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谢元淮和他的《鹾言》

2016-9-23 15:37| 发布者: 网站管理员| 查看: 4556| 评论: 0|原作者: 彭云

摘要: 谢元淮主编过一部叫做《云台新志》的山志,那部书的体例清新,文采斐然,贴近群众,给后世修志者留下个很好的样板。
    谢元淮,生于清乾隆五十一年,逝于同治六年左右(1786—1867?)。这人说古也不太古,离我们仅仅一二百年,今天许多人依然记得他。这不是因为他在海州做过什么显赫的大官,也不是在盐政改革上有过多大的贡献,而是因为他主编过一部叫做《云台新志》的山志,那部书的体例清新,文采斐然,贴近群众,给后世修志者留下个很好的样板。他又是一位善于写诗的人,现在依然有不少游客,是因为《云台新志》的描绘和被谢元淮诗词的魅力所吸引,而走访云台的。

    谢元淮,文字记载说他“髫龄善诗”。髫龄,是指婴幼儿,那么一点点小萝卜头就能写诗,确实很可爱。但奇怪的是长大以后,人们又往往拿他的诗和官阶相比较,认为能写这么好的诗,做眼面前这点小官未免憋屈。

    他嘉庆七年(1802年)十九岁的时候随父进京,捐了监生,作为做官的基础。后来在苏州谋得一个小官,干得很不得意,拖了几年,终于在嘉庆十五年(1810年)辞官回归故乡,在家赋闲。一直到嘉庆二十年(1815年),才二度出山,刚刚干了两年,又遭遇父母双亡,只好回家守制。一直到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才得到荆溪县(今宜兴市)典史的小官。典史是县令领导下的小杂官,虽然没有品阶,未入流,但仍属正规的朝廷命官,由吏部铨选、皇帝签批。具体负责抓捕强盗、看管犯人等一类的事情。

 就在这前前后后,他认识了后来担任海州州官的唐仲冕等一些文士,大家都异口同声夸赞他诗写得好,唐仲冕还为他的诗集写了序,序里夸奖:“一般人说话做文章,就没有他那五七言里讲的透彻。”,道光元年(1921年)冬天,河道总督张文浩赴岭南,在邳州境内看到谢元淮的题壁诗,大加赞赏。后二年,江苏学政周系英经常当众褒奖谢元淮的诗作,并且以“官不称才为惜”。
 谢元淮写了一辈子的诗,听了人们一辈子称赞他诗词的美言,还一版再版编印他的《养默山房诗稿》,请这位名人作序,请那位名人题词。其实诗词对他的帮助并不太大,谢元淮的时来运转,还是在结识了江苏巡抚陶澍以后的事情。

当年漕运受阻,陶澍谋划从海路运往北方,特派谢元淮到徐州去征募民船。谢元淮在徐州忙完了以后,又赶往上海,协助和查勘米粮与船只等琐碎事务,做得有条有理。后来海运获得圆满成功,不仅将漕粮按时交付,还节省了运费百万两。因此陶澍对他的办事能力和勤勉工作很欣赏,事后保举他“不论繁简,遇缺即升。”道光八年(1828年),他被委任苏州府照磨。照磨为正八品官员,任务是“纠弹百官非违,刷磨诸司文案”,类似我们今天监委和审计局的一些工作。

    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月,他专程来海州调查淮北盐政,同时兼任青口盐务委员。第二年四月,又作为随员和陶澍一起来到海州,从事纲盐改票的实际工作。以他和陶澍步步相随的行程,可以感觉到这时候的谢元淮,已经进入到改革的核心位置。最为有趣的是,他还和当地的两位地方官,共同出资购买了500引盐票,到安徽怀远、凤台等地试销,并组织一批商贩随行参观,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票盐的便捷和厚利。

    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奉命主持赣榆县的政务,兼署海州分司运判,继续推行着票盐新法,而且陶澍还放手让他大胆摸索,“随时讲求一切便利,不拘于成法。”类似现在说的摸着石头过河,怎样对改革开放有利就怎样干。《云台新志》也在这一年完成出版。

    道光十七年(1837年)谢元淮任无锡县知县,接办淮北盐票总局局务。道光二十年(1840年),设想将票盐新法在淮南推广。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任淮南盐挚同知。到了咸丰元年(1851年),在两江总督陆建瀛的支持下,淮南票盐改革终于大功告成,盐价为数十年的最低,民众获利甚多,国家税收大增。他也得到换花翎、加知府衔、从四品的奖励。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事起,淮南票盐改革中断。咸丰三年(1853年)在谢元淮七十岁的时候,得授广西桂平梧郁盐法道,正四品,也还是因为战争和年高路遥的影响,未能前往赴任。下一年,他入都觐见,因病乞休。据说晚年身体较好,视听不衰,还能从事一些地方的公益事业。

