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散文] 【散文】海南叙事 - 董新明

8733 0
发表于 2017-8-31 1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
     董新明,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松滋市散文学会副主席,湖北省特级教师,海南省引进特级教师,校园文学作家,全国优秀作文指导教师,曾经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旅游报》《儿童故事画报》《老人世界》《语文报》等几十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歌词,杂文等160多篇,获得省级,国家级征文大奖十几项,主编出版《中学生同题作文一拖三》《精彩阅读80篇》《高考金色作文》《雁阵惊寒》等十几部专著。《海南叙事》是他应聘海南之后写作的日记体散文,今年第一期《中国报告文学》拍图发表了这组作品。



临 高 观 瀑

临高县在海南西部,与儋州毗邻。临高境内除了著名的临高角、碧桂园等自然或人文景点,还有一处吸引游客的瀑布——临高居仁瀑布。
上午,蓝天佩戴着朵朵白云,太阳也把自己的脸蛋涂得红扑扑的!我们十几个松滋老乡接受临高创新学校龚校长热情邀请,吃了一顿丰厚的早餐后,临高思源的马君见天气晴好,提议去皇桐乡的居仁瀑布看看。大家齐声叫好!随即,三辆私家车载着一行朝居仁方向绝尘而去。
马君一边稳稳地开车,一边兴致勃勃地介绍居仁瀑布。他说瀑布位于皇桐乡居仁村西部,距县城以东20公里,古称“古银瀑布”。那里是个大潭,有居仁“三潭九曲”美称。瀑布是由平川落差形成的。
清风拂着车窗,阳光在前面导航。驶过宽阔的快速路,车子拐上了一条铺着麻砂的乡间小道。看两旁的地形地貌和生长的绿色植物,我疑似是在松滋的万家、杨林市等丘陵地带穿行!朝前又驶了一程,在一个岔路口,领路的马君突然停下车,说居仁瀑布就在前面,估计就一里多路了!
我们钻出车子,徒步前行。刚才还明晃晃的天空,刹时被一团团乌云遮掩了。屯昌思源的程君瞅了瞅天色,说可能要下雨。但对居仁瀑布的好奇与向往,驱使老乡们不禁加快了脚步。拐弯,下坡,路变得难走了。马君夫人李女士说瀑布就在下面,叫大家脚下小心些。不多时,我就听到了哗哗的水响。水声激越处,只见几条长长的银练飞泻而下,看上去约有20米的落差。大家伙儿惊呼着,冲下坡去,赶紧拍照的拍照,录视频的录视频,生怕错过了机会。
我在一块大石头上站定,正欣赏眼前的瀑布,突听程君夫人谭女士喊“董老师,转过来”,我下意识地一转身,就听“咔嚓”一响,我便与居仁瀑布有了一个“亲密接触”!再看翰正教育培训中心的丁女士,她俨然一位摄影师,正抢拍镜头,或推,或拉,或摇,或移,仿佛把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了!你看啊,风大起来,原先贴着崖壁垂落的瀑布突然被揉成烟,掸成雾,随即天女散花般地落进崖下的潭里。潭水接纳了新成员,比先前更活跃了,它们你挤我搡的,漫过砾石,跌入深涧,流向远处。
我正为丁女士拍的视频“点赞”,突然感觉脸上有一点湿润润的。猛听琼中思源的邓君大喊:“下雨了!快躲雨!”说话间,就见白亮亮的雨点从天而降,把刚才开心观瀑的老乡同志们全撵到了近旁的大树下。立刻,在飞瀑的前方,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几个女士撑开了伞,任豆大的雨点把伞面砸得啪啪作响。男同胞挤在伞下,却有半边肩膀露在雨中。万宁思源的陈君戴着草帽倚靠着树,看上去有一点“另类”。柔枝被风戏弄得一颤一颤的,把簌簌落下的雨点弹到我们的背上、腿上。王女士的伞太小了,我不便与她挨近。谭女士于是钻进来,与她几乎抱成一团。程君把伞伸过来,和我比肩而立,这下好了,刚才还湿漉漉的心情顿时有了几分暖意!对面的瀑布悻悻地打量着我们这一群观瀑遇雨的老乡,赶紧借雨助兴,靠风给力,似乎更张扬、更狂放了!那激昂的水声似千军万马在厮杀,在鏖战!乳白色的水雾升腾着,飘逸着,伸出手仿佛就可以掬上一把。刷刷的雨声越奏越带劲,越唱越有味,似乎不想停下来。临高思源的艾君揩了一下镜片上的水珠,担心地问:“山洪该不会下来吧?”
十几个人挤在几把伞下,好几个人被雨暴淋着!马君突然想起车上还有几把伞,便戴上陈君的草帽,一头钻入了雨帘,高一脚低一脚地取伞去了。不一会儿,浑身差点淋成落汤鸡的马君返身把伞递过来,告诉我们:上面的雨下得很小哦。这天公真奇了怪了!早不下晚不下,偏偏我们观瀑布时不讲情面地下!并且坡上稀稀拉拉地下,把雨全集中在这儿下,这不是存心与我们作对?可退一步想,兴许这场不期而至的骤雨,反倒为我们这群老乡同志们营造了雨中观瀑的绝佳意境呢!若在晴朗无云的日子里赏景,是否就少了那份与大自然贴得更近、体验更深的韵致?
雨势渐渐弱了,雨声慢慢疲了,只有居仁瀑布的轰鸣声还在一个劲地造势,那幅面越来越宽的水帘还在继续编织它的豪迈与奔放吧!
拜谒东坡书院

