜婆鸡,精心选自地道、健康的当地土鸡,而且烹饪之前一定是活鸡,由宾客确认好斤两后,再由师傅现杀现做,一般十五分钟之内,即可上桌。祖传配方精心烹制的正宗乡里土鸡,加上自己特制的豆瓣酱,使得沙道观鸡色泽金黄,鸡肉富有韧劲,而且鲜香怡人,油而不腻,辣得过瘾,让人无穷回味,意犹未尽!






菜品特点:烹饪时间短,进味快,肉质鲜嫩,油而不腻,配上松滋本地产的“炖钵炉子”,越炖味越长,吃起来回味无穷,由于味道好,价格大众,客人吃起来竞相宣传,成为80年代后期名扬省内外的一道地方名菜。被选为“松滋十大名菜”榜首菜,多次被评选为“荆楚十大名菜”。



4.赶毛狗
赶毛狗的习俗在我市主要流行在卸甲坪乡、杨林市镇等地。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就元宵节而言,在北方流行跳白索,走百病,闹蛾等民俗,而在土家族地区赶毛狗则颇为流行。



关于赶毛狗,在民间有两个传说,其一为:相传有一年的正月十五,玉皇大帝多喝了几杯酒,在南天门口看下界,嫌弃山旮旯里的吊脚楼、茅草棚子难看,就叫火神下凡,把吊脚楼、茅草棚子都烧毁。火神刚到凡间,跟着来了屋脊神和挡门神。这屋脊神和挡门神懂得凡间修屋造成宇不容易,劝火神积点德。火神也知道是玉皇大帝喝多了酒,于是就出了一个主意,叫天兵天将用柴草在山里搭起好多棚子,点火燃烧。只见烟雾腾腾,火热熊熊,凡间只看得见烟和火,什么都辩不清楚了。玉皇在天上一看,以为真的烧尽了人间茅屋。后来,凡界百姓都在正月十五搭棚子烧,专门糊弄玉皇大帝。这茅草棚子很像庄稼人守毛狗的棚子,于是就叫搭毛狗棚了。
其二为:在很久以前,土家族的先人认为毛狗很聪明,就把它当成朋友请到家里,可毛狗子在吃饱喝足后仍不满足,走的时候偷了先人的鸡。先人发现后不再和它往来,可是毛狗还是常来偷鸡。有一年正月十五的时候,先人们全出去了,家里无人看守,毛狗就趁机偷光了先人所有的鸡。先人回来后很气愤,便带着家人找到毛狗住的地方,一把火烧了它的老窝,从此村里的牲畜就平安无事了。于是就有了赶毛狗的习俗。




5.麻水豆皮(荞麦豆皮)
麻水豆皮,也称为乔麦豆皮。主要原料是大米和乔麦。是我市王家桥镇麻水一带的民间经常食用的佳品。以前主要是逢年过节或有客人时用来待客,现在由于乔麦产品的走俏,麻水农户已经开始批量生产销售,并被评为湖北省荆州松滋市十大地方名菜。












麻水豆皮主要原料是大米和乔麦。精选大米、乔麦洗净浸泡,用石磨磨成糊状,用传统的柴火灶、大铁锅摊成圆型,摊制时火候的把握好坏关系到豆皮的口感和色泽。摊制后晾晒至六成干后,用刀切成条状,继续晾晒至干透,然后装袋。麻水豆皮有多种吃法,可以晾晒干前炒着食用,也可煮着食用,其营养丰富,软滑可口,风味独特。



6.说鼓子(说古书)
据现存资料考证,松滋说鼓子原名说古书,由元、明朝的“词话”演变而来,并逐步形成一种民间说唱形式。清同治年间(1862年前后)开始在松滋境内的大岩咀、西斋、街河市、纸厂河一带流行。







说鼓艺人,沿门说唱谋生,最初,只一人打鼓说书,既无唱腔,又无伴奏。由于单纯的说书受到冲击,日渐衰微。恰适北曲南移,说书艺人赵成云便与唢呐演奏者江学鑫合作,对说书形式进行了一番改造,将堂木改用堂鼓,依书段情节变化加进北来小调,在评说的未尾加一句或两句行腔演唱,唢呐按曲牌拖腔伴奏,新颖别致,使表现形式更为灵活,并逐步发展为两人演唱,一人打鼓说书,一人吹唢呐伴奏,并与说书人插白答问。