    谢元淮写诗是很有天分的,可惜年轻时没遇到像陶澍那样的知音,只相逢几个说话不大顶用,或办事不那么认真的人。等到他后来能够大展宏图的时候,已接近暮年,且时局又十分危急,虽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毕竟已经是一匹只能告休的老马了。

    谢元淮的《养黙山房诗稿》,青壮年时期即已刻版印制,后来一共出了多少版不太清楚。他在词令方面也造就颇深。但谢元淮写诗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长诗过多,短诗过少,特别能够让人朗朗上口的名句几乎没有,所以他作为诗人虽然有名,但诗的影响不大。他写的长诗《鹾言》,全诗分二十个段落,每个段落短的十几韵,长的几十韵,浩浩荡荡,洋洋洒洒。从盐税对国计民生的价值咏起,很快便切入现实,切入眼下,讲盐政的腐朽与衰败,讲改革的必须和艰辛。在浩如烟海的清诗大家庭中,《清诗纪事》的编者,选中了《鹾言》和他与梁章钜一起勘察吴淞江水利的另一首长诗,只局限于他的事业,而《养默山房诗稿》众多的诗篇却置若罔闻。这对于喜欢以长诗打头阵的谢元淮来说,既是肯定,又是否定。

    纲盐改票是道光年间盐政改革的一项成功之举,大大改变了清廷财政经济的实力,一时呈现了中兴景象。他以诗咏史,以诗咏事,虽然放弃了传统的形象思维手法,“诗以言志”的规律还是忠实实行的。《鹾言》共二十首,完全有资格作为谢元淮的代表作存世,这诗平素人们不易见到,为了使读者对谢元淮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特意选择了其中的第十五首附在文后。它是写淮盐改革成功后的社会状况,这一段语言平实,不夸张,不浮泛,我还特地用白话文作了翻译,供大家参考。

   东风雨初收,湿烟散林杪。路逢两三人,语音殊了了。自言皆灶丁,其一为野老。今春阴雨多,池盐未得扫。前日场商来,送钱催盐早。但有三日晴,交垣岂能少?往岁无人收,池坍茆屋倒,十家九逃亡,冻饿形枯槁。自从盐票兴,灶户人人饱。誓不再卖私,官收无烦扰。回头呼老翁,幸遇总督好。立法美且详,造福真不小。翁家住东村,相近高公岛。大儿操渔船,小儿贩蒲草。士秋洪水灾,一片黍豆漂。赖此票盐功,装载场河绕。蒲包价更昂,卖蒲买香稻。斗米千余钱,积资十口保。票商若云屯,去来如飞鸟。银钱布无数,佣雇到跛眇。吾州百万民,藉活免流殍。其余语甚繁,感悦争颂祷。

     (白话文翻译)东风雨刚刚住点,薄雾还在树梢头游荡。路上遇到两三个同行的,虽然说的是地方土语,倒还清清楚楚。他们说,自己都是灶民,其中只有一个是住户。今年春上雨水过勤,没有扫盐的机会。前天场商来了,拿着钱催盐。其实但得连晴三天,我们一两盐也不会少给他。想起往年有盐没人来收,弄得盐池坍塌,住的茅草屋也倒了,十家有九家出去逃荒活命,个个饿得像小鬼似的。自从开始使用盐票,扫盐的人才把肚子吃饱,所以发誓不再卖私盐,还是和官家打交道省事。他们又和那个老翁说,幸亏有个好总督,立法既合理又详细,这都是我们老百姓的福分啊!老翁家就住在东村,离高公岛不远。大儿子弄渔船,小儿子贩卖蒲草。这一年秋天(“士秋”可能为“是秋”之误)又发了洪水。把所有的庄稼都淹了。依赖票盐改革带来的好处,盐的运销正常进行,装盐的蒲包涨了价,稻米相对便宜,一千多个小钱就能买到一斗,我们虽是十口之家,也照样混得下去。现在票商满天飞,往来频繁,拿着钱到处雇人,连残疾人都闲不住,所以我们海州的百万民众,都免遭冻饿的厄运。他们几个还说了许多话,都是争着讲票盐好处的。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路过

雷人

握手
1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