(一)
“董老师,早上好!”
是儋州三中校长郑燕康打来的,他是我9月上岛后结识的第一位儋州朋友。9月6日我到儋州二中报到的当晚,他在“天下农家乐”为我设宴接风。席间他不住地劝菜劝酒,尽显东道主的热忱,这让抛家别舍、跨越千山万水来海南任教的我顷刻间拥有了一份归属感。谈吐间我提及了来时看见的“东坡书院”路牌,郑校长马上说,东坡书院是一个文化气息很浓的地方,目前正在开展的“东坡文化体验之旅”激活了儋州的旅游业。以后有空他会约我去看看。今天这个早到的电话,说的就是去东坡书院游玩的事情。
“董老师,今天我有空,请你和小田(同为儋州二中引进的语文骨干教师,四川人)去东坡书院逛逛,中午吃个农家饭。”依然是一个多月前的慷慨、豪爽!我与他素昧平生,两人颇有一见如故之谊。
约好八点在二中校门口见面,一起去海航新天地酒楼吃早餐,然后驱车前往东坡书院。“新天地”的早点实在丰富,我和小田的肚腹立刻被撑得鼓鼓的。生于斯长于斯、久经海岛热辣辣阳光熏染的郑兄,黝黑的脸上又漾起开心的笑容。
(二)
东坡书院位于儋州的中和镇,距儋州市府所在地四十五公里。公元1097年,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豪放派大词人苏东坡从临高角古老的渡口登岸,一路辗转,最终停留在千年古郡的中和镇——“问汝平生功业”的最后一站。而此时仍处于文化鸿蒙时期的中和古镇,轻轻拂去苏东坡远道而来、贬谪而行的一身尘埃,接纳了这个漂洋过海、已近风烛残年的六旬老者。
往事越千年,中和换了人间!
车子穿过由椰树、榕树点缀的市中心广场,驶过花团锦簇的省级快速大道,拐上通往东坡书院的乡镇公路。秋日的中和农村,没有一丝萧瑟的意思。车子经过一片青翠茂盛的香芋地,看见芋农们正头顶烈日在田间劳作时,健谈的郑校长便不知不觉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我们,儋州种植香芋据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年苏东坡谪居儋州时,冬季大陆的粮船来不了海南,他只好与当地的百姓一道吃芋头、喝白水充饥度日,而从前用于果腹的香芋,今日成了儋州优质农业的重点品牌。稳稳开车的司机小符一旁插话,说香芋营养丰富,它的食用方法很多,煮、蒸、烤、烧、炒、烩、炸均可,最常见的做法是把芋头煮熟或蒸熟后蘸糖吃。还有,用香芋做成的排骨火锅,秋冬时节颇受食客青睐。
郑校长抬眼瞧了一下手表,兴奋地说:“等到了东坡书院,你们抓紧时间看看。中午的农家饭,我们点上香芋排骨。”
说话间,前方古木森森处传来了诵读诗词的声音。是东坡书院到了吧?
(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流利、洪亮的诵读声是从东坡书院侧门旁传来的。这儿有一拨游客正排着队,等候去登记处背诵东坡诗词。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一个干部模样的游客背完三首,拿上一张东坡书院奖励门票,喜滋滋地进去了。
吟诵东坡诗词的琅琅书声时时响起,一个个有文化味道的游客在此顺利“过关”,然后手持奖励票免费游园。
2015年新年伊始,自从儋州市人民政府与恒大集团联合启动“东坡文化体验之旅”以来,来自广东、贵州、四川、湖南、上海、新疆、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吉林、黑龙江等地的游客汇集在东坡书院,背诵东坡诗词,感受先生的情怀,与先生来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今日儋州》报道,“东坡文化体验之旅”开展以来,效应凸显,前三季度全市纳客86万人,揽金5.8亿元。
2015年10月17日,民进儋州市委会组织部分会员到东坡书院开展东坡诗词背诵赛和表演赛,一时好评如潮。
轮到我和小田了。我思忖了一下,选背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惠崇》和《定风波》,得到了一张奖励票。小田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背漏了“此事古难全”一句,我赶紧小声提示了一下。“别舞弊啊!”一名女工作人员开了个友好的玩笑。
迈进东坡书院的朱漆大门,绕过一方小巧的荷塘,我们来到东坡书院文化广场。此时这里热闹非凡,舞台上,一群穿着北宋服装的男女正表演儋耳调声《东坡情》。中间的东坡居士,着粗布长衣,戴一顶斗笠,穿一双木屐,与黎汉百姓载歌载舞,共谱民族团结的佳话。台下,乐师们用鼓乐之声与舞者交流、传情。观众们热情高涨,有的手舞足蹈,有的即席应和,台上台下,一时澎湃起“东坡文化体验之旅”的汹涌浪花。
(四)
东坡书院主要的景点是它的人文遗迹。
告别喧闹的东坡书院文化广场,我信步来到古韵十足的“载酒堂”。这里,正氤氲着友情的浓味,弥漫着文化的芬芳。一间斗室里,“苏轼”和“友人”正把盏品酒,吟诗作词。蜡制的人像,形神毕肖,仿佛再现了千年前“载酒堂”动人的情景。传说苏东坡谪居儋耳期间,眼见黎族百姓生病不看医生,而宰杀耕牛乞求鬼神,他便上门劝导,亲自为其诊疗,让不少患者康复。当地百姓为答谢苏东坡的救死扶伤之恩,纷纷送上自酿的酒浆。因而载酒堂内常常是宾客盈门,谈笑风生。
清风悠扬,一阵浓浓的墨香扑鼻而来。在东坡书院一间宽大的书法陈列室里,我驻足观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各种款式、各种字体的东坡诗词作品,挂满了四壁,散发出奇异的香味。中间一张宽大的桌子上,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正挥毫
书写东坡诗词,或飘逸,或柔美,或刚健,吸引了不少观赏或求字的游客。停歇间,老者告诉我们,他出身于书香之家,曾祖父是清末进士,酷爱东坡书法。据说苏轼曾研得一手好墨,墨上印“海南松煤,东坡法墨”八字,以防假冒,并作《记海南作墨》一文。浙江墨商潘衡得益于东坡居士的制墨精髓,努力改进工艺,研制出精墨,居然一炮走红。抬眼陈列室里的盆栽植物,它们洋溢着南国气、书卷味,给人一种清心明目之感。