7.人生礼俗‘毛坝烟、沙罐茶’
地处湖北中南部和武陵山余脉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的松滋,是烟茶的产地之一。自古以来耕农有种烟种茶之习惯,也有吸烟、饮茶之风。饮茶可以助消化、解油腻、祛暑热、提精神;抽烟可以提神搞疲劳、助思考。烟茶作为一种礼俗,大抵与其起源相近,始自春秋时代,清末民初极盛。








松滋西南部山区居聚的土家族人,属湘鄂川黔地带土著人融合部分迁入者而形成的共同人群,川黔是历史上最早记载的烹茶、买茶、饮茶之地,迁入融合在松滋山区的人群传承沿习种烟种茶、烹茶、饮茶之风,进而扩展开来,于是便有了“种、吸毛把烟,煮、喝砂罐茶”之传统习惯。据文史记载,松滋人种茶、饮茶较早,清代和民国时期有部分山民将制成的干茶叶挑到山外卖,同时从大叶茶树上采摘茶叶,晒干后卖,此种茶称「一皮罐」。种植烟叶历代沿袭,山区和丘陵地带或平原湖区也普遍有一些闲散地种植,清代、民国时期乃至解放后,仍有不少农户种植烟叶,且有专门种植的旱田或自留地,一般到了夏秋烟叶成熟季节,割叶后凉干使用或卖。



8.双镲锣鼓
双镲锣鼓又称双镲子(打击乐)。它同其它锣鼓的不同之处是鼓和镲所处的位置不同,双镲锣鼓是用镲发点指挥整个乐队,其它锣鼓乐是用鼓发点指挥整个乐队。
双镲子有着强烈鲜明的节奏感,头镲始终击在强拍上,二镲巧妙地击在弱拍上,并通过单击、双击、慢击、快击、加花等技法来表现各种场合和锣鼓乐情绪的深度和意境,增强了击乐音响自身的立体感和透明度。



双镲子在松滋境内已流传五百多年,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环境交融在一起,通过长期观察,反复比较鉴别、探索实践,吸收其精华,最终将一种粗犷单一的鼓锣乐,逐步发展衍生为一种有多套路和牌名,且使锣、鼓、镲、吹打结合,互为呼应配合,风格独具特色,明快的乐种和艺术演奏形式。




9.卸甲坪山歌
松滋,古称乐乡。古人云:天下之治,在于和静;天下和静,在于民乐。悠久的历史和多姿的地势、地貌,使松滋成为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汇之地。有反映原始社会部落生活的西门河遗址,有与巫峡文化相辉映的桂花树遗址,有大岩咀战国墓,有唐朝诗人李白、杜甫、陆游、黄庭坚流连驻足、吟诗赋词的松滋古渡





卸甲坪土家族乡是二省四县市的结合部,东北紧接松滋重镇刘家场,西南与湖南石门,湖北五峰同山共岭,属于武陵山余脉,神奇广袤,即有气势磅礴的崇山峻岭也有特产丰富的冲积平原;即有幽深峡谷泛潺潺流水,也有山间盆地及层层梯田。卸甲坪土家族人们依山劳作,依地而生,世代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更创造了浩如烟海、风韵别致,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卸甲坪山歌。




10.碎金词谱
《碎金词谱》成书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作者为松滋人谢元淮(1792年~1874年),全书十四卷,共计收录古代词乐乐谱五百五十八阙。它既是一部词谱,又是一部词乐乐谱资料集,而其价值则更在于后者。







《碎金词谱》的谱字系工尺谱,虽然不是唐宋时期的燕乐半字谱,至今能识者亦已渐稀。我市音乐工作者尝试该书将工尺谱译为简谱便于传承吟唱,现已完成近二百首。其意义不仅在于一项古代乐谱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的完成,更在于对古代词曲音乐传播与普及工作所获的具体进展。(资料来源:松滋市群艺馆)

看了这些松滋非物质文化遗产
松滋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共同保护这些松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你的乡镇还有哪些?欢迎在留言区分享哟~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yun@songzi100.com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12-2024 松滋100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1510号-3 鄂公网安备 42108702000062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