钦帅堂内,“一代文宗”的牌匾赫然入目。苏轼怀抱书卷,两眼凝望前方,安详、淡定,似有“惯看秋月春风”之意。这处人文遗迹,相传是明朝儋州知府陈荣选于1595年主持修建的,后来成了当地文人瞻仰、凭吊苏轼的聚会场所。漫步其间,东坡先生留下的手迹墨宝虽历经千载时光的浸染,仍古韵留香。他跨越千重山万道水满布风尘的木屐、斗笠和粗布长衣,似乎在深情地讲述主人半生的坎坷经历。 一副石磨,承载了千年风霜,曾打磨先生艰苦的田园生活。室内摆放的一些奇异石头,如龟,似猴,像兔,丑陋无比,这都是东坡居士的喜好。他的诗画中也有不少以奇石为主题,诗歌中点缀石头的也是随处可见,比如《石鼓歌》里的“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天公令鬼守”,《夏日驱车盖亭》中的“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游金山寺》中的“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二首》中的“尚书清节衣冠后,处士风流水石间”,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也许这些奇特、富有灵性的石头,磨砺了这位三度被贬、并且越贬越远的文人词宗坚韧刚强的心性,以至于他“竹杖芒鞋轻胜马”,面对人生不幸、命途多舛,敢于“何妨吟啸且徐行”,始终抱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信念,在北宋文坛上大放异彩,而且在他暮年的站点——千年古郡,留下了最为瑰丽的功业,留下了后世咏唱不尽的诗篇。
“东坡私塾”门前,几株高大的榕树森然而立,几竿翠竹在秋日的阳光下透出勃勃生机。洁净的屋内,仿古的书桌前,身着汉服的十几名学子正手捧书卷,朗朗有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中墙壁上张挂着“养浩然正气,读先圣经书”的条幅。先生用过的泛黄的书卷,满身沧桑。看到这眼前的情景,昔日东坡先生桄榔庵授学时“书声琅琅,弦歌四起”的一幕刹那间重新播放。出身寒门的姜唐佐“担䕓百里到儋,求教跪下行礼”。唐佐勤勉苦读,“白袍端合破天荒”,1099年他成为海南第一位举人。东坡先生乐教、唐佐学子勤学,师生演绎了一段兴学佳话。东坡先生三年谪居,泽被海南,著诗文作品200多件,结集为《海外集》。东坡不幸,海南有幸。东坡生前留名,死后功业不朽!
(五)
从东坡书院陈列馆的侧门出来,就到了书院的后园。参天的古木与浓密的灌木丛深处,立有一个怀贤亭。亭的两旁分布有假山,还有一片开着奇异花朵的树。我和小田在花树前停下了脚步。
一位正在忙碌的花工告诉我们,这是东坡书院有名的狗仔花。你们看,狗仔花的花蕊不是很像五只小狗托起花心么?白色的花与紫色的蕊,色彩调配得恰到好处。听了花工的介绍,我不禁想起了苏东坡
与王安石的一段诗话。相传有一回,苏东坡去王安石家拜访,但王安石上朝不在家中,东坡公便到书房歇息等候。他发现王的书桌上有一张诗笺,上写“明月当空叫,五犬卧花心”两句,想想这两句诗不合情理,就提笔将王安石的诗句改成了“明月当空照,五犬卧花阴”,然后搁笔回去了。后来苏东坡谪居儋州,居住在桄榔庵,常听见在清朗的夜晚有鸟儿鸣叫,遂问当地百姓。百姓告诉他,这叫明月鸟;后来又知道当地有一种花蕊似五犬的狗仔花。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句!
小田问花工这狗仔花有什么用途。花工说狗仔花以叶入药,有祛痰、止咳等疗效。同时因它的果实有毒性,别的蚊虫都不敢靠近,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听了花工的讲述,我深感这次东坡书院之行,真是大开眼界哦!
穿过狗仔花树丛,便是东坡先生当年的“劝耕圃”。一块方形石头上,镌刻着“劝耕圃”三个字。当初先生不远万里长途跋涉被安置于此,生活艰难,食不果腹,便躬耕陇亩,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有一首诗便是他幽居生活的真实写照:“农事未休侵小雪,佛灯初上报黄昏。年来渐识幽居味,思与高人对榻论。”在“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陶渊明诗)的辛苦打理中,东坡先生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钦帅泉”的碑石边,我蹲下身来,与一眼古井默默“对话”。当年东坡先生为解决饮水问题,曾动手挖井,热情的百姓纷纷前来帮忙。打井完毕,可汲取清澈的泉水,怎样给它命名呢?打井时挖出了
一块状如乌龟的石头,东坡先生便命名为“龟泉”。该井一丈见深,出水量大。东坡先生请附近的百姓取用井水,民间疾病大大减少了。后来百姓们将“龟泉”改名为“东坡泉”。从那时起,这眼井宛如神话里的宝瓶,水用了还有,水用了还有,不用就总是清泠泠的。你蹲下来,触摸一下井口,那蓄积着的泠泉会让你感到神清气爽。千年的时光流走,可东坡先生打的井犹在,取之不尽的“东坡泉”仍泽被后世,养育生命。从“龟泉”、“东坡泉”再到“钦帅泉”,更改的是泉的名号,不变的是东坡先生的精魂。
园内还有一处小景,也是十分动人的:一棵需两个人才能合抱的“树”,早就朽腐了,可它横生嫩枝细叶,在秋阳下释放出一片诗意。嗬,朽木重生,大自然的生命力竟是如此顽强!
(六)
正午时分,热辣辣的阳光把东坡居士的铜像镀得亮闪闪的。东坡居士的铜像,掩映在繁花丛中,身后有古柏陪护。
一群男女游客撑着太阳伞,正在东坡铜像前取景、合影。嘻嘻哈哈的笑声打破了四周的宁静。
待他们的笑声远去,我才缓步走近东坡居士铜像。秋光里的东坡先生,目光如炬,银髯飘飘,身着一袭粗布长衣,头戴斗笠,脚蹬木屐,满身披挂贬谪的风尘,似乎正从历史的深处款款走来。我以为,拜谒东坡先生,一定要保持宁静之心,深怀敬畏之意。遥想先生20年间三次被贬,而在人生的暮年竟被放逐到天涯海角,可他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情怀,一投身儋耳之地,即兴医,劝耕,助学,交友,把中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蛮荒的土壤中,催生出一丛丛芳香琼岛的文明之花。想到这些,凡是深受东坡先生诗文和精神浸染的后学们,怎能不油然而生敬意呢?
正沉吟间,燕康兄打来电话,约我和小田出去吃农家饭,地点在距东坡书院两公里的东坡饭庄。
带着游览东坡书院的雅兴,宾主一行四人聚到了一张由两株古榕掩映的餐桌前,热情、好客的店主人很快呈上了一桌富有特色的东坡宴:东坡花猪肉、东坡小炒、东坡香芋排骨、东坡糕、东坡豆。东坡先生居儋三年,打造了别具风味的东坡餐饮文化,令后世享用不尽。小酌用传统工艺酿制的东坡酒,东道主郑兄和我们两位岛外来客无不赞叹东坡文化的醇美与厚重。
午后4点,我们告别东坡书院,兴致勃勃地踏上了归程。车行好远,那浓郁的文化气息仍一路相随。
拜谒东坡书院,品读东坡文化,感受东坡情怀,真是大快朵颐哦!

小长假里结伴游

元旦小长假,我、洋浦中学廉雪晴与白马井中学梁万章、朱晓坤约好去游游海口、逛逛琼海。

2016年1月1日 星期五
(一)
上午8时,我们到达儋州的海滨学校——白马井中学。
我上岛不到半年,但“白马井”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却是耳熟能详的。一是因为我结识的第一个儋州朋友郑燕康校长。郑校长生于斯、长于斯,任白马井中学校长多年,办学业绩突出。白马井中学的巨大变化,也成就了他“全国优秀教师”、“海南省十佳校长”的美名。二是由于白马井中学的三位引进同年:梁万章、陈栋云、朱晓坤。我们虽来自大陆不同的地区,但颇有一见如故之感。三是,当地一位青年歌手创作的《白马井之歌》风靡网络,久唱不衰。
海南西线高铁开通,白马井站成为西线中心站。恒大集团在此开工建设的“中国海花岛”,令全球瞩目。白马井这个海滨小镇,名气更大了。并且,我还知道“白马井”这三个字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相传1900多年前的一天,东汉有一个叫马援的将军,他的军队南征交趾到海南岛西部一个临海的地方,当时兵饥马渴。正当马将军为他的士兵如何解渴而发愁时,一个奇迹出现了:他的那匹白马用蹄踹掘旁边草地,顿时甘泉汩汩涌出,并且水量不断增大,解除了士兵的饥渴。此后,当地人在泉地掘井,定名为“白马井”。从此,这口井福泽了这个中国南端边境之地,这个边远乡村后来发展成了海南西部名镇,造就了无数精彩的故事。
记得我有一次与朱晓坤微信聊天时,问她是不是因“白马井”美丽的传说而选择了这所学校。她说“不是”,她说当初参加海南省公开招聘,主要想选择靠海且交通便利的学校。如此说来,“白马井中学”是她理想的首选,至于“白马掘井”的故事是她入职之后了解到的。
朱晓坤嘴利索,手也麻利。不大一会儿,一大盘热气腾腾的家常饺子就从她的手上投入沸腾的锅里,然后又被“请”到餐桌上。同为白马井主人的梁万章抬眼看了看手表,说:“慢慢用,不急。10点去海口的动车。”
(二)
上午9点多钟,当我们一行四人到达白马井站时,只见站前停车场上泊着一长溜私家车、出租车,其中不乏名车、豪车。这些车不是送客的就是接客的。走进宽敞的候车大厅,只见人潮涌动。我原以为我们是到得很早的,可哪知“更有早行人”。经过数万建设大军历时一年的艰苦奋战,海南西线高铁终于在2016年元旦之际,与东线高铁圆满贯通。“海南高铁环岛了!”“咱们游海口、逛三亚,更快捷咯!”老百姓奔走相告,都想“尝尝”环岛高铁的“鲜”。头脑活络的年轻人赶紧在手机、网咯上“抢”票,售票窗口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龙,于是就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形。有的人买不到坐票,干脆买张站
票,临窗而立,亦可饱览沿途风光。
我们四人就属于“站票一族”。一来,我们计划当日下午赶到海口冯小刚电影公社逛逛;二来,从白马井到海口,三个停靠站,顶多站40分钟,这对于我们这几个站了二十几年、三十几年讲台的园丁来说,岂不是“小菜一碟”?
从三亚方向开来的“和谐”号动车平稳地驶进了白马井站。通过了安检,我们一行上了车。在宏亮的汽笛声中,开始了我们海南环岛高铁游的“尝鲜”之行。
(三)
动车贴着海岸线一路畅行。刚刚投入使用的西线高速铁路,以“畅”、“洁”、“绿”、“美”的姿态,笑迎四方游客。西线高铁的正式运营,是西线各市县百姓舍小家、顾大局,积极支持国家建设的结果,是数万建设者抢晴天、战雨天,科学施工、顽强奋战的结果。乘坐舒适的动车,观赏优美的风景,怎能不感谢那些为我们谋求福祉的人们呢?
动车出了儋州地界,驶入临高境内。这时,一对七十开外的夫妇的谈话吸引了我的注意——
“老头子,快看,那是什么?”
“临高角嘛。当年部队解放海南岛的登陆场。”
“谪居儋州的苏东坡,相传也是从临高角上岸的。”
“等暖和些了,近距离看看。”
“太靠近了,有美感么?”
“距离就一定产生美么?”
两位银发飘飘的老人随即开心地笑起来。
听这对老年夫妇的“对白”,我感觉出他们身上浓浓的书卷气。旅游,说到底,就是文化的体验与积淀,还有心情的释放。
河流,山冈,森林,楼群……一一扑入我们的视野,又很快被疾行的动车抛得远远的。
动车进入澄迈。途经福山一片绿波翠林时,一个孩子手指那高高的钻井架,好奇地叫起来:“妈妈,看,井架!”年轻的妈妈告诉儿子,那是澄迈发现了石油,工人叔叔在勘探开采呢。是呵,有了“石油”这“黑色的金子”,澄迈的工业经济不就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了么?
正沉吟间,手机响了,是小老乡李毅打来的,他已在美兰站等候我们了。
(四)
元旦这天,海口市区出行的人特别多。李毅载着我们一行,经过十几个交通岗亭,平安地来到了海口观澜湖冯小刚电影公社。对海南情况了如指掌的李毅,很快找了一个停车位把车泊好后,掏腰包要帮我们买景点门票,不料被老梁一把拉住:“不用你破费,我们AA制。”
冯小刚电影公社包括“南洋街”景点和“电影《一九四二》”景点,一张门票只能逛一处。如何选择呢?李毅建议大家先看“南洋街”,说那里范围大一些,建筑、装饰气派一些。《孙中山》《走向共和》等许多民国题材的影视作品,都是在“南洋街”上取景拍摄的。
正午的阳光透过高大的棕榈树,投射在那栋古色古香的“顺德利饭店”建筑尖顶上,放射出一道道炫目的光芒。穿过题写孙中山“天下为公”四字的“南洋街”正门,一股浓浓的南洋风味扑面而来。
入口处的空旷地带,一群身着黎、苗服装的男女在表演“踩高跷”。旁边,几个少年在击鼓。这时,一个耍猴的出现了,那猴儿颇有灵性,挣脱主人手中的铁链,也与“高跷”一道取乐。它纵身跃上跷杆,用爪子蹭蹭,又疾速地滑下,模仿起“踩高跷”的动作,那样子滑稽极了!一个孩子坐在大人肩上,也模仿起猴子“踩高跷”的姿势,乐得呵呵大笑。
告别人头攒动的“踩高哓”场地,我拐进了幽僻、空寂的“南洋街”主街。街道宽约五六米,可并排行驶三辆民国时期的黄包车。街的左边,是一些烙印着民国风、南洋味的店铺,像什么“华新洋行”、“云裳大茶楼”、“协贸行”、“盛泰客栈”等等。右边,耸立的是“顺德利饭店”、教堂和戏院。左边店铺里,此刻有戴老花镜的师傅,在忙活着什么工艺品,学徒在旁边帮衬着。这些店铺,大抵是生意人租下来的,遇上拍摄什么电影、电视剧,兴许还可凑凑群众演员。年轻人只爱往热闹的地方“挤”,这些冷清的地方他们是不屑一看的,这些灰不溜秋的建筑有啥看的呢?但我以为,徜徉在“南洋街”上,就如同走进了一段历史。虽说它只是仿制的,但它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无不带有咸腥的南洋气息。古典的建筑装饰与四周生命力绽放的热带植物相映成趣,让每一个品味文化旅游的游客无不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五)
从“南洋街”的侧门出来时,恰好遇上了几个小时前在动车上见过的那对老年夫妇。老伯请我以“天下为公”为背景给夫妇俩拍了一张合影,照片上的两位老人十分精神。此时又有一拨游客进了“南洋街”。老伯赞叹地说:“冯小刚真有眼光,建了南洋街,拍戏、旅游、经商三合一,等于给海口栽了一棵摇钱树!”
“还有对面的《一九四二》那棵呵!”是李毅、老梁他们过来了。
廉雪晴、朱晓坤提议也以“天下为公”为背景留一个合影。李毅拿起相机,调好焦距,叫大家开口齐呼“茄子”。随着快门一闪,几个引进同年与“南洋街”来了一个“亲密的接触”。李毅热情地说:“晚餐已备好,正宗的湖北菜!”

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
(一)
早上7点半,海口格林豪泰酒店。大家吃罢早餐,收拾行装,租车前往海口东站。在车上,我问本次活动的策划人朱晓坤,为啥越过文昌去琼海逛。她卖了个关子说:“暂时保密!”我说:“莫非你要‘绑架’我?”出租车司机笑着搭上了话:“文昌可以去逛,但琼海更值得一游。”司机告诉我们,他是土生土长的琼海人,原先做海鲜生意。因孩子在海口读书,而今就来省城跑出租了。廉雪晴问琼海有什么好吃的、好逛的。他说,吃的嘛,有嘉积鸭,还有养生杂粮,像鸡屎藤糖水、甜薯奶一类的;逛的呢,有潭门、博鳌小镇,还有阳江的“红色娘子军”遗址,等等。我冲朱晓坤打趣道:“你一定是想吃嘉积鸭吧?”朱晓坤笑着说:“不全是。还有别的阴谋!”
说话间,海口东站到了,去东线旅游的人正一拨一拨地赶过来,井然有序地接受安检,然后登车。
(二)
上午9时,动车到达琼海站。一出站台,只见白亮亮的阳光落了一身。被椰子树、榕树簇拥的宽阔站场上,赫然立着一方硕大的文化石,上面斗大的“梦”字正放射出银色的光。朱晓坤冲我一笑:“绑架董兄成了!”我说:“谈不上‘绑架’!文昌以后有机会去的。”老梁问行程怎么安排,朱晓坤说:“我与熟人约了,先去潭门吧。下午再去博鳌。”
喜爱读《海南日报》《国际旅游岛商报》的我,对“潭门”“博鳌”多少有一些了解。“潭门”渔港小镇, 2013年4月10日曾出现过几乎万人空巷的情形。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琼海市潭门镇,还邀请二十几个渔民一起合影哩。而博鳌是琼海的一个海滨小镇,它在地图上或许并不是那样引人注目,但它因为亚洲论坛永久会址而闻名于世。每年三四月春和景明之时,在这里召开的亚洲论坛年会在带给人们思想和智慧碰撞的同时,也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环境的舒适。想想看过的报纸内容,“百闻不如一见”,于是觉得“潭门”“博鳌”两地应该去实地踏访,免得留下遗憾。
车子驶过椰林簇拥的快速路,穿过碧波荡漾的万泉河,10点左右,潭门镇便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中。
(三)
最惹人注目的是入口处的一个高大的巨幅宣传灯箱:画面上,一身夏装的习近平总书记,与二十几个满面黝黑的渔民朋友亲切地交谈。总书记幸福地笑了,世代犁波耕海的渔民们也笑得十分开心。画面上洋溢着总书记与人民心连心的炽热情怀。
潭门镇是通往南海诸岛最近的港口之一,是西、南、中、东沙群岛作业渔场后勤给养基地和深远海渔产品的集散地。
站在潭门桥上,放眼望去,只见一艘艘崭新的钢质船桅杆上,国旗正迎风猎猎飘扬。据说其中两艘350吨位的钢质船上,还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和一些高科技安全保障设备。从前靠二手船出海的渔民,
如今居然“鸟枪换炮”了。琼海渔业发展迅猛,助推琼海经济扶摇直上,自然不是什么新闻了。
漫步这个洋溢浓浓渔业风情的小镇,各类商铺鳞次栉比。我们一行几人踱进一家工艺品专卖店,这里看看,那儿瞧瞧。热情的店老板告诉我们,短短一年工夫,潭门镇圩铺面就从原来的260多家“膨胀”到500家,几乎增长了一倍。“渔业经济发展了,海产品加工也被带动了。”店老板兴致勃勃地说。老板娘一旁搭上了话茬:“还有,打从总书记视察潭门,这儿的房地产也跟着涨价了。我这门店的租金两年间涨了三成。”老梁说:“这不都是总书记带来的利好?”老板夫妇俩“呵呵”笑了。
这时,朱晓坤接了一个电话,然后告诉我们:接应我们的小柳到了。
(四)
小柳是潭门镇的一个砗磲加工个体户。粗加工是在她乡下私房里做的。她与老公小胡都是渔民的后代,从事砗磲工艺品加工十多年了。
坐上小柳“突突”轰鸣的机动船,任带着咸腥的海风扑入鼻孔,撩起秀发。能干的小柳立在船头,一边稳稳地操作,一边跟我们聊天。小胡的爷爷原先是远海捕捞的渔民,后来从事深海养殖、砗磲加工。尔后老人的几个儿子承继父业。到小胡这一辈时,就专门做砗磲加工业。整个镇子从事渔业相关产业的人数达1.9万。显然是“靠海吃海”富了这个潭门小镇。
十几分钟后,机动船在一处小码头靠了岸。小柳的三层小楼房就建在路边,门口一丛三角梅正在吐蕊。
我们首先参观了小胡的粗加工车间。此刻切割机、打磨机忙累了,正在“歇息”。加工好的半成品列队井然,即将出发去进行一番“精雕细镂”。
随后是到小柳经营的成品柜前挑选工艺品。我分别给老妈和小女选了一串佛珠和一挂项链。老梁和廉雪晴斟酌后买了一点纪念品。朱晓坤出手大方,给她的长辈、侄辈都买了礼品,齐刷刷递上10张百元大钞。哦,逛潭门,买工艺品,大概就是朱晓坤所说的“阴谋”吧。
小胡、小柳两口子邀请我们在附近一家海鲜餐馆吃午饭,海鱼、海螺、海虾……清一色的海货。我有痛风症,怕动筷子。小柳吩咐餐馆老板另做了韭黄煎鸡蛋和油淋茄子。
正吃着饭,旁边一处码头,远海捕捞的一条大渔船泊了岸。鱼贩子们赶紧开秤收购,忙乎乎的。中间还有几个小屁孩在帮大人忙活。我们与小胡聊起了他们的孩子。小胡说,两个孩子,男孩上初中,女孩读小学,两个成绩都不错。他打算将来把他俩送到海口上高中,省城的教育比家乡更好一些。我暗暗地想,小两口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是绝对没有错的。他们的做法与不少富起来的家长是那么相同。而本地优质生源的流失,给市县的教育提出了挑战——什么时候,能让本地优秀的学生就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呢?
日轮渐渐西斜,我们与小胡、小柳道别,赶往下一站——博鳌。
(五)
博鳌亚洲论坛建在美丽的东屿岛上。东屿岛地处万泉河的入海口,形似一只巨鳌游向南海。跨入新千年,以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东屿小岛才因博鳌亚洲论坛的横空出世,渐渐为世人所瞩目。每年三四月间,各国政界、商界高端人物聚会于此,共话繁荣发展大计。而它更是海南东线著名的旅游胜地、度假天堂。
走下开往景区的专用观光车,我们一行直奔海边。扑入视野的,是银色的沙滩,凸起的礁石,富有动感的海浪,它们与绿着勃勃诗意的椰树、榕树交相辉映,各种各样的植物在这里茁壮成长,把博鳌装扮成了一个绿色王国。阵阵海风拂来,浓浓的咸腥味似乎浸入你每一个毛孔。
我们以大海、椰林为背景照了一张合影。老梁兴味十足地提议:“时间不多了,去国际会议中心感受一下吧。”大家齐声赞同。
踏着铺有红地毯的台阶,我们进入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偌大的大厅,此时有一群游客在观赏,在拍照,在标有ASIA的发言席前体验“高层对话”。应该说,每年三四月,它是属于国际会议的;而其他时间,则是完全归于中外游客的。因为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在此落地生根,这里还兴建了专用机场。国际会议在此隆重召开,大大提高了博鳌小镇的知名度,也为琼海的生态旅游开辟了绿色的通道。有媒体称,在整个海南,“琼海挺进前三强”,是靠了渔业生产、特色农业,更有那足以永续利用的旅游产业。
从国际会议中心大厅出来,只见夕阳的余晖还在博鳌喷泉广场前徜徉,不忍淡褪。二十多面中外各国的国旗被晚霞浸染得五彩缤纷。喷泉广场,一堆堆雪浪洋溢着早春的情怀。一个仿制的发言席前,一位位游客在这里神采奕奕地“演讲”。我们四人也掏钱去各自“秀了一把”。我们这几个来自大陆的教师,利用小长假乘动车,逛琼海,游博鳌,是心情的放松,是文化的体验,“秀一把”不是很有纪念意义吗?看吧,我在“博鳌”身边,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在琼中的百花岭上

早上7点,我在睡梦中被一阵“沙沙”的扫地声响惊醒。趿着鞋踱到邓世志老乡的阳台上,只见琼中思源学校校道上一群穿着校服的学生在打扫落叶。晨风携着淡淡的花香悠悠袭来,我禁不住做了一个深呼吸:早安,琼中!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海南省的中部,境内森林覆盖率达75%,林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只是教育发展缓慢。为了改变琼中教育落后的现状,从2009年开始,琼中县在海南省政府和海南省教育厅的亲切关怀和具体部署下,陆续从全国各地引进了一批优秀的教育人才。现任琼中县乌石学校校长的邓世志,就是2011年琼中县从湖北松滋引进的。五年打磨,他由一名学科骨干教师成长为一名政治上成熟、业务上懂行的教育管理人才。
对于琼中思源学校,我并不陌生。首任校长付永东,在老家时就与我关系要好,2015年8月2日我在海口面试时他设宴款待我。去年国庆小长假,我第一次来此,与诸位松滋老乡会面,受到了热情接待。故乡人烹制的家乡菜,让我顿时有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11月下旬,我随儋州二中初中部管理团队二到琼中思源。当晚,从江苏引进的数学特级教师牛星惠请我吃饭,邀请了琼中中学的几位“海南筑梦者”。3月19日,我和来海南探亲的妻子一到同琼中思源做客。雪峰、淑萍、小敏、王丽几个“70后”老乡一声声亲切的“嫂子”,让初来乍到的妻子倍感温暖、幸福。昨日,这几个女老乡采购琼中的食材,利用湖北的厨艺,把一顿接风宴打理得丰盛、可口。浓浓的乡情
在举杯动箸间弥漫开来……
吃过早餐,世志君陪我们去车站买了回儋州的车票。见发车时间还早,世志君提议带我们去琼中郊外的百花岭景区逛逛。
穿过城区的主干道,车子驶上被丛丛木棉花、三角梅拥抱的快速路,一路绝尘而去。渐渐的,在车的前方出现了大片大片的田野,金黄的油菜花在风中摇曳。车子驶过一片民居,再拐弯驶上营根路,妻子不禁惊呼一声:“哇,好美的廊桥!”
前面就是通往百花岭景区的一大美丽景点——海南第一座具有黎苗风情特色的百花廊桥。世志君在岭下一处隙地泊好车,然后带领我俩近距离观赏百花廊桥。
眼前的百花廊桥,双廊并立,造型独特:下半部为钢筋混凝土拱形结构,上半部为红色木质结构。两端各有两个翘起的斗拱飞檐,仿佛振翅欲飞。阳光静静地流泻过来,全长207米的廊桥呈现出一片红红火火、富丽堂皇的景象。
伫立廊桥,放眼四周:桥下流水潺潺,波光粼粼;对面百花岭青翠葱茏,云烟袅袅。红色似火的桥,绿色如海的山,加上正挥洒诗意的田野,构成了一幅精美绝伦的琼中美景图。
“我2011年秋季应聘琼中时,这座耗资2700万元、历时4年的廊桥刚好建成。通车的那天,场面十分热闹,像过年一样。”世志君如数家珍地说。最初在琼中思源学校工作的4年间,几乎每个周末他都要携妻子到此处散步、纳凉,真切地感受独具特色的黎苗风情。“廊桥的建成使用,扩大了县城规模,提升了城市品位,也有利于琼中旅游业的发展。”入职琼中整整五年、对琼中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的世志君饶有兴味地说。
随后,世志君驱车载我们上百花岭。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可上山岭观光的车辆寥寥无几。“百花岭的旅游还没有形成气候。您看——”世志君悠悠地开车,突然手指匆匆掠过的一片孤悬山野的建筑群,神色忧郁地说,“这片别墅群当初是为旅游度假而建的。盲目投资,几度转包,至今还晾在这儿。旅游搞不起来,不知扔了多少钱!”妻子瞅了一眼说:“快成烂尾楼了!”“可不是嘛!”世志君轻轻叹了一口气。其实,像这样因盲目投资而“烂”在中国大地上的类似建筑,何止一二处?
车子在盘山公路上迤逦前行。前方拐弯处,是一片绿油油的竹海。竹林深处,一条小路直达下面的百花水库。世志君在路边泊了车,引领我们穿过竹林,去近观百花水库的山光水色。阳春三月的水库,蓝汪汪的,静如处子。“这是琼中县城的一口大水缸。眼下是枯水期,库容下降了。”世志君说。缓缓来到库底,我拣定一块石头站稳,蹲下身来,伸手掬了一捧清水,细细品尝,嗬,真有一股清凉之感,刹那间提振了我的精气神。妻子也用水洗了把脸,感觉也是特别的爽!
车子驶上一处高坡,这里应该是百花岭的制高点。站在长风中,纵目山下,整个琼中县城都在享受春阳的沐浴。
“董老师,看那边——”世志君一指西面的那片绿海翠浪,兴奋地说,“那就是琼中的绿橙生产基地。”“绿橙?你吃过没有?”妻子这一问竟打开了我记忆的晴窗。上岛以后,我在《海南日报》为琼中绿色经济做的专版上“见”过这水果。去年11月27日,我随儋州二中初中部管理团队来琼中思源学校学习、取经,当晚宿于琼中闻名的云湖山庄,就美美品尝了琼中的绿橙。记得当时有位生物老师边吃边为绿橙做起了广告,说是“长在云雾山间,皮薄、肉嫩、甘甜。琼中绿色特产,常食美过神仙”。主人十分热情,又给每位老师送了一些带着路上吃。次日返回儋州的途中,我们临时改道驱车游琼中著名的黎母山。历经“九曲十八弯”的折腾,腹肌口渴之时,昨晚带上的几个绿橙竟解了一时的燃眉之急。
“每年11月新果上市。你们那时来琼中,一定吃得上很新鲜的绿橙。”世志君向我们发出了秋天的邀请。
途经百花岭景区一处高尔夫球场时,我们下车休息片刻。两棵百年老树环抱的高尔夫球场,此刻门可罗雀,一丛丛荒草正寂寞着。把门的是一位六旬老人。他正眯着眼晒太阳。身旁趴着一只小狗。铁门上的挂锁有些生锈了。“前几年,这里挺热闹,一到周末,就有不少人开着公车来这儿玩。中央纠‘四风’后,球场就荒下来了。”老人慢悠悠的说话,顿时引起了我的一番感慨。是啊,拿公款消费,催生了泡沫经济,滋生了腐败。幸亏党的十八大及时纠偏。中国式旅游,说到底,还是要大兴平民旅游,让老百姓掏钱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感受生态文明。这才不失为一项阳光产业。
在告别琼中、返回儋州的客车上,琼中百花岭景区的廊桥、竹海、碧水、绿林,仍在我心中久久萦绕,始终挥之不去。

松涛天湖记行

华夏十大水库,海南西线宝盆,此谓之“松涛天湖”也,初名曰“松涛水库”。公元1958年动工开建,两年后建竣。周恩来总理题“松涛水库”四字。微流起而众水汇,万水涌而千帆扬。龙头源自五指山腹地,流经白沙全境,龙尾系于儋州南丰,一路蜿蜒前行,浩浩汤汤注入南渡江。全库面积130平方公里,库容33亿立方米,库岸线长544公里,辽阔也,浩大也,壮美也!一库玉液,可润芸芸岛民,可溉漠漠良田。
时维四月,节归清明。吾与妻,海南引进同年万章、春明、清杰、徐影,加之儋州友人石镇,结伴游松涛天湖,览山光水色。但见秀水环山,苍山拥水,刚柔相济耳。此时艳阳泼洒湖面,波光潋滟;游船犁开碧浪,琼玉飞扬。伫立船头,近可观银鳞腾跃,环可睹渚洲葱茏,远可赏云烟凌空。同年们或赏景,或拍照,或谈论,心襟和畅矣!
舟行二小时许,折向一水埠,徐徐临岸,泊之。仰见半山立一巨牌,乃“白沙县细水乡黎寨美丽乡村老周三”是也。
拾级而上,黎族草寮入眼;穿林以行,胶木清香可闻。“农家乐”隐于烟树深处,三角梅怒放火红生命!润目也,养心也,同游者莫不惊叹讶异。五旬吾妻素不爱风景照相,然此番尤喜与三角梅“亲密接触”,似有几分“人面梅花相映红”。导游小符旋引至“老周三”三月三广场,场中有古木森森,华盖如伞。桌案、坐凳均为千年原木打制,古朴如生于斯、长于斯之黎胞。见吾辈前来,主人让座,敬烟,奉茶,尽显热情,全当贵宾。环视四周,见十八栋黎式民居卓然而立。随意交谈,方知村寨仅82人,全系田氏族亲。民居皆由政府斥资、督建,黎民虽隐居深山桃源处,足以安居乐业也。
俄顷,“老周三”村掌门人田氏兄弟设丰盛酒宴款待吾辈。席间,主人着民族服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爽心也,和乐也!同行者皆感染,兴之所致,亦轮流戴黎胞彩冠,且饮且歌,一时间,“骏马奔驰保边疆”,“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洪湖水浪打浪”,“树上的鸟儿成双对”,黎汉文化交融,饕餮盛宴醉人!号称“老周三歌王”之田氏堂兄,面色如铜,嗓音似钟,忽豪饮,忽纵歌,忽起舞,令午宴气氛渐至沸点。主人何以开心?党的民族政策使然。黎胞缘何好客?历代优良家风育就。
宴毕,吾辈尽兴辞别,主人友情相送。行走间,田氏兄弟手指前方淼淼湖面,自云先辈曾于山下平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1958年始修水利、开筑天湖,黎族同胞顾念国计民生,乃自弃热土,举家迁徙。言谈间,浓浓乡愁凝于眉宇。
时午后四时,吾辈乘轻舟以返。水鸟拍翅,衔半轮落日;长风送爽,播一曲渔歌。别了,“养在深闺人已识”的“老周三”村寨;谢了,“我捧美酒待宾朋”的田氏族亲!松涛天湖之行,不虚此行,皆因景佳、人好、情浓也。

踏访千年古盐田

千年古盐田,地处洋浦经济开发区,曾被誉为洋浦历史悠久的“工业”。我在《海南日报》《今日儋州》上不止一次地读到关于“千年古盐田”的图文报道,也一直想实地看看。适逢女儿来海南探亲,返回时要在白马井乘动车,这就有了今日的古盐田踏访。
下午4点钟,我、妻子、女儿一行三人乘坐的出租车刚到白马井中学门口,老乡陈栋云就开着车过来了,同行的还有来自东北的女同年朱晓坤。栋云引领我们在宾馆开好房间,放好行李,然后提议先去久负盛名的千年古盐田逛逛。
车过洋浦大桥,穿过一片翠林碧波,栋云介绍这就是有名的红树林,再朝前走上一程,“千年古盐田”的盐丁村就到了。
栋云在一个竖有古盐田宣传牌的停车场停了下来。车刚停稳,几个身着黎族服装的大嫂就迎上前来,吆喝着我们买“盐鸡蛋”。盐鸡蛋是当地百姓用古盐田土法晒制的盐卤成的。热情好客的朱晓坤掏钱买了一小袋,请大家品尝。妻子、女儿摆手说了声“谢谢”,我和栋云各尝了一个,感觉咸淡适宜、味道纯正。
站在盐丁村的一处高台上,环顾四周,浩瀚的大海旁,已有千年历史的古盐田显得肃静、苍凉。占地一千多亩的古盐田,是村民们与大海的羁绊。盐田中层层叠叠的石砚长成了大地的纹理,在悠长的岁月里,静静地孕育着阳光与大海的结晶。
沿着盐田中一条羊肠小道,我们边走边看。古旧的石砖房坐落其间,油绿的仙人掌点缀在路旁。路过一个砚式石盐槽,看见其中白色的盐花,女儿停步,疑惑地问:“这是直接用海水晒盐么?”妻子摇摇头,说不会那么简单。旁边一位正在制盐的中年汉子停下活儿,与我们闲聊起来。不同于先辈“煮海为盐”的古法,他们开辟盐田,利用太阳和风力的蒸发作用,将海水晒制成盐。他们先挖取经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再浇上海水过滤成卤水,然后把卤水放在玄武岩砚式石盐槽里,经过热力和风力慢慢晒成盐巴。说话间, 中年汉子掏出一把小勺,从石盐槽里取出一点盐巴,兴味十足地说:“你们看,这盐巴白如雪,细如棉。你们要是尝尝,咸味适中,没有苦味,是纯天然、无杂质的洋浦特产。”我们都“呵呵”地笑了。中年汉子不仅会制盐,还会推销、做广告。“有现成的货么?”练得一手厨艺的朱晓坤朗声问。“有,有。”旁边一间石砖房里有女人应声。朱晓坤赶紧进去买了两包,撕开一包的封口,用手指触了一点舔舔,喜滋滋地说:“口感不错!”
我们继续前行。来到一处平坦的场坝上,只见一个占地约半亩的大石盐槽边,一位头戴圆斗笠的中年妇女正往里倒卤水。阳光投射在白亮亮的石盐槽里,槽底正冒出一簇簇、一星星盐花。歇息的片刻,中年妇女告诉我们,她祖上从福建莆田渡海而来,祖辈几代就住在这里,以制盐为生,算是“靠海吃海”吧。近几年,家里的男人和成年的孩子去岛外务工,晒盐的活儿就轮到她干了。掘泥,制卤。注水,提盐,既是技术活儿,又是体力活儿,她里里外外一把手。“这古老、原始的工艺还得延续哦!”她牵起衣角擦了擦额头的汗,古铜色的脸上泛着光亮。
前面传来了一阵说笑声,又一拨观光的、拍照的游客游古盐田来了。“要是这里成了景点,收门票费,你可赚大了!”栋云对中年妇女友好地一笑。中年妇女摆了摆手:“人家大老远的来,是看得起咱们。再说这里也没啥看的哟!”
午后的太阳静静地洒在古盐田之上,只见古旧的石砖房错落有致,与村民搁浅在岸上的旧渔船相映成趣。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凤凰木,构成了古盐田绿色的屏障,洋溢着旺盛的生机。四周是浩荡隽美的大海,层层碧浪冲刷着沿岸黑色的礁石和银色的沙滩,映衬出简约灵动的美。
在返回白马井的路上,踏访千年古盐田的灵感在我脑海里汹涌着,撞击着,不多时,一朵诗花悄然绽放——

走进千年古盐田
如同翻阅泛黄的书卷
黑黝黝的泥土
踩上一脚
盐分似乎冒出地面
掘泥、制卤
引来咸腥的水源
借日光与风力
分析 提炼
古老的智慧
在此结晶
粒粒亮眼

千年风霜
抹不去拙朴的工艺
先民的后裔
在古盐田之上
续写农耕文化的新篇

保亭乡村一日游

我曾用一首诗概括海南各市县的自然或人文特征。“保亭雨林温泉暖”一句就是写给保亭的赞语。不过,此次与新州中学严振军校长、白马井中学梁万章校长等一同到保亭中学周小华校长高就的“一亩三分地”上走访,虽然没有专门观赏保亭的雨林风光,却在周校长的热情引导下来了一次保亭乡村游,吃了别具特色的农家饭。
(一)
早上7点刚过,周小华校长打来电话,邀我们几个儋州的客人到入住的温泉酒店地下餐厅就餐。“周校长起得好早哦!他昨晚陪客,不是喝高了么?”正在洗漱的妻子忍不住插了一句话。
是的,昨晚宾主痛饮的一幕还在我眼前晃动,只不过我因咽喉炎犯了,未参加“战斗”,只好作壁上观。周校长是去年八月从江西引进的优秀校长,以治理、盘活薄弱学校而著称。应聘保亭中学校长后,最初几个月他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保亭中学校容校貌大大改观。海南日报记者张惠宁认真挖掘了他的事迹,并在“引进人才风采”专栏予以报道。此次几位校长慕名前来,主要是实地了解、学习取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更何况“同是琼岛筑梦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富有保亭特色的宴席上,东道主与来宾无不“激情燃烧”……撤席时,几人都感觉“太投入”了。
我和爱人到达地下餐厅时,周校长早就等候在那里了,依旧是那副笑吟吟的亲切模样。老梁、老严昨晚“太尽兴”,此时还“千呼万唤不出来”。趁这空隙,周校长指指窗外的美好风景,如数家珍:“保亭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这绿色植物,真是出奇的茂盛!”我看过《海南日报》关于保亭的系列报道,知道保亭这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自然条件好,地热资源丰富,靠近三亚,有利于发展旅游事业,并且此地的房价得三亚之便而“水涨船高”。
说话间,老梁、老严这才从楼梯上一步三晃地下来了。酒店的早餐花色、品种齐全,适合各地的游客享用。大家“各取所需”,然后一边赏景,一边就餐,心里有说不出的畅快。
(二)
保亭县城不大,可看的景点不多,但特别整洁。周校长是生物教师出身,他喜爱大自然,喜好乡村游,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到乡下采风、走访。早餐后,他提出引领我们去乡间看看,体验一下生态旅游。我们当然赞成,以为乡村游呼吸的是更纯净、更天然的空气。
驱车驶出花团锦簇的中心城区,在浓荫掩映的省级快速大道上驶出一程,周校长的向导车便拐上了一条乡间水泥公路。水泥公路深处,大概就是周校长安排的“乡村游”的地带。路的左边,是三三两两的农家房舍;右边,是小块的稻田,绿莹莹的一片,都在五月的阳光下蓄积能量,默默生长。车子在一个三岔路口停了下来,周校长下车看了看,显然是在找避阴的地方。这时前面一栋小楼里走出一位六旬老人,他赶紧叫周校长把车开过去,停在他家场院上—— 几棵高大的榕树撑起一片繁盛,洒下阵阵荫凉。
谢过老人,周校长领我们踏上乡间小路,边走边看。深谙自然物种的周校长不时地介绍着路边的花和草,令我们大开眼界。这时,前面一位大嫂挑着的菜篮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篮里躺着十几个碧绿的瓜。我试探地问:“是木瓜吧?”“是的!”周校长肯定地说。木瓜这物种,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诗经》里“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这先民的吟唱,想必就是“木瓜”种植由来已久的一个印证。我上岛以前,曾天真地想,木瓜也是长在藤蔓上的,跟大陆的南瓜、冬瓜等差不多。后来去屯昌拜访老乡,参观了他老婆种的菜园,看到了枝上挂着的油光碧绿的木瓜,这才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哑然失笑。“青的木瓜做排骨火锅最佳。”周校长一语出口,同行的两位女士兴趣大增,赶紧挑选了几个,说拿回去煨排骨汤尝尝。
越往里走,山间的人家渐渐寂寥,偶尔传来儿声鸡啼犬吠,路边小溪里的水也哗哗地唱起来了,与鸡犬之声相应和。哦,好一个“以动衬静”,不是更增添了乡村的宁静么?
周校长在前面带路,手一指前方:“喏,去那边看看!”熟路熟景!也许他已来过、看过了。水漫过石头,汩汩有声。有几块石头拱出水面,人可以小心地踩着过去。一个女同志鞋跟太高,踩上去晃悠悠的。周校长赶紧扶了她一把。
前面是一个由山泉汇成的水塘,水不是很深,但清泠泠的。几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光着屁股在戏水,一见陌生人来到,便扎猛子沉到水中。老严、老梁与我相视一笑。那意思好像是说:这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小时候不也在水塘里表演过这“节目”?有啥害羞的呢?我蹲下身来,用手掬了一捧清水,润了润喉咙,哇,好爽呵!山里的孩子热了泡泡山泉,打打水仗,城里的孩子能享受么?靠近城市的沟渠堰塘,大都会被污染成“劣三类”“劣五类”,而山间的水塘水质如此之好,让这里的住户享用不尽,也让我们这些岛外来客好似“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三)
绕过这口清洌的水塘,我们随周校长在山间小路上迤逦前行。面前是一座小山,山势并不高,也不陡,朝山顶看去,蓝天白云似乎就挂在那上面,大团大团的絮云看上去心醉。
山上种植的是槟榔,一位70多岁的老人背着背篓,手拿铁钩在巡山。
打量着高大的槟榔树,“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采”的歌儿在我心底响起。据说万宁一带的男女青年还把槟榔果当作爱情的信物哩。
熟悉这一带风土民情的周校长与巡山老人边走边聊。从老人嘴里得知,他家种植的槟榔,年收入不低于12万元,足以养活一大家人,真可谓“靠山吃山”。但老人有眼光:一是把富日子穷过,二是重视子孙的读书求学。据他介绍,他的几个儿女都读过中专、大专,几个孙子、孙女已经或正在上大学。老人重视对后代的教育,考虑长远,这让我们几个海南教育人十分佩服。
“槟榔好销么?”老梁笑着与老人搭话。
老人说,海南槟榔产量高,需求量大,不愁销路。
老人补充说:“槟榔可以加工入药。”
老严笑着说:“岭南、海南一带的人都喜欢鲜嚼槟榔。”
一位女士说:“长沙一带的人喜欢嚼烤槟榔。”
烤槟榔?是的,有些小作坊土法加工槟榔,浓烟四起、残渣堆积,既污染空气,又影响水源,《海南日报》《国际旅游岛商报》曾追踪报道,有关部门对多地“榔”烟四起的现象进行了严肃查处。
“前年,我们这儿也有人土法烤槟榔,害人不浅!幸亏被政府取缔了。”老人说着,挥动铁钩把槟榔树上的一根枯枝钩下来,扔到一旁。
是的,海南的天空这么蓝,白云这么美,这么好的环境,需要人人用心呵护哦!
(四)
午饭地点,保亭郊外“阿宝农庄”。这里靠近省道,交通便利;毗邻几栋开发中的楼盘,闹中取静。坐在阿宝农庄的凉亭里,清风拂面,还携着淡淡的花香。旁边一口清水塘,倒映着蓝天白云和楼群的侧影。
周校长自个儿掏腰包请我们吃农家饭。店主人拿来了菜谱单。周校长笑吟吟地说:“我点五脚猪肉,其余的客人点。”怕点多了违背“光盘”原则,我们几个合计点了几样野菜。店主人手脚麻利,不多时,一盘色、香、味皆好的五脚猪肉就被送到了餐桌上。周校长劝每个人动筷子品尝。“为什么叫五脚猪呢?”随行的一位女士夹了一小块肉,忍不住发问。
周校长说:“本地一种猪,爱用嘴拱土觅食,加上四条腿,不就成五脚猪了?”
“哦哦,是这样啊!”大家都会心地笑了,开始享受“舌尖上的美味”。
我听琼中的朋友说起过五脚猪,它的毛色黑白相间,琼南地区各市县多有养殖,而保亭、琼中两县数量很多。这种肉猪的养殖,大概也成了保亭、琼中两地的特色经济增长点吧!
几样保亭特色的农家野菜随后一一上了餐桌。我们置身田园,沐浴清风,品尝“野”菜,觉得这次保亭乡村游既饱了眼福,也享了口福。
回城的途中,一种奇异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路边,两棵高大挺拔的榕树底部,各砌了一个专供祭拜的垛口。可能时间久了,祭拜烧过的纸钱、香烛把垛口都熏黑了。周校长告诉我们这是当地人的“祭树神”,大概是感恩老树给他们带来的福祉,祈盼它们永远根深叶茂、郁郁葱葱。“祭树神”作为一种民俗,是无可非议的,但我认为,人与自然相处,不必如此拘礼,只要用“心”来呵护就行。
保亭乡村一日游,尽享眼福、口福、更有心福!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生活在松滋,爱上100网!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yun@songzi100.com

松滋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
  •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 2012-2024 松滋100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1510号-3 鄂公网安备 42108702000062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